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

內地樓市泡沫正「傳染」香港


  如無意外,本地樓價到本月結束前就可以超越去年九月創下的歷史高位,並向更瘋顛的水平邁進。

  作這個判斷其實不必看甚麼數據。過去一、兩個星期各區陸續湧現新高價成交,供應量充沛的將軍澳,某新樓盤一個兩房單位成交就超過一千萬,呎價接近一萬七千元。儘管樓價如此飆升,樓盤開盤後銷情依然理想,排隊「睇樓」及買樓的人龍從示範單位排至地鐵站出口。幸好秩序算良好,不致出現內地樓市那種買家逼爆售樓處玻璃的亂局。

  從去年九月開始的樓市調整期比大部份人預期來得輕微,為時也相當短暫。基本上到今年三月下跌大約百分之十五後已見底及橫行,到夏天則已開始逐步回升,市場人士也開始預計樓市回穩轉旺。到近兩個月樓市、樓價更是動力十足,高價成交不斷出現,各區樓價逐步收復失地,到上星期港島區樓價已率先超越歷史高位,其他各區也非常接近。以最近幾天的熾熱市況而言,樓價突破高峯已是阻擋不了的事。

  今次樓市只有輕微調整,關鍵原因在於全球寬鬆貨幣政策比預期來得更長,目前看不到完結的一天。以美國為例,去年十二月加息一次後聯儲局已至少兩次修訂預期加息步伐,令今年極可能只會加息一次,利率頂多回到半厘水平,明年利率也不過升至一厘左右,跟歷史平均的四厘有極大距離,何年何日能真正令利率正常化已是everybodys guess(天曉得)。其他大國如日本、歐元區、英國更遠遠未擺脫QE放水的困局,甚至要不斷加大放水規模以保持經濟動力。這些主要經濟體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反過來又限制美國加息的幅度及速度,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令超低息環境持續多年仍揮之不去。也是因為利息升勢比以往幾年預計慢得多,供樓利息負擔一直沒有明顯上升,甚至因銀行按揭減價戰而輕微下降,變相為樓市火上加油。

  另一個原因是超低利率下投資回報變得極不穩定,產品價格又波動,隨時出現投資損手的情況。以往政府債券特別是長債利率基本維持在四、五厘,令投資者得到穩定又合理的回報。但在超寬鬆貨幣政策下,債券利率大幅下降,有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十年國債曾跌至負利率,到現在也依然在零水平徘徊。其他投資工具如股票、貴金屬、期貨、外滙更是大上大落,息率回報低又隨時損手。例如英鎊在六月脫歐公投後就已下跌近兩成,從1英鎊兌超過11港元跌至只有9.4港元,持有英鎊資產損失不輕。相比之下,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承接力較強,加上供應周期長,不可能忽然大幅增加。在衡量風險與回報下,房地產成為投資者優先考慮的目標,從而令各地樓價包括香港樓價跌不下去,反而輾轉回升。

  不過,近期香港樓市熾熱還有一個新的因素,那就是內地樓市因政府大力調控快速冷卻,部分資金轉戰香港。要知道內地樓市自去年底開始大升,並被中國首富王健林形容為史上最大的泡沫,幾個一線城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的樓價都上升三、四成以上,二、三線城市升幅更凌厲,當中產生的利潤及財富驚人,內地投資者將鎖定的利潤轉投其他投資、其他房地產市場包括香港是大有可能的事。

  此外,香港樓價過去一年來實際上沒有升值甚或輕微跌價,相比內地樓價顯得較便宜,值搏率較高,內地投資者自然有興趣在把資金投入香港樓市。更何況人民幣自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後一直貶值,近期已一再跌破歷史低位,看不到有止跌跡象。內地投資者要保值的話,自然積極考慮美元資產或跟美元一樣穩定的港元資產包括股市、樓市。

  超低息環境沒完沒了,投資缺乏出路,再加上內地政府大力冷卻樓市泡沫令資金轉移炒賣香港房地產,令本地樓價應聲彈升,難以抑制。可以說,內地樓市泡沫正像傳染病那樣感染本地樓市,令香港出現比去年更大、更脫離經濟基本因素及市民收入的泡沫,嚴重扭曲經濟發展,為社會埋下長期的危機。

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

Blind tasting


  參加一個關於威士忌的課程「玩」了一次blind tasting,成績不俗,至少沒有浪費前兩年的Islay威士忌之旅。

 課程的內容就不多說了,只是上完課後還得考筆試和「路試」,筆試考的是威士忌及行業的知識,「路試」嘛自然就是品酒或blind tasting。所謂blind tasting當然不像「神之水滴」漫畫主人翁神咲雫或遠峰一青那樣連酒名,年份都輕易猜中,我們這些入門課程的要求只是分辨蘇格蘭不同產區的威士忌,test 前還可以先預習一下,難度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不知是上回Islay之旅喝當地威士忌太多還是因為玩過一次過品嚐島上七個不同品牌威士忌的遊戲,blind tasting 的預習居然四發四中,其中一支連牌子(Laphroaig)也猜中,惹來一些艷羨的目光。

  喝過Islay威士忌特別是Laphroaig的看到這裏大概會啞然失笑,因為Islay的泥煤味(Peat)舉世聞名,一試難忘,要分辨這個地方的威士忌不難;而在島上出名的八種威士忌中,又以Laphroaig的泥煤味最特別,最嗆鼻;受得了的覺得芳香無比,泥煤與木桶味恰到好處。受不了的則覺得它根本不是威士忌,而是醫院的消毒藥水,一嗅就敬而遠之。自己雖最喜歡Bowmore 18年,但也受得了Laphroaig,喝過不少。居然在blind tasting遇上老友,自然一矢中的。

  其他三種沒有猜中品牌,但也猜中產區,至少符合考試的要求,今次「威士忌」課程的路試算是合格了。

  不過,威士忌的學問甚深,Speyslale這個最大產區的酒喝得不夠,下一回好歹得到那裏獃上一星期,再來七、八種酒 一次試飲的壯舉,相信品酒的段數又可再升一級。

自私的學生


  老友原本是大學學生宿舍舍監,前不久碰頭才知道他在新學期已搬回自己的老巢,棄舍監不當。半開玩笑的調侃他當舍監可以省回租金,居住面積又大,為何這樣的着數也放棄。老友嘆了一口氣,說現在的學生不好管,任何規矩包括屈蛇關門時間、例行巡查之類都不想守,動輒就發動抗爭及貼大字報,真是要多煩有多煩,還是食少多覺瞓,至少不必擔心大門貼滿辱罵自己的小字報。

  老友算是liberal的學者,平素跟系內學生關係良好,每年畢業前後都有大批學生排隊找他合照。連他這樣寬容的教授也慨嘆應付不了,事情大概相當棘手。

  唸大學時宿舍生活也相當精采,非宿生屈蛇多不勝數,通宵打橋牌、打麻將、玩risk或war game都有,同樣相當喧鬧。不過,那時大家對宿舍規則都當一回事,盡量以自己的方法避免違規或影響他人,例如會用毛氈或被墊在麻雀枱面上,減低聲浪,大家還是玩得一樣愉快。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學生對規矩變得相當輕視,出了亂子被追究時聲大夾惡,又提出似是而非的歪理辯解,甚至惡人先告狀。前幾天網上瘋傳嶺南大學宿舍有學生一再半夜喧鬧,影響其他宿生包括內地學生,人家來干涉還被他們以不堪的言詞辱罵,敎人看的嘡目結舌。

  早前在中大校園百萬大道半夜打麻雀的學生同樣令人搖頭嘆息。當保安按職責查問時,幾位學生態度惡劣,拒絕出示學生證,還說甚麼百萬大道是公共空間,他們可以自由享用。這真是滿咀歪理。所謂公共空間意味不同人都可以使用,使用者必需尊重他人的權利,不能為所欲為。半夜三更打麻雀發出噪音及喧鬧破壞了四周的寧靜,明顯損害其他人的權益,管理人來干涉糾正實在理所當然。事實上即使在家中雀戰過了十一時也得降低聲浪,不然可能被鄰居投訴再被警察上門干涉。

  學生死撐說穿了只是自私。

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

敗部復活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句古老智慧,可在政治上卻又非常管用,道盡了它的變動無常。

  七月左右當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後公開表示有意或不排除角逐下屆特首之位時,梁振英固然給殺個措手不及,不少輿論更認為北京開綠燈讓有份量的建制派出選意味梁振英難以連任。試想想只要北京放手讓建制派自行挑選特首,表明成功入閘的人都有機會的話,梁振英可說一點勝望也沒有。因為不滿他施政作風及政策的人實在太多,太普遍了。

  到一個半月前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創新高,民主派及非建制派又取得好成績,建制派反而失去了好幾個議席。這樣的選舉結果原因當然不少,但對梁振英不滿,想給他一個bloody nose肯定是個重要考慮。北京眼見梁振英如此不受市民支持,甚至成了它的包袱,想把他拉下來讓中港關係重新出發看來合情合理。

  可就在大家以為梁振英大勢已去的時候,兩個青政小學雞在立法會搞的一場宣誓鬧劇居然成了梁振英的救命草。先不管梁、游兩人是否刻意配合梁振英,但兩人搞的鬧劇讓梁振英可以借「港獨」殺入議會大力發功,小事化大。一方面把原來針對他的醜聞、壓力冲淡;另一方面重奪政治主動,把本來沒有甚麼支持的「港獨」變成最主要政治課題;弄得人人表態,建制派以至反對兩名「小學雞」的人彷彿都要跟他站在一起。霎時間,曾鈺成、曾俊華變得被動,非建制陣營更顯得進退維谷,難以狙擊他。

  而若果風潮再發酵,北京難免覺得他忠心耿耿,對他另眼相看。到時候雙曾可能來個閘前退出,讓梁振英獨領風騷,順利連任。

  政治禍福實在難料。

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

菲律賓狂人總統的猥瑣


  看到菲律賓「狂人」總統杜特爾特矮小寒背的身影跟在算高大的習近平身後,再聽到他在北京的商業峯會上宣布要跟美國一刀兩斷,再乞求中國多多照顧,只覺這位總統形像倍加猥瑣,一臉跟班相,既失體統也有辱國體,不知一向支持他的民眾看後有何感想。

  說他形容猥瑣倒不是因為他選擇棄美親中。對菲律賓這樣的小國而言,依附大國是在國際體系中生存的不二法門。中、美兩國是亞太區兩大強國,菲律賓放棄美國改選中國作為「大佬」不算奇怪,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杜特爾特的「吃相」難看,決定轉軚的原因也是以私心或個人思想為主,置國家長遠安保利益於不顧,實在差勁。

  先說「吃相」。菲律賓是窮國,主要出口就是傭工,男的到中東地區打工,女的則在亞洲、中東以至歐美國家當幫僱,其他產業乏善足陳。經濟發展進度則從五十年代領先東南亞到九十年代變成東南亞病夫,只比柬埔寨等戰亂連年的地方稍好。這樣不濟的經濟發展原因很多,前總統馬可斯的貪腐,本國基建沒改善,經濟體制效率不佳,政策不對頭都是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靠的必需是內部的體制及政策改革,外資再多也扭轉不了效率低、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可是,杜特爾特一開口就說要倚賴中國,要中國特別照顧,只差沒有直接叫中國政府多拿些人民幣到菲律賓接濟接濟。堂堂國家元首居然把自己國家的前途放在別國的救濟、照顧上,倚賴他人的好意。怎不羞死人!

  此外,從外交及國家安全的層面來看,美國老大哥肯定比中國老大哥對菲律賓有利。遠交近攻是古老政治智慧,引用現代的術語則是地緣政治利益計算。對菲律賓而言,跟中國只相隔一個巴士海峽和幾百公里的海洋。隨着中國不斷提升海、空軍力量,再加上對南海島嶼主權採取強硬態度,意味中國的軍事力量已逼到菲律賓門前,形成巨大的軍政壓力。杜特爾特不努力拉攏其他強國平衡中國的影響力,抒緩中國的壓力,反而一頭倒向中國懷中,這只會令菲律賓徹底變成中國的附庸,難以維持獨立的國格,事事要看中國的臉色,聽北京指示。  

  另一方面,美國遠在一萬公里以外的太平洋彼岸,對菲律賓及南海島嶼沒有領土的要求,也不打算擴大對菲律賓內外政策的影響力,菲律賓跟美國保持密切的同盟關係不會大幅削弱她在政治及政策上的選擇。

  正如在中美之間玩平衡術玩得相當高明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所言,美國是個相對寬仁的強權(more benign hegemon),對東南亞國家沒有甚麼直接威脅。中國卻可能步步進逼,不斷指指點點及施加影響力,此所以李光耀生前一直強調要把美國留在亞太區,平衡中國的影響力,讓東南亞各國有較大的迴旋空間。杜特爾特連這樣明白不過的道理也不懂,連菲律賓的根本國家安全利益也不顧,實在可笑又可憐。

  而且,他要棄美親中主要是私心作崇。其一是受不了美國及西方國家政府批評他人權紀律欠佳,在禁毒問題上濫殺濫捕,自然產生抗拒美國的情緒。再加上他雖是民選領袖,但一向以強人自居,當市長時已經常不管確當程序,私用權力。這樣的作風跟講求權力制衡的美國及西方不搭配,跟習大大、俄國新沙皇普京倒非常合拍,他高調說要靠攏中、俄反映的實際上是自己的偏好。

  以私蓋公,把個人喜好凌駕國家利益,這位杜特爾特怎能不一副猥瑣小人相。

支那與土人


  也許是因為到過當地採訪反對美軍基地的抗爭,也見識過冲繩島上二戰的慘痛痕跡,對這場已持續超過十年的抗爭一直特別關心,希望當地居民終能成功。近幾天反對基地的抗爭活動再次成為日本新聞焦點,連內閣官房長官也禁不住介入。

  事情是這樣的。話說美軍開始搬遷基地的部署,準備建造新的設施如直昇機場。要求美軍撤出及搬遷基地的團體自然不放過,趕緊到工地抗議,還組成人鏈阻止工程車及人員進出地盤。由於冲繩本島警力不足,警方從其他縣市調派警察到當地協助。

  在雙方推撞間,從大阪來的機動部隊警員脫口而出駡抗爭民眾是「土人」、是「支那人」,還給電視台錄了音,登時引發軒然大波,認為來自日本本島警察歧視冲繩人,縣長固然大發雷霆要警方道歉,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同聲狠批警察的歧視性語言。

  老實說,出現這樣的歧視性語言並不奇怪。日本統治冲繩雖已超過一百年,冲繩人更在二戰中為了防衞日本本島作出重大犧牲,大半地方被美軍炸成焦土。但在日本本島不少人心目中,冲繩仍有點化外之地的味道;而且冲繩原住民屬南島語系民族,跟大和民族不同(從面貌輪廓、毛髮膚色很容易分辨)。再加上不時有日本小報、八卦雜誌炒作,日本本島不少人仍把冲繩人視為非我族類,「土人」、「支那」就這樣衝口而出。

  可惜,風波過後冲繩抗爭民眾大概還是擋不住基地工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志切強化美日同盟的安倍晉三,要扭轉大局不容易。


P.S.那些硬說「支那」沒有侮辱意思的人該好好看相關新聞,不要再狡辯了!

宣誓風波鬧大 狼英漁人得利


  上周末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就香港近期的政治情勢說了不少話,其中一段話特別值得重視。這段話當然不是她批評游蕙禎、梁頌恆到台灣出席講座是「在傷口灑鹽」。游、梁兩人到台灣不管要說「支那」、說粗口還是大談「扑嘢」也不會有甚麼影響,更不會有「在傷口撒鹽」的效果。

  應該看到,她們兩人搞出的「宣誓」風波對大部份港人來說只是幼稚的「小學雞」技倆,只覺可笑可鄙,談不上有甚麼傷口。所以他們在台灣不管胡說甚麼也不會出現「在傷口撒鹽」的情況。

  令人介意的其實是兩人水平太低,政治經驗太淺薄(任何抗爭包括兩年前的雨傘運動都看不到兩人的影兒),態度又閃縮反覆,到了台灣跟政治經驗豐富的學生,政界人士交流很容易露底出醜,貽笑大方,讓人家以為香港新生代政治人物水準低下,難登大雅之堂。

  范徐麗泰教人上心的一段話是:如果港獨此等唯恐天下不亂的組織越鬧越盛,中央很可能傾向找一個信得過及硬淨的人;而在佔中後,中央「特別欣賞」梁振英,認為他「信得過」。也就是說,今次小學雞宣誓風波繼續炒作發酵下去,唯一的受益人將會是志切連任的梁振英,隨時可以令他再做五年。

  范徐麗泰對中央政府的想法有多了解外界難以確定,唯一可以肯定的她絕對不是「梁粉」,對梁振英四年來的施政更是貶的多褒的少,有些時候甚至公開質疑是否該讓他這樣一個撕裂社會的人連任。像她這樣的人也禁不住提出「勸告」,令人不得不感到情況嚴重,危機正在逐漸逼近。

  事實上政治忠誠向來是北京用人的重要考慮,比個人能力、操守更優先,過往就有「要紅不要專」的說法。這個說法現在雖然不再多提,但政治忠誠對北京高層仍然不可或缺的條件。梁振英過去四年政績差劣,不但無法改善貧富懸殊,樓價高企,青年人向上流動機會不足等深層次矛盾,並且令社會撕裂日趨嚴重,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信心大跌,不同政見團體、市民之間的對立更是空前嚴重。這樣的治績實在極為差劣。對維持香港的穩定繁榮更是有害無益。他要爭取連任的話,唯一本錢就是顯示對北京絕對服從,並且主動逢迎。

  前年雨傘運動時,梁振英擺出強硬、毫不退讓的姿勢,連跟學生、市民對話也不願意,以顯示自己立場堅定,並因此得到北京部份高層的讚賞及信任。現在特首選戰快要開打,又有多位具份量的建制派人物包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示意可能角逐,梁振英自然要加緊跳忠字舞,希望在所謂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比其他人更強硬,更不留情,以博取北京的稱許,從而擊敗其他對手。

  此所以早在七月立法會選舉揭開序幕,梁振英就出手借個別候選人提出涉及「港獨」的政網而大力炒熱有關話題,不惜臨時更改提名要求及取消部份候選人的參選資格,務求令「港獨」議題主導選戰,只是他的奸計沒有得逞,立法會選舉沒有變成「港獨」之戰。

  到今次兩位青政新議員搞出「小學雞」宣誓風波,鬼崇的操弄「支那」這樣的字。梁振英立時把握機會小事化大,即使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已提出妥善的解決辦法也不接受,硬要律政司就立法會主席的決定提出司法覆核,還要把自己列為提出覆核的代表之一,以顯示自己打擊「港獨」絕不手軟。經過這樣的精心擺怖,小學雞鬧劇登時變成憲制及政治危機,北京一些高層看在眼裏自然感到香港出了大問題,需要「信得過」的人壓場,以防「失控」,而梁振英就成了合適人選。這不是令他連任的呼聲忽然大幅提升嗎?

  這個星期中共將召開六中全會,不少分析相信今次全會後北京會就下屆特首拍板定案。未來一段時間,梁振英及「梁粉」們肯定全力炒作「宣誓」風波, 再加上一眾建制派因擔心落後於形勢紛紛加入戰團,令政局變得更紛亂,對立情況更嚴重,到時候那范徐麗泰的「勸告」便很可能成為事實!


2016年10月22日星期六

特朗普不認輸的震盪


  看過第三場選舉電視辯論後任何人都能看得到,共和黨的特朗普已是強弩之末,敗象畢呈;大概只有奇蹟出現才有可能在下月八日的大選中勝出,入主白宮。

  在辯論開始前特朗普已處於劣勢,幾乎所有民意調查都清楚顯示他落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有的說他落後近十個百分點,有的是七個百分點,最接近的也落後至少四個百分點。而在多個重要搖擺州份特朗普同樣明顯落後,令希拉莉差不多穩奪300張選舉人票(勝選需268張),特朗普若想勝出,他必需在最後一場辯論中技術性擊倒希拉莉,又或希拉莉出現嚴重失誤如說錯話或忽然再暈倒。

  但昨天的辯論沒有發生這種戲劇性的情況,大部份時間都在辯論政策包括移民、槍管、敍利亞局勢、經濟、債務負擔……等。而且,表面上是兩人辯論,實際上希拉莉跟特朗普發言時毫無交集,只是各說各話,沒有擦出火花。而最終整場辯論最惹人注目也不是政策內容,而是兩人對今次選舉的結果如何看待。當主持人Chris Wallace問特朗普會否接受選民的決定及選舉結果時,特朗普先後兩次回答都不肯表明接受,推說「到時再說」(I will look at it at the time)。不但主持人對這個答案有點錯愕,對手希拉莉更直斥特朗普的回應在損害美國的民主及和平移交權力傳統,非常可怕(horrifying)。

  在有民主選舉的地方,選舉結果反映人民的選擇,參政者若不接受結果等同否定人民的決定,可說違反基本的民主原則,難怪政界、社會對特朗普的說法譁然。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答案反映了他明白選情處於劣勢,不易挽回,於是及早擺出「反枱」、「蔑視」(defy) 政治過程的姿態,一方面希望鼓動死忠支持者更積極投票以至採取其他行動,另一方面也為選後可能不認輸、不接受選舉結果的行動做輿論及心理凖備。

  事實上隨着近一個月來選情告急,醜聞纏身,特朗普在多個選舉集會都強力指控今次選舉受 聯邦調查局(FBI) 、主流傳媒及希拉莉的支持者等「惡勢力」操控,捏造各種醜聞、負面消息破壞他的選情。他又在沒有舉證下指多個州出現舞弊及違規問題,令他選情落後。今次他在公開辯論中不肯明示會接受選舉結果,反映他在準備打這張「輸打贏要」牌,令選舉出現更大的不明朗因素,隨時拖延日久也未能產生新一屆總統及政府。

  以往美國大選發生過對結果的爭議。最戲劇性的當然要數二千年小布殊跟副總統戈爾的選戰。當時,雙方不管在普選票及選舉人票都非常接近,要在最後一個搖擺州份--佛羅里達決勝。但由於該州出現大量問題票,還有一些少數族裔選民無法投票,戈爾起初不肯認輸,又透過司法程序要求重點。經過超過一個月的波折,在最高法院決定不再重點及接受佛州結果後,戈爾才宣佈接受結果,承認落敗。

  但特朗普不是戈爾,他對於due process包括政治、司法程序向來不大尊重。一旦他決定不接受選舉結果,拒絕認輸,相關的治僵局如何解決,希拉莉及民主黨方面能否單方面宣佈獲勝將是一個疑問。此外,特朗普有可能鼓動支持者採取極端的手法抗議選舉不公,否定結果,藉以向希拉莉以至奧巴馬政府施加最大的政治壓力,令美國政局、社會會出現重大震盪。

  更令人憂慮的是,由於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中有一個位置懸空,傾向共和黨、民主黨的大法官形成四比四的「平手」局面,這將削弱法院解決爭議上的能力,甚至形成另一個僵局,令爭議不斷拖延,政府久久難以產生。

  幾年前奧巴馬政府跟國會惡鬥,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遲遲不願提高國債上限,令美國幾乎陷入「賴債」(debt default)的局面,評級機構因此降低美國債務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及經濟更因此而大插水,差點引發另一場金融海嘯,若果今次大選真的出現一方不認輸令新政府「難產」,久久未能立法,那不但美國會亂作一團,全球政經穩定也肯定受拖累,甚至可能引發比零八年金融海嘯更大的動盪。

  可以說,美國大選形勢雖逐漸明朗化,但不肯認輸的特朗普隨時為全球帶來「黑天鵝」。

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宣誓風波變憲制危機是狼英的陰謀


  在扭曲的政制下,香港政治可真是幾荒謬都有。

一齣由兩位幼稚新議員梁頌恆、游蕙禎自導自演的「小學雞」宣誓鬧劇居然演變成重大憲制危機,令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則受到重大挑戰。不但梁、游兩人沒有想過,其他政黨、政人士以至公眾也始料不及。

  同樣形同荒誕劇的情節是:遲遲不肯放棄英國護照,參選立法局主席資格成疑,在非建制派議員杯葛下勉強成為立法會主席的梁君彥忽然搖身一變成為頂住行政霸道,捍衛立法會權威及尊嚴的「支柱」及旗幟。梁君彥自己肯定沒想過有這樣的轉變,其他議員及市民同樣難以預料。

  當然,風波迅速擴大及惡化成憲制危機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梁振英忽然粗暴介入立法會事務,利用律政司這個檢控工具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希望否決梁君彥讓梁、游二人再次宣誓的決定,並禁制二人在昨天宣誓。試想想要不是梁振英突然提出司法覆核,宣誓過程大有可能在新主席梁君彥主持下順利完成,立法會更可以正式開展工作。現在梁振英忽然出招,把行政機關的黑手伸進立法會的運作,挑戰立法主席專屬的立法權力。這不是把「小學雞」宣誓鬧劇變成憲制危機嗎?這不是令梁君彥這個來自建制派的新主席被逼成為反對行政機關的主力嗎?

  其實,立法會本身有程序、權力及法理依據自行處理「宣誓風波」。梁君彥上任後已立時跟秘書處及外聘的資深大律師商討,一方面定出在昨天大會為有關議員再宣誓,另一方面設定了一些基本、客觀要求包括議員要按誓詞一字一句清楚讀出,不能「偷工減料」,不能再加入任何顯示不尊重或無意導守誓言的字句、行動或象徵。否則可能裁定他們宣誓無效,不能履行議員職務,甚至會被遞奪議員資格。換言之,假如梁、游兩人繼續玩上次那樣的「小學雞」把戲,又或有其他不莊重、侮辱性的言行,梁君彥便會以立法會主席的權力作處理,包括宣佈二人不願意按法例規定宣誓,令二人面對失去議席的危險。既然立法會本身已有既定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梁君彥這位主席在行使權力時又肯定不會有任何顧忌,梁振英及特區政府有甚麼必要、有甚麼理由要自行插手,令事件演化成憲制危機呢?這除了搞亂政局,加劇矛盾及對抗,令社會更分化以外有甚麼好處呢?

  也許,關鍵就在於搞亂,就在於加劇社會矛盾及對抗,就在於小事化大製造更大的政治危機。對於近幾個月來政治上一直處於捱打狀態的梁振英而言,他要爭取連任,要成為下屆特首,必需令政局變得不穩定,變得矛盾重重。要知道新一屆立法會選出的不少非建制派議員、民主派議員都準備大舉出擊,追究梁振英涉及的多宗醜聞與是非,包括「UGL回佣事件」、橫州發展計劃隱藏的「官商鄉黑」勾結,還有廉政公署一姐李寶蘭忽然離職等。在議員窮追猛打下,這些風波大有可能揭出更多梁振英的失誤,令他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爭特首自然處於下風。把「宣誓風波」大搞,立法會大會根本無法開得成,要成立專責委員會追究梁振英自然無法說起。這肯定令他舒一口氣,不用擔心腹背受敵。

此外,挑動中港矛盾及社會矛盾是梁振英的拿手好戲,也可以令他在一些土共及北京強硬派中得到支持。前年雨傘運動的時候他一再受北京肯定,認為他政治上可靠,正是因為他以強硬態度及手段對付參與者,包括下令警隊粗暴對付佔中學生、市民。這一回他借所謂誓詞「辱華」發難,高調對付誓詞中搞小動作的議員,目的也是向北京表明心跡,強調自己政治上夠硬朗,勇於捍衛一國,以爭取北京支持他連任。

  為了再任特首五年,梁振英大有可能繼續炒作「宣誓」風波,再以種種手段矮化、打擊立法會的權威,務求新一屆議會無法追究他的過失。非建制議員可得識破梁振英的圖謀,團結捍衛議會的權力及地位,努力追究梁振英的失政,不要讓他的陰謀詭計搞亂香港,更不能讓他趁亂自肥。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同路人


  這個宣誓風波真是越看越教人討厭,所有涉事的人要不是無賴就是別有用心,又或是閃閃縮縮,總之越看越教人火冒三丈。

 先說搞出事端的兩位主人翁:青年新政的游蕙禎、梁頌恆。這兩個人第宣誓時究竟是刻意把China讀成「支那」還是「鄉音」太重或英文不好到今時今日仍說不清楚,或不肯說清楚,總是一時一樣。簡單來說就是又想攞威否定北京政權又不肯擺明車馬,只肯遮遮掩掩用「諧音」來說以求不會被取消資格,保住議員席位及隨之而來的地位與巨額津貼。像這種滑頭以至賴皮的人居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在抗爭,「寧死」不屈服,實在教人失笑及不齒。

  另一個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梁振英及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宣誓風波原本不過是一場幼稚政治騷,立法會秘書處及新選出的主席梁君彥已經可以應付有餘,他們也已先後作出裁決確定二人的宣誓無效,要再次宣誓,並且已預先警告他們若再搞甚麼「小動作」便可能再次被裁定宣誓無效,有可能被取消議員資格。對於游、梁兩個戀棧議席及想出風頭的人而言阻嚇力已足夠,他們肯定會乖乖一字一句老老實實宣誓。誰知梁振英忽然出手,不顧三權分立的原則要求法院覆核立法會主席合法合理的決定,把一場鬧劇變成一次憲制危機,不但令行政機關公然干擾立法會權力,更把法院擺上枱。這不是小事化大唯恐天下不亂麼?

  有趣的是,青年新政游、梁兩人跟梁振英顯得如此有默契,一個搞事,一個火上加油,雙方「合作」搞亂立法會及政局,令梁振英面對的政治壓力大減,反而新選出的立法會無法有效追究梁振英的失政及醜聞。難道他們才是真正同路人?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

Bob Dylon 與 John Lennon

Bob Dylon 與 John Lennon 

 

  不得不佩服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勇氣,他們今年居然破格的把文學獎頒予唱作歌手Bob Dylan!消息公佈後,全球一地眼鏡碎(賽前大熱門是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十年都是熱門),還有不少文人、評論人質疑Bob Dylan的作品不過是流行曲歌詞,難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說奪取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文無第一是句老話,不管誰拿文學奬都不免有人不服。倒覺得今次決定顯示評審們沒有抱殘守缺,願意大膽嚐新,令一般人驚喜之餘對文學界也有相當衝擊。

  Bob Dylan的歌現在也許沒有這樣流行,新一代聽過的人不多。但他作品的詩意、感染力其實歷久常新,今時今日聽來仍能打動人心。不信的話上Youtube找他跟Joan Baez 合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就知道我沒有亂說。

  文學殿堂不是甚麼壁壘城堡,文學的界線總是在移動,以往認為只入俗眼的東西如戲曲今天成了藝術瑰寶,文壇珍而重之,唐滌生先生的粵劇劇本就是最好的例子。Bob Dylan的歌詞充滿哲理、詩意與控訴力,視它為現代詩放入文學殿堂實在理所當然。

  看到Bob Dylan拿獎忽然想起早逝的John Lennon。他的歌詞同樣一絕,感染力、影響力比Bob Dylan有過之而無不及。披頭四年代的作品固然劊炙人口,獨自闖江湖後寫的作品同樣出色。就以 Imagine 為例,它可真是是永恆金曲,給人盼望、力量,任何年代的人都會唱,都禁不住唱: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

這不是充滿人文關懷與詩意嗎?

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

泰國政治危機還在後頭


  大批泰國人在聽到泰王蒲眉蓬駕崩的消息後哭如雨下,有的頓足捶胸,也有的一臉茫然,難以置信。由此可見在位長達七十年的蒲眉蓬普的確深受人民真心愛戴。他的繼任人哇集拉隆功要得到類似的地位及尊崇不容易,更難以指望新君能成為穩定國家的 anchor 。

  只是,下任泰王如何接蒲眉蓬的班不算是泰國面臨的最大政治問題,真正的危機仍然在於軍人政府如何按承諾修憲及舉行大選,如何把權力和平轉交予文人政府。泰國軍人干政不是新鮮的事,蒲眉蓬在位七十年間就有多次;而每次軍人政府維持一段時間後都會把權力交還文人政府,有的時候是由退役軍人擔任總理組織政府再過一段時間舉行大選,然後成立真正的民選文人政府。有的時候則乾脆由軍人政府敲定大選日期,再在大選後把權力交予多數黨。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不再戀棧權力,而是執政這回事太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還是幕後垂簾聽政更好。

  現時的軍人總理巴育也已承諾將在明年底前舉行大選,結束軍人政府。問題是大選極有可能再由前總理他信的陣營勝出,軍方是否願意接受結果,是否願意交權實在充滿變數。

  巴育是在14年軍事政變後上台,他推翻了在2011年大選勝出成為總理的英祿。而英祿的哥哥不是別人,正是前總理他信。也就是說,軍方零六年發動政變推翻他信後,他信的勢力(紅衫軍)並沒有明顯受挫;到2011年軍人開放選舉後,他的信勢力仍能順利勝出執政。若果這樣的情勢不變,到時候軍方便會陷於兩難局面:交出權力等同政局打回原形,他信可以幕後操控。不交出權力則成為國內外笑柄,難以交代,這個難關不易過。

  那泰國軍方有沒有可能透過任何方法沖淡他信勢力,扶植足以取代的力量呢?從泰國內部情勢來看並不樂觀。他信的紅衫軍之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他扭轉了歷來泰國重曼谷輕地方的發展策略,改為把更多資源撥向貧困的農村,包括大搞基建,為農民提供貸款及津貼,讓偏遠地區學生有獎學金升學,又為城市貧民提供政府住屋。這些被曼谷政治精英及中產階層視為「民粹」的措施深深打動了曼谷以外的民眾,令泰國廣大農村、中小城市都變成他信的票倉,而且支持度歷久不衰。英祿在2011年大選能成功勝出,靠的正是這份政治遺產。

 軍方本身政治組織及動員能力不強,沒有能力持續推動類似的政策爭取選票,勢力集中在曼谷的黃衫軍及傳統政治精英又不屑仿效他信陣營的做法,培育自己新的票倉。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衫軍在明年大選顯然仍有強大優勢,軍方根本無力阻止。結果是,兜兜轉轉15年,軍方跟他信的鬥爭仍沒完沒了。

  去年過世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中說過,泰國要真正扭轉危機,軍方得學懂與他信的勢力妥協及和平共處,讓彼此了解對方的底線,不致經常爆發磨擦及衝突。若果雙方不能放下宿怨,又或軍方始終想鏟除他信的勢力卻又未能扶植在全國得到支持的政治團體,那軍管與「紅衫軍」之間將變成沒完沒了的輪迴角力,誰也取代不了誰,但誰也不能獨佔權力,國家則始終難以安定。

  泰王蒲眉蓬的哀悼期過去後,泰國政局的難題才真正開始。

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

梁耀忠


 在網上、傳媒上看到一些評論人要求梁耀忠因離席不主持會議辭職只覺莫明其妙。

  從當天的進程及形勢看,梁耀忠頂多可以把會議押後多一天或兩、三天,但他不可能無限期推遲會議或取消梁君彥選主席的資格。也就是說,梁君彥成為立法會主席是阻不了的事,即使梁耀忠繼續主持會議也無法避免,他有甚麼理由因為不當會議主持而辭職呢?

  當然,梁耀忠處理的手法不理想,沒有好好向公眾解釋辭任會議主持的原因,他因此而受責實在理所當然。但解釋不清楚是一回事,把他的問題上升為把立會主席的位置送給建制派以至指控他是建制派「卧底」只能是人格謀殺,借機會抹黑他及民主派,實在居心險惡。

  認識梁耀忠早在九一年第一屆立法局直選,當時他以些微票數落敗,但他的正直、靦覥教人印像深刻,即使辯論、爭論也不會醜化、抹黑對手。到九五年當上立法局議員後,他在爭取民主,為低下階層、弱勢社群爭取權益的努力不比任何人遜色。而為一眾前途未卜「等候董建華發落的少年犯人努力奔走,最終成功為這些被社會遺忘的人找到確立的刑期及前景,不用無了期等待。像這樣把大部份時間用在服務市民,為弱勢者打拚的人肯定比那些只懂在議會做騷、扮港獨的年青人好得多。根本沒有理由要求梁耀忠辭職。

  而今次風波令人看到得更清楚,「青年新政絕不是民主同路人。爭議一出,他們二話不說把矛頭指向梁耀忠及民主派,對建制派這真正的罪魁禍首卻輕輕帶過。這樣隨時在人家背後插刀的人怎可能是政治伙伴

2016年10月15日星期六

Hard Brexit 將令英國「人財兩失」


  英鎊滙價近期雖然沒有再出現上星期那種插水式下跌的情況,但弱勢並沒有扭轉,甚至可說是沒法扭轉。目前鎊匯已持續在1.25美元以下徘徊,令1.25美元成了反彈的阻力,往下來大有可能跌破1.2美元甚至更低的水平,要低吸英鎊肯定遠遠不是時候。

  零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前幾天在紐約時報blog也談到英鎊的走勢,他認為今次英鎊走弱將會是長期趨勢,因為英國要為經濟規模縮少付出代價,接受較低的實質滙率(real exchage rate)。

  根據克魯明的分析,倫敦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當中不少業務跟歐盟相關,令大量資金進出倫敦金融城,也令倫敦能向歐盟成員國輸出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包括理財、保險、收購合併、財務顧問、衍生產品買賣……等。而倫敦能無障礙的向歐洲輸出這些服務,靠的是歐盟成員國的身份,靠的是在共同市場有一席位,不用擔心額外規管,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也比紐約為低。正是靠大量金融服務出口,英國便能賺取巨額外滙,彌補製造業萎縮及出口不振的情況,令國際收支平衡對英國有利,英鎊滙價自然堅挺。

  但在決定脫歐以後,特別當英國擺出一副不惜「硬脫歐」(退出共同市場)姿態後,倫敦作為金融中心地位登時受到嚴重衝擊,金融服務輸出肯定大打折扣。因為一旦英國為了保住邊境控制而脫離共同市場,她便要面對大量新增規管,難以再像以往那樣無障礙的向歐盟公民輸出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又或因為要合符歐盟市場的規定而要付出大量額外成本及交易費用,削弱本身的競爭力。

  在這樣的形勢下,倫敦金融城的中心地位將會大削,大量歐洲相關業務肯定會移走至巴黎、法蘭克福,令金融交易量、金融服務出口大為萎縮,英鎊滙價自然因而輾轉下跌以適應新的狀況。也就是說,從現在到二零一九年初英國正式脫歐以至一段更長時間,英鎊都不可能有明顯反彈,只能隨著業務移走、服務出口下降而不斷走弱,中間甚至可能因談判不暢順而像上星期那樣來個急跌。這個時候入市摸底買英鎊不是輸多贏少嗎?

  短期來說,英國民眾未必會感受到英鎊下跌及金融城出口轉弱的壞處,一些地區還會因為鎊滙貶值而得益,例如倚賴製造業的英國北部老工業區,倫敦以外的旅遊景區等,它們會因為貶值促進貨品出口及吸引遊客而得益。但這些新增的出口、旅遊收益長遠而言彌補不了倫敦金融城的損失,令整體英國經濟出入口及規模縮少,未來十年GDP將會比留在歐盟的估算下跌近十個百分點,之後的增長前景也有相當疑問。

  不過,英鎊滙價低殘及經濟前景變得黯淡只是英國脫歐的眾多後遺症之一,學術研究發展、吸引人才、教育發展的衝擊同樣嚴重。奪得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學者 Sir Fraser Stoddart 就公開表示,脫歐後英國大學及研究機構能得到的研究經費將會縮減,要留住本土人才不容易,要吸引頂級學者來英更是困難。歐洲頂尖學生也會因為到英國就讀及工作變得困難而卻步。

  這樣下來,英國脫歐後不是將來個人財兩失嗎

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死心


英國國家隊隊長朗尼不能以正選上陣成為近幾天國際熱門體壇新聞。唏噓的人不少,他們覺得朗尼速度、爆炸力雖不再,但好歹經驗豐富,上陣可以穩定軍心,不明白代領隊修夫基為何如此狠心。

  也有不少球迷、球評人覺得決定正確,因為朗尼狀態低沉,要活力冇活力,要突破沒突破,連射門鞋也不知放到甚麼地方,在曼聯也失去必然正選地位,在英格蘭陣中已沒有太大作用,倒不如讓新人有上陣磨練機會,並為後「朗尼」時代做好準備。

  從球隊主力到隊長到坐後備席,朗尼當然不好受,他的fans也不好受。只是朗尼的確不是當年那個朗尼。還記得17歲剛出道時,這位初生之犢有跑不完的氣力,打不死的精神,有能力感染全隊振奮精神,扭轉困局。但早熟的球員總是早殘,幾年前朗尼已失去速度,個人技術雖有進步卻不算一流,只有射術還有保證,可以把握入球機會。但到今季情況急轉直下,連曼聯fans也對他失望,覺得讓他上陣反而拖慢、拖累球隊,少了他球隊踢得更爽快。可以說,朗尼不再國家隊重用是遲早問題。

  朗尼倒沒有太酸溜溜,只說自己已不再是18/22,不可能再像當年般奔跑全場,但自覺仍能對球隊有貢獻。朗尼心裏真正感受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能擺出這樣的風度,總算是見過世面的球星。這裏期望他能改變踢法,提升狀態,即使不能有第二春也不致早早收山。

  P.S.  若果說朗尼還讓人有點期望,中國足球隊則肯定讓所有人死心。先敗給內戰中的叙利亞,又敗在烏茲別克腳下,這樣花錢無數戰績卻越來越差的球隊怎能不被球迷唾棄!

河水不犯井水


  幾天假期,跟久未碰面的老友碰面聊天,實在愜意。老友正苦練毅行者,剛在西貢山頭回來,曬得一臉發紅,還有受傷了的Achilles heel,得用冰敷鎮痛。不過,大家還是喝得痛快,談得高興。

  談着世事、政情,老朋友忽然嘆了一口氣,說自己近一陣子對內地發生的事情有種不想知、不想理會的情緒,覺得「河水不犯井水」就好了。聽到這話後心頭一震,有點難以置信老友說出這樣的話。

  認識老友是在大學 O'camp,那些年沒有甚麼「有味」遊戲,較多的是學生組織的宣傳、迎新活動。老友是「國事學會」中人,在迎新營活動中拉着「二胡」哼着歌軟銷「國是」,希望多幾個新丁加入「共懷神州」。當時沒有被打動,但那光景深深刻在腦海中。後來老友一直是「國是學會」中堅,畢業後不管工作以至研究的課題也跟中國的社會發展相關。六四鎮壓後,每年燭光晚會都看到老友一家的身影,大家唏噓着但也堅持着。

  以網上政治用語,老友是不折不扣的「大中華膠」,對中國脫不了關係。四分一世紀後他忽然拋下這句話,說要跟內地「河水不犯井水」,怎不令人心頭一震。

  只是想一想又不難理解。那個時候中國開始改革,充滿變革的可能性,而且朝着開放及跟普世價值接軌的方向,大家自然充滿期望。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是富了,但改革也停了,開放寬容越來越少,控制反而越來越嚴厲;連香港這方寸之地的空間也越來越收窄。當變好的期望的夢落空了,任誰都想躲得遠遠,不想再有多少轇轕,來個河水不犯井水就好。

  

2016年10月11日星期二

特朗普的不死身


臭口大亨特朗普可以鬧出多少醜聞,失言風波才會倒下?這個問題真的不易答。自從參選以來,特朗普幾乎甚麼政治不正確的話都說過,甚麼侮辱人的言行都有,不管是傷殘人士、婦女、退伍軍人、少數族裔都成為他訕笑對像。可特朗普支持度仍在四成以上,與希拉莉始終叮噹馬頭。

  說話難聽還算了,個人誠信更是大問題。他的生意漏洞百出,瞞稅情況極明顯,十多年未繳納過任何入息稅;個人健康報告不肯公開,只找醫生說自己狀況良好稍稍過重而已;他及親信的俄國聯繫更啟人疑竇,有不少證據顯示他身邊人跟普京有千絲萬縷關係,可他連一個有力的解釋都提不出,選情卻依然無損。

  直到近幾天,傳媒接連揭發特朗普以非常猥褻粗俗的語言羞辱女性,跟他人大談自己如何「狎玩」女性,一派把女人當玩物的態度才總算有些影響,引發強烈反彈,多位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公開要求他退選,其他人則跟他劃清界線,不再支持他,令特朗普的選戰真正出現危機。

  但不要以為特普會就此倒下,他不沒有乖乖退選,還借機反撃,在第二次選舉論壇前大力把希拉利丈夫克林頓拉落水,把與他傳過誹聞的幾個女子帶到台前,一邊轉移視線,一邊抹黑對手。他的「橫練不死身」可真是 前無古人,不管怎樣也找不到他的死穴。

  顯而易見,特朗普肯定撐到最後,共和黨根本拿他沒法,只能繼續「硬食」特朗普,寄望保住國會控制權就好了。到十一月八日前特朗普仍將在政治舞台上表現他的不死神功。


世界將有更多「特朗普」冒起!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可真是沒有最錯,只有更錯。近幾天爆出的侮辱女性對話風波正在不斷發酵,公開要求他退選讓路的黨內大老越來越多。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指特朗普的言論令人作嘔,零八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參議員麥凱恩更撒回支持,認為他不適合代表共和黨參選。不過,特朗普一貫其狡賴死撐的性格,只輕輕道歉就把矛頭轉向前總統克林頓,指他侮辱女性的情況比他厲害,並強調自己會堅持下去,絕不退選。

  究竟他能否撐到十一月八日大選誰也難以確定,畢竟特朗普參選以來一直不太倚靠共和黨的組織協助,共和黨本身也沒有plan b應付特朗普可能墮馬的情況,要逼退他顯得進退兩難。也許最有可能的是共和黨來個壯士斷臂,讓特朗普以共和黨候選人的名義走完剩下幾個星期的選戰,實際上把資源全力投入國會選情,確保共和黨即使輸掉白宮也能保住參眾兩院控制權,未來四年繼續跟民主黨分庭抗禮。

  撇開特朗普個人的缺失言行,他在今次選戰中一再創下「奇蹟」,勝出共和黨初選,又跟大熱門、民主黨的希拉莉一度叮噹馬頭,反映出不僅是特朗普直話直說不修飾言詞的新鮮感受歡迎,更顯示部份美國選民就像其他很多發達國家包括英國選民一樣對政治現狀深懷不滿,對過去二、三十年的全球化、無國界流動趨勢怨氣甚大,希望借助新政治力量或人物上台把大勢扭轉過來,重新設定出入境、貿易、資金流動等的限制,以保護本國國民的利益,不讓外國人、跨國企業搶飯碗、佔好處。特朗普主要政綱如建墨西哥圍牆、取消各種自由貿易協定,退出國際組織以至條約,正好切中這些選民的怒意與要求,令他一再犯錯仍享有相當支持度。

  即使他今次被逼退選或在大選中落敗,反全球化、自由化的怒意、情緒絕不會過去,反而可能因為渲洩無門而進一步壯大,在未來繼續成為左右發達國家政壇的重要力量,甚至以更極端的型態及代表出現。

 從實際效果看,過去幾十年全球化及貿易自由化進程帶來的巨大好處及方便不容否認。一般人享有的貨品更多更便宜,通訊、娛樂、資訊方面更有爆炸性的發展,真正把地球不同角落串連起來,也令一般民眾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機會。近十多年大部份以往被視為奢侈品的東西包括家庭電器、手提電話變得便宜及普遍就是貿易自由化的明顯好處。

  只是,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好處、利益分配並不平均,經濟波動也比以前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大得多。少數企業家、企業如Facebook、亞里巴巴、蘋果快速壯大,市值數以千億美元計,主事人的財富多得難以想像。一般上班族及倚靠固定入息的人相對之下收入增長極慢,前景越來越不穩定。而對年青一代而言,他們正面對收入及生活素質及不上父母一輩的困境,對前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甚至不滿。

  也就是說,全球化、貿易自由化雖然帶來巨大的機會,但真正能把握到的只是極少數,大部份人跟機會擦身而過,又或無法把機會令自己真正向上流動。當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提供的機會對大多數人只是幻象或broken promises(不能兌現的承諾)時,反彈的情緒更強,要求重新豎起圍牆、設立限制的聲音因而大增,隨時令全球倒退回三十年代那種各家自掃門前雪、保護主義壁壘遍佈各地的可怕情況。

  剛過去的G20財長會議發表聲明,罕有的提到民粹主義的威脅,認為民粹政客鼓吹反全球化及反自由貿易情緒正令全球經濟面對重大威脅,隨時出現進一步停滯。G20的聲明當然有現實意義及針對性,但全球化、自由貿易帶來的嚴重收入、發展機會不均已越來越嚴重,民眾已越來越不耐煩,若果G20各國不正視這些問題,不從國內、國際層面減少經濟波動,減低收入不平衡的情況。即使特朗普今次墮馬,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將有更多「特朗普」湧現,到時候圍牆、貿易壁壘將會一個一個在全球各地豎立起來。

2016年10月9日星期日

脫歐路崎嶇 英鎊有排跌


  英國政府亮出寧要控制移民不要共同市場的強硬姿態後,英鎊滙價隨即跌破先前兌1.3美元的水平,市場人士估計英鎊還會持續下跌,短期可低見1.2美元(約9.5港元),長期則要視乎英國經濟正式脫歐後受到多大衝擊。若衝擊不大的話,鎊滙有機會企穩甚至反彈;要是衝擊一如經濟學者預期那樣大(GDP十年內收縮5%),鎊滙肯定繼續下跌,兌港元跌穿9算以至更低並不奇怪。

  在脫歐公投漁人得利的首相文翠珊經過幾個月努力穩住相位再摸好底以後終於出招,為她的Brexit means Brexit做註腳。在剛過去的保守黨大會她發表重要演說,表明英國政府將在明年三月底前啟動脫歐程序,正式磋商脫歐細節。她並強調,英國政府談判的首要目標是確保邊境及移民控制,再盡可能讓英商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換言之,英國政府不會為了保留進入共同市場的權利而讓歐盟國民自由進出英國。這意味過去有人提到的所謂「挪威摸式」(同意歐盟各國人民自由進出挪威以換取成為共同市場一分子)已不可能適用,最有可能出現的是“hard exit",即英國完全脫離歐洲共同市場,英歐雙方按WTO成員國之間的規範運行貿易,英國貨品得像美國、加拿大、中國貨品那種報關、消呈、接受歐盟的貿易規定限制……,令英國難以再成為外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進軍歐洲的橋頭堡。正是因為擔心英國失去共同市場成員的地位,英鎊滙價持續受壓,一舉跌穿1.3的心理關口。

  另一邊廂,歐盟也擺出同樣強硬的姿態。以往較溫和的德國鐵娘子默克爾近幾天會見德國政界人士及商會領袖時就強調,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工、貨品等自由流動是共同市場的根基,不可能讓步,也不可能讓某個國家自由挑選(pick and choose ),因為特例一開其他國家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限制,共同市場將盪然無存。

  談判雖然總是開天殺價落地還錢,但英國跟歐盟之間的鴻溝非淺,中間可迴旋的空間有限,要取得雙方滿意的妥協不容易。對文翠珊而言,脫歐公投的民意明顯傾向加強控制移民,保守黨內部同樣支持這樣的政策。她想要鞏固本身權位,帶領保守黨繼續掌權贏得下屆大選,她不可能在脫歐後再容許歐盟各國公民自由到英國工作,也不大可能自願接受歐盟所立的規則,否則她將重蹈前首相馬卓安覆轍,被黨內疑歐派弄得灰頭土臉,難有寧日。

  而對歐盟各國特別是法德核心而言,共同市場中的自由流動條款是基石,也是歐盟一體化的最大吸引力。開了先例讓某些成員可以不遵守自由流動協議只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包括令歐盟解體,他們不可能同意。

  更重要的是,不管在英國或歐盟內部都出現強烈排外及保護主義情緒。前者在脫歐公投已充份反映,後者在難民危機中同樣清晰可見。英國政界人物在民意壓力下不可能對外示弱,歐盟各國領袖包括默克爾、奧朗德同樣不希望讓人覺得他們給予英國特殊優惠,反而可能被逼變得強硬及不留情面,好讓選民認同他們在捍衛本國及歐盟整體利益。這樣下來,雙方在談判中必定寸土必爭,難以讓步;再加上英國小報大力炒作民族民粹主義,極盡醜化歐盟,雙方「分手」的場面隨時變得火爆及難看。

  既然脫歐之路崎嶇不平,口水戰不絕,資金難免從英國撤走,投資者也肯定觀望觀望再觀望。英國為了穩住經濟只好任由英鎊繼續貶值以保持競爭力。政經雙重夾擊下,英鎊滙價怎能不拾級而下,低處未算低!

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

全球樓市已成脫疆野馬


  去年秋天,本地樓市一度見頂,投資者及不少市場人士紛紛唱淡,認為在美國加息及內地經濟放慢的雙重打擊下,本地樓價面對沈重調整壓力,輕則下跌兩成,較悲觀的則預料下跌四成甚至更多。當時還有地產界人士呼籲政府該考慮「減辣」以免樓市跌得太殘。果然,美國聯儲局在十二月真的加息,而內地經濟也從死守多年的7%增長率下跌至6.5%,樓價在兩大利淡因素夾擊下持續下跌,到三月時已比高位下跌15%。

  可是,自此以後樓價不但沒有像預期般進一步下跌,反而逐步回穩,到今年九月即調整開始後一年更重拾升軌,不斷有創新高價成交,交投量、睇樓量大幅回升,多個新盤不管豪宅或形同劏房的迷你上車盤銷售反應都相當理想。這樣的市況似乎意味樓市調整期已告一段落,短期內還有可能重回以至突破去年秋季的高位,向更高或更「瘋癲」的價格邁進。

  今次樓市調整期為甚麼這樣短、這樣淺?樓價會瘋癲到幾時呢?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要看到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狀況特別是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去年秋天樓市調整的關鍵是美國加息預期。當時大部份人包括聯儲局本身也預計利率正常化步伐起步,美國利率將會從零息逐步回到兩厘以上,再向四厘左右的歷史平均水平邁進。按聯儲局計劃,單在二零一六年美國應加息四次即一厘左右,其他央行包括歐央行、日本央行也不預期今年再有甚麼大動作。

  誰知一年過去,美國加息不見影,歐央行搞負利率加放水,日央行更是藥石亂投不斷印發日圓到金融體系希望逼高通脹率。也就是說,去年令樓市買家及投資者最憂慮、最提防的變動──加息周期並沒有出現,加息甚至已變成「狼來了」般的謊言,沒有多少人再放在心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因擔憂加息而抱觀望態度的準買家,投資者開始重回樓市,樓價便因此而轉勢向上。

  不再擔心加息固然是樓市回暖升溫的推手,多國央行把超寬鬆貨幣政策再加碼更有火上加油的意味。試想想當央行不斷向銀行體系注資,銀行閒置資金則要面對負利率(即罰息)的風險,它們唯一解決辦法是把資金導向投資市場,回報微薄也不惜。這令很多穩健的投資產品特別是債券市場失去投資價值,公用股股價則高不可攀。數來數去,只剩下「磚頭」或房地產市場值搏率較高,也有一定防守性。

  過剩資金因此在各地樓市包括香港尋找投資機會。事實上新一波樓市升勢成或泡沫並不僅限於香港,澳洲早已開始嚴限外國資金投資當地樓市以免過熱,加拿大最近也因為樓價升幅過快過大引入多種行政措施包括增值稅以壓抑炒風。內地大城市特別是二、三線城市樓價升勢更驚人,買家為免失卻投資機會而逼爆售樓處大門,也有人假離婚以避過限令。內地首富王健林認為,內地樓市已出現「史上最大泡沫」。

  內地樓市大概還不算「史上最大泡沫」,至少北京王府井地區地價還未足以買起整個加州(八十年代末日本東京皇居地皮價格比整個加州土地價值更高)。但由此可見樓市升溫已不是香港一個地方的情況,而是全球普遍現像,是熱錢泛濫,加息遙遙無期下的反應,只要全球金融體系資金繼續過剩,追買「磚頭」的熱潮短期內不會過去,本地樓市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要樓市回到正軌,要避免樓價跟經濟基調及市民的收入更脫節,關鍵仍是美國加息步伐加快,不再拖拉。而在利率真正轉勢前,特區政府除了不斷加速找地建屋外,也有必要像加拿大、澳洲那樣考慮推出新一輪「辣招」或冷卻樓市的行政措施,以防止非理性亢奮重現。

游女神心聲


  被一眾網友以及部份傳媒捧為女神的青年新政游蕙禎說出「扑嘢論」一點不讓人意外。她本來就豪放不修飾,說起話來粗口俗語橫飛,不讓她講粗口登時説話結結巴巴。今次在理大論壇提出「扑嘢論」只是真情流露而已,一眾宅男、網友若感到幻想破滅只能怨自己「太天真」,看見人家長髮、大眼就以為是「那些年」的女神!

  撇開純情假面具問題,游蕙禎的「扑野都冇地方」慨嘆倒不算無的放矢,它的確是香港一個重要問題,而且不是一個新問題,影響的也不僅是新一代年輕人,也許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爆炸以來已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港人,一對又一對普通打工夫婦。

  想想五、六十年代的居住環境,大部份人不是住在板間房,梗房就是木屋,跟其他家庭共用一個單位是常態。著名的「七十二家房客」算是相當典型的居住情況。在這樣狹窄擠逼的環境,說話稍稍大聲也會驚動他人,夫婦倆要敦倫搞搞房事真是困難重重,輕則被人偷窺形同表演,重則被他人干擾中途「腰斬」,要好好享受真是談何容易。

  進入廉租屋時代也好不了多少。一家一個單位當然好一些。可小小單位隨時住了八口,一張「碌架牀」父母睡在下層,年長的子女在上格,年幼的在牀尾,還有的當廳長。總之左右上下都是小孩,父母想親熱首先要控制動作及聲音,以免吵醒一眾小孩來個問長問短。在這樣的環境下想有正常的夫婦性生活同樣艱難。

  香港居住難,買樓難背後還有其他大量社會問題,游蕙禎口中的「扑嘢都冇地方」其實是老問題了。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建制派要與民為敵!


  從建制派政團及議員擺出的政治姿態來看,他們既看不到立法會選舉展現的民意民情,也沒有吸取上屆立法會運作不順以至癱瘓的經驗。若果建制派不及時改變態度及策略,不讓非建制派政團及議員在議會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未來幾年立法會只有出現更多衝突與抗爭,只有出現更多橫蠻無理的剪布決定,令政府政策、法案寸步難行,議會嚴重失效。

  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出現歷史上最高投票率,市民踴躍使用手上的一票發聲,其中有兩點最清晰可見,任何人難以否定或視而不見。其一是強烈求變,希望打破過去幾年的政治悶局與僵局。其二是非建制派及民主派得票率明顯多於建制派政團,意味市民希望非建制派在議會有更大影響力,可以有力影響法案與政策的內容。

  要讓議會回應選民這兩大要求,新一屆議會的權力、重要位置安排不可能也不應該再像上一屆那樣由建制派壟斷,必需讓非建制派、民主派分享部份關鍵的位置,例如大會主席、內會正副主席、財委會正副主席以及各主要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都該開放讓非建制派分擔,好讓多數市民支持的代表有權決定法案、撥款議案的審議優先次序,可以左右議事規則如何執行,並決定議會如何跟政府合作。也只有這樣,建制派與非建制派之間才能建立良性互動,增加雙方互信及合作。

  可惜,建制派從選後開始就擺出一副主導一切的態度,誰人接替曾鈺成擔任立會主席固然獨斷獨行的欽定梁君彥出任,沒有多作商量,甚至建制派內部其他挑戰者如田北辰也容不下。這樣專斷的態度固然不理想,而「欽定」的梁君彥是否有能力勝任主席更是個疑問。

  回歸以來的兩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及曾鈺成雖然政治立場較保守又偏向北京,但至少政治閱歷豐富,長期參與香港回歸及政制發展的過程,並有參與直選經驗,對民意民情較關注及敏感。梁君彥個人政治歷練淺窄,對香港回歸前後的變動不太了解,當議員後跟不同派別議員沒有多少互動,有的關係更是惡劣。而且,他一直由功能組別出線,對民意較不重視,這對出任立法會主席都是障礙。

  此外,梁君彥上屆擔任內會主席不時表現出專橫與無理,經常任意打斷議員發言及驅逐議員離開。建制派把這樣的人強行推上立法會主席不但難以發揮協調、緩衝作用,反而極可能加添對抗與矛盾,對議會的暢順運作極為不利也更形同摑二百萬投票市民一記耳光。

  立法會主席人選不理想及挑選過程粗暴固然令人失望,其他重要位置包括財委會正副主席建制派拋出一副志在必得想壟斷財會的態度更令人不齒。上屆立法會財委會市民已見識過建制派推出的幾個人選如吳亮星、陳鑑林、陳健波,他們的表現除了鬧笑話以外就是粗暴限制議員發言,就是甘情願令財委會變成政府的橡皮圖章,迅速通過政府的撥款包括一些市民強烈反對的政策或工程。現在,建制派又欽定陳健波這個政府的應聲蟲出掌財委會,並申言副主席人選也包攬,好讓建制派牢牢掌控財委會,確保政府撥款順利通過。這樣的安排意味要多數市要支持的非建制派議員無法左右財委會的議事程序及優次,無法以體制內、議會內的規則為市民爭取權益,他們將被迫透過非常規、制度外的抗爭手段阻延或叫停撥款,希望重新審議。這樣下來,上屆一再出現的馬拉松拉布固然難免,更激烈的抗爭也不能排除。對立法會的運作及形像來說固然有害無益,更無助改善政治僵局。

  選民、市民求變求突破的聲音在上月立法會選舉清晰可見,建制派政團及議員卻還要死抱主導議會的心態,把重要職位權力一手抓,硬要推出梁君彥、陳健波之流成為立會主席及財會主席,這不是與民為敵又是甚麼呢?

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

如何讀中史


  每次政府說要加強中史課程或要改革中史課程內容總不免引起這樣那樣的風波,有時候是教材出問題,添些甚麼,刪些甚麼(如六四、文革);有時候是政府的意圖不明甚至齷齪,令人難以信服。

  其實,中史或歷史科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興趣越來越低,自願選讀的越來越少,父母也只是口頭說重視,實際上不熱衷。

  撇開政治干擾,中國歷史故事其實非常豐富,人物多姿多釆,原始史料五花八門,要找動聽好玩故事不難。近年歐美、日本學者出版了很多視點不一樣,教人耳目一新的著作,看起來比小說還津津有味。美國著名歷史學者Mark Elliott(歐立德)寫的「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就是表表者。一翻開書就卷不惜手,跟追看小說一樣。

  有關乾隆皇的正史、野史材料甚多,他既是「十全老人」,蓋世英主;又文采風流,四處遊玩,單是江南已六次到訪。武俠小說還把他說成是漢人之後(陳閣老),跟起義反清的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是親兄弟。

  可戴立德筆下的乾隆卻是另一回事。他六次下江南不是徵歌逐色或迷戀六朝金粉,而是一種軍事動員策略,好讓保護皇帝的滿洲八旗軍以南巡作演習及動員,確保他們的行動力、戰鬥力不致因承平日久而大降。事實上每次乾隆南巡動員兵馬人數不少,單是隨員的馬就過萬匹,還有三十萬民伕負責在大運河拖拉船隻。這樣的動員跟軍事動員有同樣重要作用。

  此外,乾隆為了扭轉滿人逐漸漢化的「問題」,不管在宮中或政府內部厲行重用滿文,規定所有政府檔案要有滿文存檔,又把佛經翻譯為滿文,好讓滿文不會成為死的文字,滿人、旗人及高官能繼續使用,從而可以維持滿漢之別及皇朝的根基。這些都讓大家看到乾隆皇帝的另一面。

  讓學生多看這樣的歷史書比改甚麼課程內容對提升他們唸中史的興趣肯定幫助更大。

2016年10月2日星期日

感謝「撐」


很感謝近幾天來電話、WhatsappFacebookTelegram慰問的朋友、舊同事。訊息大部份都很簡單,「撐」這個字最多,加油或emoji 「給力」的符號也不少,總之就是支持。在面對當權者的騷擾、威嚇時,知道自己沒有落單,不用一個人面對實在窩心。這裏得好好說聲感謝。

  對我這種 old fashion記者來說,職責從來是報導、評論新聞,不希望也不習慣自己在新聞中出現,更不想成為新聞事件的焦點。可惜這年頭的香港很不一樣,盡責任做好本份不但不容易,更可能開罪當權者及權貴,輕則惹上麻煩,重則受到這樣那樣的威嚇滋擾,連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當然,這正正是當權者的目的。他們動輒以律師信或其他方法恫嚇跟他意見不同的人,為的正是要令你在下筆時,或把文章在傳媒或網上發佈前會想到律師信就在某處等着你,各種法律、經濟代價在等着你,希望令你提心吊膽,顧慮重重,甚至可能為了怕麻煩而避開某些課題及人物,從而令反對、異議的聲音減少。

  只是,當權者的算盤在我身上打不響。從來是個硬頸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與資料,至於甚麼律師信、官員聲明並不掛在心上,真要來也只好讓它來好了。要是嚇一下就令我噤聲或避重就輕,忘記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監察政府的責任,那我該早早轉行了!

美國大選不易出現「黑天鵝」


 

自從英國脫歐公投得出「爆冷」結果後,不少政治評論人以至傳媒覺得民粹氣氛高漲,民意極難捉摸,還因此認為「講大話唔眨眼」的寸咀大亨特朗普大有可能在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勝出,令全球出現二十一世紀以來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撼動世局。

  從被人視為小丑、笑話變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確不能小覷或抹煞他勝選的可能。但「脫歐公投」其實不算是「黑天鵝事件」,拿它跟特朗普冒起扯上關係不但勉強,更顯然是拿蘋果與橙在比較,實在不倫不類。

  英國脫歐公投得出脫歐的結果反映的不是選民反覆無常,也不是選民非理性與無知,而是英國大部份政治社會精英「堅離地」,不掌握社會的undercurrent及民情,以為提出空泛的承諾就能說服民眾選擇留下,根本無法點起支持者的熱情,輸掉公投只能怪自己。

  翻一下歷史就知道,近代英國跟歐洲一直愛恨交纏,也不時介入歐洲大陸的衝突以至戰爭,但心底裏英國朝野官民除了像前港督肥彭等少數人外對歐洲總抱着若即若離的態度,希望保持自己在歐洲以至世局中的獨立位置。二次大戰前英國國勢仍盛,還有一個「日不落帝國」,不必跟歐洲綁在一起。戰後英國國勢雖急劇衰退,但至少保持英聯邦這個「大家庭」,也有獨立的核威攝力量。直到六十年代中經濟明顯放緩,英國朝野才總算同意加入歐洲共同市場(歐盟前身)以作為國家的出路。

  只是,英國在歐盟及歐洲一體化過程經驗好壞參半,九十年代英鎊被逼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及大幅貶值更被不少人視為奇恥大辱。自此疑歐派勢力逐步成長,即使較親歐的工黨領頭人如貝理雅、白高敦也不得不一再承諾不會加入歐元區或進一步融入歐盟。民間特別是老一輩英國人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多少歐盟直接援助,反而不斷面對東歐移民或工人湧入的情況。他們對歐盟有離心實在不足為奇。

  再加上爭取留歐的主流政界領袖如前首相卡梅倫、工黨領袖科爾賓本身留歐也不太熱衷,科爾賓更長期反對歐盟一體化,由他倆牽頭爭取留歐怎可能有脫服力,留歐派敗下陣來實在不能怪罪選民,更不能說這是非理性選擇。

  特朗普卻是另一回事。選民特別是白人選民對現狀不滿,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威脅當然是事實,也成為特朗普冒起成為共和黨候選人人的重要動力,畢竟共和黨近十多年來已成為中老年白人主導的政治力量。只是,美國的選民版圖相當複雜,不同利益、種族、宗教、文化、性別的訴求不同,有的更是壁壘分明,不易協調,要在這二億選民中佔多數,單靠白人的憤怒絕不足夠,還得在其他版塊有好表現或至少不至大落後。

  簡單來說,要在美國總統大選勝出需要一個跨不同界別、利益的coalition。很抱歉,特朗普絕不擅長打造coalition,不擅長爭取伙伴,倒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參選以來侮辱、開罪的人不計其數,黑人、拉丁裔,其他少數族裔固然捱他的罵,女人,傷殘人士,平機人士,退伍軍人同樣成為他鞭韃的對象。這些不同利益板塊的選民未必能在全國成為多數,但在一些選情接近的拉攏州份便有可能成為決勝關鍵,令特朗普在多個battleground states失利,最後不能不飲恨。

  而且,民主黨不是英國工黨,希拉莉也不是卡梅倫,他們支持者爭勝的決心極強,對特朗普的厭惡極深,戰鬥力非卡梅倫及英國主流政黨在脫歐公投可比。把這些因素加起來,就不難明白英國脫歐公投跟美國大選是兩碼子事,不可同日而語,美國大選出現脫歐公投般的「意外」結果的機會甚低。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犯錯、出亂子的「能力」世上罕見,剛過去的候選人辯論就出盡洋相,被希拉莉痛宰。未來六星期他出事的機會比翻身大得多。怎麼做得成「黑天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