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學者變日本國師

  蛋頭學者的影響力有的時候一點也不容低估,他們發揮的影響力隨時超越資深政客、黨工以至大富豪。學而優則仕的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是典型例子。這位研究蕭條經濟學的學者過去雖有不少公職,但接替任期長達二十年的格林斯潘時大家覺得他份量不夠,歷練不足,擔心他未必能發揮甚麼作用。可偏偏就是他在金融海嘯中發揮「小宇宙」,盡用他過去所學,大力開動水喉救經濟,不惜用上量化寬鬆政策這種非常規武器,令美國經濟較快的從大衰退中復甦,近一年來更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模範生,成績冠絕同行。要不是這位學者出身的聯儲局主席堅持信念及理論,頂住主張austerity(緊縮)的政治壓力,只怕美國經濟到今天會像歐元區那樣半死不活。

  最新近的例子則要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這位寸咀兼銳筆十一月中到日本一趟,原先不過在當地開個沉悶學術會議,如常口水一番走過場一下。誰知行程忽然加插了特別節目,讓他見到筆下寫過不知多少遍的人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日本政壇一路奇兵,改變了提高消費稅的死缐,有可能令日本經濟避過重陷九十年代末再次「死火」的困局。

  克魯明自己會面後沒有說甚麼,也沒有稱功討勞,倒是安倍及他的智囊高調的提出了克魯明的名字,其中安倍晉三公開說就是那次40分鐘(原定20分鐘)讓他下定決心,推遲加稅;而他的幕僚本田先生(Mr Honda)更指克魯明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究竟克魯明的進言對日本政府推遲加稅決定有多少影響只有安倍自己最清楚,但借用外人之力出口轉內銷爭取支持在政治上不是甚麼奇怪的事,特別在講求和諧、共識的東方政治文化,同僚之間、黨友之間、官員之間經常不敢堅持己見,不敢把自己認為對的想法撐到底,以免破壞團結。結果,明明多數人都知道是餿主意的決定也執行如儀。自從日本泡沫經濟爆破以來,日本央行及政府高層老是不肯破斧沉舟大手筆打開局面,擺脫通縮,就是因為一眾高層不想太拂逆其他人的意思及過去的共識,只有不斷進三步退兩步甚至原地踏步,跎蹉了歲月更害了經濟。

  安倍算是大膽有決斷的政客,但他仍逃不過黨內同僚的壓力,他的智囊更要面對公務員求穩派的銅牆鐵壁。要走出困局,讓同僚閉咀,找個有份量的外人、客人發聲,借他的口把道理說出來,其他人礙於客人份上不會多言,安倍便可乘機改變原來決定,押後提高消費稅。

  克魯明無端建了奇功當然有點意料之外,但從壞的角度看也能說明反通脹派、緊縮派在各地政府包括日本政府倒真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日本經濟病了二十年,通縮也超過十年,幾乎可以說藥石無靈,可不少官員、公務員仍死抱舊教條,不敢也不肯放手催動通脹回升以找尋生路。好不容易來了位大膽作決定的首相卻仍處處受制,開展的改革有機會被拉回頭。以這樣的政治力場,安倍即使在十二月中大選每次勝利,留任首相,他的施政空間也只會越來越縮,因為求穩保守的勢力已虎視眈眈,隨時反攻,到時候再搬克魯明出山只怕不管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