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重讀 "egg and omelette" 的比喻

   已故英國哲學家Sir Isaiah Berlin(柏林)可算是當代自由主義最有力的捍衛者,談開放社會、自由主義都不可能錯過他,即使他已逝世多年,引用他文章、學說的人仍然多不勝數。剛在前幾天,香港大律師公會及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不約而同引用、重刊Berlin 20年前的一篇短文,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社會的多元價值、不要盲目相信甚麼終極之善或最純潔理想,否則極可能跌進極端主義的陷阱,損害社會珍視的其他價值之餘又達不到想爭取的目標。
  Berlin的文章雖然比自由主義前輩John Stuart Mill輕鬆一點,多一些趣味,但大部份仍然是一板一眼、正經八本。這篇20年前接受多倫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謝詞」卻罕有的添了一些生動的比喻,包括被大律師公會引用的「雞蛋與蛋餅」(Omelette)的比喻。原文是這樣說的:
"One cannot have everything one wants—not only in practice, but even in theory. The denial of this, the search for a single, overarching ideal because it is the one and only true one for humanity, invariably leads to coercion. And then to destruction, blood—eggs are broken, but the omelette is not in sight, there is only an infinite number of eggs, human lives, ready for the breaking. And in the end the passionate idealists forget the omelette, and just go on breaking eggs."(人不可能贏盡一切,妄圖好事盡攬,追求單一、至善至美的理想只會帶來暴力及毀滅。你可能有無數的蛋(人命),蛋摔破了,但蛋餅(Omelette)仍沒有給炮製出來,到最後理想主義都忘記了要炮製蛋餅的初衷,只管繼續不停把蛋摔破。)
  大律師公會就是援用這個「蛋與蛋餅」的比喻提醒「雨傘運動」參與者不要因為追求民主而隨便破壞法治、秩序等其他價值,以免到頭來民主得不到連法治也失去。
  大律師公會是否過慮,他們把Berlin這個20年前的比喻引用在當前的香港是否合適可以有不同看法,值得作更深入的討論。
  搬開香港人情況不論,Isaiah Berlin 20年前的忠告委實有重讀的價值。踏進二十一世紀後,各種各樣的極端主義從原教者主義到極端民族主義到右派民粹主義都有死灰復燃的情況,大家都不耐煩透過理性討論、互諒互讓、協調妥協處理問題,總是把問題提升到敵我矛盾,總是認為自己的目標最偉大崇高,其他想法、價值、宗教不是不屑一顧就是視作敵人,必需消滅之而後快。結果是理性主義退潮,極端想法抬頭,再多溝通網絡、途徑或apps帶來的不是更多了解與體諒,而是分化、分歧與互不信任。
 重溫Berlin這篇被他稱為"Short credo" 的短文可以提醒大家,人類珍視的各種價值不是渾然天成,和諧共融的,而是互相矛盾甚至是難以調和的。追求自由跟平等就經常起爭端,互不相容;如果人人可率性而行,自由活動,不同的秉性能力便會帶來非常參差的結果,令社會變得嚴重不平等。反過來追求絕對平等的話,個人自由便必需大力限制,以免各人所得有巨大差異。又譬如公義(Justice)跟同情諒解(Mercy)同樣互相矛盾,追求公義便不能法外施仁,同情諒解便得靠邊站。
  正因為人類的美好價值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矛盾,社會在追尋這些不同價值時必需平衡取捨及互諒互讓(trade-off),必需兼顧不同需要及追求。硬把個別價值、目標凌駕其他價值,不肯退讓折衷的話,大家將只顧搶佔道德高地,指罵他人墮落沉淪,進而走入唯我獨尊,我最正確偉大的偏執中,最終演成越來越激烈的紛爭,令極端思想抬頭。
  寫這文章時,Berlin 對二十一世紀還是樂觀的,相信自由主義價值、多元社會將繼續邁步向前,大概不必他這輩人再指指點。今天看來,他還是太樂觀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