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另類日本遊記


  碰上一個 long weekend,暫時放下教人神傷、氣悶的新聞,介紹一本有趣的書:「陰翳禮讚」,作者是日本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細雪、春琴抄的作者)。

  單看書名教人有點不易明白。簡單來說谷崎潤一郎是在懷緬美好舊日子,特別是現代文明包括電燈、抽水馬桶未破壞傳統大和文化和生活時的「好景」。對這位明治年代出生的作家而言,西方傳到日本的文明、科技帶來一些方便,但破壞力也極驚人,令日本傳統藝術、建築、食物之美大大損折,連如厠時的詩意也消失得無影無踪。

  根據谷崎的說法:「日本的厠所一定建在主屋有一段距離之處,四周綠蔭清幽,綠葉的芬芳與青苦的氣味迎面漂漾……總之,厠所不管是諦聽蟲鳴也好,欣賞鳥語也罷,都是最佳場所……。」可一旦改用西式厠所及貼上磁磚,原來的氛圍都消失掉,再沒有「風雅」與「花鳥風月」,只剩下不能不面對的「排出物」。

  谷崎又對日本人用陰翳的漆器作食用器皿讚不絕口,認為比用陶器、瓷器好得多,也更能配合前現代燭光、煙火的矇矓。例如用黑色漆碗盛飯:「我們猛然揭開鍋蓋,在熱騰騰的水氣由下而上竄起之中,將之盛入黑色器皿。如此,那一顆顆如珍珠般泛着光的米粒入眼時,只要是日本人,任誰也會感受到米飯的珍貴!」看到谷崎這樣的描述,不管是不是日本人也想好好來一碗飯,大快朶頤一番。

  就這樣,谷崎潤一郎輕輕鬆鬆利用日常生活帶大家重遊日本百年變遷。看過這書,下次去日本旅行浸溫泉吃會席時,肯定更懂得欣賞當中的美與樂趣。

悼學聯

對學聯的變實在失望。

失望倒不完全因為它決定不參加支聯會的悼念活動。失望是因為領頭的同學們連學聯是甚麼、想做甚麼都不知道,都不敢做,反而像個不成器的政客那樣躲在所謂集體共識決定這制度背後不敢做決定,連反駁批評的勇氣、能力也沒有,只是一個秘書,只是一個秘書處。

  學聯的「變」據說是因為有些大學生不滿學聯在「雨傘運動」的表現,覺得它不夠「本土」。實情那些指控極不公平。「雨傘運動」玩的是沒有領導的遊戲,上萬大學生來到幾個佔領區捱夜堅守,捱棍吃胡椒噴霧都不是因為學聯甚麼常委或秘書長的慷慨號召,大家都是自己決定要求,自己想參與運動的。運動若成功了,大家都有功勞;運動失敗了,大家都有責任。把運動爭取不到成果怪罪在學聯、學生領袖或泛民主派頭上只是推卸責任的幼稚、不成熟反應,又或是有心人存心挑撥而已。

  學聯一眾領頭人居然連這點都想不明白,居然狂妄的想為「雨傘運動」失敗負責,還不敢反駁那些推卸責任的人,實在既愚鈍又自大。

  至於不參加支聯會悼念六四活動本來沒有甚麼大不了。過去二十五年參加的人大概沒有多少是嚮應學聯而來,學聯參不參加不影響大局。重要的是學聯連悼念六四也不敢理直氣壯的堅持,只能以技術理由作掩護。過去支持社會正義、普世價值的豪氣到那裏去了!

2015年4月28日星期二

山城劫


  每當有朋友說到過登額菲爾士峯的base Camp都禁不住羨慕。登上世界第一高峯不容易,需要天時地利人和,6000多米的base camp是攻頂的入門點,天氣好的時候有機會看到額菲爾士峯的雄姿。去過的朋友說,base camp有點聯合國的味道,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登山者都有,有的剛攻頂回來休整,有的整裝待發作好準備登山探險,有時還像開party那樣一眾山友聚在一起吃喝吹水。

  一場八級地震,雪崩橫掃山區,有人受傷,有人失踪,還有人不幸葬身山上,base camp已面目全非,不知何時才能恢復。

  不過,真正面目全非的是尼泊爾這個山城小國。房屋大片大片倒塌,地標建築也不能倖免,新聞片段中看到的盡是頹垣敗瓦。有人問,尼泊爾在印度次大陸跟亞洲大陸的夾縫,地震風險甚高,為何政府或民眾建屋時不考慮添些防震設施或設計。問題本身沒有惡意,只是有點不太吃人間煙火。  

  在地震帶地區建屋時當然該考慮防震設施,可這些設施都需要錢的,而且所費不菲,根本不是窮國窮人所能負擔。再加上外國遊客湧入,大家趕快多建房屋、旅館、商場招呼,山城變得更擠擁不堪,地震一來便像骨牌那樣一個個倒下,傷亡情況更慘重。

  尼泊爾給毀了,居民已無家可歸,除了祈禱外大家可得出點力協助重建這山城小國,

2015年4月27日星期一

葉劉say sorry


不認不認還需認錯。

強硬見稱的葉劉淑儀終於就侮辱菲傭的言論道歉。她的道歉聲明說,建議外國傳媒關注大量菲藉女傭成為外籍男士性資源的問題只是希望點出菲傭可能被剝削問題,並非要侮辱她們,可惜說法被人誤解。令人覺得她是性別和種族歧視。為此她對受冒犯的人衷心致歉。

把自己說錯的話說成是人家誤解是政客的慣技,只是葉劉指菲傭團體及社會大眾誤解她的言論卻實在牽強。她可是白紙黑字在報上說:「大量菲籍女傭在港淪為外籍男士性資源」,她的個人網站更圖文並茂說:「大量菲傭為外國男士提供性服務?」像這樣畫公仔畫出腸的話實在不可能是誤解,只能說葉劉真的在侮辱人家還把大肆渲染。她怎能不為此公開道歉!

  撇開是否提供性服務問題,葉劉在文中把女傭說成「性資源」已是不倫不類,中文異常差劣。菲傭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銅、鐵、鋁、錫、石油,把她們貶成是「資源」本身已是歧視,充滿不把菲傭當人的態度。

  葉劉拖延超過一星期才道歉大概是有點不情不願,只是,她更擔心這樣的風波會變成日後競選特首的一筆債。政治債遲早要還,早些cut loss道歉才可以避免爭議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假如葉劉不打算選特首,只怕菲傭或婦女團體再駡她一年也擠不出一句"Sorry"來!

2015年4月26日星期日

美日同盟超越英美同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一陣子實在有點春風得意。國內經濟雖不算形勢大好,但至少保持增長勢頭,景氣情況好轉,工資及通脹開始輕微回升,比奄奄一息的歐洲好得多。在外交方面,冰封好幾年的中日關係明顯變暖,去年十一月千辛萬苦促成跟習近平握手合照,前兩天則已進展到兩人坐下來作簡短談話。雖然北京方面堅持習近平是應日方的邀請會面,但日本原來預計只能作站立非正式交談,現在兩國領袖居然坐下來正式會面,這一步肯定算是大躍進。

  不過,安倍最大的外交「獎品」,最得意之作將在下星期發生。到時候他將會成為首位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的日本首相。外間估計他將講述日本如何汲取二戰歷史教訓,如何重振日本經濟及強化日美同盟的重要性。

  能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並不容易。只有美國忠實盟邦領袖或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才有這樣的機會,還得看他們個人跟美國總統及兩大黨的關係。少了任何一個因素也不能成事。向來是美國最親密盟友的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也未曾受邀到國會演說。而繼安倍之後到國會演說的將會是教宗方濟各。能跟教宗比肩又勝過英國首相,安倍得到的禮遇委實不簡單,甚至有點破格。

  其實,美國總統奧巴馬跟安倍個人關係不算太親密。八十年代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跟列根總統老友得多,但中曾根在任五年始終沒得到這份「大禮」,倒是安倍反而成了奧巴馬政府及美國的上賓。這只能說是形勢使然。

  中曾根首相的年頭,他個人跟列根惺惺相惜,可美國跟日本兩國關係卻有點緊張。當時美國企業視日本為威脅,不少美國議員把日本視為頭號競爭對手,批評她奪走美國的出口市場及工人職位,有國會議員更曾在會議廳內砸爛日本製半導體產品以示對日本不滿。在這樣的氣候下列根跟中曾根再老友也不可能請他到國會及向議員發表演說。

  二○一五年的情況不一樣,日本不再是美國的對手,在經濟上對美國沒有甚麼威脅。真正有威脅的是新崛起的中國,她的來勢比當年的日本更厲害,更難以忽視。美國要應付中國的挑戰,有必要抓緊傳統的盟友特別是有份量的盟友。在亞太區而言,日本是僅次中美的大型經濟體,軍力、政治影響力也有相當。美國要保持在亞太區的影響力又不想投入太多資源,跟日本加強合作,進一步拉攏日本政府是合理的做法。邀請安倍到華盛頓國會山發表演說正好讓日本政府及民眾感到美國重視這個老牌盟友,有利雙方進一步強化關係。

 另一方面,安倍晉三第二次上台後表現出對美國的支持及忠誠比之前多任首相更明顯。他不但積極配合美國搬遷沖繩基地計劃,又致力修改憲法容許日本在軍事上支援美軍,並且持續加強日本自衛隊的實力以作為美軍的後援。而在政治及外交上日本跟美國同樣合拍得絲絲入扣。當美國多個歐亞盟國包括英、德、南韓爭相加入中國主催的「亞投行」時,只有日本這個盟友始終跟美國站在一起提出質疑及拒絕參加。奧巴馬政府以至國會領袖看在眼裏,自然覺得該獎勵一下安倍的忠誠,讓他在國會山莊、美國傳媒以至國人面前好好出出風頭。

從種種跡象看,在安倍手上美日正建立起比英美更特殊的雙邊關係。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也說「大時代」

  從交手第一回合來看,「丁蟹效應」似乎不及「李克強效應」厲害。 「大時代」的丁蟹一出,港股曾一度下跌500多點,但到星期二「李克強效應」發威,港股隨即反彈近800點,收復失地有餘。還好「大時代」是四十集的長劇,「丁蟹」仍有兩個月時間可發揮作用,扭轉大局。

  對所謂「丁蟹」效應當然不必太認真,大家湊湊熱鬧好了,最重要是汲取「奪命金」中蘇杏璇的教訓,不要拿老本搏命就好了。

  今次大台食住股市熱爆重播「大時代」算有點噱頭,自己有空也會看幾集。想看倒不是因為應景,而是這樣的卡士實在難得。有當年靚絕五台山的藍潔瑛,有長青男主角劉松仁、鄭少秋,有影帝劉青雲和後來成為他太太的郭藹明,還有老戲骨曾江、劉江、光毅……等。現在的港產電影不容易找到這樣的陣容,找到也沒有那份盛世的氣派。想重溫本地電視業的輝煌及軟實力,實在不能不看。

  只是,重溫經典每每禁不住唏噓。外國的電視劇越看越進步。有一代又一代明星、魅力演員冒起,有新的劇種或表達方式。就以福爾摩斯這個不知翻拍過多少次的人物為例,近幾年英、美都有重拍。前者把福爾摩斯拍成自閉又不懂社交的怪人,後者則把他的好友華生醫生變成女人,再重新塑造整個故事。

大台的劇集卻不一樣,明星青黃不接無人接班,劇種重復戲軌又翻炒,反而及不上九十年代的製作。這樣的不住倒退難怪香港的影視製作落在人後,軟實力不住萎縮。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

誰是李慧琼!

  看見民建聯端出來的新領導層陣容只覺這個第一大黨人才凋零,不但沒有與時並進,反而像香港很多方面那樣不斷倒退,充滿一蟹不如一蟹味道。

  為甚麼北京早早選中李慧琼刻意裁培作新領導層外人當然不知道,只是在歷任民建聯主席中這位女士的經歷、資歷最單薄,政治歷練以至個人質素都大大不如。

  她的上手譚耀宗已不能算是突出,但至少經歷過大時代,有豐富鬥爭經驗,出身群眾組織又長期參與基本法及組建特區的工作,站出來至少壓得住場。

  譚耀宗的上手是曾鈺成及已故的馬力。他們兩位同樣長期參與過渡工作,政治資歷甚深。此外,他們肚子裏至少有點墨水,唸過不少書之餘也有些國際視野,跟外國傳媒、政界人物打交道也不失禮。重要的是他們至少有點自己的想法,即使最終不得不跟從北京的路線也可以有些微調,不會生硬照搬,其中曾鈺成更學懂從港人的感受看問題,不會只是京官的傀儡。

  李慧琼卻是另一回事。她的整個從政生涯都是黨一意栽培的,她有今天的位置都是黨賜與的。過去幾年不管在議會或是作為行會成員她都只懂緊跟北京路線,沒有半點自己的想法,也看不到她有甚麼政治或其他才華。由這樣面目模糊的「幹部」任主席,民建聯想不變成一個千頭一臉的「木偶黨」也不可能。

2015年4月21日星期二

重訪廿一世紀的原點


幾乎錯過了"Strange Rebels: 1979 and the Birth of the 21st Century"這本好書。第一次在書店碰到這本書已是幾個月前,那時隨意翻了一下,看見一些熟悉的人和事如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現代英國改頭換臉的戴卓爾夫人,還有啟動開放改革的鄧小平。只是,說這些故事的人不少,再說也不易有太多新意。而且把1979說成廿一世紀原點好像有些勉強,十年後的一九八九發生的變動特別是東歐集團瓦解、柏林圍牆倒下對大局影響似乎更顯著。美國學者Francis Fukuyama 更以"歷史的終結"來形容八九年發生的事。

  第二次在另一家較寬敝的書局再看到這書,找到一個角落仔細看了十幾頁,越看越發覺作者Christian Caryl 眼光獨到,充滿洞察力,看穿1979年在不同國家發生的變化不但顛覆了二戰後以至二十世紀局勢,並且主導了二十一世紀的發展。

  以霍梅尼為例,他最大的影響不僅是把當時中東最西化、最強大的巴列維王朝推倒,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在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兩大思潮中另尋出路,用伊斯蘭教義及精神打造龐大的反抗運動。在霍梅尼「革命」以前,中東國家逐步走向世俗化,要不是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藍本,以國家之力搞計劃經濟及改造社會。霍梅尼則回歸伊斯蘭,以伊斯蘭教義成為凌駕憲法、法律的最高原則,鼓舞年青一代伊朗人以至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信徒重拾信仰,並以此回應西方及其他外力的挑戰。近二十年在不同中東國家興起及以宗教號召的激進團體包括真主黨、阿蓋達以至現在的ISIS走的都是霍梅尼的路,都是以宗教作為政治運動的主軸,再以此感召一波又一波年青人參與。廿一世紀開首的911恐襲及近兩年ISIS橫行,背地裏都有霍梅尼撒下的種子。

  鄧小平是在七九年全面掌權及啟動開放改革,當時看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大家都不相信剛從文革浩劫走出來的中國可以有太大變動,更不相信她可以克服發展中國家增長無以為繼的宿命。即使到八十年代末六四鎮壓以前,大家仍在爭論中國、蘇聯的改革誰會較成功,那時認為戈爾巴喬夫政改先行做法較優勝的人不少。可到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遠超過俄羅斯,並將在五年內挑戰美國的龍頭地位,令不少人覺得廿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由此來看,79年啟動的改革正正成了新世紀的主旋律。

  當然,還有在當年成為英國首相的戴卓爾夫人及成功訪問波蘭,撼動東歐共產陣營根基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者打碎了二戰以來的共識政治,重寫了英國以至整個西方陣營的政治光譜,令主流政治經濟思潮向右轉。若望保祿二世則成功令天主教會、令宗教重新成為重要政治力量,扭轉了近幾百年來的衰落。現任教宗方濟各能成為風雲人物,能在貧富懸殊及其他重大爭議發揮作用只能說是若望保祿二世的遺惠。

把這些人和事串連起來便可看到,1979年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把它說成是21世紀的原點實在不為過。

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跑新聞、看新聞多了有時候容易麻木,覺得太陽底下無新事,再奇怪的事都不會有太大反應。可前幾天一則法庭新聞卻令我整個人跳起來,禁不住破口大駡「有冇搞錯!」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73歲老人為了自食其力,七年來一直用假證件報細年齡,好讓自己繼續做大厦保安員。在當保安員其間,這位長者還因為工作盡忠職守而得到警務處嘉許。後來他再續證時被揭發用假證而被捕及還柙,上星期因「以欺騙手段取得金錢利益」等罪而被判入獄四個月。主審法官還說:「睇唔到人道立場」所以判監禁刑罰。

  當然知道用假文件是違法行為,也是不能鼓勵的事,但說這位老人家用假證取得金錢利益卻絕對不是事實。他七年來得到的五十四萬不是甚麼不當利益,不是巧取豪奪而來的「髒錢」,而是每天勤勤懇懇上班做好本份工作應得的微薄報酬。說是微薄也真是微薄,七年才不過得到五十四萬薪水,一年才不過七萬多,即每個月連七千元也不到。自食其力賺取僅堪糊口的工資還要因此而入獄,無論怎樣看都是非常寃屈的事。法官怎麼看不到同情的理由或人道理由而輕判呢?即使緩刑也已有相當阻嚇力了吧!

  忽然想起,近一段日子港股進入大時代,天天有人日賺過萬、過十萬,錢好像天掉下來般容易。偏偏社會卻有人為了得到一個工作機會,為了賺取幾千元薪水而要坐牢。對比之嚴酷真禁不住為阿伯大聲呼寃!

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

希拉莉的勝算

到今天仍有人嫌前第一夫人希拉莉宣佈角逐總統這件事有點「雷聲大雨點小」,連一個 proper 的記者會都沒有。在Twitter發放2分18秒宣傳片段就上路走訪愛荷華州(Iowa)選民,頗有點non-event的味道。但從整個選舉策略以至她個人來看,低調、放下身段才是當前最好的做法,甚至到明年春天前都該保持這種態勢,以建立某種神秘感,然後在最後階段的選戰來個rebranding,重建新鮮感。

  以希拉莉這樣一個資深政治人物而言,她的問題不是曝光太少,而是曝光太多,讓選民有種厭膩感。試想想她在白宮當第一夫人八年、在參議院八年,又在國務院四年,這樣的政壇老將還有甚麼戲法可變,還有甚麼形像大家未看過呢?更何況希拉莉連自傳式的大部頭著作也已出版了兩本:"Living History"、"Hard Choices" ,從家庭到丈夫婚外情到婦女權利到外交問題說的話已夠多了,再在鏡頭前絮絮不休說自己想做甚麼,有甚麼抱負只怕公眾呵欠連連,隨時「熄機」。倒是走進群眾(不管真假),聽人說話而不是自己說話卻可以打破原來那份"me、me、me"的感覺,有機會來個變身。

  走出第一步未必足以令希拉莉的總統夢成真,但環顧當今美國政壇,她仍是呼聲最高的候選人。基本上希拉莉有兩大優勢令其他候選人不易扳倒她,其一是她可以繼承奧巴馬建立的grand coalition,確保她在幾個關鍵州份勝出;其二是共和黨仍未擺脫自相殘殺、自掘墳墓的困局。

  奧巴馬連勝○八、一二年兩屆大選表面上靠的是漂亮的口號如"change we can believe in"之類,但真正關鍵在於他成功打造了新的政治同盟(coalition),包括工會、平權組織、婦女、少數族裔(黑人及拉丁裔)、進步主義團體等。正是這個級讓奧巴馬一二年在各方看淡下仍能取得51%選票,擊敗事前自以為勝望較高的共和黨羅姆尼。事實上一九八○年列根能大勝卡達及輕鬆連任,靠的也是打造了新的政治同盟,把原本屬於民主黨的南方保守派選民爭取過來,大大削弱民主黨候選人在關鍵州的吸票能力,結果連老布殊也受惠,可以在八八年接捧當總統。希拉莉跟奧巴馬雖有點「牙齒印」,但他的coalition特別是少數族裔的支持仍然堅實,希拉莉大有機會繼承這份政治遺產,乘勢進軍白宮。

  她的另一個優勢是共和黨仍未擺脫茶黨等極右黨型態組政的牽制,所有枱面上的政治人物包括想成為總統候選人的共和黨新星、大老都不敢開罪茶黨,都不得不接受茶黨的極右政綱,包括大幅減稅、大削政府開支、反對新移民、反對墮胎及同性婚姻等。可這些建議只能迎合日漸老去的共和黨基本支持者,卻必然開罪大量少數族裔選民。上屆羅姆尼原本是個溫和派,到勉力勝出初選後已成為極右候選人,跟重視貧富懸殊的主流意見距離越來越大,最後在關鍵州如賓夕法尼亞、佛羅里達都落敗,自然跟白宮無緣。

  本身有優勢,對手又傾向自殘,只要希拉莉自己不出大錯,她的白宮之路暫時看實在前途光明。

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

人人是股神


「魚翅撈飯」或「鵝肝Lafite 」的時代來臨了。

  前幾天稍遲一點起牀就錯過了好些投資機會,特別是上星期四開市後大升一千六百多點的時刻,只不過在牀上輾轉了十分鐘,洗把臉後市況卻已面目全非,差點以為自己的手機出了問題,怎麼股價忽然從高位跌了二、三成!很快發覺不是看錯或手機有問題,市況真的如此大上大落,少點定力只怕不氣死也嚇死。

有人說今次是股票大時代,是零七年、九七年後的另一次好景。事實上街頭巷尾阿叔阿嬸阿哥阿姐已在侃侃而談自己投資的中資股升得如何厲害,然後又交流還有甚麼寶可尋。

  傳統智慧是,每當街市菜販,Canteen收銀員都在跟你談股論股時,市況就升得差不多,該是退場套利的時候。這一回只怕有些不同,因為港股升勢才剛開始,遠遠及不上A股未到一年已上升一倍的幅度,比日股、美股也有不如,資金要買平貨的話,港股是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最根本的是今次牛市是由大量外流的內地資金帶動,而這個外流的大方向不會一時三刻改變,而是會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以作為中國、金融業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股市最怕的是沒有資金流入變成一潭死水。既然港股持續有資金流入,市道暢旺的情況自然繼續。往下來有一段時間阿哥阿姐阿叔阿嬸將繼續是「股神」,大談投資心得。

  只是,這期做「股神」得早點起床,不然隨時走寶。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兩個女總統

  不能不佩服希拉莉的毅力與決心。已六十八歲的她選擇走到台前再接受選舉的洗禮,接受選民、政敵的月旦、批評,還隨時可能再來一次大熱倒灶,跟白宮寶座擦身而過。這份執着真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八零年當選總統的列根比希拉莉稍老一點,他熬過了選戰又做足八年任期,似乎年齡大不是甚麼問題。可時勢不一樣啊,那時沒有iPhone 、tweeter、Facebook,候選人不用秒秒回應事態,可以想好點子再說話。現在卻要求即時說話,稍慢一點也給政敵「洗版」,陷於被動。

  而且,列根是個粗枝大葉的人,對瑣碎的細節沒興趣,抓住幾個大方向如減稅、對付蘇聯邪惡帝國就可即興演出。希拉莉從來不是這樣的人,向來大小事一把抓。既管大方向也著重細節,有的時候連甚麼地方、時候發出訊息都要管。這樣的性格加上分分鐘做反應,少點精神也做不來,六十八歲的她能不能熬過來是個疑問。

  另一方面,共和黨視她為天敵,對她的憎惡比奧巴馬不遑多讓。不管是共和黨議員或肯定以重炮招呼她,甚麼難聽的話也說得出。一把年紀還要受這樣的閒氣可不容易。

  當然,成功的獎品非凡,可以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不讓打敗他的奧巴馬專美(他是第一位黑人總統),是名垂青史的事。

  忽然想起若果希拉莉跟台灣民進黨的蔡英文都成功當選總統的話,北京將會很頭痛,因為兩位女士對天朝大國都不大賣帳。

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

試水炮車

  警隊建議買三部水炮車引發爭議,有人權團體警告水炮其實是殺傷力極大的武器,比催淚彈強勁得多,不應該隨便引入。經過「雨傘運動」一役警民關係惡劣,議會內泛民主派及學生、市民對警隊戒懼更深,撥款能否通過,會不會被長期拖延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原來有類似「煩惱」的不僅是又英又像「慈母」的一哥曾偉雄,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也有類似的難題。話說這位不修篇幅卻又人氣爆燈的市長為了顯示自己對維持治安的決心,悍然不顧中央政府(內政部)的反對,向德國訂購了三部二手水炮車,每部價值25萬鎊。

  建議一出登時引來倫敦市議會的反對,不少評論指Johnson冲昏頭腦,漠視水炮車的殺傷力。有曾被水炮車射中而身受重傷的人更現身說法向公眾表明水炮車絕非僅是一條大水喉,而是足以令人傷殘的利器。

  Boris Johnson是個不服輸的人,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定沒錯,前不久在某電台節目中承諾親身試驗水炮的威力,以證明它有效但又不會做成太大傷害。

  當大家都在等看好戲,看一臉滑稽相的Johnson如何被水炮射的「一仆一碌」之際,他的政治對手、卡梅倫政府的內政部長橫加阻撓,拒絕在大選前發出牌照讓水炮車操作,一場好戲就這樣胎死腹中,而水炮車能否真的在倫敦街頭上陣也是未知之數。

 若果曾一哥真的很希望警隊擁有水炮車,或許可以借Boris Johnson這條肉身試驗水炮威力的「橋」,說服力可能更大。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侮辱毛主席


  實在替那位因「侮辱」毛主席被停職及聲討的央視名咀畢福劍不值,更覺得那位把他茶餘飯後開玩笑之作拍下來放上網的人太缺德。

  為了了解這位人稱「老畢」的名咀如何闖了大禍,從官台之星變成待罪之身,費了些勁找來那條片段,吃力的在人聲踏雜中聽他唱了些甚麼。後來再加上操嫻熟國語的朋友幫忙才總算知道整個片段的玄機。

  原來這位老兄席上即興搞笑,在唱革命歌曲「我是工農子弟兵」時來一些插科打諢的和唱。譬如人家唱到「改天換地幾十年,鬧革命南北轉輾時」,他加句「哦,夠辛苦的。」唱到「來到深山」,他來一句「來深山干啥啊!」之類。出事的一句是唱到「共產黨毛主席」時,老畢爆出「哎可別提那個『老婊子養』了!」

  要知道毛主席是中共不能動的神主牌,習大大又三令五申不能辱及先賢,老華居然以粗口致意,難怪出事。

  可想深一層,茶餘飯後多喝幾杯說點氣語、諷刺語是人之常情,特別老畢這類五十來歲見識過文革的人,肚子裏藏的笑話都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不拿毛主席開玩笑難道開劉少奇、鄧小平等被打倒的人取樂一番。真正要不得的是那位同枱食飯的人,把人家酒醉飯飽後失儀動靜拍下來已不應該,把它放上網公開更是形同出賣朋友,實在冇義氣又冇品。像這樣的人該列入黑名單,永遠不跟他同枱食飯。

  有機會的話倒很想跟這位老畢吃頓飯,喝喝酒。酒過三巡聽他唱唱歌月旦上大人肯定過癮非常,不枉好酒。怕的是老畢以後不肯再跟其他人吃飯喝酒了。

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

「蹇蹇錄」:東亞變局的原點


  今次想說的書是「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未談書的內容好壞前想先說一段小小見聞。

  前不久有機會到日本交流,參觀了外務省的外交史料館,看到一些難得的紀錄,包括當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簽訂的馬關條約文本。事隔超過一百年,文本上的墨跡早已乾透,但看到一條條賠款割地的條文再看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的簽名還是不免有些感概,難以想像李鴻章簽字時的心情有多沉重。「蹇蹇錄」作者--時任日本外交大臣的陸奧宗光簽名就在李鴻章旁邊,他寫下那個「光」字的時候心情肯定不一樣,即使不是有些難以置信也肯定興奮不已吧!

  好了,說回「蹇蹇錄」。這是本120年的老書,是陸奧宗光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養病期間寫下的,1929年有第一個中譯本,我看的是2014年第三個譯本。陸奧宗光寫這本書時正是中日關係、東亞關係經歷世紀巨變的時刻。甲午之戰中國海陸軍全敗被逼主動求和,締結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後來在歐洲列強干涉下被逼交還),這可說是中國近代史的低點及轉捩點,此役後中國連東亞大國的門面也撐不住,此後幾十年受盡欺凌之餘也亂成一團,在泥沼中苦苦掙扎。

  日本卻是另一番光景。甲午戰前不管中國、西方都不把她當一回事,就是這一戰及這一個條約讓日本取得了東亞大國的地位,為日後進一步擴張勢力,爭取所謂更大的生存空間以至東亞新秩序開了一個頭。在這個歷史拐點看日本政治精英如何記載這件大事,如何分析形勢,如何看她的對手中國及國際社會不但饒有趣味,有些內容今天來看仍有參考價值。

  看「蹇蹇錄」印像最深刻的是作者陸奧宗光那份自信甚至自以為是,他那種自以為追上國際社會規範及做法的態度,反映的是一個新興強國如何義無反顧的打破舊有制度規範。在陸奧宗光筆下,中國、朝鮮長期的藩屬關係只是不清不楚的過時東西,不值一哂更不需要尊重,可以隨時透過硬實力促使它改變。日本政府當年就盡力利用藩屬關係的模糊性大展拳腳,逼使朝鮮政府自行宣佈是獨立國家再跟日本簽下條約,讓日本有權以維護本身安全為理由插手朝鮮事務,促使朝鮮改革,最終還讓日本軍隊進駐朝鮮首都漢城。這種單方面以硬實力包括武力改變區域秩序及遊戲規則的做法有甚麼壞處,有甚麼惡果現在看來清楚不過,可當時的日本根本不以為意,還覺得理所當然。假如今天崛起的強國如中國用類似的態度、手法嘗試改變區域秩序,日本及其他國家不知如何應對。

「蹇蹇錄」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對中國包括李鴻章的描述及評價。在書中陸奧對李鴻章的處境相當同情,認為他不但被派執行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還要不斷被拖後腿。他是這樣說的:「國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北京政府還在熱衷於黨政內訌,對他(李鴻章)加以荒唐的譴責,使其無法充份地實施自己的計劃,且還要背負沉重的責任,這不僅是李鴻章個人的不幸,更是中國政府自己將國家陷到了絕境。」陸奧宗光的看法雖然有點風凉話的意味,但對當時中國的困境卻又是很到肉的觀察。事實上不僅是在甲午戰爭時期,近百年來黨政內訌對中國做成的傷害一點不比外侮小。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是東亞變局的原點。今天,中國快速崛起,東亞勢將出現另一變局。這個時候重溫當年關鍵人物的紀錄,參照比對一下實在饒有意思。


延伸閱讀:「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陸奧宗光著,徐靜波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


(原刋信報 EJ Global 版)

2015年4月11日星期六

「奧巴馬宣言」

  很多美國總統都有代表他們的doctrine (宣言)。早年有門羅宣言(Monroe Doctrine),宣告西半球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不容許腐敗的歐洲列強來滋擾這個地區。二十世紀有Truman Doctrine、Bush Doctrine。最近,紐約時報著名記者Thomas Friedman在訪問奧巴馬談伊朗核協議時提出了"Obama Doctrine"(奧巴馬宣言)來形容他的外交策略。這個所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一句話:"We will engage, but we preserve all our capabilities"(我們願跟各方面溝通接觸,但我們保留採取各種行動的可能性。)

  Friedman為奧巴馬打造的這個宣言有點蒼白,有些模糊不清,不管是國際關係專家或一般人都難以弄清楚奧巴馬在不同問題上的立場。說白了「宣言」充滿摸石頭過河見招拆招實用主義味道,跟Truman Doctrine說支持一切反對極權的國家或小布殊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相比未免有點薄弱、含糊。

  撇開宣言不宣言的問題,奧巴馬的外交政策的確跟前幾位總統大大不同。除了多用軟實力、外交談判,少用硬實力及火炮以外,他四處伸出橄欖枝跟世仇宿敵打破僵局的做法正令很多地區的秩序及形勢出現大轉變。其中又以中東地區最明顯。奧巴馬上任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有三大支柱,其一是沙地阿拉伯,其二是以色列,其三是埃及。沙地阿拉伯替美國穩住波斯灣地區及石油供應,以色列是主要軍事同盟,埃及則是世俗化阿拉伯國家的首領,有力影響較溫和的阿拉伯國家,更可以作為美國的back channel向區內國家傳遞不便公開的訊息。雖然過去幾十年中東地區亂局從未平息,還出現一個又一個獨裁暴君,但憑藉這個鐵三角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有增無減。

  但在奧巴馬上台特別是連任以後,他在中東的做法明顯轉向,不再倚賴沙地、以色列等傳統盟友處理危機,反而為了盡快重建伊拉克秩序,對付ISIS及控制各恐怖組織而加快跟伊朗修好,近期雙方在伊朗核問題談判取得重大進展,大有可能在六月簽署正式框架協議。假若真的成事,美國對伊朗的長期經濟制裁將會解除,雙方冰凍超過三十五年的關係將會迅速變暖。

 對美國而言,少一個死敵或所謂邪惡軸心國(小布殊911後把伊朗、北韓、伊拉克稱為邪惡軸心)當然是利多害少的好事。可對她原本的盟友來說卻是另一番滋味在心頭。沙地阿拉伯是區內最大、最富有的遜尼派回教國家,跟什葉派的伊朗幾乎是世仇。當年兩伊戰爭沙地就暗助伊拉克跟伊朗對戰,希望拖長戰爭以削弱伊朗的實力。

  美國○三年進軍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自此什葉派回教徒主導伊拉克政局,削弱了遜尼派在區內優勢,令沙地坐立不安。近年沙地便積極支援伊拉克遜尼派武裝組織以作抗衡,ISIS 能迅速壯大也與此有關。假若美國跟伊朗真的冰釋前嫌,沙地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她有可能以財力資助更多武裝組織以制衡伊朗的影響力,令中東亂局更難處理。

  而對以色列而言,伊朗是死敵中的死敵,再加上她逐步掌握發展核武的技核,令這個地狹人稠的國家面對巨大威脅。此所以以色列一再表明可能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摧毀伊朗核設施,就像八十年代轟炸伊拉克核設施一般。可以色列要成功向伊朗採取突襲,美國的支持是不可少的。一旦美伊講和,美國未必願意支持以色列發動奇擊。這將大大限制以色列先發制人的能力。

  究竟Obama Doctrine 內容如何,學界、傳媒還難有定論。可對中東勢力平衡而言,Obama Doctrine帶來的是重新洗牌,是敵友角色大轉換。若未能擺平老牌盟友的怨憤,新的「宣言」帶來的隨時是更大的亂局。

2015年4月9日星期四

蒙古才是天朝大國


  昨天說到「狼圖騰」,禁不住多說幾句有關蒙古人的事,特別是他們跟中國的複雜關係。

  在眾多草原遊牧民族中,蒙古人擁有獨特的歷史位置。匈奴人、突厥人、女真族(滿州人)、鮮卑人都曾經建立強大的軍事帝國,盛極一時,但只有蒙古曾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超級帝國,是真真正正的Superpower,比美國早上七、八百年。若論實際控制程度及影響力,蒙古帝國比美國優勝一大截。只要打著蒙古軍團的旗幟,從日本到中國南宋到波斯到埃及到基輔以至維也納的居民都在顫抖,擔心給它控制、摧毀。

  此外,蒙古帝國基本上把當時的文明世界連成一個網絡,人、貨、思想可以隨着蒙古人的帝國驛站流動,波斯人、突厥人以至意大利人可以隨時東來中國碰運氣。當時叫大都的北京就聚滿了中亞、阿拉伯以至歐洲來客,多元化、「全球化」程度足以比美今天的紐約、倫敦。

  對蒙古人輝煌歷史有興趣的話大可以看看日本歷史學家杉山正明的幾本著作,例如「忽必烈的挑戰」、「顛覆世界史的蒙古」等。他把蒙古帝國的劃時代意義說得清楚細緻。事實上對全球歷史發展而言,蒙古的重要性比自跨為天朝大國的中國大得多,促成的文化、思想交流更全面。中國史書長期把蒙古人貶為蠻族,認為他們有破壞冇建設只是一種大漢沙文主義偏見。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狼圖騰

  慶幸把 「狼圖騰」這小說拍成電影的是一位法國導演。倒不是崇洋或甚麼,只覺得外國導演在處理中國或中國相關的題材時較容易抓住核心,找到自己獨有視點而不會陷入微枝末節又或是瑣碎的考證中。

  年前貝托魯奇拍的「末代皇帝薄儀」(The Last Emperor)就把薄儀這個坎坷、無助又身處歷史大變局的可憐人拍的充滿血肉,教人看到歷史變遷之餘也看到人;看到森林也沒有略過樹木。比中國導演翻遍古書、傳記考證薄儀穿甚麼衣服,身邊有些甚麼古董物事深入得多,豐富得多。

  好了,說回「狼圖騰」。它是姜戎十年前出版的小說,內容很震撼,特別是我輩從未在蒙古草原生活過的人更被小說中草原的壯麗、變幻,狼的狡黠、好鬥、悲壯迷惑。這樣的故事一旦落到中國導演手上很可能會走樣,因為他們可能會想得太多,考慮太多,還要迎合觀眾對蒙古、草原的偏見,對遊牧民族的輕視,對原野生物的輕賤剝削。

  西方導演不一樣,蒙古跟中國對他們都是遙遠的異國文化,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各自的特色。他們在處理漢人蒙古人的分別,兩者的文化習俗不同時可以保持一種距離感,不會硬分主客或高低。

  此外,他們能以寬廣的襟懷對待自然環境,對待動物,不會老是以人為中心。他們願意相信讓狼有性格、有靈性,他們不會把狼拍成人的奴才。電影的內容這裏就不「穿橋」了,大家好好到戲院欣賞吧。不過,影像本身瑰麗奇幻,教人巴不得立即飛身到草原欣賞的朝朝暮暮。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美國正「坐食山崩」!



  一九四四年七月,幾十個反納粹盟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商議戰後的金融秩序,他們最後達成協議,建立以美元、黃金為核心的金融體制(1盎司黃金35美元),並成立兩個國際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維持國際金融經濟秩序穩定,避免再出現爭相貶值或保護主義之類的情況。可到最後簽署協議時,蘇聯代表拒絕簽署,並指協定只是為華爾街利益服務。此後幾十年蘇聯及東歐集團一直沒有加入這個國際秩序,直到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她們才相繼加入為成員。

  由中國主催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自英國宣佈加入後成員像滾雪球般迅速增加,德、法、意、荷、瑞士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已宣佈加入,亞太區的南韓、澳洲也決定參加,金磚五國中的巴西、俄羅斯同樣不甘後人,唯一缺席的經濟大國是美國、日本,兩國不願加入的理由是質疑亞投行管治、透明度及貸款規則不符合國際共認的標準。她們的說法跟當年蘇聯不願加入布雷頓森林協定有點相似,簡單來說其實是不願在人家的「主場」作賽,不願按人家定的遊戲規則行事。

  當然,1944年的蘇聯跟2015年的美國還是有很大不同。美國現時仍是世界經濟龍頭,美元的地位加上她對IMF、世界銀行及國際金融秩序的影響力,其他國家包括新崛起的中國還不可能取代她的位置。但是,中國能從零開始建立亞投行並在一年內爭取到美、日以外所有主要經濟體加入成為創始會員國,隱隱然成為另一家「世界銀行」。中國國際影響力冒升之快,在全球經濟份量之重實在教人刮目相看,所謂G2世紀現在看來已非常明顯,美國獨大的局面開始過去。

 其實,亞投行的成功及迅速冒起美國本身的不思改革有相當責任,甚至有點「攞來衰」的意味。08年金融海嘯以後,金磚五國冒起,西方大國經濟則輾轉下沉,兩者的影響力此消彼長下,新興經濟體強烈要求在國際金融機構中有更多參與、話語權及決定權,包括影響 IMF 及世界銀行高層的任命權。2011IMF改選總裁,不少新興經濟體就質疑由歐洲人擔任的傳統,並紛紛提出自己的人選。雖然最終在大國協調下繼續由法國前財長拉加德出任總裁,但風波清楚顯示新興經濟體的不滿。

  高層任命權只是問題的一部份,更大的爭議還在投票權份額方面。以IMF為例,美國一國的投票份額高達17%,足以否決任何IMF的重大議案或改革(通過有關議案需要85%成員國票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則只有不足4%的投票權,比英、法、日本的投票份額還要低。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巴西的份額更是低得可憐。前年各國本來同意改革投票制度,提高新興經濟體的票數比例,但美國國會在共和黨控制下遲遲不願通過,令IMF改革始終停留在紙上,沒有落實。在改革原有體制遙遙無期下,新興經濟體順理成章另找出路,中國主催的亞投行就成為變相向美國不願改革的抗議。

  若果美國政治內鬥持續,改革沒有進展,加強國際聯繫的自由貿易協議如TPP又一事無成,那美國二戰以來累積的老本將進一步減少,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則不斷被削弱。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酒友、飯友


  難得有幾天復活節假期,除了跟好朋友聚頭喝喝好酒,邊飲邊談外,最好的節目莫過於來一個悠閒的下午,泡一杯好茶,捧一本愜意的書看看,這裏想介紹安倍夜郎的「酒友、飯友」。

  安倍夜郎就是創作了「深夜食堂」的漫畫家,沒看過漫畫的也可能看過依據漫畫拍成的日劇。「酒友、飯友」算是「深夜食堂」的延伸,但絕不是漫畫的文字版,安倍夜郎添了很多自己的經歷,更多個人化的筆觸。

  他談到自己的父親,想起一家人在夏天採卷螺、椎貝然後高高興興搶吃的情景。安倍是這樣寫的:「我父親不是那種對手是小孩就放水的男人,常常跟孩子一起搶着吃。跟這樣的父親一起吃東西雖然很讓人氣惱,但也確實很有趣。」對孩子來說,一起用針、牙靺搶吃的父親肯定比板着臉教訓人的老爸可愛,難怪安倍對食物、對食客的感覺如此敏銳。

「酒友、食友」雖然不是「深夜食堂」文字版,但少不免談到食物,談到酒,談到料理。印像最深刻的是在四國往本州渡輪上吃的烏龍麵。四國是「烏龍麵」勝地,在渡輪上吃烏龍麵就像一種儀式,去本州的人是「我走了」的告別,返鄉的人則是「我回來了」的招呼。

  鄉愁跟麵一起吃當然滋味,但在吹著冷風的晚上吃個熱騰騰的烏龍麵本身已教人從胃到心暖哄哄。

  就這樣看着看着料理的故事,人的故事,一個下午很快就過去了。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報紙之死


  一直相信報紙或紙媒不會消失,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對我的信心打擊不少。

  事情是這樣的。前天在信箱收到一封通知,是負責派報的書報社送來的,寫了這樣幾行字:

「從四月起將暫停派送報紙服務,不便之處,敬請原諒。多謝各位客戶多年支持。」

  通告說是暫停派報服務,實情大概是從此停止不再做了。也就是說從四月開始不再能享受起牀就收到當天報紙的方便,得走幾百米到最近的便利店買才看得到。起牀稍晚又或懶惰不願走路的話,隨時看不到報紙,只能看手機版或零碎的網上消息。

  看完通告後心裏着實有些感慨。光顧這家報社派報紙服務是從九五年開始,真可算是老客戶了。那時偶爾早起會碰到送報紙的女士推着手推車把一大叠報紙:東方、蘋果、明報、信報……送到大厦,再逐層派送到單位。近幾年再碰到送報的女士手推車上的報紙薄了不少,大概十份也不到,到現在也許更少了,少得不值得再找人專門送報,只好讓客戶自己到便利店或報攤買好了。

  停止送報大概不單是這個屋苑的「新常態」,其他屋苑大概也好不了多少。訂戶加起來佔銷量多少每家報紙不同,但少了送報服務銷量或多或少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沒有人送報,原來看報紙的die hard fans少了,反過來令報紙(印刷出來的報紙)銷量更低。幾個起落,紙媒似乎真的有被淘汰的可能。

 愛看報紙及版面語言的人如我可得加把勁,緊記到便利店或報檔買報紙,不然再過兩、三年想買報紙還真買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