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

「蹇蹇錄」:東亞變局的原點


  今次想說的書是「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未談書的內容好壞前想先說一段小小見聞。

  前不久有機會到日本交流,參觀了外務省的外交史料館,看到一些難得的紀錄,包括當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簽訂的馬關條約文本。事隔超過一百年,文本上的墨跡早已乾透,但看到一條條賠款割地的條文再看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的簽名還是不免有些感概,難以想像李鴻章簽字時的心情有多沉重。「蹇蹇錄」作者--時任日本外交大臣的陸奧宗光簽名就在李鴻章旁邊,他寫下那個「光」字的時候心情肯定不一樣,即使不是有些難以置信也肯定興奮不已吧!

  好了,說回「蹇蹇錄」。這是本120年的老書,是陸奧宗光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養病期間寫下的,1929年有第一個中譯本,我看的是2014年第三個譯本。陸奧宗光寫這本書時正是中日關係、東亞關係經歷世紀巨變的時刻。甲午之戰中國海陸軍全敗被逼主動求和,締結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後來在歐洲列強干涉下被逼交還),這可說是中國近代史的低點及轉捩點,此役後中國連東亞大國的門面也撐不住,此後幾十年受盡欺凌之餘也亂成一團,在泥沼中苦苦掙扎。

  日本卻是另一番光景。甲午戰前不管中國、西方都不把她當一回事,就是這一戰及這一個條約讓日本取得了東亞大國的地位,為日後進一步擴張勢力,爭取所謂更大的生存空間以至東亞新秩序開了一個頭。在這個歷史拐點看日本政治精英如何記載這件大事,如何分析形勢,如何看她的對手中國及國際社會不但饒有趣味,有些內容今天來看仍有參考價值。

  看「蹇蹇錄」印像最深刻的是作者陸奧宗光那份自信甚至自以為是,他那種自以為追上國際社會規範及做法的態度,反映的是一個新興強國如何義無反顧的打破舊有制度規範。在陸奧宗光筆下,中國、朝鮮長期的藩屬關係只是不清不楚的過時東西,不值一哂更不需要尊重,可以隨時透過硬實力促使它改變。日本政府當年就盡力利用藩屬關係的模糊性大展拳腳,逼使朝鮮政府自行宣佈是獨立國家再跟日本簽下條約,讓日本有權以維護本身安全為理由插手朝鮮事務,促使朝鮮改革,最終還讓日本軍隊進駐朝鮮首都漢城。這種單方面以硬實力包括武力改變區域秩序及遊戲規則的做法有甚麼壞處,有甚麼惡果現在看來清楚不過,可當時的日本根本不以為意,還覺得理所當然。假如今天崛起的強國如中國用類似的態度、手法嘗試改變區域秩序,日本及其他國家不知如何應對。

「蹇蹇錄」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對中國包括李鴻章的描述及評價。在書中陸奧對李鴻章的處境相當同情,認為他不但被派執行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還要不斷被拖後腿。他是這樣說的:「國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北京政府還在熱衷於黨政內訌,對他(李鴻章)加以荒唐的譴責,使其無法充份地實施自己的計劃,且還要背負沉重的責任,這不僅是李鴻章個人的不幸,更是中國政府自己將國家陷到了絕境。」陸奧宗光的看法雖然有點風凉話的意味,但對當時中國的困境卻又是很到肉的觀察。事實上不僅是在甲午戰爭時期,近百年來黨政內訌對中國做成的傷害一點不比外侮小。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是東亞變局的原點。今天,中國快速崛起,東亞勢將出現另一變局。這個時候重溫當年關鍵人物的紀錄,參照比對一下實在饒有意思。


延伸閱讀:「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陸奧宗光著,徐靜波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


(原刋信報 EJ Global 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