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

美艦巡航南海令中國變「阿Q」


  今次美國軍艦在南海海島巡航引發的尶尬及矛盾對中國政府來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咎由自取」。

  是的,中國政府在巡航事故後立時採取多種外交上的對策,包括傳召美國駐華大使提出交涉,外交部發言人警告美國行為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上CNN批評美國的做法是政治及軍事挑釁;據說兩國海軍高層還會來個視像會議討論相關情況。但這些外交照會或行動提議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當美國正面挑戰南海島嶼的所謂主權時,中國阻止不了,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着美國軍艦來來去去,形同吃了一記清脆響亮的耳光。

  不僅這樣,美國政府及軍方聲言,類似的巡航行動未來幾個月將會繼續。那就是說,踩上門來的動作不是一次性的做法,而是持續性的安排。給人家踩上門來一次已不是味兒,還要而再、再而三的來否定自己的主權,中國政府再說自己如何如何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未免有點阿Q式精神勝利法的味道。

  更慘的是,美國軍艦搞局後,東盟各國特別是跟中國在南海有主權爭議的國家如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以至印尼都會認識到,中國雖然拚命裝出有力控制南海的姿勢,但實際上主導的仍是美國及美軍,往下來他們肯定更積極拉攏美國留守區內,提供種種駐軍的需要及便利,以制衡中國,令中國未來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不升反跌。

  形成今天困局的原因很多,美國志切重返亞洲展示實力固然有影響,但中國急於填海做島建立永久基地,希望做成擁有南海的既成事實是更大關鍵。這個做法有兩大問題。其一,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稱只是她單方面的說法,沒有足夠的國際法理基礎,沒有得到區內其他國家特別是直接受影響國家的認同,更沒有被其他強國特別是區內龍頭大國美國的接受。事實上中國宣稱的「九段線」範圍幾乎把整個南中國海變成中國的內海,範圍直逼菲律賓、印尼本島。對東盟多國而言,中國的宣稱直接威脅她們的國家安全,這可不是一句「永不稱霸就能安撫的。

  對美國、日本以至南韓而言,南海是重要國際航道,是貨運、貿易的大動脈。若果南海成了中國的內海,由中國政府及軍方實質控制,日本、南韓固然有咽喉被扼的感覺,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同樣感到被排擠。因此,不管是超級強國、區域大國及東盟各國都不會輕易接受中國擁有南海的宣稱。

  當然,假若中國綜合實力特別是軍力超強,拋離美國及鄰近國家,有能力在南海大規模動用軍力,那不管她的宣稱有沒有歷史或法理依據,不管美國、日本或東盟國家是否接受,中國仍有能力自行其是,堅持擴建島礁成為軍事基地、船塢,實質上佔領南海,不怕美國、日本挑戰。可惜,中國未來10-20年還沒有的能力,對着身經百戰的美國海空軍難有大作為。

  在理據不足、實力又不足的情況下,一遇上美國的強力挑戰,中國主導南海的假像登時破滅。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煙肉與香煙


  由於事前已有大量報導指衞組織將會把煙肉、火腿、香腸等醃製肉類列為第一類高危食品,跟香煙、烈酒同級,所以消息正式公佈時沒有甚麼驚訝。多想一想還感到有點滑稽,也不知道世衞的標準如何定。

  醃製肉類的確不能算是甚麼健康的食物,大部份太咸,肉也大都是次等部份,還可能混進了豬、牛、鷄以外的肉,較早前有鷄肉腸就被發現當中含有馬肉。再加上保鮮用的防腐劑,多吃的確不太妙。

  只是,一點煙肉、幾條香腸跟香煙還是不一樣吧!香煙的尼古丁比防腐劑不知毒多少,自己抽固然手指、舌頭、肺、氣管都中招,旁邊的人也會因為二手煙受害。吃吃煙肉、香腸卻不是那麼一回事,特別是BBQ肚餓的時候,先來幾條燒的半焦的香腸登時滿足了一半,又不會有「二手腸」的問題,把它們跟香煙打成同類實在太不公平了。

  忽然想起前一陣子到蘇格蘭Islay 島的時候,早上不管是要一個full Scottish Breakfast還是簡單的來份炒蛋,總覺得有一、兩片煎得香香的煙肉是絕配,就好像畫龍點晴那樣把其他食材:雞蛋、番茄、磨姑black pudding喚醒,讓你來一個味蕾過足癮的早上。回到香港,除了念的Islay的威士忌外,那兒的豐富早餐也讓人難忘。

 未來在煙肉包裝上也許會看到斗大的警告字句:奉政府諭,吃煙肉危害健康!

2015年10月28日星期三

「悼我城」


  新書「悼我城」出版了,未來幾天該會在書店找得到。

  抱歉,書的調子有點鬱,或許還有點淡淡的哀愁。上回出書已是四年前,再跟讀者「見面」當然想來一點陽光、希望與歡笑,讓讀者有本「可口」輕鬆的讀物。只是,這是本關於「失去」的書,是關於失去鍾愛人事物的紀錄,實在高興不起來。

  不知其他人怎樣想,只知道這幾年我們、「我城」失去的的實在太多了,多得數算不了,多得幾乎麻木起來。

  曾經,我們相信「我城」會大步走向開放、自由、民主,會變得更公平公義。經過近幾年的洗禮,這份信念,這樣的希望蒸發掉了,剩下失望和更失望。

  曾經,「我城」有許多學識、見識卓越的精英,他們肩負着守護「我城」的責任。誰知當權者一聲呼嘯,所謂精英的面具登時掉下,露出了窩囊、猥瑣的真身。

  曾經,我們相信「我城」的獨特制度有強大的韌力與生命力,讓「我城」不會成為另一個普通不過的中國城市。可在當權者帶頭破壞下,「我城」的制度不斷褪色,就像有人按調色把顏色的刻度不斷減淡一樣,快要從彩色變成黑白了,連語言也因語言偽術橫行而腐蝕了。

  「失去」不好受,面對、紀錄「失去」更不好過。但失去讓人學懂珍惜,明白甚麼真正重要,了解人世的真情假意。

  只希望讀者會喜歡「悼我城」這本小書!


P.S. 得感謝亮光出版的Xaddy,這年頭出版這樣政治不正確的書得有勇氣及敢冒風險,實在感激。

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

守住rule book


  看了史匹堡的新作「換者」(Bridge of Spies) ,覺得他真是大片導演,取材有歷史意味又有人性衝突,顯得既有話題性又有深度。製作嘛當然一絲不苟,五、六十年代的街景道具充滿當時的氛圍。演員是老拍檔湯漢斯,演一臉正氣又沒有野心的政治素不作他人想。

  電影最有趣的倒不是交換間諜這條主缐而是冷戰兩大陣營內部的矛盾角力。東德在二戰後成了蘇聯的「二奶仔」,處處受制,又受到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輕視。東德官員如何努力為自己在美蘇爭雄中找個位置,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當中那份可憐又可笑其實頗教人同情。

然後是美國本土那種反共狂潮。在那股非友即敵的狂熱下,為懷疑的敵人說句公道話固然不容易,為敵在法庭辯護更輕易成為「人民公敵」,甚至坐地鐵、吃飯、在公司也成為眾矢之的,各種有形無形壓力接踵而來,要站穩立場,堅持原來的playbook及遊戲規則一點不容易。一些拿着雞毛當令箭的人會大無私樣的走到你面前,以所謂「更大利益」(bigger deallector你說原來的playbook或憲法、規則已不管用,為了戰勝敵人,現在開始已不再有rule book,只有按當權者的需要辦事。要跟這些人講理不容易,要守住rule book 更難。電影中的湯漢斯守住了,毫不含糊的跟那位CIA agent 說:美國之所以是美國就是按rule book (constitution )辦事,不管你是德裔、亞裔、愛爾蘭裔人都一樣!

 湯漢斯這番話,放在此時此刻的香港特別令人感傷。沒有rule book 的香港還是香港嗎!

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

中國經濟危機是陰乾而非硬着陸


  中國政府兩個多月來第二次「減息降準」,放鬆銀根,希望重振不斷轉弱的經濟。據內地傳媒報導,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內部講話中強調,中國政府採取的是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可以保住經濟有一定增長速度,不會失速。他還強調,中國政府在財政政策上仍有相當餘地可以採取刺激措施。也就是說,假若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仍不湊效,仍未能促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政府大有可能再次增加政府開支,以赤字預算及基建投資再次刺激經濟。

「減息降準」被視為中國式「量寬」,目標是把大量資金送進金融、銀行系統,推抵借貸成本,藉以鼓勵企業投資及私人借貸,減輕債務利息負擔,從而搞活經濟。問題是中國已陷入經濟學者所指的Secular Stagnation(長期停滯)中,通縮及經濟放緩壓力太大,這種漸進式的「量寬」或「減息降準」不可能發揮甚麼重要作用,經濟下行的趨勢難以改善。

  Secular Stagnation這兩年來成了熱門話題,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就一再指出,美國經濟因為勞動力及生產力增長下降,令經濟總需求停滯不前及收縮,這正是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經濟始終無法健康增長的根本原因。即使聯儲局保持零息或超低息政策,美國經濟也難以有力反彈,若過早加息更會令經濟復甦「死火」,此所以薩默斯一直強力反對聯儲局收緊銀根。他及其他學者又認為,日本過去20多年的停滯、萎縮,關鍵也在於secular stagnation 這種經濟長期趨勢轉變(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增長放緩)而不僅是政策失誤。


  回看中國的情況,過去三十年中國勞動人口增長及生產力增長處於高水平,這既得力於五、六十年代的人口急速增長,也得益於制度改革特別是打破「大鍋飯」帶來的生產力及效率暴升。可是,人口紅利及改革開放紅利到今天已幾乎耗盡,中國勞動人口固然開始進入負增長的階段,農村也再沒有多少剩餘廉價勞動力流進城市,而經濟改革則因為政治體制的僵化及民間社會受壓而停滯不前,事倍功半。前幾個月發生的股市崩盤及暴力救市正是深層改革寸步難行的明證。在人口紅利耗盡,改革停滯經濟效率不前的情況下,中國正步日本後塵陷身於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難以自拔。

  有人說,中國上季經濟仍有6.9%增長,增速遠勝發達國家,不用太擔心。這樣的說法其實有點掩耳盜鈴。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數據水份甚多,特別在經濟不景時為了穩住信心更需要cook the books(做數)來營造一切無恙的假像。事實上今次公佈第三季GDP數據後不同經濟分析員(包括內地及西方)都認為數據跟實體經濟及經驗相距甚遠,質疑6.9%過份高估。  

  更重要的是,Secular Stagnation不是急風暴雨式的崩潰,而是陰乾式的萎縮。日本九十年代初進入停滯,當時大部份人包括日本政府官員相信這不過是泡沫經濟爆破的後遺症,經濟弱勢快就會過去。而當時日本經濟雖不像七、八十年代般生氣勃勃,但基本上維持溫和增長,社會的景氣也不算太差。直到九十年代末從政府到學界才猛然發覺日本即使把利率降至零再加上政府多年赤字預算也未能重拾昔日的光輝,並從「失落的十年」變成「失落的四分一世紀」。

  中國當前的情況跟九十年代日本的情況很相近:經濟不太壞,政府官員仍然信心滿滿,自覺一切受控,並相信可以透過微調政策如逐步減息降準令經濟回復動力。實情卻是,原本垂手可得的人口、改革紅利已用盡,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率及體質的改革舉步維艱,使用「唧牙膏式」的量寬規模及作用有限,根本不足以令經濟釜底抽薪,反而因為招式已老及在市場預期之內而逐步失去效用及刺激。可以預期,今次中國政府「減息降準」的刺激作用只會曇花一現,而未來每一次再用的效果只會更差。

  習近平在英國訪問時一再強調,中國經濟不會硬着陸。他這樣說大概是希望穩住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避免經濟形勢惡化。可惜,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患其實不是硬着陸,而是染上「日本病」,而是secular stagnation 及「陰乾」。這個困局可不是「減息降準」能解決的!

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羞家的卡梅倫


  習近平英國之行結束,卡梅倫的保守黨政府也穩袋了幾百億英鎊的投資。

  可是對不少英國人包括國會議員而言,卡梅倫政府的「吃相」實在難看,簡直接近「卑躬屈膝」的地步。卡梅倫的前顧問Steve Hilton就指今次習近平訪問是自七十年代英國被逼向IMF求助以來最羞家的一刻(the worst national humiliation since we went cap in hand to the IMF in the 1970s)。下議院議長也罕有的要求政府派官員解釋有沒有就中國人權問題向習近平提問。

  這樣的追究大概不了了之,畢竟人已走,錢已袋,卡梅倫大可振振有辭的跟批評者說自己成功創造了多少個工作職位,帶來了多少經濟利益,中國的人權嘛大家都不過掛在口邊,不會採取甚麼行動。

  對港人來說,最虛偽的大概是英國政府刻意披露說卡梅倫在所謂「莊園會議」中向習近平提出香港問題,要求他保證香港有高度自治及可以自選特首。兩人在「莊園會談」中真正談了甚麼外人不易知道,但以卡梅倫的往績來看,他有沒有向習大大提出香港問題是個大疑問。雨傘運動期間,國際社會一面倒同情香港市民、學生,卡梅倫卻不吭一聲。到政改一役,英國官員沒有遊說北京改變強硬態度,而是勸港人面對現實「袋住先」。這樣識時務的人,怎麼可能會為了香港而觸怒習大大呢?即使真的說了,大概也是by the way順便講一句,根本無心也無力為香港爭取。

  英國政府的假惺惺作態實在誰也騙不了。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另一隻眼看南北韓


  歷史怎樣寫、由誰寫從來是個惹火的問題。不少人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寫的。意思是指所謂歷史記述的都是強者、勝利者的觀點說法,失敗者、被消滅者的故事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湮沒。過去幾百年,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令未開化的土著步入文明是教科書的基本說法。可實際上阿茲特克、瑪雅帝國早有相當成熟的文明,只是在病毒、鋼鐵、槍炮下被滅族,文明成了遺跡及傳說,才看不到他們的故事。

  還有蒙古帝國。不管在西方社會還是中國,他們都被視為文明破壞王,是形同蝗蟲的禍患。但到最近十多年不少史家都為蒙古平反,認為這個帝國是「全球化」的先驅,帝國內各種不同宗教、文化和平共存、交流,國際貿易興盛,至少比中世紀歐洲寬容得多,實在不該把他們魔化。

  學者、學術界有關歷史的爭議已如此厲害,涉及政府、國家之間的歷史爭議更是糾纏不清,難怪近期UNESCO把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Memory of the World"引發中日新爭議,還可能因觸怒日本政府而被削資助,影響運作。      

  歷史恩怨情仇從來不容易解決,國與國之間如是,國內不同社群、族群間的分歧同樣不好處理。也許最好的處理辦法是讓不同觀點、想法並存,互柤參照、比較,令民眾包括年青一代能更立體的了解國家發生了甚麼事。

  美國學運、社運老將George Katsiaficas年前出版的兩大冊"Asia's Unknown Uprisings Volume 1 and 2"就為讀者在西方主流論述以外提供了另類的分析,另一個亞洲民權運動的故事。其中第一冊集中討論南韓過去一百年的社會抗爭運動,包括同樣成為"Memory of the World"的80年518光州起義。

  在作者筆下,韓國人從二十世紀初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日本前首相伊藤榑文就開展抗爭,相關的社會抗爭運動一直帶有濃厚的反帝、反殖色彩,到二戰後同樣如是。也就是說,南韓的社會抗爭運動追求的其實不是西方、美式民主,而是民族自主,是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既不想受日本控制,也不願受美國擺怖。

  對Katsiaficas而言,南韓二戰後迎來的不是光復,而是硬生生的被撕裂,是殖民統治的變相延續,因為美國不但取代了日本控制南韓,並且任用大量日治時代的官員、情報人員、軍警維持秩序。就以二戰後首任南韓總統李承晚為例,他一九四五年由美軍飛機直接送回南韓掌控政權的,並且倚賴美軍力量打壓、圍剿一直在抵抗日本的義軍包括金日成的部隊,這也是後來韓國爆發內戰再演變成國際大戰的重要原因。若果李承晚不是得不到美軍無限支持,不是堅決執行美國的冷戰策略,朝鮮半島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可以統一,有機會成為中立國,繼而改變亞洲冷戰格局以至地區形勢。

  他又認為,從李承晚政權到朴正熙到全斗煥以至現時執政的新國家黨(大國家黨),基礎都是當年日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及collaborators 。他們堅決親美,妖魔化追求跟北韓統一的反對力量,並且肆意打壓。八零年鎮壓光州起義正是先把事件定性為北韓特工滲透再以此為藉口血腥鎮壓,派出坦克及正規軍對付平民,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慘劇。

  也是在這樣的思維下,八十年代的全斗煥政權固然大力禁制、湮沒光州起義的真相,後來上場的保守派政治人物如前總統李明博,現任總統朴槿惠同樣刻意淡化光州起義的重要性,低調處理相關的紀念活動。

  Katsiaficas的另類看法很多人未必接受,北韓是否進步力量、能否起積極作用是固然是個疑問,而國際社會及美軍是否該讓金日成在五十年代統一朝鮮半島等問題上爭議更大。畢竟金日成及金家王朝治下的北韓不但經濟凋蔽,政治控制之嚴重更是舉世無雙,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會出現怎麼樣的國家(是否真的能保持政治中立)實在難令人有信心。不管怎樣,Katsiaficas的確提出了跟主流學術界、傳媒截然不同的論述,讓大眾能更立體的了解南北韓關係及南韓國內政治力量對比!


延伸閱讀:George Katsiaficas, "Asia's Unknown uprisings volume 1: South Korean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PM Press, 2012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

習近平還是一副暴發戶咀臉

 英國政府今次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算是禮數做足,該有的,可以端出來的禮儀、道具、要角都在場了。英女皇伊莉沙伯二世加皇室金馬車,又罕有的在白金漢宮住上兩個晚上...。從形像來看,習近平成了「大英帝國」上賓,跟百年前被人家欺上門來割地賠款不可同日而語。單單能讓習近平在國內竪立高大形像,這幾百億英鎊花得實在划算。要知道大英帝國是打碎中國天朝大國虛榮的元凶,現在連女皇也親自禮待,這口氣怎不值幾百億英鎊?
  其實,最難得的本來是在國會發表演說的機會。西敏宮是現代議會之母,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多少憾動世界的重大決定都在這裏辯論,多少政治巨人在這兒留下傳世的動人演說。太遠的不說。1940年5月17日,德軍席捲歐洲,法國看來快將倒下,英國隨時變得孤軍作戰。邱吉爾就在這天接任首相,並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在國會發表演說。他矢言政府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勝利,並留下了這樣一句豪情壯語:"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在這樣的政治殿堂,在這論辯高手過招的地方演說,習近平好歹也得拿出一點高遠的願景,展示一下深厚的歷史、政治視野,讓大家聽到的是一個「復興大國」領袖而不是暴發戶在說話。不幸,習近平在國會的演講好聽一點說是淡如開水,東併西湊;說得白一點是只講利益,沒有理念,自曝其短。 
  習近平在演說中有提到英國國會是議會之母及代議制的發祥地,可話鋒一轉就提到中國的「民本」、「法制」思想也是古已有之。他大概以為這些概念可跟英國來個分庭抗禮,顯示中國的「文明」跟英國互相輝映。可惜,所謂「民本」思想從來是以統治者的角度看待管治者與人民的關係,擺脫不了自上而下的視點,老是把人民視為「子民」(subjects),得受統治者照顧而不能自己照顧、管治自己。這跟代議民主、跟透過議會約制當權者權力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是中世紀跟二十一世紀的比對,拿這樣過時的概念在政治廟堂上大說特說只能反映習近平及中國政府在政治上落伍又沒有甚麼新的點子。 
  而在西敏宮自誇中國早有「法制」思想及正在不斷完善法制更是貽笑大方。習近平說中國古有法制指的大概是法家如商鞅、李斯等人的思想,可法家思想完全是為當權者需要而度身定做的,強調的是當權者以權力攝服民眾。更糟的是中國的所謂法制不僅為權貴、權力服務,也沒有成規、慣例或自我約束,有的是便宜行事甚至讓當權者任意妄為,中國政府搞出所謂「尋釁滋事」罪,隨便拘留維權律師就是中式法制的傑作。這些跟英國法制強調保護個人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受成規、慣例約束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可說至少落後二十個世紀。習近平居然把這樣的貨色端出硬銷給人家怎不是貽笑大方。 
  至於在演說大談中英是利益共同體,建立了甚麼「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等要不是內地慣用的八股套話,空洞無物,就是只談狹窄的國家利益而沒有戰略大局觀。中英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局有相當影響力。這樣的高層對話及歷史性訪問居然只能把眼光放在兩國關係上,放在狹窄的國家利益上格局未免太小了吧! 
  忽想想起1943年中華民國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女士在美國國會的發言。當時中國正處於存亡之秋,國力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可蔣夫人在演說中談的不僅是中美如何合作抗敵,更談到中國將致力跟其他國家在戰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While we must not be visionary, we must have vision so that peace should not be punitive in spirit and should not be provincial or nationalistic... but universal in scope and humanitarian in action..." 
 弱國來的纖纖女子也能有此豪情壯語,「強國」來的習大大那番演說未免太小家子氣了吧!

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

頹勢已成 樓價將跌到你唔信

  從近期的樓市數據包括樓價指數及交投個案來看,「期待已久」的樓市調整終於開始了。說「期待已久」沒有甚麼倖災樂禍的意思,只因為當前樓價完全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及經濟基本面,回報率及潛在投資價值也遠遜其他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繼續在高位徘徊,繼續以長升長有的假像吸引能力勉強的小業主及年輕家庭入市只會令泡沫更澎漲,只會把樓市泡沫爆破的危機推後,對樓市、經濟及業主做成更大的傷害。 
  不管從任何指標來看,本地樓價早已是瘋癲價,已,完全跟市民的負擔能力及經濟基本條件脫節。最近有關港人生活質素的調查再次顯示,香港樓價是市民入息中位數的十五倍左右,意味着一個香港中等收入上班族要不吃不喝不花一塊錢達十五年之久才能支付樓價。這個比例不但毫不合理,更是冠絕全球。倫敦、紐約等比香港更重要、人才錢財滙聚更多的國際大都會的相關比例不過五、六倍左右,比香港低得多。
  此外,一般經濟研究認定,樓價超過家庭年收入五倍已算是出現樓市泡沫, 香港已升到是十五倍,即使最天真的好友也不能說本地樓價合理,不能說樓市沒有調整壓力!
  而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由自由行及內地資金流入(08年4萬億救市後遺症)帶來的非理性亢奮已成過去,本地零售銷售價量皆停滯不前以至下跌反映的正是基本面的改變。事實上內地經濟正進入改革的深水區,不管是實體經濟或金融市場都將波動不定,不久前股市暴跌及暴力救市是最好例子。私人投資、消費將因為避險意識上升而收縮,連帶在海外消費也會更審慎。這對香港零售以至酒店、餐飲市道肯定有直接影響。再加上內地經濟增速逐步下降,官方公佈數字已跌破7%,不少市場人士及經濟分析更認為放緩程度遠低於6.9%的水平,並將持續下降。換言之,過去五、六年撐住本地經濟及消費的內地因素未來一段時間有壞冇好,不斷收縮,甚至可能被逼沽售香港發展包括物業及股票套現以自救。在這樣的情況以下,本地經濟肯定拾級而下,樓市要一支獨秀也不可能。
   即使從投資角度看,本地物業的吸引力也極低,幾乎比所有發達國家及新興市場都要低。經過十年長的大牛市,本地樓價即使偏遠地區物業呎價都在一萬元以上,相比倫敦市中心地段的六、七千元,澳州悉尼、墨爾本等的四、五千元高出一大截。這樣的高價令港樓升值潛力極為有限,投資值博率極低,即使專業投資者也肯定不會在香港買貨、接貨。
  同樣重要的是聯滙制度的影響。由於港元跟強勢美元掛鈎,港元資產比歐洲、日本以至亞洲新興市場資產更顯昂貴,一旦美元稍弱,海外投資者隨時輸了樓價又輸滙價,「左一巴右一巴」令損失加倍。既然香港樓價偏貴又有額外滙兌風險,誰會願意投入大量資本博取微利呢? 
  有樓市好友指,香港業主樓按成數低,付出本金多,實力較以前雄厚,可以持貨較久靜待黎明,所以樓價不會大跌。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一廂情願。任何投資市場都有有實力的投資者及沒有實力的投資者。在氣氛樂觀的時候有買有賣影響不明顯,但當市場氣氛轉淡的時候,沒有實力的投資者才是真正影響成交價的力量。當他們因市況逆轉要劈價套現的時候,他們的「低價」就成了市場最新的成交價,從而拖低整體樓價。而且,本地樓市有一個慣見的情況,那就是樓價越轉跌的時候買家越卻步、越想等待樓價進一步下跌,令成交進一步萎縮之餘也逼急於套現的業主不得不再減價以促成交易。結果樓價便跌入成交難、成交價輾轉下跌的惡性循環,有實力業主的物業同樣也免不了陪葬!。顯而易見,本地樓市正處於好消息出盡、購買力耗盡的死胡同,而壞消息及不利因素則一個接一個:經濟滑坡,資金緊絀,投資價值下降,加息逼近,港元滙價堅挺,樓市供應穩步增加...等。其實,單是加息一點已足以令超高樓價回軟,現在還要加上從經濟到政治到滙率的不利因素,本地樓市勢將來個重大調整,樓價下跌三、四成甚至更多絕不是故作驚人的預測!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未選先敗


  幾個月前若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是那麼惜身,而是勇於承擔,願意站出來當肯定落敗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上星期六那齣換柱鬧劇就不用上演,朱立倫以至整個國民黨就不會如此難看。現在霸王硬上弓把洪秀柱拉下來,令他自己及整個國民黨都變成笑話!

  怕輸是人的天性,對政客也不例外。大家都在玩成王敗寇的遊戲。勝選了就成為英雄,成為典範,說甚麼話包括廢話或「阿媽係女人」也有人重視。敗了,即使演詞如何鏗鏘有力,如何文采飛揚換來的也不過是一臉可惜,下次努力。只是,政治上難有長勝將軍,政客、政黨要懂得勝,也要學懂失敗。在這方面民進黨就比國民黨強多了。

  零八年台灣大選,在阿扁貪腐纏身下,民進黨成了過街老鼠,選民都想借票箱出口氣。不管誰代表民進黨出選都免不了大敗而回。可民進黨的天王不管是謝長廷、蘇貞昌或是錫堃都當仁不讓,努力團結全黨打一場選戰,謝長廷最後雖然大敗給馬英九,無法回天,但民進黨至少熬過了大敗的考驗,並且加速轉型,加快培養新一代接班人。去年的縣市長選舉能大勝國民黨,給馬英九政府一個bloody nose正是火浴鳳凰的展現。

 國民黨卻老是經不起考驗,永遠輸不起。2000年大選落敗,首次失去政權,黨內即時鬧分裂,互相指罵清算,李登輝走了,宋楚瑜走了。可國民黨沒有換血,還是那些大老如連戰之流當道。

  馬英九民望低迷,明年總統大選篤定大敗,只不知有多難看而已。可危機下天王個個各有懷抱,來了個未打先避戰的笑話,結果由一個名不見經傳沒人支持的洪秀柱出線,鬧出更大危機。今次雖成功換柱,但頹勢已成,分裂難免,只怕這個從沒學懂失敗的百年老黨在選後將會崩盤,連招牌也保不住。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美國的 longest war


  在任的時候,美國總統老布殊(George H.W. Bush)不算受歡迎,不少評論覺得他arrogant 及沒有親和力。九二年大選他爭取連任還被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克林頓擊敗,成為少數無法成功連任的總統。二十多年後回望,老布殊及他的外交班子原來最有遠見,最明白軍事實力不足以決定一切,最能控制imperial hubris,令美軍避過脫身不了的「泥沼」。

  這裏說的「泥沼」是伊拉克。九一年波斯灣戰爭,老布殊派出50萬大軍及組成多國聯軍,以催枯拉朽之勢擊敗及他的共和國衞隊,光復科威特後直搗巴格達,殲滅了伊拉克軍主力。但是,老布殊沒有因此來個regime change,沒有把及他的政府拉下台,而是在mission accomplished 後就撤軍,全身而退。那個時候,不管美國還是國際社會對他都有點批評,認為他功虧一簣,沒有finish the job後來他兒子喬治布殊就911恐襲的時機,進軍伊拉克,推倒政權,把他殺掉另建新政府。

  只是,小布殊以為可一勞永逸解決伊拉克問題其實是一廂情願的假象。推翻以後換來的是中東局勢比以前更失控,更混亂,還助長了比阿蓋達更可怕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可以說,中東的現況比二戰以後任何時候都危險,都不穩定,大小軍事衝突此起彼落,還惹來俄國直接插手,令局勢更難處理。誰都知道,「北極熊」一旦進駐某個地方就不會輕言離開,這一回她出兵叙利亞肯定不會輕易離開,中東要回復穩定真不知是何年何日的事。從這樣的結果來看,老布殊戰勝盡快撤軍沒有追求regime change才是王道的做法,才沒有令中東局勢惡化。

  而對美國本身來說,老布殊的做法相比之下更高明,更符合美國的利益並令美國不用陷入無了期的戰爭及花費上萬億美元的駐軍開支。說無了期絕沒有誇大。前幾天美國總統奧巴馬「被逼」宣佈改變原來在阿富汗的撤軍大計,不再堅持盡快減少駐阿富汗的軍隊數目,改為留駐接近一萬人到明年底,到他落任後2017年也至少維持近六千人以支援、訓練阿富汗政府軍及打擊恐怖組織。

  奧巴馬其實從08年當選已許諾盡快了結小布殊留下的兩場戰爭,把絕大部份美軍撤走,不再胡亂在中東或其他地方出兵。但經過近七年的努力,調整了一次又一次撤軍計劃後,撤軍大計仍然無法實現。駐伊拉克美軍本已降至一千人左右,但因為「伊斯蘭國」的威脅,美國政府被逼重新派遣3000多人到伊拉克當軍事顧問,協助加強伊拉克政府軍;而在「阿斗」扶不起的情況下,美國大有可能進一步增兵,根本脫不了身。

  阿富汗的情況更糟,本以為阿富汗政府有能力站穩陣腳,自己保護重要城鎮及設施,逐步收拾為患十多年的塔利班。誰知塔利班為患不息,近大半年來更捲土重來,在不同地區發動攻勢,把阿富汗政府軍殺個落花流水,還得煩美軍派戰機支援最終造成誤炸「無國界醫生」醫院的慘劇。正因局勢不斷惡化,奧巴馬只好轉軚,改為讓更多美軍留駐,令原來已歷時近十五年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史上最長的戰爭)無限期延長下去。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歷時不到兩個月,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卻十五年仍糾纏不休。老布殊當年選擇全身而退實在高明。

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

官到無恥膽自大


  在建制派護航下,立法會否決以權力及特權條例成立委員會調查鉛水風波不讓人意外。此時此刻,有權用到盡,有風駛盡是建制派的座右銘,鉛水風波是政府及建制派的大患,盡早大事化小是必要做法,立法會自然不好再查。以免醜聞越鬧越大。

 令人驚訝的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的言論。她在總結發言時為政府護航及反對成立委員會也就算了,誰知她話鋒一轉居然來個絕地反擊,大罵關注、追究鉛水醜聞責任的議員小題大做,不理性甚至可能延誤解決問題,她又批評要求官員飲懷疑「鉛水」是侮辱官員及特區政府,並且已發出指示嚴令官員以後不得再如此向壓力低頭。這位好打得司長還拋下一句「官到無求膽自大」的狠話。

  林太是不是真的無求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若果她真的無求,第一時間該做的是離開689政府,以示跟他的倒行逆施、跟他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的劣行劃清界線。她繼續戀棧權位說明她絕不是無求,也不是膽大,只是無恥而已!

而且,鉛水是重大醜聞,影響千家萬戶市民的健康,不少市民包括小孩、孕婦已被驗出體內含鉛超標,健康將受到何種影響誰也不敢確定。像這樣重大的公共安全醜聞若果發生在外地,主事的官員早已人頭落地,甚至執政政府也可能問責下台。現在林太口口聲聲說政府有膽負責,卻沒有任何一位官員被問責,被追究責任。這不是無恥又是甚麼呢?

AO歌王


  因緣際會,終於見識到被譽為AO歌王的前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先生的唱功。果然相當有水準,難怪當年曾在政務官跟歌唱演藝事業之間徘徊過一下。

  聽過不少演唱會,見識過一些職業歌手的演出。名大於實的有,唱功比名氣好的也有不少。楊先生作為一位歌壇「新秀」算是水凖之上,雖然還未夠放,未夠揮灑自如,但絕沒有荒腔走板,沒有甩咀咪咀運氣暢沒有喘氣連連,比不少偶像歌手好一截。出名靚聲及經驗豐富的張德蘭合唱「兩忘煙水裏」時也跟得上,有點纏綿對唱的韻味。老實說,站在中樂團及「天后」級歌手旁邊唱一點不容易,很容易給比下去自曝其短。

  唯一有點不慣的是楊先生的唱腔比較老派,咬字清晰字正腔圓,有點太工整,就像每一個字雕啄一會才吐出,少了點即興隨意,多了點刻意聽起來有點nostalgia 的味道。當然,楊先生學唱歌時歌手都是這樣講究吐字清晰不含糊的,三十多年後再上台大概也只能這樣唱。

  不管怎樣,楊先生唱的時候既享受又投入,大概是真正喜歡唱歌的人。假若他當年沒有投身政務官行列,堅持在歌壇發展,他也許會有另一種生活,另一番成就,甚或成為「天王」之類。當然,也有機會長期半紅不黑,總是在二、三線掙扎,然後慢慢fade out,只在金曲精選雜錦碟找到自己的作品。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只是想,政務官生涯束縛多多,創意空間極少,更不鼓勵各人表現自己或突出自己,最理想是像隱形人在背後發功。對一個愛在舞台上唱歌的人來說,這未免有點折磨吧!

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

美國總統初選前看 “Primary Colors”


  美國的總統選舉向來精采,有各式各樣的候選人,有不同的主張,還有大量專業人士(從競選廣告到speech writingpollsters)幫助,比任何大公司的廣告行銷策略更多姿采也更周密。當然,最精采的永遠是幕後沒有見光的故事,又或是如何化解競選途中的種種危機。

  講述選戰內幕的書不少,今次介紹的是1996年出版的:“Primary Colors”,作者是Anonymous(無名氏)(後來證實Time Magazine專欄作者Joe Klein)。“Primary Colors” 可說是元祖級的選戰內幕作品。以前當然有專門分析介紹選戰的著作,也有參與過選舉團隊的人寫過選舉內情;但這些書要不是太正經八本避就是避重就輕,點到即止,有的更着意描寫成功當選的候選人如何英明神武,形同為自己及已成總統的政治人物貼金。

  “Primary Colors”卻不同,它是真正「爆料」之作,雖然以小說方式寫選舉,但看過的人都知道小說是以醜聞多多的克林頓為藍本,細緻描述他如何在爆出一單又一單醜聞、負面消息後仍然能挺下去,如何在 shit storm 中打敗其他民主黨參選人,最後成功入主白宮。

  就以第一場在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的初選為例,主人翁Jack Stanton (克林頓的替身)因為能言善道,口舌辯給,又有新鮮感,在競選初期特別是第一場辯論後民望領先,殺原來的熱門候選人措手不及,也令黨內大老眼鏡盡碎。可就在他以為時來風送,事事順遂之際,過去光采的事、醜聞一件接一件找上門來。

  首先,有傳媒找到他當年在芝加哥參與反戰抗爭活動被捕然後找有力人士脫身的劣績,令開始注意他的主流媒體批評他的誠信,質疑他這樣一個反戰及逃避兵役的人是否有資格當總統這個三軍總司令。

  然而,被捕風波未平息,家鄉又傳出性醜聞。一位自稱Stanton秘密情人的女士以高價向小報兜售她們的風流,女士還揚言要公開雙方的交往細節包括親暱的電話錄音聲帶。接着還有一位徬徨無助的黑人老爹深夜到訪競選辦公室,跟Stanton的主要助手說自己的女兒懷孕了,經手人正是Stanton

  在傳媒及政敵全天候監察及狙殺下,任何一宗醜聞都足以致命,都可以KO候選人的競選運動,令他灰頭土臉的返老家。可Stanton 就像有不死身那樣,借助忠心幕僚小心拆彈,再加上可以贏得最佳女主角獎的太太Susan(希拉莉的替身)全力配合,被捕醜聞不了了之,婚外情醜聞沒有繼續發酵,倒是爆料女主角被質疑造假及不老實。Stanton連中多招後支持度雖大跌但沒有致命,至少還能繼續下去。而Susan則贏盡掌聲及同情,成了候選人的最佳拍檔,賺取了不少政治本錢。

  書中寫到Susan (希拉莉)跟丈夫接受電視節目主持訪問闢謠時非常到肉精采。當主持追問Stanton的性醜聞時,Stanton緩緩的説:“We did have some tough times in our marriage, but we worked our way through it.” 靜坐在旁邊的Susan在回答中途忽然伸出手來,輕輕握着丈夫的手以示支持,這一幕打動了主持及不少觀眾。可錄影一停,錄影廠的燈一關Susan立時變臉,甩開丈夫的手:“She dropped his hand as if it were a dead rat”  

  台前幕後兩個樣子,兩種姿態,政治之虛偽與有趣可說表露無遺。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二十年前的書,政治情勢大大不同,選舉已進入Facebook及人人都是意見領袖年代,書中的情況未必會再發生。這樣想就錯了,書的主人翁 Susan (希拉莉)正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要角,大家可看她的演出會否更精采。而在選舉中如何應付突發事件,如何應對危機更是永恆的選戰課題,使用的工具也許不同,但如何計算得失,如何拆彈,如何借力打力,道理其實差不多。有興趣美國大選又不想硬啃枯躁資料的話,“Primary Colors”是很好的入門。


延伸閱讀:"Primary Colors", Anonymous, Warner Books, 1996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耶倫需要 the courage not to act

  開始跟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回憶錄"The Courage to Act”「搏鬥」,希望不用花太長時間就能看完。說搏鬥並沒有誇張,它畢竟是本500多頁的巨著,再加上伯南克說話、寫文章向來正經八本,一板一眼,若果五百多頁的文風都如此平淡,要看完委實得掙扎一番。還好,開首幾十頁先從個人成長及入聯儲局前的經歷入手,伯南克也學懂了加些溫情、自嘲與gimmick,看起來輕鬆多了。整本書的評論稍遲一點看完後再跟大家報告吧!

  選“The Courage to Act”作書名,伯南克說得坦白。他在前言就說:中央銀行(聯儲局)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敢於作困難及政治上形同自殺的決定

Making politically unpopular decisions for the long run benefit of the country is the reason the Fed exists as a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central bank”。他在金融海嘯來襲時採取的破格政策包括QE及承受的政治壓力(德州州長曾公開警告他不要到德州否則會好好教訓他)的確當得起這個書名。

  現任聯儲局主席耶倫不知拜讀了這位前主席的著作沒有,只知道她當前的處境跟伯南克好像剛好相反。伯老需要的是採取斷然措施的勇氣,耶倫需要的卻是有勇氣靜觀其變 (the courage not to act)。

  此話怎說?聯儲局從去年秋天開始已預告利率將會逐步正常化,意味零息時代將會在不久後告終。到今年,市場人士、經濟學者、共和黨國會議員都預期聯儲局將在開始加息,結束零息時代。可喧傳會加息的六月議息會議過去了,聯儲局沒有動靜;然後九月也過了,耶倫及聯儲局仍在考慮及猶疑,仍然說要多看一會及一些數據才能作決定。從近期的數據及聯儲局部份官員的言論來看,聯儲局在今月底加息的機會固然微之又微,即使到了今年底也未必有把握啟動加息周期,令不少市場人士失望及跌眼鏡之餘,也令很多共和黨國會議員憤怨不已,認為耶倫是在縱容通脹巨獸儲積力量,隨時做成長期禍患。

  另一邊廂,美國經濟雖然比其他發達國家經濟體如歐盟、日本好,增長步伐基本保持,就業市場也總算逐步向好。但只要看仔細就明白美國經濟復甦其實相當疲弱而且總是在死火邊緣掙扎。上月的新增非農業職位只有不足十五萬(遠低於正常復甦下的20),顯示企業在擴張及增加生產方面仍小心翼翼,不肯隨便增加人手。此外,工人工資增長停滯不前同樣不是個好兆頭。

  最麻煩的是外圍經濟不穩及通縮壓力不斷增加。近幾個月來美國通脹率都在1%以下徘徊,跟聯儲局2%通脹率的設定目標相距甚遠,根本看不到經濟復甦帶來甚麼通脹壓力,反而有經濟學者包括前財長默斯(Larry Summers)在警告美國正面對通縮及liquidly trap的風險,若果過早加息或在不適當的時候加息便大有可能撲熄復甦之火,令美國陷於日本一樣的困境,長期通縮及停滯20年也沒法翻身。

  全球經濟更是陰晴不定,特別是中國經濟正像飛機失速那樣急劇下降及不穩,令全球需求進一步受縮,並加劇通縮風險,不同商品價格就跌個不亦樂乎。

 耶倫及聯儲局雖然希望利率正常化,也擔心遲遲不加息可能埋下惡性通脹危機。另一方面,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加息可能真的把美國推向通縮及長期停滯。兩者比較起來後者的影響顯然惡劣得多,也難處理得多。兩害取其輕下,耶倫她可真的有需要Courage not to Act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黃之鋒參選


「雨傘運動」一役成為國際風雲人物紅透全球的黃之鋒宣佈可能在明年參選立法會不讓人意外。

  從政之路不是可以想出來的,實際選擇並不多,要嘛繼續在道德高地當精神領袖及超級評論員,永遠在數說其他人的不是;要嘛真正落場趁這趟混水。選立法會可說是黃之鋒的唯一選擇,畢竟特首太遙遠,區議會層次太低配不上黃之鋒的份量,唯有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可勉強將就。不過,為了選立法會他還得煞有介事來一場司法覆核把參選年齡降低以遷就他,法律程序是否趕得及,政府會否繼續上訴搞拖字訣更是未知之數,黃先生跟他的智囊可得有幾手準備。

  假若一切順利黃先生可以在明年參選,他勝選的機會可以說是百分百。反國教一役加上雨傘運動他居功至偉,光環都在他頭上,累積的fans數以十萬計,只要其中一半人投票給他,再加上泛民支持者傾向在議會換新面孔,黃先生真可說不勝無歸問題是選舉勝出是開始還是終結,是再創高峯還是從神壇走下來。

  當議員跟學生領袖不同。議員是消耗戰,既費時間也消耗民望,因為每天二十四小時都給人盯着,一舉一動任何小毛病都無所遁形,給媒體政敵無限放大。再厲害的政治明星從踏入議會開始就跌Watt,逐漸變得疲憊、失去新鮮感以至面目模糊。黃先生的政治能量當然不能低估,但少了學生領袖的光環,少了大衞挑戰巨人哥利亞(689及中共)的感染力,還得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基本法。這些都很可能令黃先生變回凡人,很快耗盡魅力與能量。

中港大戰續篇

  左選右挑,香港足總最後還是選了旺角大球場作為香港對中國的世界盃外圍賽場地。

  說是選其實沒有甚麼選擇,康文署說政府大球場在球賽後草地肯定欠佳,不宜作國際賽場地,小西灣球場大而無當,地點偏遠又交通不便,除非國際足協要香港閉門作賽,否則小西灣根本不適合作香港隊主場。政府大球場不行,小西灣太偏遠,剩下的自然只有旺角場

  其實,只剩下旺角場大有極可能是blessing in disguise。要是我當足總高層,不用考慮就會選旺角場作主場。為甚麼說旺角場blessing in disguise?跟中國隊相比,香港隊至少低一班。上一回香港在深圳成功逼和中國,靠的是將士用命及門將加門柱如有神助,今次回到香港主場,還是只有拚勁及穩守突擊戰略。而弱隊要穩守,最理想是場地狹窄甚至有點缺陷如草地不均勻或有「地雷」。這樣,對場地陌生的強隊便不能盡情發揮本身的技術優勢,也不能用廣闊的球場拉開兩翼進攻,製造空位,打「九零一」密集的弱隊便更容易抵禦強隊進攻,悶和對手。港隊既然以和當贏,以一分為目標,旺角場實在是首選。

  而且,旺角場的看台跟球場幾乎零距離,香港球迷的打氣聲、噓聲將會更凌厲,更能震攝中國隊球員,變相令香港多打一個人,添一點優勢。要知道中國隊剛敗於卡塔爾,出線亮起紅燈,球員更急於在香港身上攞入球攞分。旺角狹窄場地易令急於求勝的球隊無功而還,越踢越急

 這場中港大戰在旺角場踢是天助香港,說不定香港能創造奇蹟,偷襲成功,壓倒中國出線也說不定!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皇冠郵筒


想不到郵政局不但開始擔負政治任務,還成了左王陳佐的「去殖民化」急先鋒。

  可不是麼!陳佐的「屁」才放了不到一個月,香港郵政就忽然說沿用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有英國王室色彩的郵筒不適當,考慮遮蓋、停用及移走。消息一出後市民譁然,抗議之聲四起,但香港郵政毫無退讓之意,仍然堅持郵筒皇冠徽號不合適要「更新」或遮蓋,只說會考慮如何保育古老有皇冠徽號的郵筒。

  以特區政府的所謂「保育」,這些「皇冠郵筒」要不是搬到某些博物館就是找個地方把它變成裝飾品或「標本」之類的東西,不再成為可以郵寄信件的郵筒,不再在大街小巷公開展示。問題是好端端又可以用的郵筒為何會變得不合宜呢?難道這個徽號會令信件腐爛、受損或沾上有毒物質嗎?

  顯而易見,所謂的不適宜是政治不正確的意思,是殖民地的遺毒,要依照陳佐的指示把它去除。可是,英國管治香港一百五十年是誰也不能、不該否認的歷史,不管喜歡不喜歡,不管對殖民地歷史有何評價,總沒理由抹煞這段歷史或意圖把它 sweep under the carpet

  沿用有英國皇室徽號郵桶會令香港再變成英國殖民地,更會令英女皇再成香港的事頭婆,它只是留下了歷史的見證,留下了一個有用的工具。硬是把這樣的郵筒移除或把徽號遮掩不但小家子氣、更有掩蓋歷史之嫌。難道遮住了王室徽號就能真的「去殖民化」?實在荒唐。

  可惜,此時此刻荒唐的事越來越多,連郵政局也搞政治審查。往下去是不是米字旗的T恤、底褲都因不適宜而禁止展示或出售呢?

中美角力的歷史宿命


  繼完成TPP談判後,美國在重返亞洲政策方面又有新動作。多家國際傳媒報導,美國太平洋艦隊船艦將在未來幾天駛進中國在南海新建島礁的12海哩範圍,以顯示美國不承認新島嶼是中國領土,也不承認與之相關的領海範圍。從事先張揚的情況來看,大概雙方已有默契,發生衝突或擦槍走火的機會很微,頂多不過是外交照會、抗議之類。

不過,美國重返亞洲是長期政策,類似的磨擦將會反覆出現,直至崛起的中國跟努力維持主導權的美國找到一個平衡點,找到一個相互接受或至少可容忍的「邊界」,就像地中海成為分隔西方及伊斯蘭文明的邊界那樣,南海的情況才會穩定下來。提出這個觀點的當然不是我,把南海跟地中海作類比的是前港大校長、著名歷史學者王賡武教授。他在今年初出版的一本對談錄:“The Eurasian core and its edges : Dialogues with Wang Gungwu o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王教授在對談錄中談到了世界歷史的很多有趣問題及觀點,例如亞歐大草原才是世界歷史的巨輪,推動歷史前進,中國的王朝不過是邊陲,是守勢的一方而不是改變世界的一方,更不是甚麼世界中心。而現在雄霸全球的海權國家不管是英國、美國更是邊陲中的邊陲,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沒有甚麼作用,直到近三百年才隨着海權興起而取得主導及中心地位。

  當然,王教授最熟悉,說得最多的還是中國及亞太區包括南海及東盟地區的歷史及現況。他指出,歷史上南海地區夾在中國、印度兩大陸權文明中,文化受她們影響,政治上則處於真空,不受陸權大國包括蒙古直接控制。直到西方海權文明東來,南海才逐步落入她們手中,並成為威脅陸權大國的基地及後援。歷史上南海地區曾有短暫時間受一個海權國家控制,那就是二戰期間的日本。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實質控制台灣、福建廣東沿海、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整個南中國海當時可說是日本帝國的內海。

  日本潰敗後,海權大國美國(還有英國支持)維持在南海的主導,並有澳洲作為美國在區內的「副警長」,支持美國的影響力。但隨著中國這個陸權大國冒起,開始以所謂「中國模式」挑戰海權國家及文明,把影響力伸向海洋,從陸權大國走向海陸兼備,她第一關要闖的就是南海,就是要面對、抗衡美國在區內建立起的海權勢力圈。這個勢力圈北起日本,然後是台灣、菲律賓、新加坡、印尼。要是印度因擔心中國崛起雄霸南海而投進美國陣營,中國在南海面對的就是北起日本南至印尼西至印度的「包圍圈」。

  要突破「包圍圈」,就得在南海找「據點」,例如擴大南海島礁,還得找伙伴盟友。中國政府近期提出搞一帶一路,希望藉經濟、基建發展拉攏泰國、印尼、斯里蘭卡以至緬甸等,就是希望找到新ally,在包圍的「堤防」打開缺口,最終在南海形成犬牙交錯而不是一面倒向西方的環境,有一點buffer,再借此擴大活動圈子及減輕本身壓力。

  美國及區內主要盟友日本當然不會任由南海變天,當然不希望「中國模式」衝擊海權、西方文明。TPP 開宗明義說防止由中國這樣的國家「決定」國際經濟規則,美國把軍艦駛近中國南海島礁則是表明不會輕易接受這些新據點。顯而易見,南海爭議涉及的不僅是中、美利益矛盾衝突,更有深層歷史洪流的進退影響;中美繼續互相推撞刺激在所難免,而雙方在經濟、外交到軍事上的矛盾更會越來越多。

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

TPP 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必要工具


  在宣佈跟十二太平洋周邊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簽訂太平洋伙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時,美國總統奧巴馬拋下了這樣一句話: "WE CAN'T LET COUNTRIES LIKE CHINA WRITE THE RULES OF THE GLOBAL ECONOMY"(我們不能任由中國這樣的國家決定全球經濟規則)。對剛訪問美國,吃了國宴又下了數百億美元訂單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言,這句話實在太不客氣,也太不給習大大面子,彷彿要告訴全世界兩件事:其一是TPP是針對中國而來,其二是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主導國際經濟規範。還有甚麼比這句話對崛起的中國更不中聽呢?

  TPP針對中國的說法當然沒錯。七年前剛開始談判時,雖然美、日兩大巨頭都已開始把中國視為對手,但當時的逼切性不算大,中國在世界經濟的份量仍然可控,所以各方都沒有逼切需要完成協議。七年過後特別是金融海嘯後,美、日以至歐洲經濟受到重創,倒是中國幾乎絲毫無損,不但輕易在五年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還開始積極擴張海外影響力,包括近兩年先後主催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及「一帶一路」經濟圈。對習慣主導國際經濟秩序的美國而言,對向來是亞洲領頭羊的日本而言,中國的挑戰顯而易見,她們只好加快TPP的談判,情願互相多開放門戶以形成更大的貿易集團,加深彼此及跟地區的經濟關係,平衡中國不斷增加的影響力。

  此外,美國既已把「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定為中長期的國家安全策略,她便需要全方位加強在亞太區內的影響力。增加部署在區內的海軍,加強日美同盟,強化美、澳軍事關係以至拉攏昔日死敵越南改善關係都是重要一步。但這些都不足以形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持久地區經濟網絡。TPP則正好提供了這個missing pieces把區內其他重要的國家(中國以外)拉進來,按美國的利益及規範辦事。這樣,美國在區內的位置就更穩固了,她就可以更名正言順的跟大家說她是個太平洋國家,在太平洋有核心利益要照顧。

  TPP除了令美國進可攻外,也可以起着守的功能。在國際貿易中,定規則規矩的往往是大的經濟體,因為她們市場龐大,其他國家出口商不能不按他們的規則辦事或生產貨品,不然根本進不了這些市場,損失慘重。歐盟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國際經濟關係包括貿易談判中舉足輕重,靠的就是超過三億人口的高消費龐大市場;任何生產商要打進歐盟,都得仔細了解它的各項貿易規定,入口限,例如農產品如何生產,青瓜等農作物size如何,可以用甚麼肥料、農藥都有規定;不遵循或違反的話,企業輕則被罰款,重則被禁入口,苦不堪言。中國是十四億人口的大市場,人均收入雖未追上發達國家,但市場規模已相當驚人。再過十年,她的經濟體積肯定超越歐盟及美國,不但可以為入口貨訂定更符合中國利益的規範,更可以左右國際貿易的標準及準則,要求其他國家接受。到時候美國單憑本身的經濟實力未必足以抗衡。有了TPP,美國的優勢便可以維持一段更長的時間,足以避免由中國主導國際貿易、勞工準則。

  儘管美國國會內有不少反對聲音,熱門總統參選人希拉莉也表明不支持,但從長遠的戰略利益來看,TPP是美國不可少的工具。

2015年10月9日星期五

國寶


  中國有科學家拿到諾貝爾醫學獎本該是令人興奮的事,這可是第一個土生土長在中國大陸做研究然後得到國際社會肯定的科學家。誰知得獎帶來的更多是忸怩、尷尬與質疑。因為這位傑出科學家屠呦呦在中國官方包括科學界就像穿了隱身衣般藉藉無聞,既不受政府重視,也不是甚麼院士,被人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忽然間「三無」變「國寶,自然令不少人質疑中國官方重視、肯定的是甚麼科學家。

  而屠呦呦得獎後她的單位領導人第一時間做的是勸大家不要太關注她為甚麼不是甚麼院士、名牌大學教授……等。

  老實說這樣的落差不奇怪。在中國,搞純學術要出頭幾乎是沒可能的事,因為整個科研體制都是為政權服務,政治第一專業第二;只有政治表現好包括跟幹部關係好又或是令政權更強大的科學家才會成為紅人,才有可能當甚麼院士以至國家領導。以科學家而言,開發原子彈的如錢學森等自然成為科學家明星,生榮死哀;其他跟高官關係好的也能穩坐科學院院士之位。

  只管研究說話率真不怕開罪高幹的屠呦呦雖成功研究出青萵素對抗瘧疾,救了不知多少生命,可對政權來說這沒有甚麼作用,對高幹更是麻煩友,讓她這樣的蛋頭學者有個角落研究不受批鬥已是王恩浩蕩,再想當甚麼院士只能是妄想。

  何況內地科學界領導(黨官)根本不知青萵素為何物,也不知科學新知新領域的走向,由他們決定科學家的位置,自然有眼不識泰山,把真正的「國寶」掃在一旁,任由他們沒沒無聞。

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

曾先生的電話


  拖了超過三年,梁振英政府忽然在港大風波方興未艾的時候把前特首曾蔭權先生送上法庭可說心機算盡,想轉視線的意圖實在太明顯了!

  曾先生的案件既已開展法律程序,當然不宜對案件案情多說甚麼,他的命運也只能由法庭決定。但對曾先生個人倒有些話想說,在傳媒混了四分一世紀,跟他碰面交談交手經驗算是有點,最頻繁的是他當財政司的年代(也許是他工作最愜意的時候)。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曾先生絕對不算討好,喜怒形於色經常黑面之餘又充滿精英心態,老是有些 I know best的氛圍,對我等麻煩記者的問題及意見有時禁不住一臉不耐煩。不過,他對公共事務、對公的事是真正上心,真正肉緊的,有時爭論起來動真火、黑臉實在不足為奇。

  跟他交鋒印像最深的是九八年打大一役。那時政府破天荒放下積極不干預的原則,斷然斥巨資托股市,好令兩邊炒作港元脫鈎、港股暴跌)的大鱷損手離場。而為了令干預政策效果更好,政府需要爭取輿論支持。

  可是,蘋果及負責社論的我對自由經濟理論深信不疑,不肯賣帳,一再批評托市有害無益。某一天黃昏,忽然接到曾先生來電,用了十幾分鐘解釋入市的必要性,強調這是不尋常但必要之舉,語氣有點無奈,大概覺得我冥頑不靈,不過仍得盡人事。

  最終他沒有說服我,社論依然批評托市無益;多年後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再看,曾先生等是做對了,打大鱷確有必要。不管如何,曾先生在爭議中能力向不同意見的人reach out,花力氣親自遊說我等頑石實在難得,只能說他對公眾的事非常上心在意,想盡力做好。此後儘管仍不時批評他的政策,但對他盡力服務香港心存敬意。

  見識過近幾年發生的事,掌政的人,更覺得曾先生真心為香港服務,那只懂弄權的689根本沒法比!

2015年10月5日星期一

從「半澤直樹」到德國車廠危機


  看到福士/大眾車廠Volkswagen)汽車排放數據做假醜聞一發不可收拾,讓我想到「飛上天空的輪胎」這本小說。作者是池井戶潤,他的前作是日本神劇「半澤直樹」。

  看到書名不難猜到小說圍繞的是車、車廠的故事。書的原點是一宗「甩」意外,一輛屬於小型運輸公司的貨車在行駛中途忽然甩飛脫的輪胎撞死了帶着兒子準備過路的母親。意外發生後,運輸公司有否妥善維修貨車成了調查重點,公司東主則形同殺人兇手受千夫所指。出產貨車的大型車廠斬釘截鐵把責任放在維修欠妥上,跟產品安全,車輛設計無關,執法部門,傳媒同樣盯著小企業,對大車廠沒半點懷疑。

  運輸公司在警察調查,銀行收緊信貸及客戶流失(避開官非的合作伙伴)下幾乎陷入絕境,連出糧也有困難。但東主不肯輕易放棄老爸留下的祖業,堅持自行調查意外的原因,不惜直接挑戰大車廠及跟車廠連成一線的銀行。好幾次,東主找到線索有希望翻案,但都被車廠一一化解。車廠高層就像「半澤直樹」中的銀行高層般公然毀滅證據,又修改文件以製造車輛安全的假像,希望拖死運輸公司,瞞天過海。直到車廠內出現whistle blower,加上東主找到其他類似事故苦主查證情況才逐步扭轉,警察、政府才把調查重點轉向車廠,最終水落石出,還運輸公司東主一個公道。

  小說寫得最細緻、深刻的倒不是小公司東主的堅毅,而是車廠從下到上那種自我保護意識,那種目中無人先踞後恭,那種不惜一切包括竄改報告及電腦資料、毀滅證據以求脫身及保住車廠名聲的態度,真教人看得咬牙切齒。對這些人來說,出問題都是他人的責任,不是車廠,也不是車廠的產品。這跟福士車廠長年累月做假資料,以通過各國的排放標準逃避責任的姿態不是很相似嗎?

  小說中的車廠最終以被收購及高層大換班告終。福士車廠的命運如何則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德國傳媒認為,福士車廠出事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德國很多巨企都太自以為是,太arrogant ,以為自己永遠正確,優勢永續,甚至可以指導市場走向。若不調整態度及策略,放下那份arrogance,不出幾年就會從行業領頭羊變成落後於人。

  德國明鏡 (Spiegel) 上星期就刊登了Armin Mahier的評論,德國巨企表面上風光,實際上百病叢生,競爭力不住下滑。漢莎航空(Lufthansa)固然苦苦掙扎,能源公司RWE以至福士車廠同樣陷入困境。它們的共同問題是以為公司大得可以設定市場規則,無視顧客的需要及社會政治的轉變;還相信穩住原來的政治關係,守住本身優勢如機械技術發展就萬事大吉。福士車廠要在排放上造假,正因為多年來跟不上綠色生活大潮,不願研發低排放的新引擎。

Armin Mahier認為這種自以為invincible 的態度將令德國企業包括福士車廠更難轉身。他指出,其他新興企業已紛紛把手伸進汽車業,美國的Tesla電動車固然異軍突起,手機巨擘Apple也計劃在2019年推出Apple CarGoogle則在開發無人車。這些都可能為汽車市場帶來革命性轉變,令德國車廠包括福士原來在機械上的優勢變得次要甚至微不足道,到下一個十年,福士可能成為替Google或其他互聯網巨企裝篏汽車的「代工工廠」,做的是Google Car而不是Volkswagen

  傳統巨企如福士克服做假醜聞重建消費者信心固然不易,在劇變的市場及社會重新定位避免被淘汰也許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