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另一隻眼看南北韓


  歷史怎樣寫、由誰寫從來是個惹火的問題。不少人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寫的。意思是指所謂歷史記述的都是強者、勝利者的觀點說法,失敗者、被消滅者的故事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湮沒。過去幾百年,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令未開化的土著步入文明是教科書的基本說法。可實際上阿茲特克、瑪雅帝國早有相當成熟的文明,只是在病毒、鋼鐵、槍炮下被滅族,文明成了遺跡及傳說,才看不到他們的故事。

  還有蒙古帝國。不管在西方社會還是中國,他們都被視為文明破壞王,是形同蝗蟲的禍患。但到最近十多年不少史家都為蒙古平反,認為這個帝國是「全球化」的先驅,帝國內各種不同宗教、文化和平共存、交流,國際貿易興盛,至少比中世紀歐洲寬容得多,實在不該把他們魔化。

  學者、學術界有關歷史的爭議已如此厲害,涉及政府、國家之間的歷史爭議更是糾纏不清,難怪近期UNESCO把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Memory of the World"引發中日新爭議,還可能因觸怒日本政府而被削資助,影響運作。      

  歷史恩怨情仇從來不容易解決,國與國之間如是,國內不同社群、族群間的分歧同樣不好處理。也許最好的處理辦法是讓不同觀點、想法並存,互柤參照、比較,令民眾包括年青一代能更立體的了解國家發生了甚麼事。

  美國學運、社運老將George Katsiaficas年前出版的兩大冊"Asia's Unknown Uprisings Volume 1 and 2"就為讀者在西方主流論述以外提供了另類的分析,另一個亞洲民權運動的故事。其中第一冊集中討論南韓過去一百年的社會抗爭運動,包括同樣成為"Memory of the World"的80年518光州起義。

  在作者筆下,韓國人從二十世紀初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日本前首相伊藤榑文就開展抗爭,相關的社會抗爭運動一直帶有濃厚的反帝、反殖色彩,到二戰後同樣如是。也就是說,南韓的社會抗爭運動追求的其實不是西方、美式民主,而是民族自主,是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既不想受日本控制,也不願受美國擺怖。

  對Katsiaficas而言,南韓二戰後迎來的不是光復,而是硬生生的被撕裂,是殖民統治的變相延續,因為美國不但取代了日本控制南韓,並且任用大量日治時代的官員、情報人員、軍警維持秩序。就以二戰後首任南韓總統李承晚為例,他一九四五年由美軍飛機直接送回南韓掌控政權的,並且倚賴美軍力量打壓、圍剿一直在抵抗日本的義軍包括金日成的部隊,這也是後來韓國爆發內戰再演變成國際大戰的重要原因。若果李承晚不是得不到美軍無限支持,不是堅決執行美國的冷戰策略,朝鮮半島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可以統一,有機會成為中立國,繼而改變亞洲冷戰格局以至地區形勢。

  他又認為,從李承晚政權到朴正熙到全斗煥以至現時執政的新國家黨(大國家黨),基礎都是當年日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及collaborators 。他們堅決親美,妖魔化追求跟北韓統一的反對力量,並且肆意打壓。八零年鎮壓光州起義正是先把事件定性為北韓特工滲透再以此為藉口血腥鎮壓,派出坦克及正規軍對付平民,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慘劇。

  也是在這樣的思維下,八十年代的全斗煥政權固然大力禁制、湮沒光州起義的真相,後來上場的保守派政治人物如前總統李明博,現任總統朴槿惠同樣刻意淡化光州起義的重要性,低調處理相關的紀念活動。

  Katsiaficas的另類看法很多人未必接受,北韓是否進步力量、能否起積極作用是固然是個疑問,而國際社會及美軍是否該讓金日成在五十年代統一朝鮮半島等問題上爭議更大。畢竟金日成及金家王朝治下的北韓不但經濟凋蔽,政治控制之嚴重更是舉世無雙,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會出現怎麼樣的國家(是否真的能保持政治中立)實在難令人有信心。不管怎樣,Katsiaficas的確提出了跟主流學術界、傳媒截然不同的論述,讓大眾能更立體的了解南北韓關係及南韓國內政治力量對比!


延伸閱讀:George Katsiaficas, "Asia's Unknown uprisings volume 1: South Korean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PM Press, 20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