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星期日

明年將是歐盟的「死期」?


  著名歷史學家Tony Judt早在歐債危機爆發前已警告歐盟前景堪憂。他以Grand Illusion 形容一體化進程,並提出了兩個主要的「病源」:其一是歐洲經濟黃金期已過,民眾對與其他地方分享經濟成果越來越抗拒;其二是推動一體化的法、德核心關係有變,無法再像以往那樣推動歐盟前進及有力解決問題。在兩大負面因素夾撃下,歐洲一體化進程急剎車以至roll back是大有可能的事。

  根據Tony Judt 的說法,歐盟project始於五、六十年代的經濟增長golden age。當時西歐各國年增長率平均6-8,失業率不到2%;除了冷戰威脅以外,西歐各國從西德到法國到意大利一片榮景,民眾生活不斷改善,對前景充滿樂觀情緒,相信明天會更好。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經濟增長放慢,只有3-4%左右,失業率則徘徊在4%上下,但依然算是健康增長,加上英國及多個國家先後加入這個俱樂部,令人對歐盟project仍有信心。

  到九十年代經濟進一步放慢,失業率升至9%甚至更高,不滿情緒開始浮現;特別是貨幣危機令歐洲多國長期面對痛苦的高息環境更令民眾苦不堪言。當時的解決辦法是進一步一體化,成立貨幣聯盟以避免貨幣戰、滙率戰,希望保持穩定及增長。只是這帖「融合」藥方明顯無效,歐元區成立後真正得益的是後來加入的成員如西班牙、希臘(借歐元推低利率),大國如法、意得益有限。

  Judt執筆時歐債危機仍未爆發,但已明言融合之路不通,產生不了新的財富分配予更多後進國。社會上早晚會希望剎車甚至轉向。到零九年歐債危機爆發,南歐各國從一體化得益者變成受害人,吃盡苦頭,到現在仍在債務重整中,西歐除德國以外只是勉強撐住,經濟毫無起色。在這樣的情勢下,歐盟這個project怎能不四面楚歌?

  另一個關鍵是歐盟核心:法德軸心失去了領導的魄力與決心。五、六十年代法、德經濟規模相近,其時西德專注發展經濟,為整個歐洲共同市場提供動力;法國則憑政治、軍事實力成為歐共體政治領袖,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但到九十年代特別是德國統一後德國經濟實力明顯拋離法國,加上冷戰結束,法國手上的核武威攝力量徒具裝飾作用,沒有真正用途。到了這時候,德國理應責無旁貸真正成為歐盟的龍頭,帶領成員國解決積澱下來的問題。

 可德國朝野包括任總理長達十年的默克爾都擺脫不了二戰以後那種謹小慎微向內看的心態。不願意當「出頭鳥」,也不願調整德國的外交、經濟策略,只想繼續「悶聲發大財」。以歐債危機為例,問題雖由南歐諸國借貸過度引起,但德國一直堅持緊縮不願放手刺激經濟推高通脹卻令解決問題毫無寸進。結果,八年危機中只有德國經濟一支獨秀,其他國家奄奄一息。像這樣的「龍頭」怎能令其他成員信賴?

  政治上德國位處歐洲中心,歷來有一股Ostpolitik (向東看)的考量,對東歐及俄羅斯的情況比較理解及關注,不願過份強硬或圍堵。可惜,德國政治精英畏首畏尾,始終不願著力改變歐盟的外交定位,未能建立歐洲視野及有別於美國的策略,令歐盟面目模糊,民眾難以看到出路。

  從星期天開始的一年,歐盟將面對一個又一個重大政治考驗,包括意大利憲法公投、法國總統大選及德國大選。這三個政治大變動正好發生在歐盟三頭馬車(德、法、意)身上。若三個變動都朝反歐盟的方向進發,特別是德國、法國選出向內望的總統、總理,再加上英國脫歐衝擊,Tony Judt的預言便大有可能應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