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

我城初夏的紅


  香港沒有東京上野的春天那樣滿樹櫻花,也沒有伊豆、京都的秋色,沒有滿山的紅葉,但我城的初夏有如烈燄般的鳳凰木,吐艷在萬綠叢中,教人眼前一亮,精神一震。

  前幾天朋友傳來幾張照片,拍下了中大校園鳳凰木開花盛放的景色,果真是鮮艷欲滴,讓原來樸實的校園添上紅妝,熱鬧非常。朋友特意蹓躂幾回,讓眼睛享受初夏的美景盛筵,還不無慨嘆的說自己以往行色匆匆,沒有閒心抬頭看看周邊、四時的變化,居然這許多年都沒發覺中大初夏之美。

  鳳凰木倒不是中大校園獨有的風情,從市區窩打老道到沙田及大埔公路沿線都看到它們的影跡。跟櫻花樹聚在一起生長不一樣,鳳凰木總是跟細葉榕、台灣相思等樹木混在一起,趁着四周蒼翠更覺搶眼,就像潮男型女頭上做了highlight髮色一樣,煞是好看。不管開車還是坐車到新界,都不難看到那一叢叢的紅。

也許跟朋友那樣過去幾年少了點閒心留意四周四時,也許前人種下的鳳凰木開始成熟茂盛,總覺得今年鳳凰木份外搶眼,特別燦爛,提醒着大家灰濛濛的春天已過去,火辣辣的夏天就在當下。

  賞鳳凰木大概不能像賞櫻花、紅葉那樣煞有介事的辦甚麼賞花會或餐會,也不大可能在樹下飲酒野餐。但隨意走走就能賞到萬綠叢中幾點紅還是賞心樂事。政府或旅發局介紹香港風景推廣旅遊時大可把初夏鳳凰木盛開的景緻包括在內,讓遊客看到我城初夏的紅!

2016年5月30日星期一

虛偽


  六四悼念活動已經二十七年了,誰要求誰不來本已不足掛齒,不明白的倒是那些大學學生會代表煞有介事的說自己要跟悼念活動割席,另搞六四論壇反思來出運動及民主……。

這許多年了,甚麼人不再悼念六四都有自己一套說詞,有的說沒新鮮感,有的識時務,有的打倒昨日的我覺得大學生搞事……。見慣了聽慣了已不覺得一回事,畢竟堅持從來不容易,堅持是非黑白更不容易,該來想來的不會因為這些藉口不到維園的。倒是學生代表們的解釋比較新鮮。他們說,六四悼念活動這許多年沒有寸進,不該把精力投放在活動上。另一個要點是本土優先,內地民主發展不想也不該管,所以決定割蓆。

  的確,六四燭光晚會二十七年北京當權者還是大權在握,民主、人權狀況沒甚麼好轉。可正因為這樣才更需要堅持,才更需要保持壓力啊!南非反種族隔離政策運動幾十年沒起色,曼德拉被囚超過四分一世紀,按學生們的邏輯,南非黑人及有色人種早該認命,放棄抗爭,安心做做生意或追求其他「理想」就好了。

 

  至於學生代表說集中本土抗爭當然沒所謂,反正此時此刻連鍾樹根也成了本土派。可本土論壇甚麼日子都可以辦,七月三日可以,十月十日可以,不必跟六四這日子混在一起吧。六月四日可不是甚麼本土大日子,而是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紀念日,特意選六四辦論壇難免令人覺得是為了爭取注意,爭取曝光,好讓傳媒以至其他人注意。試想想,若果在七月三日辦本土論壇,有多少人會注意呢?

想來想去,只覺得學生代表們實在有點虛偽與自鳴正義!

2016年5月29日星期日

只剩一人和一點燭光仍將悼念六四


  假如看到無辜的學生、工人、平民被政府以機關槍、坦克車無情的鎮壓,一一倒在血泊中,你不會管倒下的是中國人或是甚麼人,也不會在意他是不是你的同胞,而是會義無反顧的斥責當權者的殘暴無恥,會要求還死傷平民、學生一個公道,悼念六四說到底就是這麼一口事。

  假如看到當權者在六四鎮壓後二十多年仍在秋後算帳,仍在搞白色恐怖,繼續追究追捕參與民主運動的學生、市民,不斷欺侮滋擾六四鎮壓死傷者家屬,禁止他們悼念死去的至愛。你不會管他們的身份、國籍,不會理會他們姓甚名誰,而是會堅持譴責當權者的暴行,要求停止打壓、停止白色恐怖,還家屬一個公道,還他們悼念親人的權利與自由。六四晚會的燭光就是這麼一回事。

  假如你看到當年因民主運動坐了二十多年苦牢的學生、工人如李旺陽出獄後不但沒有得到平反,不但不能好好重回社會及過正常生活,反而持續被跟蹤、被逼害,過不了幾天還「被自殺」,冤上加冤。又或看到尋求歷史真相,努力為鎮壓遇害者及家屬追求公義的民運人士、維權人士及律師被當權者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及判刑,被吊銷律師資格,被毆打、「被失踪」,你會禁不住仗義執言,直斥當權者的濫權鎮壓,堅持守住六四及歷史真相,不讓當權者埋沒埋葬,每年到維園悼念六四的燭光晚會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回事,沒有別的!

  卻原來做這樣的事一點也不簡單,二十七年來不斷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滋擾、雜音,要我們忘卻六四,忘卻歷史真相,忘卻是非黑白。北京當權者當然從不手軟,回歸前就以各種方式打壓、脅逼支聯會及參與悼念活動的團體,沒收支聯會成員回鄉證,阻撓團體在內地及香港的正常活動,不斷透過宣傳喉舌及親中人士抹黑六四悼念活動,說是甚麼井水犯河水,說香港成了甚麼顛覆基地;還一再在背後向港英政府施壓,要求解散支聯會,取締六四燭光晚會。總之,就是用盡一切辦法要令悼念的燭光熄滅,令「六四」變成一個記憶被清洗的空白日子。

  回歸後壓力更大了。前特首董建華就一再向已故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明示暗示要取消悼念活動,放棄追究北京血腥鎮壓的責任,以免損害中港關係,令香港無法得到內地的經濟支援及好處。而建制派及親中陣營人士同樣沒有手軟,有的透過篡改教科書及教材包括國民教育的內容淡化以至掩飾六四鎮壓的殘暴,有的發動本身的支持者不斷在各種渠道顛倒是非黑白,改寫歷史真相;也有的向企業、機構以至大廈法團施壓,阻撓干擾支聯會的活動。支聯會集資籌辦的六四紀念館就因此而很快被逼暫時停止運作,要另覓新址,能否找得到更是未知之數。

  到近幾年除了北京當權者及它的同路人外,還冒出另一些「雜音」,以所謂「本土」的名義質疑悼念活動沒有效果,是「行禮如儀」;又指內地民主發展、運動與香港無關,不必多花氣力、時間繼續聲援,不必點起甚麼燭光。我不知道以燭光悼念民運死難者,以燭光譴責當權者的不仁有何不妥,有甚麼值得批評;只知道民主、公義是普世價值,也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兩者沒有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支持民主、支持公義的人不可能對殘暴當權者默不作聲,管它是中國的、緬甸的、南非的、北韓的。支持民主公義的人對無辜平民、學生、工人被害被殺不會視若無睹,更不會任由他們的血案及慘痛歷史被埋沒掉,變得沒沒無聞。支持民主公義的人也不會以所謂「本土」考量擺出一副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態度,對其他人的苦難及面前的不公義別過了臉,彷彿沒事發生一樣。

  點起燭光,悼念六四是對民主公義的執着,是對歷史真相及公道的堅持。即使只剩一個人,一點燭光,我還是無怨無悔。

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

從《福澤諭吉自傳》看日美同盟


  看「福澤諭吉自傳」的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未正式宣布到廣島訪問,也沒預料到好端端的G7峯會變成日美同盟新階段的backdrop。但不管如何,這本自傳可以讓我們重溫當年日本打破鎖國接觸西方文化時的跌撞,也讓讀者親身感受到西力東漸時日本人的反應如何笨拙,然後如何迅速糾正過來,再進一步走向「脫亞」及加入西方陣營之路。

  先介紹一下「福澤諭吉」這個人吧!單看他的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他的樣子你可能會記得;若果最近曾經到日本旅遊的話更可能「摸過」他的臉。對了,那位出現在一萬日圓大鈔上的人物就是福澤諭吉。一九八四年日本政府發行新鈔,決定把原本政治人物的頭像改換成文化人物,其中一個是文學家夏目漱石,但最「值錢」卻是福澤諭吉的頭像。選上福澤不奇怪,他可是日本西化及現代化的先行者,一手創辦慶應義墊大學推廣西學,鼓吹開化與自由思想,創辦近現代報紙《時事新報》力勸日本朝野放棄儒學,擁抱西學。他寫的新書如「勸學」不但是明治時代的暢銷書,到現代仍是日本國民的必讀書之一。以影響力論,他的確比大部份同代政治人物更深遠,拿他的實像放在萬圓鈔票上實在當得起。

  那福澤論吉跟日美關係有何淵源呢?他是日本第一個到美國使團的成員,是艦長兼使節的隨侍,在一八五九年冬天搭乘從荷蘭買進的「咸臨丸」橫越太平洋到達舊金山。據福澤在自傳中說,他們一行九十多人到達三藩市完全像是「大鄉里」出城,不懂人家的禮儀,對新事物如香檳、馬車等大驚小怪,其他如四處當垃圾辦的廢鐵也教日本使團成員驚訝不已,感慨為何無人拿走。其中一段經歷特別有趣。福澤是隨員中少數讀過洋書的,也自以為對美國有些了解。某天他問接待的美國人:「華盛頓的子孫目前情形如何?」那位接待人員冷冷的說:「華盛頓的子孫應該有個女兒……她大概是某人的妻子。」福澤聽後不明所以,他認為華盛頓是開國元勛,是跟源義經、德川家康同級的豪傑,華盛頓的子孫在美國一定是重要人物,誰知當地人卻不當一回事。美國社會的開放及無分階級跟幕府時代封建等級森嚴的日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難怪福澤諭吉登時遇上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

  福澤諭吉統共三次隨日本使團出訪歐美,可算是該國西學、西化的先行者。此後,他也成了明治時代最着力推動西學的日本文化人,並且大力批評原本佔主導地位的儒學、儒生,認為再死抱儒學那些虛偽、不切實際的學說只會把日本帶上亡國之路。日本明治後迅速擺脫攘夷思想,大踏步向西方國家學習,積極加入西方陣營,福澤諭吉的作用極為巨大。

  一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日本經歷了兩次大戰,捱了兩顆原子彈又差點亡國;近幾年則從亞洲第一大國退居第二,被中國超越。可她走的還是一百五十年前福澤諭吉提倡的道路,仍是牢牢的走倚靠西方、融入西方社會的道路,跟亞洲國家的政治、文化保時距離。安倍大力加強美日同盟以應對中國的威脅反映的也是類似的計算。對日本而言,西方陣營才是她的歸宿,才是她的前途所在。

  只要這樣的想法不變,福澤的肖像大概會繼續出現在萬圓日鈔上,日本也會繼續身在亞洲心在西方。

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

曼聯領隊難做


  曼聯奪取足總盃當天就傳來換帥消息,該會高層對領隊雲高爾算是相當殘忍,連一點點慶祝或光榮也不讓他分沾。

  不是曼聯的fans,對它成績欠佳沒有機會參與明年的歐聯不太驚訝,反正朗尼已老,又沒有新人接班。真正在意的倒是雲高爾把曼聯變成一支工兵型球隊,沒有創意或創造,沒有猛攻對手取勝的銳氣,但求控球在腳等人家出錯再爭取入球機會。

  一句到尾,雲高爾把曼聯平庸化,變成一支沉悶的球隊。整個球季基本上沒有那一場球賽教人印像難忘,00的悶波倒是有不少。像這樣把強隊平庸化,把進取球隊變成工兵型隊伍的領隊被炒實在不會有多少人覺得可惜。事實上在觀賞性重於一切的今天,拿不到冠軍還不是死罪,令球隊沒有傳奇、沒有talking point及流失fans 更致命。

  據英國傳媒報導,雲高爾另一個死因是球員不尊重及不服他的領導,幾個大牌包括馬達已到了抗命及「兵變」的邊緣。當球隊領隊等同帶兵的司令官,手上兵卒居然不聽命令,司令官大概也沒臉留下來。

  據說接班人是寸咀教頭摩連奴。這位仁兄在「車仔」起家也在「車仔」摔跤,今季過了不到三分一就被俄羅斯油王因成績太差而炒魷。只是,這位領隊名氣雖大,但同樣擅長打孤寒波,令球隊平庸化、爛仔化以爭取好成績。若果他的作風及方針不變,恐怕他一季也未必能捱完。本想祝他好運,但想到他前季一手砸碎利物浦的冠軍夢,這句好運就省了!

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敬悼楊絳先生和那些年的讀書人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寫下了這幾句教人心痛不已的話:「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到昨天,楊絳先生的漫長孤寂與等待終於過去,她跟隨錢鍾書先生及女兒的腳步走了,失散的「我們仨」也許在某個時空重聚了。

分︰淡泊功名專注做學問
楊絳先生過世,中共姓黨的官媒免不了把消息利用一番,捧為「國寶」不在話下,也許還會大書特書她及錢鍾書先生如何堅持留在國內,如何努力保存、發揚中華文化。楊絳先生自然當得起「國寶」這兩個字,只是她夫婦倆向來淡泊功名利祿,官府或官媒稱呼她甚麼,不稱呼她甚麼,楊絳先生都不會在乎。她楊絳還是楊絳,還是那個專注做學問、寫作、繙譯、照顧鍾書先生的人,還是一個愛讀書愛研究而不求聞達的讀書人。

看楊絳先生的散文及小說是寫意的事,既有詩經的溫柔敦厚,也有英國式的含蓄幽默;文字總是那樣瀟灑,那樣舉重若輕。即使書寫身逢橫逆的時刻也不帶半點怨恨,總是坦然無悔。還記得《隱身衣》這篇小品,楊絳先生說到顯赫與卑微這回事。她沒嘮叨說大道理,倒輕輕嘲了一下強出頭偏要做「人上人」的傢伙:「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禿又紅的醜相就愈加顯露;自己不知道身上只穿『皇帝的新衣』,卻忙不迭地爭脫『隱身衣』(卑微),出乖露醜……」。她又說,不少人包括科幻作家如HG Wells愛設想「隱身衣」這樣的法寶,好讓人神出鬼沒,愛放肆淘氣以至行陰險的事就可以。誰不知「隱身衣」在凡間其實早就存在,它的名字叫「卑微」。穿上以後人家就「視而不見,見而無睹」,只是人人對這「隱身衣」避之惟恐不及而已。

可在中共專政下,知識分子或讀書人成了反動學術權威、「臭老九」,被關進「牛棚」的進「牛棚」,下放農村、工廠再教育的更是多不勝數,楊絳先生、鍾書先生也不例外。那個時候的她倆只怕連「卑微」這件隱身衣也沒辦法穿,想避人注意安心讀書做學問也不可能,只能戴「牛鬼蛇神」的高帽遊街示眾。

分︰保住淡薄明志與腰板
楊絳先生作品中最多人讀過的大概要數《洗澡》及《幹校六記》等名著。清朝沈三白(沈復)先生寫下《浮生六記》,說的是乾隆嘉慶年代讀書人的生活趣味與坎坷點滴。楊絳先生寫《幹校六記》的時候大概也把沈三白這幾乎散失的名著放在心上。只是,中共幹校的扭曲與折磨是史無前例的,不管沈三白或楊絳都預想不到。所謂「幹校」其實是精神虐待刑場或洗腦場,口中說的是改造知識分子,實際上是要「打斷」他們的精神脊樑,消滅他們的獨立人格,令他們變成政權的奴才。楊絳先生身受其害、其苦,可幸保住了自己的淡薄明志與腰板,守住紮實做學問的初心。到後來還以輕淡的筆觸寫下了《幹校六記》,把當中的扭曲、人性的黑暗面、專權體制的橫蠻、對知識及讀書人的鄙視都白描下來。教曾身歷的人低迴悵然,教後來的人慨嘆惋惜,教有興趣政治與歷史的人從側面看到專制政權的醜陋不文。

不管甚麼國寶不國寶,楊絳先生這一代民國時代的讀書人其實是承先啟後的一代,是中西文化並蓄的一代。她們本可以吐故納新,宏揚中國文化之餘也可以培育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英。可偏偏在中共掌權後,他們受創最深,受苦最大。含屈受冤慘死的不少,被逼瘋的很多;即使像楊絳先生那樣能在虎口存活過來也平白浪費了大半輩子,時間與精力都被當權者消耗掉,自己做學問不可能,教養提攜下一代不可以,令他們成了時代、文化的絕唱,也令中國內地只剩下粗糙與跟紅頂白,中國知識界只剩下逢迎與獻媚,失去了風骨執。

楊絳先生走了,那些年的讀書人和他們的精神、學養已一去不復返。而在中共強控制體系下,在中共近70年的打壓清洗後,大概再找不到楊絳先生這樣的人,再培養不到這樣學貫中西又不按當權者指揮棒起舞的知識分子。

傲慢的「香港眾志」


  由學民思潮變身而成的「香港眾志」果真是步步行錯,老想左右開弓反而變成兩面不是人,即使向來對他們相當客氣寬容的人也禁不住批評他們雙重標準又對泛民主派前輩太苛刻,提醒他們不要太自以為是。

  上星期張德江訪港,泛民主派四位議員跟他在酒會會面反映意見及要求撤換特首本來合理之致,也說出了大部份市民心聲。可看在香港眾志領頭人如黃之鋒等眼裏卻成了「倒退」的做法,令人(或令佢)好唔舒服。

  我不知道要求北京撤換梁振英有甚麼倒退。按基本法及香港憲制安排,中央政府有任命特首的權力,也有撤換他的權力,議員向中央最高層官員提出建議合情合理合法,何倒退之有!其實,「香港眾志」的多位少年人自己也千方百計找機會跟張德江「碰面」,要跟他對話,最經典的是在東區海底隧道口衝出馬路意圖攔截張德江車隊以提出香港2047年自決的要求。若說倒退這種形同攔路向京官告狀的做法不是更倒退嗎?「香港眾志」要是真的講求自主自決,否定北京的權力及憲制地位,那根本不必攔車隊,乾脆當張德江、習近平冇到就好了。

  香港眾志等人的反應其實是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同樣的請願、抗議或表態,他們做就是正義,就是不離地,就是進步,其他人做特別是泛民主派政團做就是落伍、倒退、不思進取。其實,早在雨傘運動時這種瞧不起同路人、自以為先鋒的傲慢已非常明顯,他們現在只是表現得更赤裸裸而已。

  可是,「香港眾志」這個名字講求的不是眾志成城及團結嗎?踐踏同路人的做法是在團結他人還是搞分化呢?

2016年5月24日星期二

有權與有為


  小英不愧是小英,總統就職演說也沒有說過頭話,沒有被勝利或當權冲昏頭腦,反而一派戒急用忍的姿態,實在難得。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大概是男人的說法,女士未必接受。但權力是一帖「興奮劑」大概男女都適用。特別在中國人社會,「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那種有權駛進𢃇的心態非常普遍。那位張德江來港的派場及森嚴保護就清楚反映這種心態。

  小英總統卻沒有這份倨傲。出席就職大典穿的是簡約的套裝(據說不是新造的套裝,以前已穿過)。作為總統的第一篇演說沒有拋出偉業鴻圖或驚人宏願,而是老老實實的說問題複雜深沉,沒有 magic bullet可以解決,將會舉行國是會議或工作小組研究及解決。

  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說法好像很「廢」,很沒有氣魄,但其實這才是當前台灣最需要的態度,那就是老老實實的承認問題,解決問題,不是說甚麼門面話。台灣政客及名咀說漂亮話的本領高強,或許樹上的雀仔都可以「氹」下來。問題是經濟不景,養老金瀕臨破產等都是實實在在的難題,說得天花亂墜也解決不了,得實實際際找出經濟轉型的新動力,化解一眾既得利益集團(包括部份選民)的反對,還得擺平不同階層,世代的矛盾。少點策略,少點政治資本都做不來,甚至可能令形勢更糟糕。

  小英總統沒有裝出英明神武智珠在握的模樣,倒是讓大家齊齊動腦筋,層層提議層層參與解決。這樣做能找到出路的機會比躲在總統府瞎指揮大得多!

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小英總統的難題


  前幾天到台北轉了一圈,探探朋友,享受一下它的人文空間,還在街頭四處亂逛。作為一個只留幾天的旅客,台北算是方便、安全、多樣化的城市,新大樓不少,舊的小區也很多,彼此毫無章法的混在一起,難怪小店、小咖啡館特別多,教人容易找到hea的角落。

  可認真走認真看就看到城市的「肌理」、硬件其實退化的相當厲害,舊區樓宇灰灰黑黑,破破舊舊,僭建物比比皆是,有的還是僭建之上再僭建,只差不像內地某些城市那樣把僭建物弄成王宮那樣巨型而已。它們的結構安全與否固然令人擔心,防火及其他基本設施是否合格也有疑問。最重要的是台灣處於活躍地震帶,發生強烈地震的風險遠較其他地方高,發生一場接近台北的大地震的話,這些殘舊又蓋滿僭建物的大樓未必能撐得住。只要有個別樓宇倒下,旁邊的也會像骨牌那樣跟着倒,真是想想也心寒。要重建或保養這些破舊樓宇,涉及的金錢、資源可不少,債務沉重的台灣政府只怕應付不了。

  蔡英文明天就要正式就任總統了,破舊樓房不過是其中一個難題。更大的困難還在於經濟真的不景,出入口、工業到消費到旅遊都沒有甚麼看頭,不但遠遠落後於以往的對手南韓,在全球經濟地圖上也越來越黯淡無光。只是,搞好經濟不能靠口號或動聽的話,發動群眾上街也沒有用。且看願景不少的小英能不能盡快扭轉乾坤。要是短時間內看不到成績,小英的支持度便可能跟馬英九的9%看齊。

2016年5月19日星期四

擁毛


居然有人在香港搞撐毛澤東的遊行實在有點意外,大概國貨公司、左派工會的老職工還真的不少。六、七十年代他們青壯歲月時幾乎天天在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壽無疆之類的口號,久而久之毛澤東在他們心中也真成了神一樣的存在,得好好的供奉。

  年少的時候參加過這樣的集會。不知是政治原因還是酒樓食肆不愛做他們生意。這些愛國慶祝集會、節慶聚餐的地方都是國貨公司自己的辦公室或貨倉。他們搬開堆積的貨物,把中央地方賸空,再擺上幾席桌面(像大牌檔那樣用上鐵的圓枱面),旁邊放上十箱八箱國產汽水如沙士、白檸,還有一些啤酒。說是聚餐餸菜都是家常東西,有鷄有肉,倒是汽水可以隨便喝就是了。

  吃着吃着,一眾大人會忽然站起來大叫甚麼萬歲、萬壽無疆口號,有點像學校的早會,只是大人倒叫得更起勁。記得有一回沒有及時站起來喊口號,還給旁邊的大叔白了一眼,提醒我不要只顧吃喝。第一次對毛澤東這個名字有印像就是在這樣的場合。

  到後來看的書、歷史材料越多,越覺得當年的集會及大人們那份狂熱不可思議,甚至有點心寒。不管如何,毛也不過是一個人,有齊凡人所有的弱點,甚至比一般人更多負能量,更多性格缺陷。他操弄同志、下屬再借狂熱民眾鬥跨鬥臭他們就令人不寒而慄,鄙視不已。

  毛在建立現代中國上有多大功績當然可以討論,但文革對人民、文化傷害之大只怕任何功勞都抵不上。

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也說「毛記電視」


「毛記電視」台慶show雖已過了接近一星期,但網上、Facebook上議論仍然不少,批評的、喊悶或說江郎才盡的不少,為「毛記電視」護航說show 已算不差,該台上下已盡力的也很多。

 不算是「毛記」的fans,網友、朋友不時轉發有關的訊息或節目,自己也看了早前的「勁曲金曲」及台慶Show,大概也算是觀察家,可以說上幾句。總覺得以往把「毛記」捧上天和今次把它踩在地上都不必要,因為「毛記」賣的一直就是惡搞TVB的大橋,一直就是借着不少人對TVB變成CCTVB的反感來個嘻笑怒駡,讓對TVB一肚氣的人(包括觀眾、藝員及圈中人)好好發洩發洩。

  至於諷刺的手法例如借用「金曲」或二人相聲等其實不算新鮮,許冠文、許冠傑兄弟七十年代初的「雙星報喜」已玩這樣的時事‧Gag,諷刺垃圾多、塞車等社會問題。港台的長壽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從九十年代開始就憑歌寄意,借流行曲諷刺時弊特別是中方官員及親中人士,經常時教人拍案叫絕,親中陣營還因此狠批節目陰陽怪氣,想逼董建華出手取消節目。只是,那些年並非人手一Smart phone,金曲才沒有瘋傳。

  當「毛記」大規模用這樣的手法搞「勁曲金曲」諷刺TVB 及689政府,加上人手一手機這個平台,立時哄動非常,讓對TVB及現實情況不滿的人過足癮,可以好好出一口氣。

  只是,不管怎樣過癮的事,第一次做很有趣,第二次或許還有一點笑聲,再重覆下去加上其他人再二次、三次創作,整件事便失去了吸引力及爆炸力,反而加快過時。

 而且,毛記電視的「宿主」TVB本身已越來越沒有製造話題的能力,注意它的人越來越少,代表性人物更一一告退。連「宿主」也乏人問津,借它過橋發揮的「毛記」要保住聲勢及話題性便不容易,反而暴露了它在製作上的粗糙簡陋,可觀性大打折扣!

千萬不能忘記毛澤東!


   當論壇版主事人說今天(5.16)要來一個文革五十年專題時,第一間想起經濟學者郭益耀教授幾年前出版的《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者的另類看法》。大學時代修過郭教授的經濟學入門課程,算不上是他的弟子,也沒有看過多少教授的學術著作,但對這本2010年出版的書印像深刻,看過不止一次,在過往的專欄中也介紹過。今次為了重探文革這個課題也特地再翻看了這本文集。

  文革是個「惹火」的課題,很容易挑起激烈的情緒反應。有第一身經驗的人,有家人朋友長輩受累受害的人固然咬牙切齒,即使只是閱讀相關的書刊、圖片、書信也難免動容,覺得那是個何等扭曲、荒誕的年代。郭教授的《不可忘記毛澤東》不能算是直接講文革的書,但他着實點出了大躍進及文革這兩場「浩劫」的經濟及歷史基礎淵源,讓大家在意氣、情緒以外能了解文革中的中國不是瘋了,文革也不是一個或一群瘋子搞的政治運動。它是四九年後強控制政治經濟秩序加上毛澤東個人因素造成。

  書的材料包括統計資料及文獻紮實詳盡,寫起來語調平實理性,多一些理解與分析,少一些批判,多一些理解與同情。郭教授沒有為誰開脫的意思,只帶着歷史不仁常以百姓為芻狗的慨嘆。

  根據郭教授的說法,自五十年代初中共站穩陣腳後,它採取的就是蘇聯式或「埃克斯坦模式」(Eckstein model)的追趕發展策略。透過高度壓抑消費和所得(特別是農村)以提升儲蓄率,再把這些儲蓄投放在關鍵經濟部門包括國防工業、重工業、機械工業等。北京領導層包括毛澤東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提升中國疲弱的工業基礎,趕上發達國家的工業水平。而鋼鐵工業這個工業之母就被視為重中之重,全民大煤鋼這樣的口號之所以出現,正與這樣的思維有關。

  此外,為了在缺乏資本、機器等條件下改善農村的基礎、水利設施,提升治洪抗旱防饑荒的能力。中共在農村實行形同戰時體制的管治,大量無償的調動鄉村勞動力成了必要的條件,河南林州的「紅旗渠」工程浩大,歷時長達九年,就是靠成千上萬農民輪番上陣,赤手空拳打造而成的。要有這樣的動員能力,實行集體農場、人民公社成了自然及方便的選擇。簡而言之,「埃克斯坦模式」是追趕式發展策略,講求的不是市場經濟下的效率,而是政府、政治的優次及目標:包括鞏固國防抵抗美蘇,最短時間內建立工業體系的支柱如鋼鐵、機械等令經濟運作可以自給自足,不需外求,人民則只有節衣縮食,只剩下生活必需的糧食、少數衣物、被舖,被逼一窮二白。

 可是,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講求的是控制,是剝削農民,是自願的犧牲而不是甚麼經濟效率與自主性。為了落實這套追趕發展策略及計劃,政治上、政制上自然也得變成一套巨細無遺的強控制體系,確保每環節,每重要社會成員(工農商學兵)都能配合,都按指標辦事。由此不單衍生出一個超級龐大及集權的官僚體系,更強化了專權體制及習慣,權力不斷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少數幾個人甚至個人(最高領導人)身上。大躍進期間毛澤東之所以能力排眾議全力推行那種荒誕及不切實際的計劃與指標如全民大煉鋼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不幸的是,當權力集中以後,任何偏離原來路線的做法都不再是經濟問題或學術問題,而是路線問題,是政治以至生死存亡問題。大躍進失敗後劉少奇、鄧小平等調整了政策,嘗試放寬管制,與民休息,讓經濟恢復。但看在毛澤東眼,這已成了背叛,成了對原來發展模式的質疑,對他權力的挑戰。隨之而來的正是文革大清洗及十年浩劫!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權力集中的情況本已大為改善。但最近幾年習近平上台經濟權力集中的趨勢又捲土重來,國進民退更成為主旋律;再加上習近平愛抬捧毛,有意無意高舉他的旗幟。在文革已過半世紀的今天,這可是個不祥的警號!

2016年5月15日星期日

回教徒市長


  倫敦果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都會。正當歐洲大部份地方被宗教、移民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糾紛不絕之際。倫敦市民以多數票選出了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回教徒市長。結果確定後沒有人大驚小怪,也沒有人覺得天快塌下來了,生活洋洋如平常。倒是新巿長跟彼岸寸咀大亨特朗普來了場口水戰,市長說一旦大亨當選自己便去不了美國交流,特朗普則說凡事有exception,他可以給予市長特別待遇。

  倫敦出現回教徒市長其實一點不奇怪。到過倫敦的人都知道,這可真是個國際大都會,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就這樣自然的混在一起。你有你到清真寺祈禱,華人有華人拜神燒香,天主教、聖公會的教堂當然更多不勝數。大家理所當然的各據一方,各自精采,沒有人強把他們揉在一,也沒有人說倫敦是甚麼民族或文化大熔爐,因為她沒有把大家熔在同一模中,讓大家各表述。沒有一點點文化及歷史自信的城市,大概達不到這樣的境界。

  跟很多超級大都會如紐約、巴黎、東京那樣,本國人都會覺得它們不是本國的城市。其他地方的美國人都愛說,紐約是很美國的地方;法國非巴黎居民同樣覺得巴黎其實一點也法國,簡直像個異地。而倫敦跟Kent、諾定咸、約克、李斯特城的氛圍也很不一樣。

 不過,這其實只是事實的一面。紐約有它的特色,但也有美國的自信滿滿,巴黎當然有法國精華的沉澱。倫敦則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舉重若輕,閒來信步,一切有它的位置。此所以它能選出極左派的利文斯頓(Ken Livingstone) 當市長,也可以讓說話粗魯,不修篇幅的約翰遜管這個首善之區。

  香港常自誇是個國際都會,但卻常常大驚小怪,在共融及文化多元上跟倫敦距離更是天與地!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習近平將令中國再陷大躍進死局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人民日報」大談內地經濟前景的權威人士不是別人,而是集黨政軍經濟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了解中國政情的觀察家分析,能在人民日報被稱為權威人士的不可能是一般高級官員,只能是最高層領導核心,因為只有他最權威,最有權力,其他人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克若自比權威人士,他們不是在挑戰習大大的權威嗎?

  此外,權威人士談的重點如強調「供給側改革」,不採取短期措施刺激樓市、股市及實體經濟,讓內地經濟逐步自行調整……等都是習大大近幾個月在經濟改革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出的意見。把這些加起來,習大大的身影已是呼之欲出。

  權威人士的L型理論當然重要,但最觸目的是正當內地經濟雷區處處暗湧極多之際,習近平居然想把自己打扮成經濟學權威,強行統一思想及認識,要所有人跟循他的做法。這樣做不但是大倒退,不但扼殺了不同理論看法之間的爭鳴,更極可能出現難以挽回的災難,對經濟大局極為不利。   

  習近平雖然被捧為習大大,手上也掌握了從黨到軍隊到政府的大權。但有權力及身在高位絕不等於他懂得經濟或治國,更不代表他永遠正確。

  先說一點歷史。中共最高領導人扮權威在經濟問題上搞一言堂習近平不是第一個。中共老祖宗毛澤東才是開先河的人。這位政治權術高手文采風流,歷史、政治知識相當豐富,但對如何管理經濟卻沒有甚麼知識及經驗。可他偏偏愛扮經濟權威,一而再的力排眾議,蔑視經濟專家以及黨內技術官僚的看法,硬搞他那一套空想共產主義經濟模式。五十年代後期的大耀進、人民公社、全民大煉鋼就是他的經濟路線。結果,三千萬中國人餓死,工業生產大倒退,糧食生產大跌三、四成以上,GDP在三年浩劫中每年負增長達百分之五。

  最要命的是他一錘定音的做法令把不同意見都壓下去,經濟出現的重大問題則被隱瞞、掩蓋,以免觸怒權威,惹來政治報復。開國元勳彭德懷的下場教人人心寒。就是這樣,飢荒、失收、停產冇人正視處理,大耀進的災難一發不可收拾,平白讓更多人受害。這可是血的教訓啊!

  鄧小平算是比較務實比較懂經濟最高領導人,他推動的開放改革方針讓中國經濟受益多年。可即使像他這樣一位願意摸着石頭過河,願意聽黨內其他意見的領導人也會被勝利沖昏頭腦,也會「權威」上身而做出極度錯誤的決定。最典型的是八八年的價格改革,當時黨內官員及經濟者都認為在市場條件還不成熟下一步到位放寬物價管制只會引發失控的通脹及經濟扭曲,令社會不穩。但鄧小平不理反對,以「長痛不如短痛」拍板決定硬闖價格關,急速放開多種貨品的價格管制,結果物價飛升,黑市泛濫,官員大規模倒賣(官倒爺)以取利,人民包括大部份工人、幹部、學生深受其苦,不滿之聲沸騰,過不了多久,社會出現反官倒、反腐敗的大規模群眾運動,鄧小平及中共決定血腥鎮壓,這幾乎令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毀於一旦,也令社會及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傷痕到現在仍未消除。

  跟毛、鄧兩人相比,習近平的政治、治國經驗單薄得多,應付、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低得多。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情況及矛盾則複雜得多。社會利益也多元化得多。習近平不但想學前人那樣大權一手抓,還要在經濟政策及發展上以權威自居,大搞一言堂。這樣的獨斷風險固然極高,出錯出亂子的代價也極大,造成的壞影響不但中國受害,全球經濟也難免受波及。

  事實上從去年暴力救市後中國政府大力針對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分析師已可以看到這種經濟一言堂的端倪,到近期政府勒令媒體及市場人士不要跟政府的經濟政策唱反調,不要說三道四令人更清楚看到權力的傲慢,看到習近平把個人權威凌駕在人民福祉上的態度。試想想中國已是個生產總值十萬億美元的經濟巨無霸,經濟運作複雜多變,內外市場情況時刻不同,即使再聰明、再有經驗的官員,學者也難以掌握全局,更不要說巨細無遺的指點教導「經濟」如何運作及調整,勉強這樣做輕則製造更大貪腐,令受眷顧的企業及個人帶來暴利;重則令經濟增長勢頭進一步惡化,激化各種矛盾。而且,經濟搞一言堂加上政治高壓,內地經濟即使出亂子地方官員、傳媒也不敢及時報告,只想千方百計以謊言遮掩直至假局爆煲為止。就像五十年代的大躍進那樣。

  習近平這位權威人士要把中國帶回大躍進的死路嗎?

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

告別TVB


有原本在TVB工作的朋友說,已離開這個工作十多年的機構,變成半退休的自由業者。朋友說的時候還有點遺憾。至於離職的原因,朋友說沒有任何特別的trigger point,只覺得TVB近幾年是步步行錯,從節目內容到形像都大不如前,令員工失去了過往那份自豪感,實在做不下去。

  朋友又說,假若志雲大師仍做主,TVB大概不會淪落到如此地步,至少會盡力修補一下形像,爭取多些朋友,少些敵人。

 說TVB近幾年步步行錯實在說到骨子裏。這個壟斷本地無線電視業多年的霸主以往雖不算進取,但至少盡力維持大班觀眾熟悉的演員,偶爾靠製作人員及藝員的努力拍出精采的劇集,製造了「傳奇」,留住了口碑。可是,近幾年不知道是為了省成本還是覺得對手太弱不必努力,這家電視台居然大規模的趕走熟口熟面有觀眾緣的藝員,換上的不是鄉音未改口齒不清的,就是面目模糊毫無特色的新人。有的時候連樣子、名字也未記牢就給後浪趕過被淘汰了,換上更不知道是誰的人。這樣的用人政策怎能留住觀眾。

  另一個致命傷是把電視台特別是新聞部變成政府的喉舌,連新聞的專業、客觀也守不住。雨傘運動中暗角七警打人的事後處理手法包括追究把新聞片段播出的記者編輯就傷盡觀眾的心。這已不是立場偏頗的問題,而是連講真話真相的專業精神也放棄掉。一家電視台走到這地步,還有甚麼值得留戀呢? 但願其他電視台早日上力,取而代之吧!

2016年5月10日星期二

傘運 「戀曲」


看罷陳寶珣兄(寶兄)寫的「沒島戀曲」既羨慕又無奈。羨慕的是寶兄寫出了一本好看又讓人回味反思的小說,這份能耐實在學不來。無奈的是「雨傘運動」已仿似史前舊事,又像維港每年綻放的煙花那樣,風一吹就散了,不留下甚麼痕跡。

  試想一下,雨傘運動才不過一年半以前的事,那時的風雲人物如雙學領袖、佔中三子仍在,有的還開始了從政生涯。可大家似乎都忘記了他們的當時的風采,忘記了他們那時的熱血,只是不斷在挑剔找碴,彷彿他們已不再值得信任。轉變之大之快真有些仿如隔世。

「雨傘運動」本身同樣快速在我們的四周消失。原來貼在牆上、窗上、包包上的黃色貼紙和雨傘都不見了,「我要真普選」貼紙也不大看得到;沒有人再談、再寫這場曾經有幾十萬人參與過、流過血與汗的運動。大家甚至有點迴避的意味,彷彿它是甚麼失敗、不愉快的經驗。

  還好,寶兄的書讓我們不帶批判的重溫運動的點滴,告士打道的浪漫與友情,旺角的直率與暴裂;還有一段段經得起、經不起考驗的友誼;還有一張張激昂、冷靜、蒼白、不屑、猙獰的面譜。「戀曲」就像聚思盤」那樣把我們帶回逐漸變得陌生的場景,讓我們把思緒與回憶整理沉澱。

  寶兄任筆觸瀟灑走了一回,沒有多少批判、責難,沒有魯莽下結論,讓讀者自己把回憶、情緒翻起再沉澱。

 的確,「雨傘運動」才不過一年多前的事,評論成敗得失是太早了,繼續讓歲月淘洗一下再算。

誰令香港變成一座愁城!


  從特區政府首席智襄變身北京重要顧問的學者劉兆佳先生形容香港當前坐困愁城,對立分化沒有任何跡像改善,中間路線無力左右大局。他認為目前未有重大轉機令雙方包括建制派改變立場或態度,所以短期內僵局難以好轉。劉先生的分析及看法不能算錯,香港當前的確充滿坐困愁城的味道,看不到甚麼出路,看不到前景,撕裂互鬥更是不斷惡化。問題是當前的困局根本由北京當權者及像劉兆佳這樣的幫兇一手做成。要打破困局,突破愁城也必需由北京改變政策及態度入手,必需由建制派改變立場開始。

  香港這個「愁城」是怎樣打造出來的呢?回歸前,港人面對九七的重大轉變而心懷忐忑,有點不安。還好由於整個城市在各個層面都在向前邁進,政制大幅度開放,代表民意的議員佔議會的多數,政團與政府之間有良性互動及合作,至少不會互扯後腿。社會方面原來殖民地的僵化專權體制快速消失,政府官員開始學習問責,施政變得公開透明,公眾諮詢有名有實,平權意識及法例落地生根,歧視問題開始得到處理。簡而言之,那個時候的香港雖未達到讓市民當家作主的地步,但卻肯定朝着那樣的方向大步邁進,而大部份市民都認同這樣的方向,只是速度快慢有些差異而已。

  但在回歸以後,港人當家作主不但毫無寸進,不但不再是未來的「藍圖」,反而成了北京當權者的眼中釘,要千方百計否定及消滅。北京除了開首幾年還裝出一副不直接干預的模樣外,從零三年二十三條立法開始就積極介入香港的內部事務,不管經濟、社會、政治都全力滲透,擴大影響力,不斷強調一國凌駕兩制,強調北京對香港事務有參與權甚至終決定權。原來只負責聯絡協調的中聯辦變身香港第二權力中心,把干預的黑手伸入經濟,教育,社會服務等不同領域,並且公開及毫不掩飾的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介入選舉,左右選情。

  最令港人失望的是北京一而再破壞雙普選承諾,自回歸以來一直不肯按最終普選的基本法規定辦事,反而千方百計的推搪、阻撓。對曾經許諾的普選時間表毫不尊重,對數以十萬計市民年復一年上街提出的普選訴求置諸不理。到二零一二年又硬推沒有民意支持、沒有班底、沒有能力的梁振英上台當特首,任由他全力在香港搞分化,搞破壞。

  到2014年,市民忍無可忍發動及參與佔中運動。數以十萬計市民以公民抗命及佔據街道的方式進行抗爭,以顯示爭取民主、普選的決心。但是,北京還是鐵了心的拒絕,還是堅持控制一切的策略,不肯讓港人當家作主,不肯讓市民透過民主程序解決內部爭議,任何事都得由北京說了算。在當家無望,作主無權的情況下,市民怎能不坐困愁城,怎能不對前景失望以至絕望呢?

  當然,北京雖是令香港全面倒退的元凶,但香港社會內部的幫凶也有不少,包括梁振英這個市民的公敵,也包括像劉兆佳這些朝拜權力,忘卻原則,蔑視市民想法的學者。像劉兆佳這樣的人若真的有心為港人解困,他該做的是利用本身的位置拉近中港矛盾,利用能跟北京官員員溝通的機會反映市民意見,盡力扭轉北京的強硬政策。可惜,他們沒有做溝通的橋樑,沒有為市民發聲,也沒有為保護香港的獨有制度出一分力。相反,他們以歪理把政治僵局責任推在港人身上,認為困局、愁城是港人自己做成,跟北京當權者無關。他們還試圖擺出一副中立的模樣,為當權者的橫蠻塗脂抹粉,為建制派的助紂為虐保駕護航。而對捍衛原則堅決維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人他們則冷嘲熱諷,不斷批評,總之要把是非黑白顛倒,把原則、責任搞混!

  當前香港的確困局難解,的確越來越像一座愁城,氣氛低迷沉鬱。但我們不會因此氣餒,也不會退縮,而是會繼續堅持當家作主的權利,堅決捍衛堅我城的獨有價值及特色,堅守自治的範圍。只有真正當家作主,香港才能突破困局,再現生機。一旦我們放棄堅持,甘心接受北京當權者發落,那香港不僅是座愁城,更會失去活力,變作「死城」。

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令人失望的校長


  對於屯門某中學那位姓蔡的校長實在失望,他為甚麼要反對幫助有特殊需要學童的群育學校搬遷校舍到屯門呢?難道在他心目中只有品學兼優、沒有任何「問題」的學生才該受教育,才能擁有正常的校舍,才能融入社區?

「有教無類」已沒有多少人說,「一個也不能少」大概也是說多做少。畢竟,教育已不再是育人成材的事業,而是職業,講求的是收生數目,能不能增值(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學校能否變成名校,或至少不是「問題」學校。在學生持續減少,殺校陰影常在下,保住學校、保住飯碗已成為最重要的考慮。

可是,保住自己學校至少不該影響其他學生、學校,至少不該扼殺其他學童正常受教育的機會吧!在大嶼山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因校舍設備太舊太差(包括化糞池的污水流到球場),已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好不容易學校申請搬到屯門的校舍,有機會改善環境,讓學生、教職員可以跟其他學校的師生一樣正常學習。這本該是大好事,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該歡迎。

  偏偏蔡校長卻強烈反對,認為這所學校錄取的是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擔心對其他學校包括他主理的學校以及附近社區帶來壞影響例如黑社會、毒品、援交等問題。然而,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不是壞人、惡人,更不是毒販。類似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群育學校」其實有好幾間,跟附近學校及社區一直相安無事。蔡校長怕甚麼呢?

  此外,有情绪問題學生需要的是更多愛心,接納與鼓勵,而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校長、老師正正把教育這些有特殊需要學生的重任扛在肩上,盡力扶助他們渡過難關,蔡校長等不但不幫忙責任深重的教育同工,反而來個落井下石,對學校及學生貼上歧視性標籤,阻撓他們改善學習環境。這怎說得過去呢?

2016年5月8日星期日

從「日本的世界觀」看安倍外交


  日本首相安晉三上任三年以來風塵僕僕,四出訪問不同國家,他想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告別政治侏儒的決心實在彰彰明甚。這幾天他又穿梭歐洲多國,既為月底的G7元首峯會做準備,也努力重建跟俄羅斯的交往,以爭取打破北方四島主權談判的僵局,爭取早日有突破。

  安大力重整日本的外交格局讓我想到「日本的世界觀:兩百年的變遷」這本小書。作者Marius B. Jansen(詹遜)是美國的日本史、中日關係史大師,他深入淺出的縷述日本從幕府到二戰後如何一再調整自身的世界觀及在世界體系的位置,包括中國及中日關係的特殊影響,這些歷史對了解安倍的外交再出發策略甚有幫助。

  根據詹遜的說法,日本在十七世紀前毫無疑問深受中國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中國是影響日本的唯一外部力量。不過,中國的影響主要在文化上而非政治上。日本統治者不管是幕府將軍或天皇方面都不肯把日本處於中國政治軌跡上,或像其他中國近鄰那樣成為藩屬或附庸。相反,他們堅持日本的獨特地位,有的時候甚至以自尊自大的態度跟中國的王朝交往,以至中國王朝官員常感不以為然,不願接納日本的國書或跟日本使者交往。

  滿州鐵騎在十七世紀成為中國大陸的主人是中日關係的一個轉捩點。在日本統治者眼中,中國已落入野蠻民族手中,變成一個不友好及野蠻國家,不再是日本學習的對像,反倒是日本保存了漢學的精華。更重要的是,滿清王朝入主中國後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大陸的擴張特別是西北疆地區,對日本視而不見之餘更一度封海疆,不讓民眾出海貿易。日本德川幕府方面為了防止中國的壞影響,也為了保持國家的和平穩定,決定厲行關閉鎖國政策,把一切外來影響包括西方的荷蘭、葡萄牙及中國都盡可能拒諸門外。

  另一個調整外交格局的轉捩點同樣跟中國有關,那就是十九世紀中葉滿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敗於西方新興強國。這次敗戰不但令中國對日本的殘存政治、文化影響一掃而空,也逼使日本政治精英重新整理他們的世界觀及不同國家的序列。中國的地位大為下降,對漢學、漢文化的重視已成過去。西方才是學習的對像。自此日本政府(幕府及後來的明治政府)先後派出大規模的官方考察團到西方觀摩學習,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遊歷歐美超過21個月的岩倉使團

  這個包括多位政府高層的官方使團在美國留了超過二百天,在英國也留了122天!他們的旅程越長,見識的國家越多,越發覺東方社會的腐敗與不公正,對西方社會的評價則越來越高。其後日本採取「脫亞」的策略全情投入西方陣營跟這些政治精英的親身經驗有莫大關係。到一、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進一步從脫亞變成跟西方列強一樣,把亞洲、東方社會變成她的上肉,要盡情剝削享用,終於走上四出侵畧及二戰的不歸路。

  安上場後日本再次在外交上大變身,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同樣是中國因素。不過,跟一百多年前不同,今次中國的問題不再是政治衰落或文化地位下降,而是成為日本的實質威脅。近幾年中國不但逐步成為經濟超級強國,也開始為了保護本身的戰略利益而積極走出近岸,經營海洋。對島國日本而言,中國不再僅是大陸國家意味敵人、威脅就在門前,日本不能不調整態勢,重整策略,反守為攻。安倍新外交佈局常強調不是針對中國,實情中國肯定常在他心中。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特朗普將令天塌下來!


  前幾天出版的New York Magazine刊登了美國資深政治評論人及「博客」Andrew Sullivan的長篇文章,指特朗普當選總統將是一次天塌下來(Extinction Level Event)大滅的嚴重衝擊,把美國原本的政治程序完全破壞。把美國推向專權暴政(Tyranny),個人權利、自由再沒有多少保障。根據Sullivan的分析,特朗普這個人不但經常出言不遜,以各種方法侮辱、冒犯別人,他更是一個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隨時願意訴諸暴力的人;他對確當程序、成規以至憲法規定的權力制衡(checks and balance) 原則也不屑一顧。

  假若特朗普在十一月的總統大選中獲勝,他肯定會盡情使用手上的行政權力,再加上共和黨控制眾議院,強勢的特朗普大有可能威逼利誘共和黨大老、議員們乖乖聽命,變相令他集行政、立法大權於一身。本來,最高法院可以作為最後把關人,防止特朗普濫權。但由於特朗普上任後可以任命新的最高法院法官填報空缺,打破目前4:4(4位法官支持民主黨,4位支持共和黨)的平衡,令法院也向共和黨及特朗普傾斜。在三權皆受特朗普主導下,加上他不擇手段包括使用暴力,反對他的政黨、團體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甚至基本權利及活動空間也受剝奪。這不是令美國二百多年來的憲政政治秩毀於一旦嗎?

  Andrew Sullivan的看法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太悲觀,也有不少人相信美國的民主體質相當牢固,不會輕易被一個人改變。而且,特朗普暫時仍只頂多是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跟真正成為總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是的,特朗普暫時還不過是一位候選人,未掌握實權。但是,特朗普這樣的人居然能成為美國兩大黨之一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已是個重要警號,反映美國政情、民情有巨大轉變,這不但對美國內部有深遠影響,全球局勢也將面臨重大震盪。

  今次特朗普成功出線不是因為他有甚麼抱負、智慧或激動人心的政綱願景,他的勝選靠的是赤裸裸的民粹主義,是大搞身份政治,把各種少數族裔、不同膚色宗教的人打成敵人,再把美國現有的問題不管經濟、政治、治安都放在他們頭上,以爭取對現狀心懷不滿的美國民眾特別是共和黨選民的支持。他鼓吹在墨西哥邊境建造「萬里長城」防堵非法移民,拘禁遣返一千萬新移民及非法移民,禁制伊斯蘭教徒入境美國,鼓勵支持者對抗議人士、異見者拳打腳踢(還願意代付律師費)。這些展現的是一副排外、不包容、不尊重確當權利的民粹臉孔,把美國社會推向更撕裂,令原本已緊張的種族關係更劍拔弩張。而由於這一套做法令他在初選獲勝,未來幾個月真正投入總統選戰時特朗普的民粹言行只有更變本加厲,更願意鼓吹語言以至肢體暴力,隨時令美國陷於更動盪中。

  此外,美國在國際社會有重要影響力,向來是人權、開放自由社會的代言人及中流砥柱,一旦連美國本身也大步走向民粹主義,放棄包容、共融、開放等普世價值,其他多元文化、種族國家包括多個西歐大國固然難免受影響,俄羅斯、中國這些專制政權更將額手稱慶,因為她們面對的美國政治及道德壓力將大大減低,全球人權、自由狀況勢將大幅倒退。

  而在地緣政治格局上,特朗普那種公然針對所有伊斯蘭教徒、公開把他們視為敵人的做法在他開展選舉工程時肯定進一步加強,他不但在言語上將更惹火,在外交政策議題上也肯定更強硬,以討好支持他的民眾。對原本已利益紛芸,四分五裂的中東地區來說,特朗普的反伊斯蘭言行將會成為各種極端組織包括伊斯蘭國招募死士的最有力宣傳。另一方面,一些較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印尼也將面對重大壓力要走向極端路線,跟美國及西方劃清界線。這肯定損害中東及全球的穩定。

  去年宣佈參選的時候,人人把特朗普看成是笑話,是政治小丑。但今天,「小丑」已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誰敢再說他不可能在十一月勝出成為總統呢?要是他真的入主白宮,即使天不會塌下來,美國以至全球局勢也肯定面目全非。

勇武本土內閧


  五一那場反水貨遊行未出發已腰斬再變成一場鬧劇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些所謂勇武本土派本來是散兵遊勇,彼此之間沒有甚麼互信、組織,靠的是市民對內地遊客太多、梁振英太卑劣的怨氣上位,再加上幾個領頭人能言善辯,一時間看似聲勢浩大,支持者不少,並在新東補選成功爭取到15%選票。

  可正是15%選票令他們現出真身及鬧分裂。打從得到六萬票開始,這些從「熱血公民」到「本民前」到「城邦派」到形形式式的勇武本土派立時見獵起心,覺得可借15%選票成功入立法會,壯大自己,爭取更多資源及更有利的位置。

  於是,新東補選這邊廂一結束,那邊廂包括黃毓民、陳雲等已急不及待宣佈在五區參選,為民請命一番。接着的故事是打着本土旗幟計劃出選的人及團體越來越多,兩隻手也數不完。

選舉是公平較量,勇武本土團體來個百駿競走能者奪魁本是平常事,問題是大家都想分15%選票這肥豬肉,自然得認真分清敵友,計算得失。

  反水貨、反水客是勇武本土的萬能key,大家當然趨之若騭,但由誰牽頭,以誰的名義辦活動卻是大問題。若以北區水貨關注組名義搞,風頭便會由這個組識獨享,變相增加它的選票,其他團體、本土明星則變成抬轎者,有份勇武冇份分票,這樣的蝕本生意誰會做。結果,大家只是象徵式派少數人參加如熱血只有一名成員出現,其他本土派代表也凋零落索,令參與人數少得可憐,索性以有人可能搞事為由取消了事。事後團體間互相指罵聲更是不絕,你說我滲透,我說你上了689當...。

  往下來選票大過天,為人抬轎的事不會有誰願做。勇武本土不要說聯合行動,大家互相拆台也偷笑了。


2016年5月3日星期二

黎天王好 man


  黎明在金鐘海傍的一場4D演唱會因不符消防規定被逼取消,朋友看了黎明的回應後拋下一個"Like"及一句話:「忽然覺得黎明好Man。」

  對黎明的fans來說,這位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王大概任何時候都"Man",都充滿魅力。但對其他人來說今次風波中黎明的表現著實不錯,沒有拋下甚麼教人摸不着頭腦的「金句」,倒是一派有「承擔」、負責任的態度。可以說是有腰骨又有膊頭。的確很"Man"。

  對歌迷來說,聽偶像演唱會是高興的事,忽然因某些原因告吹自然掃興不已;而對製作公司及歌手而言,取消演出損失更大。但是,在一個不安全的場地開Show,一旦發生甚麼意外造成的可能是人命的重大傷亡,是無可挽回的傷害,權衡之下,取消演唱會盡快改善場地設施是最合理、最負責任的做法。在這個時候,黎明沒有躲在經理人或公司後邊迴避問題,而是親身到現場站道歉及承擔責任,並作出相當妥善補救安排(退款及安排另一場演出)。儘管歌迷未必人人滿意,但黎天王至少盡了最大努力,攬下安排不妥、不符安全規定的責任,讓歌迷及公眾看到這位歌手的另一面。

  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特別是消防處堅持安全規定,不肯隨便發牌開Show也是負責的表現,至少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年頭按專業、既定規矩辦事不容易,很容易得失人或惹麻煩。今次最後關頭拒絕發揮就惹來一些演藝人的冷嘲熱諷,質疑食環及消防為何忽然有效率及如此堅持。

  實在不明白這些人的邏輯或抱怨,只知道在安全問題上不可能也不應該隻眼開隻眼閉,必需堅持到底。要是怕麻煩得過且過,一旦出事便可能死傷慘重,到時再問責,再譴責也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