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星期五

俄國出事 豪宅當殃

  經濟學者克魯明在"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失靈的年代)說了一個有關俄國經濟的小故事:「一七八七年,俄國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到帝國的南方省份巡視,首席大臣波特金(Potemkin)自然隨行。每一回他都比女皇早一天到達巡視的地方,佈置好假的門面,讓殘破的村莊看來繁榮富庶。到女皇離開,他又拆掉道具,趕運到下一個目的地佈置。」

  就是這樣,「波特金村莊」成了俄國人譏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東西。

  引用這故事是因為普京大帝的俄國其實也充滿「波特金村莊」的意味。豪花500億打造索契冬季奧運會,換來的是「雙人用的馬桶」及事後空置無人使用的場館,這不是跟當年波特金首席大臣搞的「示範村」一樣失真嗎?當然,今天的「波特金」不是別人,正是普京自己,他搞下一大堆大白象或現代「波特金村莊」,為的是要向民眾及國際社會說明他治下的羅斯是如何輝煌,如何重登世界強國之林。

  可惜,「波特金村莊」始終是金玉其外的東西,突然來的一場金融震盪包括油價急跌及盧布滙價急拖就令俄羅斯原形畢露,俄羅斯民眾率先用腳投票,用手上的盧布搶購貨品、奢侈品,央行及政府急急抽調至少70億美元外滙儲備後穩定人心及滙價....。面對這樣的困境,向來愛以強人姿態出現的普京仍故作鎮定,認為俄羅斯有能力解決問題。只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危機可能持續兩年,還說俄羅斯要發展多元化產業。

  根據俄國央行的估算,油價若果持續在50-60美元的低位徘徊,俄國經濟明年將收縮4.5%,假若油價進一步下跌,極度倚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經濟肯定進一步收縮,對一般民眾生活影響巨大。另一方面,俄國政府收入將因油價下跌而大幅減少,經濟學家推算,油價要高企在100美元以上俄國政府才能保持財政平衡,現在油價比100元一桶下跌近五成,俄國政府財政肯定急劇惡化,是否需要向西方或IMF求助,又或向金磚國家特別是中國求助實在值得關注。但不管向誰求助,普京的強人形像都將大打折扣甚至一去不復返。

  當然,國際社會及金融市場最擔憂的是俄羅斯的盧布貶值危機會否像九八年那樣催生更大及全球性的波動,損害脆弱不堪的全球經濟。不善忘的人都會記得,九八年俄羅斯「賴債」及讓盧布大幅貶值令資金加快撤出新興市場,印尼、泰國等已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蹂躝的國家因此受創更深。另一方面,俄國忽然爆煲也殺大量對沖基金、金融機構一個措手不及;因為他們相信西方國家為免俄羅斯這個核大國出事無論如何都會助她渡過難關,債務不會有問題。誰知俄國居然宣佈暫停還債,持有大量俄羅斯政府、企業債券的基金即時爆煲,資不抵債,最著名的就是LTCM(長期資本管理)。LTCM出事牽連甚大,有好幾天令美國融資市場幾乎停擺,大家都不敢再拆出資金或在市場做交易,直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出手要一眾大孖沙如高盛等不要逼倉,讓LTCM逐步平倉,再加上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出手減息才令危機化解。

  還好,今次危機跟上回不同。俄羅斯政府償債能力未受影響,外國投資者不必爭相賤價沽貨。更重要的是,金融海嘯後對沖基金對新興市場債券或任何高風險投資產品沒有甚麼胃口,持倉不多,即使俄國問題惡化也不致再出現LTCM出事之類的系統性危機。

  真正受影響的也許是豪宅、奢侈品市場。過去七、八年,中東酋長、中國大款、俄國石油大亨是各地豪宅的大買家,倫敦、紐約、巴黎豪華地段及豪宅不少都成了他們的「行宮」,偶爾住幾天,以至這些地段大部份時間烏燈黑火。今次金融震盪後俄國石油大亨大有可能要變賣部份貴重物業以填氹還債,短期內也不大,可能再調用大量外滙買豪宅。這樣下來,天價豪宅的成交量及價格勢將大受影響。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危害國安的BB

  有的人說,澳門回歸十年好像「進步」了不少,至少市面繁榮了,遊客多了,大樓多了,進賭場的錢更是停不了。富起來的澳門據說比拉斯維加斯更厲害,更繁榮,更多show可看。

  但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澳門其實變壞了,變差了,變醜陋了,實在再提不起興趣到這個地方。

  不想去的原因很多,人太擠內地客太多,的士找不到,服務態度及水平下跌,少了那份恬靜……等通通有關係。但最令人厭惡的是無能卻又專橫的澳門政府。

  老實說,澳門政府比內地地方政府更不堪。除了派錢以外,澳門政府施政只能以一團糟來形容,手上收入那麼多,賭稅收入每年都用不完,但基建、公共建設規劃落後,工程進度又未如理想,跟賭場建設之快之有效完全沒法比。貧富懸殊之嚴重,勞資關係之緊張更是比香港更嚴重。

  最可笑又可怕的是對個人基本權利的不尊重。為了防止北京來的官員、貴客受到任何抗議滋擾,他們隨隨便便的就扣查入境旅客,甚至連證據也不核實就把人家打回頭,不讓入境。前幾天習大大訪澳門參加回歸十五周年慶典,澳門政府連一歲BB也說成是危害澳門社會安定的「人」,不讓他入境,倒是BB的父母卻能成功過關。除了黑色幽默電影或荒誕劇以外,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情節。

  還有對記者、傳媒的不友善。拒絕某些媒體記者入境已是慣技,最近甚至規定記者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刮着寒風下着冷雨卻規限採訪的記者不能撐傘,只准穿透明雨衣,窩囊又無能到這個地步的政府、地方實在不敢領教,不去就算了。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公主」與「大爺」


 這個時候才寫大韓航空太子女大鬧機艙,逼客艙服務經理向她下跪還把她趕出飛機好像有點遲,但二十一世紀還發生這樣的事還是不吐不快。

  南韓可不是北韓,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總算已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先進國家,還在八十年代末走上全面民主之路。可是,南韓的大企業、南韓政經精英階層心中深處卻仍然有那份封建遺毒,有錢有權的「公主」繼續把員工視為家臣以至家奴,肆意指使之餘還任意侮辱。(那位被逼跪下的空姐年紀比「公主」大,在韓國重輩份的傳統中要她下跪是加倍侮辱)。她的態度及所作所為比北韓金家三世金正恩好不了多少吧!

  封建遺毒倒不僅在韓國精英階層出現,在「強國」人身上也表露無遺。那兩對到泰國旅遊大鬧機艙還把熱水潑向空姐的「強國」男女就是最好例子。從他們肆無忌憚毫無悔意的行徑可以知道,在這幾個人心中,為他們服務的不管是餐廳服務生、酒店concierge還是空中小姐少爺都不是人,不是跟他們一樣的人,而是下人,甚或是他們的奴才,供差使侮辱虐打……。簡單來說就是對這些人「做乜都得」。要不是這樣,怎麼可能把滾滾的熱水潑向空姐,事後還要逼航空公司為他們隱瞞!

  也許有人說,西方人在飛機上鬧事的也有不少。但他們大部份是醉酒鬧事,沒有針對誰,只是純粹胡鬧。跟這些來自東亞的「公主」、「大爺」完全不同,除了封建思想DNA 作崇外實在想不到其他理由。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普京大帝快將玩完


  兩個月前名記者Thomas Friedman半認真半玩笑的說油價下跌為是美國跟沙地阿拉伯的陰謀,以對付俄羅斯、伊朗。不少人都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誇張,有點大陰謀論,畢竟俄普京大帝把俄羅斯打扮成跟前蘇聯差不多的超級強國,不但可以對美國Say no,還可以在全球不同地區跟美國爭一日長短,不再是九十年代那個「病夫」。

  可原來Friedman真的有洞察力,看準俄羅斯是靠高油價撐起的紙老虎,實質上外強中乾,一遇上油價回軟便腳軟甚至跌個四腳朝天,狼狽不堪。最近一個星期的俄羅斯可真是被逼得手忙腳亂,慌不擇路。先是油價接連大幅下跌,紐約期油從每桶近70元急跌至55元,而且跌勢還未定下來。然後是俄國貨幣盧布滙價一天之內下跌超過五成,從上星期約35盧布兌一美元一度跌至80盧布兌1美元,後來稍稍回穩到68盧布,但能否找到支持仍是疑問。

  更令人覺得形勢不妙的是俄國央行已經接連出招,先是不斷出售美元儲備支持盧布滙價,前幾天又突然大幅加息6.5厘,希望以重招嚇退炒家,穩住盧布。只是兩記狠招都不收效,盧布弱勢依然沒改善,民眾更開始搶購貨品包括手機、電視及其他貴重物品,以免盧布進一步貶值自己損失更慘重。

 誰都知道,一旦連民眾都開始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開始拋售手上的盧布,有背景、有能力的人走資只有更快,令盧布幣值更岌岌可危,俄國政府及央行未必能在短期內扭轉乾坤,甚至可能被逼採取更極端措施例如實行資本管制(Capital Control),防止任何人隨便把外滙調走。

  可對一貫以強人自居,自認為可以跟西方大國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們的普京大帝來說,實施外滙管制形同向西方資本及西方陣營投降,承認俄羅斯是失敗者,這可是比死更難受的恥辱。此所以即使到當前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刻,俄國政府仍希望以口術及出售美元儲備買時間,希望奇蹟出現,風暴自行過去。

  普京大帝不願在危機中實行外滙管制除了不想示人以弱外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盡力維護他及政府的強勢形象。普京能在俄國政壇屹立十多年,從總統到總理再到總統任何時間都掌握實權,並且一直民望高企,靠的是金錢買來的舖張,裝腔作勢及讓俄國人重溫大國的虛榮。挑撥烏克蘭內鬥乘時奪取克里米亞就是最好的例子。但要維持這個形像不容易,普京任何時候都不能向西方低頭,俄國也不能被看成是弱者。換言之,普京不能承認及接受俄國會像二、三流小國那樣在金融風暴打擊中倒下,更不能被人家牽着鼻子走,這令他在選擇對策時綁手綁腳,難以面對現實作最好的選擇。

  問題是今次俄羅斯面對的是油價下跌、滙價下跌的雙重打擊。俄國政府財政需要油價在100元左右的水平才能平衡。俄國企業及民眾則需要盧布滙價穩定才能避免債務負擔過重。現在油價下跌意味政府變窮,盧布下跌則令企業及民眾變窮,普京政府為了救助企業維持威信需要動用大量外滙儲備,這反而進一步削弱外界對盧布的信心,令盧布跌得更深更快。可以說,普京正跌入一個完美金融風暴中隨時打掉他經營多年的強人形像。一旦普京大帝變成凡人甚或成為「葉利欽二世」,即使不致下台也難以維持多年來的高壓管治。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抽水


  實在要向那二百幾位在清場時被捕的人致敬。你們都是為理想而付出的人,都是為香港未來付出的人,無愧於自己,無愧於這個年代。

  被捕的人當中有議員,有資深政治人物,有藝人,有學者,有普通市民。但在被捕的一刻,他們都無畏無懼,莊重不阿,充滿 grace under pressure 的氣度,教人佩服。

  有人說,被捕的政治人物、議員是在抽水。對這樣的說法實在非常反感。雨傘運動是開放的,不是學生或某些人的,誰都有權參與,根本不是甚麼抽水,議員難道按自己信念參與也不可以?而且,抽水是沒有成本沒有代價的,人家被拘捕可是有後果有法律責任的,即使不致被判入獄也將留有案底,帶來甚麼手尾或不便誰也說不準,這樣的水有甚麼好抽!

  其實今次運動不同人都有出力,有的打前鋒,有的做後衞,有的搖旗,有的堅守,有的「鳩嗚」,有的掛旗。我覺得每個參加的人都可敬,每個都是敢做夢想做夢的人,根本不必計較得失,也沒有甚麼得失好計。大家都必需面對嚴酷的政治現實,得繼續奮鬥,建制派此刻正在磨拳擦掌借勢清你枱,掃你場,囊括更多議席呢!

  不過,這個年頭做甚麼事都不容易就走了。學生敢於抗爭,敢於講原則就被駡少不更事,不懂世情;佔中三子按承諾自首就說是拋下學生不管,是背叛;泛民議員留守被捕被批為抽水;不積極參與的人則被指冷血冇 guts ,可真是左右不是人,動輒得咎。    

   為甚麼要對同路人如此harsh,對麻木不仁的689及建制派反而客氣呢?清場的是他們的主意啊!

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何韻詩議員?


  不能算是何韻詩的fans,認識她的歌不多,對她印像最深刻的還是近幾個月來她的政治參與。雨傘運動中何小姐多番站台,還堅持到最後被捕,一張素臉下的堅持從容教人佩服不已。

被捕後據說不少人鼓勵她再走前一些,想想是不是該進入議會,在政壇多發一點熱和光。

  何小姐願意在民主路多走幾幾步當然好,那份心意及堅持很值得支持。只是從政之路不好走,有的時候比演藝事業更難捉摸把握。奧巴馬當選時人氣超強,幾乎有點救世主意味,幾年下來他半頭白髮,疲乏不堪,再也沒有誰覺得他inspiring,反而覺得他是個包袱。

  近在幾百公里外的台灣,馬英九零八年成為總統時人人額手稱慶,覺得台灣空氣從此不一樣。到今年他的民望只剩單位數,人人想他早點下台。奧巴馬其實還是那個說話動聽的人,馬英九還是那個有政治潔癖的好好先生。可他們下台之日都不免灰頭土,在駡聲中離去。

  這樣的對待跟他們的成績表未如人意當然有關,當代選民特別喜新厭舊容易翻臉也有重大關係。在這個互聯網、facebooktwitter世代,說錯一句話,表錯一次態,做錯一個政治決定,Facebook、網上瘋傳,幾個起落就能把你打進十八層地獄,過去做的事都不算數。

  何小姐是位歌手,身為政治素人可以選擇恰當時刻及自己舒服的位置,不必事事交代。一旦落場打真軍,素人身份即時消失,得到的allowance也消失。每句說話,每個表情即時放在顯微鏡下檢驗,甚麼難聽說話都吐在你身上,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是不是跳進hot kitchen 得好好想一想。

安倍豪賭全球關注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自民黨大概已贏得大選,繼續執政,甚至有可能增加議席,進一步控制眾議院,穩住未來四年的執政地位。安倍贏得大選意味「安倍經濟學」將繼續落實,日本央行印鈔票抗通縮的基本路線不變,日圓將繼續「冇運行」,在谷底徘徊甚至可能跌破125日圓兌一美元的關口。喜歡到日本旅遊消費的人還有好一段時間可以當豪客。

  除了日圓偏弱令到日本旅遊消費成為樂事外,「安倍經濟學」的成敗對其他發達經濟體以至中國也有啟示作用。若果「安倍經濟學」成功擊敗通縮重振日本經濟,說明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帶來的通縮與停滯並非「不治之症」,政府仍有政策工具可以處理。假若「安倍經濟學」效果只是曇花一現,日本很快打回原形,那意味人口老化及勞動力萎縮無藥可救,只能逐步讓經濟陷入停滯與衰退中,直至人口、市場等穩定下來。

  日本陷於長達二十五年的停滯短期的爆發點當然是資產泡沫特別是房地產泡沫爆破。在泡沫最瘋狂的時候東京御苑那片土地的價值幾乎可以買下整個加州。像這樣瘋狂的地產泡沫爆破起來自然死傷枕藉,難以復原。只是,泡沫爆破不過是日本經濟低迷的觸發點,更根本、更長遠的問題是日本進入「人口赤字」及老化的時間比其他發達國家都要早,secular stagnation 在九十年代末已開始出現,不管利息減至零還是政府長年動用赤字預算都沒有效果,只令政府累積天文數字的債務。事實上日本人口從九十年代末已接近零增長,到零八年更開始從一億二千多萬的最高峯回落,近幾年人口每年減少20多萬,往下來將以每年一百萬的速度下跌,2060年日本人口只剩八千萬。

  人口老化以及減少有兩大影響,其一是勞動力下降,上班族要供養的人數增加,變相壓制他們的消費能力與意欲。其二是整體市場及經濟規模萎縮,限制了企業的擴展空間及業務發展,從而削弱了他們的投資意欲。在消費不前,投資意欲大降的情況下,日本經濟只能在泥沼中掙扎,難以回到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樣的輝煌。

  然而,日本的情況並不是她獨有,其他發達經濟體以至快速冒起的中國也避免不了。歐盟國家人口老化的情況已開始相當明顯,勞動力主要靠引入新移民補充,但新移民大量湧入已引發大量社會問題及紛爭,不可能長期持續。換言之,過不了多久,歐盟各國將要面對日本九十年代開始的人口萎縮──市場萎縮──經濟收縮惡性循環。近期成為危機先兆的通縮情況就跟九十年代的日本差不多。一旦真的出現通縮,要走出來實在難之又難。

  美國、中國雖然還未出現「人口赤字」、勞動力縮減的困境。但近兩年同樣出現通縮風險。美國超低息持續不退,增長率連年放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提出經濟「新常態」的概念,要求各級官員以及企業面對較低增長的現實,不要再憧憬回到高增長的歲月。這些都說明,日本的低增長及通縮可能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通病,日本不過先行一步。假如「安倍經濟學」能成功治好日本的長期病,其他經濟體便可盡快照辦煮碗,不必像日本那樣迷失二十年。若不成功,各國便得早作準備忍受長期萎縮之苦。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夢醒

  這幾天起牀的時候不知你有沒有一種夢醒的感覺,不知你會不會有點若有所失。又或是你正身在金鐘夏慤村,為了守護一場暫借的美夢而跟警察劍拔弩張的對峙,甚至被拘捕。

  是的,金鐘佔領區已被清場了,過去七十多天以來的慷慨激昂,過去七十多天以來教普天下人動容的運動可能要暫時告一段落。貼滿了各種訊息、願望、訴求的「連儂牆」將會消失,成了奇景的「溫習角」不再存在,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帳篷給拆走;大家不可以再在這條原本車水馬龍的大道上隨意散步或跑馬拉松,也不能再在金融中心天行車天橋旁邊聚在一起的論時局及香港出路,整段馬路將再次萬日如常的被各式車輛「佔領」……。

  不少人說,這才是「正常」的生活,才是「正常」的香港。只是,「正常」的香港沒有夢,沒有熱情激情,沒有那份一起舉傘,風雨同路的感覺;正常的香港生活沒有血肉,大部份時間都在營營役役,為地產商、為大財團服務。可過去七十幾天卻不一樣,大家像變了另一個人一樣,天天在為理想奮鬥,天天在烤問自己想要甚麼,想這個城市變成那個樣子,想過怎麼樣的生活……。

  實在捨不得這個夢,實在捨不得醒過來。誰都在說:「有夢最美!」現在,這個城市的美好消失了,因為它容不下一個夢。

年輕人的出路

  梁振英又彈他的老調,叫香港年輕人要北上發展找機會。以往對他這樣的建議頂多嗤之以鼻,覺得他「隨口噏當秘笈」。現在再提這樣的建議則只覺得他居心不良,送羊入虎口。

  最近看了梁文道兄的文章,說的是他對近期內地情勢的一些觀察,一些感受,梁兄在內地打拚多年,人氣高,在內地文化、傳媒圈算是吃得開,各方面的朋友不少。他最近猛然驚覺,認識的朋友中一個一個被捕、被失踪、被帶走。原話是這樣的:「一回想,才發現過去十多年來在大陸認識的朋友,幾乎竟有一半蒙難。不是坐過牢,就是正在坐牢;不是失去了工作,就是接近失業的邊緣;不是流亡,就是處在一種不能回國或者不敢回國的尷尬狀態……」

這已經夠可怕了。問題是情況越來越壞。前幾年能說的話,能做的事,現在都成了被抓被關的理由,可真是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的國度。

  這樣的處境,連在內地人脈豐沛,歷練豐富的梁文道兄也不禁心亂如麻,茫然不知往何處去。沒有多少閱歷,對專權社會的恐怖毫無血肉經驗的年輕人北上實在很容易誤踏陷阱,隨時遍體麟傷,或變成人家的替死鬼成為被專政對像。真是要多危險有多危險。

  年輕人真的要闖天下,台灣也許是較好的選擇。曾在台北市區小巷弄內看到一家集設計辦公室+Cafe+公平貿易商於一身的店,店面還貼上一張海報,說公司的業務仍在thinking 。坦白得可愛,卻又具無限可能性、可塑性。這樣的環境不是更適合年輕人闖闖嗎?

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直的不移民?

  回歸前朋友聚頭常有人提起移民這個話題。那時候走的人不少,就像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一般,有人在美洲很多新打算,有人活在澳洲天天溫暖。

  這一陣子同樣的話題又再熱起來。老朋友從溫哥華回來,談到他倆最近在東南歐的遊歷,看了壽西斯古的羅馬尼亞,看了曾經是中國最好朋友的阿爾巴尼亞,還有劫後的波斯尼亞。說着說着自然談到香港的狀況。

  朋友到金鐘走了一趟,見識了「雨傘運動」但很擔心運動以悲劇收場。朋友說,若果是胡溫年代事情還可能有轉寰餘地, 那時「阿爺」還肯聽點意見,講點道理。習大大不是「人咁品」,有七分權卻愛用十分力,根本不會考慮退讓,反而更會藉打倒對手顯示自己正確。「雨傘運動」碰上這個對手必然是硬碰硬,難免衝突流血。

  朋友算半個「官二代」,見識過內地鬥爭的可怕慘烈。他說,清場不過是整頓序幕,真正的「清場」將會隨即開始,北京將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全面清場換人,把反對派清走,換上聽話可靠的人。而為了打擊不聽話的人,用上內地的手法如抹黑、抓痛腳、砌生豬肉是完全可能的事。再加上不少傳媒助紂為虐,搞人整人不會有難度。今次佔中有「死士」突然禁聲已可見「老共」的手段,往下來「失聲」或被逼「禁聲」的人更多。

  朋友說,每個人都有死穴,也許是事業,也許是家人,也許是名聲,給「老共」抓住就只能像內地名記者高瑜般痛哭認錯,身受莫須有之罪。他問:「老友,到時才想移民也許太晚了?」一時答不出話來。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

習大大以泡沫救經濟


不知中國國家主席習大大(習近平)是不是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那樣聽了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的遊說,居然決定用催谷投資市場泡沫的方法帶動景氣刺激經濟。內地股市近十天來不斷上升,累積升幅已近三成,成交額更達到破世界紀錄的一萬億人民幣,真是有點熱火朝天的味道。

  說習大大向克魯明討教當然是說笑,克魯明的銳筆對中國向來不客氣。九十年代中已批評中國的GDP增長數字充滿水份不可信。到金融海嘯後則批評中國累積大量外滙儲備,人為推低美國利率,助長美國房地產泡沫之餘又令全球經濟需求不足。他還建議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壓逼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以糾正全球經濟失衡。像這樣「敵視」中國的學者,慣了唯我獨尊的習大大怎麼可能向他討教呢?

  沒有正式討教不表示習大大不抄克魯明的「橋」。事實上催生資產泡沫刺激經濟這樣出位的建議不是誰也敢提出的。幾年前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把持國會的共和黨人又力阻奧巴馬政府再增加開支救市,克魯明便在紐約時報專欄中就一再提出該引發投資泡沫帶動需求,避免衰退加劇以至通縮。克魯明還指出,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陷入衰退,經濟前景黯淡,民眾信心虛弱,還好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及時出手,大手減息之餘又放寬對金融機構的規管,令金融產品源源不絕推出市場,包括後來臭名遠播的次按產品,結果從零二年開始美國樓市熱火朝天,任何業主都可輕易得到銀行增加貸款用以消費,形成樓市泡沫之餘也令美國經濟從谷底回升,真是一派繁榮景像。

  中國當前的經濟現況當然比九一一或金融海嘯後的美國好,但跟過去幾年雙位數的增長率相比,跟溫家寶任總理時的四萬億方案刺激下相比,現時中國經濟相對疲弱。再加上習大大推動深層次改革,限制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也令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消費者面對重大的壓力,包括資金緊絀。官員及學者不斷警告中國經濟面對下行壓力可不是白說的。

  要抒緩下行壓力,減輕經濟調整之苦,又不能大肆放寬銀根,較出位及「無痛」的做法是炒熱投資市場,形成一個升值再升值的循環,甚至是一個小型的泡沫,透過股票增值帶來的財富效應,一方面提升消費者及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讓企業可以較容易在市場集資,不必單靠銀行放貸。更何況內地股市低沉已久,市況低殘,跟發達國家股市屢創新高相比算是便宜,即使大升四、五成也不算太離譜。考慮了這些利弊,習大大自然樂得借克魯明的橋一用。

  當然,任何泡沫都有風險,一旦市況逆轉將會有不少投資者損手。但跟樓市相比,股市升跌基本上不涉及民生,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較少引發連鎖跌勢。只要股市下跌不拖累銀行系統及大型金融機構,情況便不致失控,對 GDP 增長影響有限。

  在目前的中國相對低迷的經濟情況下,放手讓股市大升一下是成本低效益高的刺激經濟政策。

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天下警察一樣「黑」?


  這一陣子警察濫權、濫用暴力的新聞好像傳染病那樣四散。香港旺角街頭、金鐘鬧市亂棍狂毆抗爭青年男女的畫面固然震撼,美國多個大城市警員濫殺被拘捕市民同樣教人搖頭嘆息,令人禁不住懷疑天下警察是不是一樣「黑」,一樣不把一般民眾的生命放在眼內。

  找任何答案以前必需明白警察或紀律部隊這些類軍事組織其實相當扭曲人性。組織的設計及文化容不下個人想法,活脫脫在扼殺個性。服從上級,服從命令是最根本的信條,也是整個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警察、執法人員都不應該、不能夠按個人的想法考慮命令是不合理,他的第一反應是接受及遵從。只有這樣,紀律部隊才能運作自如,任何有自己想法的人不是早早被淘汰就是自己引退。久而久之,命令合理不合理不再是問題,只要是命令就全力執行,甚至加倍賣力做,以示對組織的忠誠,以示自己是一分子。

  因此,任何人膽敢漠視他們的任務及命令,質疑他們的權力時,那管你是手無寸鐵的年輕男女,那管你是已被制服沒反抗能力的人都必需好好教訓,都必需被 overpower,一方面表明命令及權力至高無上,另一方面更是要威攝其他人。

  在這樣的文化下,所謂使用最低武力只是政治正確的場面話,實際執行時有機會就會用上最大武力,以求盡快把蔑視命令及權力的人擊潰,教他們無法還手。黑人青年被捕後在警車內被槍殺,高喊"I can't breath"的被捕者被「逼死」,已倒在地上的年輕人仍被拳打腳踢,反映的都是這樣的心態。

可以說,警隊濫用暴力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2014年12月5日星期五

日圓誘惑停不了

  在紛亂的世局中,唯一一點令港人欣喜的訊息,莫過於日圓持續貶值。單單是近幾個星期,日圓已從115日圓兌1美元跌至近120日圓(相當於6.5港元兌100日圓)的水平。若果從自民黨兩年前上台前開始算,日圓已從10港元兌100日圓跌至6.5水平,兩年間貶值三成半。對一眾香港哈日族,對喜好到日本旅遊及買日貨的港人來說,這怎不是個好消息。一些外滙專家還估計,日圓跌勢仍未止,兌美元滙價有可能跌至125水平,兌港元則將低見6元左右,到日本旅行,買日貨將會更見便宜。

  近三十年來日圓滙價走勢其實相當有趣,大起大落之餘又經常跟經濟表現背馳。先說大起大落。一九八五年美國政府力逼幾個出口大國西德(當時仍未統一)、日本讓貨幣升值,達成史上著名或臭名遠播的Plaza Accord。當時日圓兌美元處於240的水平。協議達成一年後,日圓大幅升值至150兌一美元的水平,到88年更進一步升至至120關口,比原先匯價大升一倍。現在日圓其實回到26年前的水平,比Plaza Accord 前的低位240還有極大距離。   


  不過,那一波的日圓升勢並未在88年完結,到95年克林頓主政大搞managed trade政策,進一步驅使日圓升至80大關,比85年升值3倍!跟八十年代那次大動盪相比,今次日圓兩年才跌五成實在不算厲害。

  日圓波動大是一回事,它常跟經濟背馳是另一個有趣的現像。九五年日圓升至史上最高的78水平時,日本經濟其實正迅速走下坡,八十年代末的樓市、股市泡沫已完全爆破,剩下欠債累累滿手負資產的企業及家庭。可日圓卻升完又升,令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連出口也陷於衰退。

  最近一次日圓強勢則出現於日本被311大地震及核災重創以後。當時日本災情慘重,經濟凋零,政府財政左支右拙,連照顧災民重建災區撥款也得撙節。偏偏在百廢待舉經濟未見出路的時候日圓卻越來越強勢,從接近100水平升至80左右,有些日子更升穿80,逼近歷史最高位。這種經濟越差滙價越高的情況委實教人摸不着頭腦。

  那今次日圓跌勢會延續多久,會跌至甚麼水平呢?從宏觀形勢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來看,日圓弱勢還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難以在未來兩、三年內轉勢。持續弱勢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央行的印鈔機還未有停止跡像,甚至有可能再加碼以確保打敗通縮,成就「安倍經濟學」。相反,美國印鈔機已停機,到明年底還有可能開始收水,讓利率擺脫零水平。一邊印鈔,一邊收水,日圓兌美元要極低反彈只怕機會

當然,假若安倍晉三成功連任首相,「安倍經濟學」進一步落實,令日本經濟起死回生,走出通縮,日圓自然有運行,有機會從低位回升。但從安倍過去兩年的政績來看,日圓滙價大跌帶來的沖喜現像頂多只有半年作用,不可能持續;安倍經濟學的其他改革包括擴展自由貿易,開放市場,引進移民及改革經濟結構都不可能短期見工,例如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這個多邊貿易協定就未必能在短時間內達成,更難以在兩年內發揮作用。從這様的情況看,日圓未來兩、三年還是會在低位徘徊,難以轉勢,並將繼續「誘惑」各地旅客包括香港人到當地旅遊消費。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冇眼」的湯家驊

 不認識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先生,也不是社民連的fans,但他們在今次「雨傘革命」中的表現委實難得,能做到與運動同進退之餘又能顧全大局,不斤斤計較誰得誰失,誰領導誰在後頭。

  在星期天失敗的升級衝擊中,吳文遠先生早早捱了警棍然後被拘捕了,扣押三十多小時才獲釋。可他出來後第一時間不是展示自己受了甚麼委屈或甚麼苦,而是盡力規勸同路人不要來個相煎何太急,呼籲大家放下彼此的小分歧或意氣之爭,在運動危急存亡之際保持團結。

「雨傘運動」走到今天可說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拿着警棍隨時狂毆亂打的警察),面對極大的困難,隨時有傾倒的危機。偏偏就在遇上逆風劣勢時,群眾運動最容易因找不到出路而內鬥,因個人意氣互相指駡,甚至互指對方是「鬼」、是叛徒、是別有居心,卻忘記了是大家各走一步,各做工作才能讓運動歷時六十多天不倒。幸好還有像吳文遠這樣頭腦清醒又有心的人明白當前更沒有內鬥分裂的餘地。

 跟吳文遠先生相比,公民黨的那位湯家驊先生卻窩囊、無恥得很。說他窩囊無恥是因為他面對「殺紅了眼」的警察連強烈譴責也不願,對過份過火的警察暴力無動於衷,反而變相為他們辯護,批評學生及市民太驕生慣養,太天真,還說甚麼「警棍是無眼」的。

 其實,驕生慣養的是湯議員。他每天躲在立法會或自己的Chamber,高牀軟枕出入豪華轎車根本不知道抗爭者之苦,更未見識過殺紅了眼的警察。是的,警棍是冇眼的,但警察是有眼的,他們是眼睜睜揮棍狂毆市民的,尊貴的湯議員你沒看到嗎?

  也許你才是「冇眼」的!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

689比李鵬更不堪


  聽見那位689居然有臉對「雨傘運動」的學生、市民說「是可忍孰不可忍」禁不住火冒三丈,PK兩個字即時爆出,完全按捺不住。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幾個字根本為689度身訂做,肯定香港有大半市民都想把這七個字選給他,叫他快快歸家。他巧取豪奪透過睜眼講大話騙取特首之位已教人恨得牙癢癢,巴不得他快點下台。

  今次政改及「雨傘運動」這位嗜權如命的豺狼更充份暴露他的刻毒及惡意。人大常委的落閘決定完全漠視民主訴求,把對話之路封得死死。這樣的困局正需要作為中港橋樑的特首努力化解,至少讓雙方有一點溝通,探索還有甚麼可行的出路。689卻連一絲一毫拉攏雙方溝通的意圖也沒有,只是硬推方案,管你接受不接受。

到九月底「雨傘運動」爆發,形成特區成立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牽動全城情緒,教無數人睡不安寧。卻只有他彷彿沒事一般,照舊到APEC攞彩,照樣四處外訪。每逢有鎮壓、有衝突的時候他就不在香港,任由警察跟市民、學生硬碰硬。

運動僵持60多天,作為特首關心一下學生,找個機會跟學生對話,紓緩一下對峙情緒大概任何當政者都會做,連當年鎮壓八九民運的元兇之一李鵬也做了。這位689卻從來沒有跟學生對話,甚至連想也沒想過。學生被打得頭破血流,痛苦慘叫,他沒有半句慰問,反而說甚麼「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說,真正不可忍的是689你這個PK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冷熱台北


  因為九合一選舉到台北走了一圈,看看政治風向也感受一下生活面貌及氣息。跟黨外及新聞界前輩吃飯聊天,少不免談到選情。他臉帶微笑的說國民黨這回肯定捱耳光,台北至少輸15萬票,大概只能保住新北及桃園兩個票倉。誰知一開票大家都嚇一跳,原以為國民黨十拿九穩的新北市選情一直膠着,互有領先,到最後關頭才勉強在一場二百萬人投票的選舉贏二萬多票,真是險過剃頭。桃園更是失手,輸了幾萬票。看來前輩對民眾的不耐及憤怒有點低估,對國民黨的實力則看得太高。

  老實說前輩低估了並不奇怪。走在台北街頭,跟市民閒聊,聽人家對話都感受不到太強的怒意,政治氣氛甚至有點出奇地冷淡,旗幟不多,白色候選人柯文哲(柯P)的宣傳品寥寥可數,連勝文的東西則一面倒,路過公車看到的都是他的大頭相。向來健談又好說政治的的士司機這一回都像沒事那樣,既沒有捧連也沒有挺柯,甚至連馬英九也沒駡,只是靜靜的開車,跟過去熱鬧非常人人表態的情景真的相距甚遠。

  有分析說這是因為白色候選人柯P放棄了打文宣戰及攻擊對手,只是自顧自接觸選民,讓民意自己發酵,以至過往那種駡來駡去情況不再,嗓門調子大大降低。是不是如此也許往下來有更多分析、檢討出現。但能夠來一場公平、乾淨的選舉,讓選民冷靜理性的挑自己屬意的候選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未嘗不是一種提升。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殺紅了眼」


  當年八九六四在長安大街木樨地一帶最多無辜市民、學生被射殺射傷。目擊這一幕幕暴行的人形容開槍的解放軍「殺紅了眼」,已看不到面前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只知道不斷開槍,不斷前進,完成任務。那時對所謂「殺紅了眼」不大了解,還覺得這樣的事在香港該不會發生,因為香港的警察都是香港人,受過教育,見過世面,執法時不會忘記面前的是有血肉的人。

  很不幸,我錯了!原來「殺紅了眼」在香港警隊身上也是會發生的,不管是警司還是警員都不例外。

  旺角清場的一夜,那位穿白色恤衫的高級警官(據說是一位警司)看到市民被推撞、被趕離街道仍不心足,還要一再拿起警棍毆打路過、毫無準備、毫無襲擊意圖或動作的市民。這種從後攻擊無辜市民的做法不正是「殺紅了眼」的象徵麼?要是當時他拿着的是AK47,只怕他會按捺不住向人群亂掃。

  還有一個一個爆狂、向無辜市民,路過行人破口大駡的警員。他們唯恐沒有人知道他大權在握,唯恐沒有人知道他有權使用武力。那份殺氣,那份囂張真有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氣勢。說他們「殺紅了眼」絕沒有誇張。

  也許有人會說,「雨傘運動」持續超過六十天,警員身心俱疲,一時失態過火並不稀奇,不應深責。一時失態說出不當的話還可以理解,動輒指控他人襲警,隨便拿警棍亂毆市民卻是另一回事,那完全是大權在我手為所欲為的狂妄,不管如何都難以接受。

  不受控制的權力實在可怕,任何人在那情況下都可能會「殺紅了眼」,不把眼前的人當人!

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學者變日本國師

  蛋頭學者的影響力有的時候一點也不容低估,他們發揮的影響力隨時超越資深政客、黨工以至大富豪。學而優則仕的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是典型例子。這位研究蕭條經濟學的學者過去雖有不少公職,但接替任期長達二十年的格林斯潘時大家覺得他份量不夠,歷練不足,擔心他未必能發揮甚麼作用。可偏偏就是他在金融海嘯中發揮「小宇宙」,盡用他過去所學,大力開動水喉救經濟,不惜用上量化寬鬆政策這種非常規武器,令美國經濟較快的從大衰退中復甦,近一年來更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模範生,成績冠絕同行。要不是這位學者出身的聯儲局主席堅持信念及理論,頂住主張austerity(緊縮)的政治壓力,只怕美國經濟到今天會像歐元區那樣半死不活。

  最新近的例子則要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這位寸咀兼銳筆十一月中到日本一趟,原先不過在當地開個沉悶學術會議,如常口水一番走過場一下。誰知行程忽然加插了特別節目,讓他見到筆下寫過不知多少遍的人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日本政壇一路奇兵,改變了提高消費稅的死缐,有可能令日本經濟避過重陷九十年代末再次「死火」的困局。

  克魯明自己會面後沒有說甚麼,也沒有稱功討勞,倒是安倍及他的智囊高調的提出了克魯明的名字,其中安倍晉三公開說就是那次40分鐘(原定20分鐘)讓他下定決心,推遲加稅;而他的幕僚本田先生(Mr Honda)更指克魯明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究竟克魯明的進言對日本政府推遲加稅決定有多少影響只有安倍自己最清楚,但借用外人之力出口轉內銷爭取支持在政治上不是甚麼奇怪的事,特別在講求和諧、共識的東方政治文化,同僚之間、黨友之間、官員之間經常不敢堅持己見,不敢把自己認為對的想法撐到底,以免破壞團結。結果,明明多數人都知道是餿主意的決定也執行如儀。自從日本泡沫經濟爆破以來,日本央行及政府高層老是不肯破斧沉舟大手筆打開局面,擺脫通縮,就是因為一眾高層不想太拂逆其他人的意思及過去的共識,只有不斷進三步退兩步甚至原地踏步,跎蹉了歲月更害了經濟。

  安倍算是大膽有決斷的政客,但他仍逃不過黨內同僚的壓力,他的智囊更要面對公務員求穩派的銅牆鐵壁。要走出困局,讓同僚閉咀,找個有份量的外人、客人發聲,借他的口把道理說出來,其他人礙於客人份上不會多言,安倍便可乘機改變原來決定,押後提高消費稅。

  克魯明無端建了奇功當然有點意料之外,但從壞的角度看也能說明反通脹派、緊縮派在各地政府包括日本政府倒真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日本經濟病了二十年,通縮也超過十年,幾乎可以說藥石無靈,可不少官員、公務員仍死抱舊教條,不敢也不肯放手催動通脹回升以找尋生路。好不容易來了位大膽作決定的首相卻仍處處受制,開展的改革有機會被拉回頭。以這樣的政治力場,安倍即使在十二月中大選每次勝利,留任首相,他的施政空間也只會越來越縮,因為求穩保守的勢力已虎視眈眈,隨時反攻,到時候再搬克魯明出山只怕不管用。

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

政治素人的冒起:柯文哲


  如果民調沒差錯,今天舉行的台北市長選舉會首次選出一位無黨籍的候選人成為市長,打破藍營國民黨長期在台北市的壟斷格局,並打破藍綠對決的老模式,為台灣政治版圖添上了「白色」。

  大有機會製造這個小小奇蹟的人叫柯文哲,他是台大醫學院教授,專長是器官移植及外科重症。香港讀者對這位被台灣民眾稱為柯P的醫生大概不甚了了,因為他從不是政治明星,不是甚麼政治大老,只是個專業醫生,活脫脫是個「政治素人」,業餘的政治參與者。可偏偏就是這樣的素人在台灣政壇刮起了一陣白色旋風,既衝擊國民黨政權,也挑戰了綠營民進黨上下。

  柯文哲選白色當然有很多涵義,「白色巨塔」說的是醫生的故事,白袍是醫生的象徵。柯文哲在半自傳式的書「白色的力量」則是這樣說的:「我不是藍色,不是綠色,我是醫師,我是白色的,要讓所有人能劃上各種顏色。」但他這位白色政治素人為甚麼能產生不一樣的政治效果,顛覆了現有政黨或建制的計算呢?先看一些網上相當風行的「柯語錄」,就可以知道這位柯P跟一般台灣政治人物有何不同。

「証嚴法師說:『對我們的身體,我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發言權。』(原意是鼓勵器官捐贈)但是我過了五十歲卻發現,對我們的身體,我們往後只有所有權,而沒有使用權,像是陽萎就是一例。」

「一個主張終極統一的馬總統,我們應該如何稱呼他呢?當然是叫他『馬統』。」

  這些直率得有點踩界的說話講求政治正確的政客絕對不敢講,即使說了也會趕緊道歉,或至少在出選之前就「消毒」一下,解釋一下,以免成為他人的攻擊對像。然而,這位柯P沒有這樣做,他不但沒為自己的出位出格言論作解釋,還老老實實白紙黑字的印在「自傳」上,誰要在當中找碴子都很容易。

  言論出位只是表像,更根本的是柯P今次參選活脫脫是在顛覆原來的政治生態及選舉制度。他不搞甚麼造勢大會,大型群眾晚會或遊行「動員」群眾,而是集中搞小規模的聚會,親身跟選民、市民來個直接接觸,跟他們直接對話。這位柯P也沒有為了方便、有利自己的選舉而投身綠營或加入民進黨,反而着意跟這個反對黨保持距離。這樣的態度令不少民進黨基層黨工賞員非常不爽,認為這個人瞧不起民進黨,老大不情願支持他或替他輔選。

  更有趣的是,他活用了奧巴馬、蔡英文的小額捐款集掖成裘概念打選戰,十萬台幣以上的捐款都不收,以免被個別企業或金主控制,或欠下誰的政治人情。在金與權密不可分的台灣政界而言,柯P的選擇實在非常例外。

  當然,這位柯P能從無黨無派的政治素人變身下任台北市長大熱門還得多謝國民黨派出沒有魅力,窮得只有錢的二世祖候選人連勝文出戰。對台北市民而言,連勝文代表的是守舊世家及富N代的利益,即使國民黨支持者也難以含淚支持他。

  不管如何,柯P以政治素人身份殺出血路說明各地的政治生態都在變,傳統政黨及枱面上的政治人物都失去了魅力及感染力,倒是沒有包袱的政治素人或 straight talking no-nonsense 的新手蘊能量更大,更有可能突破原來的政治瓶頸。香港的雨傘運動不是造就了大批政治超新星令一眾政治老手顯得緩慢過時麼?

  若果柯P真能當上市長,得好好看他能否保持「自傳」中那份誠實、直率、不怕「政治不正確」的性格。


(原刋 29/11/14 信報 EJ GLOBAL 版)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佔中」下的小店


  開家有特色的小店從來是個誘惑。看見人家一手一腳打造了一家有趣的咖啡館又或是可愛的食店,按自己的意思裝修,擺設,定食譜,挑選音樂,揀放置的書或唱片,總覺得興奮不已,立時湧起自己也開一家的念頭。
  卻原來「看人挑擔不吃力」真是至理名言,到人家的店坐一、兩小時,逛一圈,跟老闆談天說地,風花雪月當然過癮,但餘下每星期七天,每天22小時(減了你看到的兩小時),煩惱卻多不勝數。有的是店內的,有的是附近環境的,有的是大氣候的,只能以一句馨竹難書來形容。
  最近去一些記者行家愛光顧的小Cafe/餐廳 TC2 一趟,餐廳風貌依舊,搬到太子站附近雖及不上以往在油麻地「就腳」,但還算是方便。那個晚上卻顯得非常冷清,只有兩枱人客(合共5人),伙記連老闆小岑則有三人。聽小岑說,生意淡薄還是跟「雨傘運動」有點關係,自從出現「旺角佔領區」後生意少了三、四成。一臉詫異的問佔領區在亞皆老街,跟小岑在太子的店相距幾條街,怎麼會有影響?
  小岑淡淡的說,是因為巴士包括通宵巴士不再經過附近的大道,十點過後客人便都不來了,以免過了半夜要走好幾條街到油麻地坐車。小岑是鐵桿的民主支持者,說時沒有半點抱怨,只是像說別人的事一般。
  捱貴租,怕客人不上門,擔心厨師劈炮,憂心找不到「洗碗」已夠頭痛,卻原來開小店連政治風潮也隨時來個雪上加霜。看來想開一家威士忌酒吧的計劃得小心再考慮一下。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台灣提升香港沉淪

  相對於香港政治的熱,向來政治入骨入肉的台灣卻有點冷,九合一選舉即將來臨也好像不太激情,藍勝綠贏都有點例行公事的模樣。
  台灣從激情走向理性、平和不難理解,畢竟民主政體已建立多年,政黨對決以至陣營對決不是第一回,也不會是最後一回,勝負沒有先前那樣入心入肺,今回輸了下次還可捲土重來,台灣市民、選民以至政黨對政治過程便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何況今次不是大選,是地方選舉,有點像美國的中期選舉,選民的熱情自然低一截。
  以往台灣的政治激情其實是逼出來的,四九年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的專權統治跟白色恐怖就不說了,即使政體開放後國民黨仰仗過去的人脈資源優勢仍在打一場場不公平的選戰。在政圈始終佔上風,支持改革,支持自主路線的民眾在下風中「作戰」不能不肉緊,不能不激情。還好,局勢開始轉變,國民黨的優勢正越來越萎縮。
  香港剛好相反。本地政治向來冷靜、低調,大家相信最終普選的承諾,覺得體制內講理由講論據可以令政制、政治逐步向前走。可惜,紙上的承諾原來不值一文,對話講理之路被關得死絕,只剩下低頭認命或抗命的餘地。結果爆出一場「雨傘運動」,燃起了很多年青人的抗爭激情與熱情,那份熱還好像把台灣也比下去。
  然而,這樣的改變不是甚麼好兆頭。台灣隨着民主站穩腳步而從熱情走向相向冷靜;香港跟民主漸行漸遠則令政局不斷升溫。在對話不通沒有出路下香港社會將變成不懂關機的壓力煲,隨時「爆煲」。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可怕的年輕人


  不知道是這個政府令人變得愚蠢還是這本來就是一個蠢人組成的政府。一眾位高權重的政府高層幾乎排住隊說荒謬的話,最新近的要數董朝元老、「教改天后」及現任行會成員羅范椒芬女士。她在電台節目中大談她不懂的年青人也就算了,說着說着居然語出驚人,指有朋友覺得香港的年青人很可怕,還因此而萌生移民的念頭。
  懂一點語言藝術或偽術的人都會知道,不少人愛把自己的問題說成朋友的問題再侃侃而談,一方面可以談得更放,另一方面則可避免尷尬,萬一反應不妙便推卸責任。羅范口中的朋友大有可能是她本人的觀感。若她真因為「雨傘運動」萌生移民念頭的話,我在此呼籲羅范拿出勇氣及「果斷」,把移民的念頭變成現實,離開香港,遠走到一個沒有「可怕年青人」的國度。
  當然,有權有勢的羅范只是在說晦氣話,在董朝僵屍翻生之際,香港對她這小撮人來說真是「幾好都有,佢地點捨得走」。
  跟羅范等人相反,過去兩個月來絕不覺得香港的年輕人可怕,反而認為他們很可愛,很有勁,一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若不是他們的創意與能量,香港政局還是一潭死水,奄悶得很。
  真正可怕的年輕人是那些十八、廿二已學懂看人家的「眉頭眼額」、世界仔得很的「小老頭」。他們眼中沒有是非,沒有理想,只有功名實利,一派見盡世面、油光滿面的模樣。要是香港年輕人都變成「小老頭」,那才真教人動移民的念頭。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陳日君V.S.林行止


  看到天主教陳日君樞機跟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來一場隔空筆戰有點唏噓,不得不慨嘆「雨傘運動」的polarizing effect真的無遠弗屆,不管是主教健筆還是販夫走卒家庭主婦都免不了。
  認真來看兩個人的看法分別不大,倒是有點個人意氣就是了。老實說他們的筆戰已算非常客氣,自己親身參與、目睹的爭論火爆得多,甚至有因此而反目及互不啾啋的情況。
  從一開始「雨傘運動」是進是退就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對群眾運動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民氣易散難聚,一鼓作氣向前衝可以,打持久戰卻困難重重,特別是對手是銅牆鐵壁的北京,根本不打算作甚麼退讓,長期佔領抗爭只會消耗自己及民意支持,不易有甚麼成果。
可這只是理性分析,是基於過去運動經驗而有的想法。今次運動卻讓「理性分析」跌了一次又一次眼鏡,警察清場不散,黑社會冲擊不散,下雨刮風不散,過程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奇招,辦了做功課的角落,充沛的物資,還有把「我要真普選」掛到獅子山上,真是要多精采有多精采,需要多少創意有多少創意,一眾基於理性分析勸退的人好像變得落後於形勢與群眾。
  今次「雨傘運動」無疑教人眼界大開,長了見識,看到放手讓群眾有空間的話整個運動可以更有活力。只是,創意、動力只限於參與運動的人,一般市民及受影響的人想法肯定不一樣。繼續長期佔領閙巿街道流失支持的機會還是比爭取到更多支持大得多。
  也許會被罵,但退場問題還是不能不考慮的。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悼高倉健


  日本國寶級演員高倉健突然辭世,後事據說是事務所替他辦的,有的意想不到,也有點凄清。
  高倉健不是偶像派演員,不像韓星那樣有fans尖聲呼叫或追看他的作品,也沒有雕琢滑溜的「膠面」。可每一次他的演出都很實在,充滿戲味,教人印像深刻。較年青時的「幸福黃手絹」固然搶眼,後來在「鐵道員」演出在北海道盡忠職守的車站職員更是入木三分,連帶剛出道的廣末凉子也光芒四射。
  不知是因為高倉健演得好還是日本嚴密階級分明的社會關係已不知不覺烙在高倉健那一輩人身上。不管他演甚麼角色,臉上寫着的不是一般的喜怒哀樂,而是一種洗煉了的表情,是經過社會關係過慮的悲與喜,哀與樂,總是那樣淡淡的,輕柔的,不會青筋暴現,沒有呼天搶地。
「給親愛的你」是高倉健最後主演的電影。故事中太太(田中裕子)逝世,為了圓太太的遺願把骨灰帶回故鄉撒到她成長的那片大海,他高倉健從北部富山縣開長程車穿梭大城、港口小鎭。旅程中他碰到一顆又一顆寂寞的心,大家都在逃避自己,都想找回自己。到達太太的故鄉,拿到了太太最後的明信片,高倉健才知道自己對老伴的過去一點也不了解,對自己也有了重新的體會。那份淡淡的哀愁與無奈,那份再出發的灑脫,除了高倉健外想不到有更好的演出者。
  高倉健八十三歲的人生不算短,大概沒有像電影那樣寄出最後的明信片,可留下的電影已足夠讓人回味。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滬港通」失靈


  千呼萬喚還被視為梁振英民望續命靈丹的「滬港通」啟動了。很不幸成交額不怎麼樣,南水北調非常踴躍,上海來香港的水卻小得可憐,連額度的兩成也不到,更不要說賣個滿堂紅,難怪先前熱炒的股份如港交所、證券商股都來個大幅調整。
  為「滬港通」護航的人說,現在仍處於熱身階段,花點耐性,用一點時間,北水終有一天會源源南來,帶動本地股票市場大旺特旺。零三年開放內地人自由行時起初幾年同樣沒有甚麼效果,到零八年便開始見成績,商場樓市大旺特旺。「滬港通」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
  很抱歉人流跟資金流是兩回事。內地資金炒港股近十年已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有興趣港股的內地投資者早已用港幣在港開戶炒個不亦樂乎,根本不必等在上海隔山買牛。大型投資者、大企業的資金更是進出自如,不受限制,隨時在香港等候機會。也就是說,有興趣的早來了,沒興趣的不會因多了一個買賣渠道而來,北水南來不是有點幻想嗎?
  還有一點極為重要。一個開放的市場跟一個半開放市場融合,得益的往往是半開放市場,因為資金會像尋寶般湧進當地,尋找股價被低估了的企業。香港是早已開放的市場,股價基本跟國際市場接軌,升跌跟大圍,水位有限,實在不大吸引。
  何況炒股跟足球一様,主場有著數。香港到底不是內地人主場,他們沒有甚麼人脈或內線消息,自然擔心會成為港資、外資的點心,損手而回。一方面沒有肉食,一方面怕成為高價接貨的儍子,上海投資者不忍手才怪。
  憧憬「滬港通」可救市、救政府民望的人可不要高興得太早。

對港視的期待


  自從「阿爺」動員一切力量反佔中後,原來躲在暗角及不起眼的「牛鬼蛇神」忽然活躍起來。有人帶頭衝擊抗爭的青年人,滋擾毆打非禮他們;有的人拿豬牛內臟等污物整人,卻𣎴知髒的只是他們自己。還有不少頭面人物忽然高調起來,從政治到影視都狂駡一通,不知是為了邀功爭取更多好處還是甚麼。近期最出位的大概要數以「屎尿屁」、「咸咸濕濕」電影馳名的王晶導演。
 這位仁兄反對佔中,又高調說要跟撐佔中的藝人如何韻詩unfriend(人家還不是他的friend)已教人嘡目結舌,但心想他的電影不過抄雜而成求求其其,不必對他的政治表態太認真。誰知這位自覺是大導演的人近幾天連影視圈的事也不放過,開腔狠批將要開台的香港電視不知如何運作,又力踩人家劇集用的上是「伯爺公」級演員如元華、姜大衞、廖啟智等,不可能吸引「師奶」觀眾。
  王「大導」這番話其實只反映他的無知與膚淺,根本不明白今天已不是「牛頭角順嫂」的年代,大家想看的不是木獨的後生靚仔靚女,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舉手投足散發戲味的好演員。王先生口中的那幾位「伯爺公」不管是元華、姜大衞、廖啟智都是好戲之人,在電影、電視劇集的演出從不令人失望。有他們鎮住場,其他演員特別是年青演員立時失色,即使稍嫌不足的故事也立時變得有說服力。想想廖啟智在「無間道續集」及多齣電影的演出是如何舉重若輕就知道所言非虛。
  王大導幾十年來只埋首他的「巨胸」、賭術、咸濕橋段中,根本連演技是甚麼也不懂,難怪口出狂言。
  有廖啟智、姜大衞等的演出可看,對香港電視開台還真有點期待。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首富之苦


  聽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他的「中國首富痛苦論」後立時想起村上春樹成名作「挪威的森林」中女主角「阿綠」的一番話。
「阿綠」出身普通家庭,父母卻把她送到專收富戶人家子女的學校,教她渾身不舒服,還因此對上學這回事心生厭惡。有一回她跟渡邊說了這番話:你知道當有錢人最大的好處是甚麼?是可以說「我沒錢」三個字。我可不能這麼說,因為如果我說現在我沒錢就真的是沒錢!」
  好了,回到馬雲的「首富痛苦論」。老實說這跟「阿綠」的「沒錢論」異曲同工,是首富或富人的專利,滿帶曬命成份。真正痛苦的是居住在山區、窮鄉僻壤的赤貧家庭又或在城市邊緣掙扎求存的民工。他們連溫飽也未必能享受到,子女的教育更是望天打卦,這些才是真真正正是痛苦。不過,他們不會也不願說自己痛苦,還可能千方百計掩飾。
  不是說「首富」沒有煩惱,可以從心所欲,「首富」還是有不順心的時候的。可是,「馬首富」坐擁千億身家,旗下的事業蒸蒸日上,幾乎每一步,每個新計劃都是在開天闢地,改寫遊戲規則,甚至是自訂遊戲規則,其他人要不是跟着辦就是被淘汰。擁有如此呼風喚雨的能力,擁有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所謂「識不到朋友」或「接近他的人都是為錢」之類的煩惱實在微不足道。
  當然,中國是個特別的地方。過去登上中國富豪榜特別是成為首富的往往下場都有點不妙。也許,擔心太惹人注目被政府「修理」才是馬雲真正不放心或痛苦的原因。

2014年11月16日星期日

基辛格看新冷戰


 上星期剛剛寫過世界陷入新的冷戰後就在德國Spiegel 網上板看到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專訪。這位年屆91歲的國際關係學界大老毫不含糊的指出冷戰風險正在上升,因為西方國家過去十多年有點欺人太甚,毫不理會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及安全考慮,只一心自行建立在歐洲及世界的新秩序。當中最大的錯誤是單方面拉攏烏克蘭投進西方陣營,渾然不理會這個地方跟俄羅斯的安全及民族感情有特殊地位。基辛格認為西方的倨傲態度是促使普京在吞併克里米亞及在烏克蘭繼續搞局的重要原因。
  這位在學界、政界同樣吃得開的大老還說,不能也不應把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看成是二戰前夕納粹德國吞併捷克一般的行動。當年德國吞併捷克是全面進攻的前奏,今天俄羅斯向烏克蘭東部動手則是鞏固後防,希望可以建立更多緩衝區抵抗西方的影響力。基辛格用這一句饒有意思的話來形容俄羅斯當前的種種「勇武」表現:"Strategic weakness masked  as tactical strength"(戰術上挺進掩飾戰略上的虛弱)
  基辛格在訪問中並非單單談到俄羅斯及烏克蘭局勢,他花了不少時間談世界秩序(World Order)該如何轉化,如何重建。他認為當前世界該以十七世紀訂立的西伐利亞體系)The West Westphalian system)為參考,重新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可和平共存的國際秩序,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為甚麼拿十七世紀的老古董放進全球化及流動通訊無遠弗屆的世界呢?基辛格認為Westphalia peace的重要原則到現在其實更管用、更值得參考,例如主權國互相尊重彼此的主權及管治,不橫加干涉;例如大國小國都明白彼此各有需要及想法,不能以個別國家或聯盟的意識型態或道德價值規範別國,更不能以此作國際社會規範;例如建立一個權力均衡的體系(balance of power),減低衝突的風險。
  這個年頭再談甚麼balance of power委實需要一點勇氣、得冒一點被新一代訕笑的代價。在人人表態、大眾爭相搶佔道德高地的時候,以妥協及接受現實為主的「權力均衡」理論好像有點不合時宜,當下大家提倡的是:「你可以為XXX去到幾盡?」去到幾盡預設了我對人錯,要盡力把對方壓倒。
  這種「去到幾盡」的思維在國內政治是否行得通還要觀察,但在國際社會中卻肯定行不通。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歷史、發展過程與經驗很不一樣,相異之處比同一國家內不同力量大得多。即使像美國跟西歐這些以基督教為本又承傳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國家,他們不管想法、處事作風、世界觀仍相當不同,有時甚至近乎南轅北轍。美國跟法國二戰後就有很長時間形同陌路,只差未反枱而已。若大家都去到盡,肆意把自己的一套變成國際關係的標準及規範,不接受其他國家有不同方法,那國際間肯定沒有互信,只有較勁與顛覆,和平共處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然,基辛格的看法有他的現實背景。今時今日世界委實朝多極發展,二戰後西方特別是美國打造的國際政經秩序已難以維持,美國本身也似乎越來越失去意願及能力維持,以至地區大國、傳統強國、新興強國開始重新調整本身的位置,並積極提出自己的主張,好在打造國際新秩序時分一杯羹。在舊超級大國走下坡,新大國未出現,群雄並起的情況下,Westphalia System那種互相制約,和而不同的國際體系至少是大家可接受的安排。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冷戰正捲土重來

  不知是巧合還是確有的事,2014彷彿是個用來紀念大事、往事的年份。簡單數一數就有 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70周年(當今的國際經濟秩序就始於那時候),盟軍登陸諾曼底70周年,一次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六四鎮壓25周年,還有剛過去的柏林圍牆倒下四分一世紀。或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太多,今次柏林圍牆倒下紀念活動的規模只是一般,國際上的關注也不太多,跟五年前那份普天同慶整個西方世界在慶祝相距甚遠。
  為甚麼柏林圍牆、冷戰結束的紀念活動會淡化? 歐洲包括德國經濟低迷是原因之一。畢竟經濟氣候不佳的話,不管德國聯邦政府還是柏林市政府都會選擇低調行事。不過,更重要的也許是冷戰的慘痛記憶已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褪掉,當年興奮莫名的東德民眾包括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現在已成了德國、歐盟的公民,享受着各種權利與自由,享受着二十五年前在東歐集團內無法想像的富足自由生活。原本從波羅的海到阿得里亞海(Adriatic Sea)的鐵幕則已煙消雲散。
  此外,當年令冷戰結束,圍牆倒下的風雲人物如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高爾、美國總統老布殊不是已過世就是垂垂老已,剩下還有點活力的只有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當年的領袖來不了,新一代領袖興趣也不大,柏林圍牆倒下的紀念活動自然難以太熱鬧。
  不知是第幾次參加冷戰結束、圍牆倒下慶祝活動的戈爾巴喬夫今年說話的調子有點不一樣。五年前、十年前他對於冷戰結束,圍牆倒下很正面、積極,認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令歐洲成為更安全的地方。這一回卻不一樣,戈爾巴喬夫對向來視他為英雄的西方大國毫不客氣,指他們近幾年對俄羅斯的態度及政策有重大失誤,特別是借俄羅斯勢弱的時候不斷把勢力向東移,從波羅的海一直向俄羅斯腹地推進,連烏克蘭也想納入北約、歐盟範圍內,直接威脅俄羅斯心臟地帶。
  戈爾巴喬夫認為,西方既然不把俄國的安全與利益放在眼內,硬要擠進她的勢力範圍,俄羅斯自然要反擊。普京出手吞併克里米亞及支持烏克蘭東部搞獨立,令東歐動盪不已實在不能怪責普京。他還斷言,假如西方不改變對俄羅斯的政策,不尊重俄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及安全考慮,當前的緊張關係還會升級,令歐洲陷入另一場冷戰中。
  這位蘇聯末代領導人的警告也許有點誇張,畢竟俄羅斯跟蘇聯的國力、影響力相去甚遠,她也沒有跟西方陣營在全球爭逐的能力。但爛船還有三斤釘,坐擁大量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令俄國仍有相當經濟實力,再加上前蘇聯遺留下來的軍力及軍工業,她要在歐洲特別是東歐、北歐興風作浪仍有本錢。近期俄國軍機一再飛近,飛越鄰國領空,瑞典沿岸發現可能是俄國潛艇踪影等都說明,俄國有能力威脅承平已久東歐、北歐,教她們寢食難安,甚至進一步把西歐籠罩在緊張、不安的氣氛中。近幾天,俄國軍方更宣佈會派軍機到加勒比海巡邏,並將在古巴再建基地。這些對抗性姿態表明,柏林圍牆倒下四分一世紀後,新一場冷戰的陰霾似乎在形成中。

中國「民族」服

  APEC領導人峯會的指定動作是21個國家、地區領導人穿起主辦國的「民族」服裝大合照,擺出一副一家親的模樣。
 很不巧,這些政治人物大部份腰圓背厚肚大,穿上西裝或套裝還勉強可以遮擋一下臃腫的身形,穿起別的服裝便原形畢露,變得怪模怪樣。前幾年大伙兒穿起菲律賓的輕紗就完全飄逸不起來,反而有點滑稽。
  剛在北京舉行的新一屆APEC峯會當然少不免再來一次穿民族服裝大合照。跟以往相比,服飾算是大紋大路,至少質地硬挺,不會令領導人的大肚子太顯眼(奧巴馬除外,他還保持着籃球得分後衞的修長身形)。問題是這套所謂「民族服裝」不管前看後看,橫看竪看都沒有半點中華或華夏民族的味道,反而更像變種的列寧裝或尼赫魯裝,難怪網上報上劣評如潮。
  不是中國民俗學的專家,對所謂中華民族服飾沒有甚麼研究,唯一知道的是歷朝歷代的服飾其實都有不同,漢朝服飾就跟唐朝不一樣,明朝、清朝的衣着更是大異其趣,拿那一個朝代的服飾作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代表肯定以偏概全,還會惹起不少爭論。西方電影則把中國人弄成穿着旗袍、棉襖的傢伙。
  更大的問題還在混了外來遊牧民族的元素該如何處理。綜觀中國歷史,算是華夏民族為主的年代其實不過一半左右,大唐王朝有鮮卑血統,混雜蒙古、突厥文化已是常識。武功最盛,版圖最大的元帝國、清帝國更是蒙古、女真作主,他們的服飾文化對所謂「中國」服飾有相當影響,可選他們的服飾又好像有點不合正統的意味。
  大概因為這樣,北京APEC峯會便出現了四不像的民族服。

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看「山本五十六」


  拖了好幾個星期總算看了「山本五十六」這齣電影,自從在娛樂新聞知道開拍「山本五十六」後一直跟自己說要看。可到他上月中上畫以後卻拖了又拖,有點猶疑。一方面因為一年多來已看過「永遠的零」及「風起了」兩齣日本二戰反思的電影,擔心「山本」重覆類似的視點如戰爭的荒誕與無常,另一方面因為上映的場次及戲院不多,老是凑不對時間。
  前兩天終於看了電影,第一個感覺是幸好沒有錯過這齣好戲。跟「永遠的零」等從局部(飛機設計師)、前線飛行員的視點不同,「山本五十六」從軍方、政府最高層、從整體大局出發,說的是國家大戰略的選擇:應否加入德、意組成三軸心,應否跟美國反枱,跟美國反枱後有甚麼選擇。對日本這樣一個資源有限,勉強擠進強國俱樂部的國家而言,選擇不容易,任何選擇都有它的成本;有的時候甚至只能隨他人的動作起舞。當德國突然跟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日本變得前所未有的孤立,既開罪了英美,又未跟德、意締結同盟,再猶豫的話形勢將更險惡,加入德意軸心成了唯一選項。
  電影也提到「和與戰」、「軍隊與平民」的辯證關係。強軍是要求戰還是避戰其實在兩可之間,以戰求和不失為一種策略,求和卻陷身戰禍的例子更是不少。面對這些戰略選擇,你不一定同意「山本五十六」電影的說法,但不少值得想一想。
  不得不提的是演員非常出色。扮演「山本」的役所廣司在失樂園中一臉落魄邋遢相,可在這齣電影卻充滿神采,舉手投足有份反璞歸真的收歛,把鋒芒都藏住。那位演社論主筆的性格演員一副小人得志相教人火冒三丈,印象同樣深刻。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柏林圍牆的聯想


  看着新聞片段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等一起站在勃蘭登堡門見證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年周年有些似曾相識又有些唏噓。
  五年前的秋天曾經到柏林逛了一圈,那時慶祝二十周年的活動剛過,街上還有些「宴會」散席不久的餘溫,售賣紀念品的攤檔仍在努力推售20周年的紀念T恤,柏林圍牆石紀念品還四處可見,特地來看圍牆的遊客三三兩兩在街頭閒蕩,找找關閘更亭在那兒、紀念館在何方、Check point Charlie 怎麼找……。
  跟隨旅遊局派的柏林圍牆旅遊攻略一處一處走,圍牆的大部份已拆走,剩下幾段作為紀念也作為藝廊,展示不同的畫作,其中蘇共頭子布里茲列夫跟東德共黨頭子昂納克熱烈擁吻的畫作最矚目,真是充滿「同志」情誼!
  那時候關於圍牆的博物館規模不大,展覽品不算多,主要是東德居民穿越圍牆投奔自由的工具、方法、照片,他們有的掘隧道,有的躲在改裝的車,有的藏身火車卡再跳車,不一而足。幸運的幾經辛苦來到西柏林,開展自由生活;不幸的人被識破被捕,有的更被守衞射殺。最不幸的一位在東德變天後圍牆倒下前偷越圍牆時被射殺,無緣看到高牆倒下的一天。
  唏噓的是,今天香港竪起了無形的高牆,把我們的前路擋住,讓我們動彈不得。這道高牆比柏林圍牆更可怕,因為它不是用石頭、尖刺建成的,而是用貪婪、恐懼、權力欲竪起的,還有很多人拚命美化、加固高牆,讓它看來不是冷冰冰的石頭,彷彿看到前景。
  這樣的高牆真不好對付!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膚淺的阿松

  當葉劉批評前財爺「阿松」膚淺功利時覺得有點奇怪,也有點不可置信。畢竟阿松在政治、商業上都坐過重要位置,現時仍是大企業行政總裁,又抱得「國寶」伏明霞歸。以香港標準而言阿松是活脫脫的精英,駡他功利不算甚麼,說他膚淺則未免有點那過。
  可聽過他在中大崇基學院的一番話後只覺阿松這位典型香港精英真是膚淺的要命,連政治ABC也不懂卻四處吹噓,據說還是下屆特首選舉的黑馬,香港的政治人才真是少得可憐。
  阿松發表了甚麼偉論呢?他對學生說,香港弄到今天的地步是因為沒有為23條立法,要是當年立了法,本地政客就收不了外國捐款,當前的「亂局」就可避免。他還拿中國跟泰國相比,指中國無普選但經濟步步上揚,泰國有普選卻持續不穩。由此推論香港最重要不是普選而是確保政府有效管治。
  當年硬銷23條立法的葉劉也不敢講的說話,阿松卻說了。可是今次「雨傘運動」後開始到壯大都徹頭徹尾是自發行動,跟任何政團無關,也沒有拿外國資助,即使有23條也阻不了。阿松的話實在是閉門造車,脫離現實,他真該帶同妻兒好好到金鐘、旺角走一趟。
  以中國沒有普選證明經濟高速發展不需要普選更是荒謬。中國不僅沒有普選,也沒有法治,也不重視公德,難道可以說法治無助經濟發展,香港也不需要嗎?
  阿松的「老頂」董建華曾有妙論:「一個天真的人很 naive,一個膚淺的人很膚淺。」想不到可用在他身上。
  奉勸阿松好好看一下 Amartya Sen 或 J.S. Mill的書,不要老是看"Who moved my cheese"之類的書,不然只會越來越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