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

改變世界從蘇聯瓦解終結


  對馬克思主義戀戀不捨的人不多,著名歷史學家Eric Hobsbawm是其中的表表者。年前他寫下“How To Change The World: 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 敘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前世今生,提到馬克思主義近年在全球退潮下的一件軼事。據Hobsbawm的回憶,2004年是五十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譯本完成翻譯問世的日子,可國際傳媒或學界對這件出版界的「盛翻譯工作自七十年代開始)居然沒有甚麼報導,就當沒事發生一樣,令他慨嘆不已。Hobsbawm憂慮,到另一個龐大的出版工程:122冊的全新馬恩全集+書信集問世時,這「巨著」會立時被送進圖書館,乏人問津。

  曾經一度是官學、顯學的馬克思著作變得乏人問津當然不是今天或二十一世紀才發生的事。Hobsbawm認為早在八十年代開始馬克思已開始失去吸引力。一方面是因為官方意識型態控制令馬克思理論變成教條,失去生命力。另一方面則是西方學界、社會湧現新思潮,開始大力質疑進步或發展史觀,認為人類活動包括科技發展物質進步帶來的不是明天會更好,而是環境污染及嚴重生態危機,隨時令人類社會覆亡。其中表表者如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他們自七十年代開始推出一系列報告及叢書質疑進步史觀只是神話,不但引發熱烈討論,也扭轉了學術圈的討論焦點,令綠色運動、可持續發展成了社會研究潮流,以社會在矛盾鬥爭下不斷進步為基礎的馬克思理論因而受到強大挑戰,再不像以前那樣能吸引大量學者、學生特別是年青一代投身馬克思主義及相關理論,整套理論逐步在大學校園失勢,從時髦的顯學變成只有年長一輩擁抱的日落學科。

   不過,Hobsbawm認為更大、更直接的打擊是八十年代末蘇東波風潮九一年蘇聯瓦解。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出現第一個打正旗號以對抗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綱領的政權。起初雖然備受圍堵之苦,但已成為不少落後國家政治精英的inspiration或出路。孫中山先生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出聯俄容共政策,邀請蘇共顧問協助反映的正是這樣的轉變。

  到二次大戰及後來的冷戰,蘇聯不但擊敗死敵德國雄霸東歐,還從貧弱落伍的窮國一躍成為可以跟美國爭一日長短的超級大國。蘇共領袖赫魯曉夫那句We will bury you的豪言壯語加上把第一個太空人送到外太空,更令人有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體制比資本主義優越的觀感。

  可到八十年代末東歐集團像骨牌般一一倒下,到九一年連蘇聯老大哥也瓦解,並在葉利欽治下來個全盤西化及震盪式療法,社會主義及蘇聯幾乎是一夜消失,社會主義體制更成為低效率、官僚主義、浪費、濫權及欺壓人民的代名詞。即使不同意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已終結,制度之爭已成過去的結論,馬克思或社會主義信徒對發生的事可說無言以對,無法解釋,也提不出甚麼新的框架及具體政策反擊自由市場及人權自由的論述。

  原屬左翼陣營的政治精英或知識分子要不是偃息旗鼓就是大規模揚棄社會主義體制的核心概念,包括全盤產業國有化,大規模的收入重新分配及計劃經濟等核心價值,改為擁抱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只以爭取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為轉軚的遮醜布。貝理雅領導下的英國新工黨就是典型例子,難怪不少老左派批評他為穿褲子的鐵娘子Thatcher in Trousers)。

  往後社會主義以至整個左翼陣營不管從實際或理論上都沒能另起爐灶,提出另一套政經秩序,又或勾畫另一個理想社會,更不要說再來一次實驗。○八年金融海嘯爆發,馬克思學說曾一度在大學媒體、網絡上再次流行,不少人認為他的洞察力非凡,看穿資本主義體系危機停不了。但不到一年,熱潮消失,剩下的只有民粹的憤怒呼聲。

  對馬克思理論盛衰轉折有興趣的人,Hobsbawm這本文集是難得的導航。


延伸閱讀:Eric Hobsbawm, "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 Little, Brown, 201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