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

從 1933錯到2014


 在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手上發揚光大,成為救市奇招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QE) 終於正式結束了。這個為時近六年前後三期的計劃成敗得失如何經濟學界、社會上仍在爭議中。已步下神壇威名不再的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這個政策工具成效不大,對實體經濟沒有多大刺激,唯一的好處是降低長債息率,令投資市場變得更活躍。經濟學者如Brad Delong則認為伯南克對症下藥,令美國能避免重踏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慘況,經濟大部份時間能保持溫和增長。
  撇開口水戰看實際成效的話,伯南克及聯儲局的QE政策看來相當有效。從○八年底開始量寬到今天,美國經濟至少保持溫和增長,沒有跌入雙底衰退,失業率則從高峯時的超過10%回落至6%以下,比歐元區淪為經濟病夫一病不起不知好多少倍,比日本的半死不活同樣優勝。
  最值得留意的是,伯南克的量寬政策令一眾專家、共和黨議員、貨幣政策鷹派大跌眼鏡,錯完再錯。這裏說的是通脹問題。在伯南克及聯儲局推出QE 1及QE 2後,大部份市場人士及經濟學者都認為這種非常政策手段將會很快推高通脹,令巿場面對更大扭曲及震盪,刺激經濟不成反令市民更受苦。可是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不要說惡性通脹,連通脹壓力也看不到。過去六年來,聯儲局定下的2%通脹目標從未達到,有一段時間反而出現通脹過低的情況,令人擔心出現日本式的通縮。
  兩年前經濟陰晴不定,伯南克及聯儲局決定推出QE 3,繼續推低長息刺激樓市復甦及其他投資活動。到這個時候,反通脹鷹派的話來得更狠,共和黨內的保守勢力更指伯南克是摧毀美元的「賣國賊」。他們眾口一詞預期惡性通脹(runaway inflation)就在眼前,叫所有人作好準備。抱歉的是,這個說得十拿九穩的預告同樣沒有實現,到今時今日失業率回落到5.9%,經濟穩步復甦,但通脹還在1.5%以下,工資沒有上升壓力,商品包括石油價格更是輾轉向下,進一步抒緩通脹壓力。換言之,08年金融海嘯後的量寬政策根本沒有帶來通脹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錯得厲害,只是大家都不願承認,有的還繼續堅持有關觀點,認為通脹早晚來臨,只不知具體在何時而已!
 向來咀巴不饒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可不肯放過這些死不認錯的學者、政客。「佻皮」的他在「博客」中post 了一張1933年11月28日紐約時報的剪報。剪報說有38位份量十足的經濟學者、教授發表聯署聲明,反對小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大開水喉的「新政」,認為任何人為增加貨幣供應以協助經濟走出衰退及通縮的政策都是徒勞無功的,只會引致惡性通脹,令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學者專家建議政府重回金本位制,停止濫發鈔票,以重建投資者對美元、美國經濟的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重建市場信心才能扭轉大蕭條的困局。
  八十年後的今天重看剪報,大家會覺得熟口熟面,因為反對量寬的學者、政客用的也是類似的觀點。三十年代實踐證明是錯的看法,想不到今天很多人仍要一錯再錯,死不悔改。美國人該覺得幸運,在金融海嘯時有專研如何應對大蕭條的伯南克當聯儲局主席,正是他明白三十年代的教訓才果斷推出QE,令美國經濟及時脫困。若是格林斯潘在任,只怕此刻早已加息反通脹,而美國經濟則在反通脹聲中不斷下沉。


(原刊 1/11 信報 EJ Globa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