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千萬不能忘記毛澤東!


   當論壇版主事人說今天(5.16)要來一個文革五十年專題時,第一間想起經濟學者郭益耀教授幾年前出版的《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者的另類看法》。大學時代修過郭教授的經濟學入門課程,算不上是他的弟子,也沒有看過多少教授的學術著作,但對這本2010年出版的書印像深刻,看過不止一次,在過往的專欄中也介紹過。今次為了重探文革這個課題也特地再翻看了這本文集。

  文革是個「惹火」的課題,很容易挑起激烈的情緒反應。有第一身經驗的人,有家人朋友長輩受累受害的人固然咬牙切齒,即使只是閱讀相關的書刊、圖片、書信也難免動容,覺得那是個何等扭曲、荒誕的年代。郭教授的《不可忘記毛澤東》不能算是直接講文革的書,但他着實點出了大躍進及文革這兩場「浩劫」的經濟及歷史基礎淵源,讓大家在意氣、情緒以外能了解文革中的中國不是瘋了,文革也不是一個或一群瘋子搞的政治運動。它是四九年後強控制政治經濟秩序加上毛澤東個人因素造成。

  書的材料包括統計資料及文獻紮實詳盡,寫起來語調平實理性,多一些理解與分析,少一些批判,多一些理解與同情。郭教授沒有為誰開脫的意思,只帶着歷史不仁常以百姓為芻狗的慨嘆。

  根據郭教授的說法,自五十年代初中共站穩陣腳後,它採取的就是蘇聯式或「埃克斯坦模式」(Eckstein model)的追趕發展策略。透過高度壓抑消費和所得(特別是農村)以提升儲蓄率,再把這些儲蓄投放在關鍵經濟部門包括國防工業、重工業、機械工業等。北京領導層包括毛澤東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提升中國疲弱的工業基礎,趕上發達國家的工業水平。而鋼鐵工業這個工業之母就被視為重中之重,全民大煤鋼這樣的口號之所以出現,正與這樣的思維有關。

  此外,為了在缺乏資本、機器等條件下改善農村的基礎、水利設施,提升治洪抗旱防饑荒的能力。中共在農村實行形同戰時體制的管治,大量無償的調動鄉村勞動力成了必要的條件,河南林州的「紅旗渠」工程浩大,歷時長達九年,就是靠成千上萬農民輪番上陣,赤手空拳打造而成的。要有這樣的動員能力,實行集體農場、人民公社成了自然及方便的選擇。簡而言之,「埃克斯坦模式」是追趕式發展策略,講求的不是市場經濟下的效率,而是政府、政治的優次及目標:包括鞏固國防抵抗美蘇,最短時間內建立工業體系的支柱如鋼鐵、機械等令經濟運作可以自給自足,不需外求,人民則只有節衣縮食,只剩下生活必需的糧食、少數衣物、被舖,被逼一窮二白。

 可是,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講求的是控制,是剝削農民,是自願的犧牲而不是甚麼經濟效率與自主性。為了落實這套追趕發展策略及計劃,政治上、政制上自然也得變成一套巨細無遺的強控制體系,確保每環節,每重要社會成員(工農商學兵)都能配合,都按指標辦事。由此不單衍生出一個超級龐大及集權的官僚體系,更強化了專權體制及習慣,權力不斷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少數幾個人甚至個人(最高領導人)身上。大躍進期間毛澤東之所以能力排眾議全力推行那種荒誕及不切實際的計劃與指標如全民大煉鋼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不幸的是,當權力集中以後,任何偏離原來路線的做法都不再是經濟問題或學術問題,而是路線問題,是政治以至生死存亡問題。大躍進失敗後劉少奇、鄧小平等調整了政策,嘗試放寬管制,與民休息,讓經濟恢復。但看在毛澤東眼,這已成了背叛,成了對原來發展模式的質疑,對他權力的挑戰。隨之而來的正是文革大清洗及十年浩劫!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權力集中的情況本已大為改善。但最近幾年習近平上台經濟權力集中的趨勢又捲土重來,國進民退更成為主旋律;再加上習近平愛抬捧毛,有意無意高舉他的旗幟。在文革已過半世紀的今天,這可是個不祥的警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