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全球化是進還是退


「倫敦的居民可以在喝茶時撥一通電話,輕易買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產品,或決定把資金投向何種證券或投資產品,盡享各種享受及投資機會……這些便利,這些縱橫交錯的經濟聯繫,是正常生活的一部份,是日常經驗……」"The inhabitant of London could order by telephone, sipping his morning tea in bed, the various products of the whole earth……"
  若果以為這段話是近十幾年的描述那可就錯得厲害。寫下這番話的是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寫的是一百年前即1914年一次大戰開打前的歐洲!
  從凱恩斯的親筆紀錄可看到,全球化其實不是甚麼新鮮或近幾十年才有的現像。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已相當發達,事實上1913年全球貿易量創下高峯後直到70年代中才回到當時的水平。這雖然跟兩次大戰及大蕭條的打擊有關,但以科技、生產力水平而言,人類社會到60年後才追回1913年的貿易量可見一戰前全球貿易、分工情況已相當發達。
  討論全球化不能不提紐約時報名記者Thomas Friedman 05年出版的"The World is Flat"。Friedman在書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察,大膽提出供應鏈(supply chain)伙伴國家不會爆發戰爭的說法。不過,書的要旨還在於説明全球化如何勢不可擋,將如何全速前進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平坦的競技場」,任何人、任何企業都得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競爭,不可能再躲在某個區域或國家的保護罩中。  
  Friedman成書於全球化最輝煌的04、05年,中國、印度大步向前,互聯網、流動通訊躍發展,物流、倉儲好像真的在形成一個更緊密的全球體系。但○八年一場金融海嘯及它後遺症卻令全球化進程走回頭路,越來越多人質疑全球化把地球削平的能力。
  最近Harvard Business Review執行總編輯Justin Fox就寫了一篇叫"The World Is Still Not Flat"的網誌,指出全球化趨勢自從在2007年到達高峯後就掉頭回落,七年後的今天仍未回到當時的水平。Fox引用DHL的Global Connectedness Index 2014指出,全球在資本、商品、資訊交流雖然已逐步恢復,但全球化的闊度包括不同區域及國家的參與及交流卻從○七年起持續收縮,而且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根據Fox的說法,這樣的收縮是由於發達地區跟發展中地區的交通流從○八年開始逐步下跌,過去幾年國際Connectedness增長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之間例如中國跟東盟交流之類,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之間互聯則陷於停滯。
  更重要的是,新興經濟體在資訊、物流的快速增長其實不是跟其他國家互動,而是國家內部地區之間的流動及交往,其中以中國最明顯。也就是說,過去幾年令人眩目的互聯網、流動通訊、網上購物消費增長並不是全球在拉近,並不反映全球化再上一個台階,反而是區域內部及一國內部的交流物流増加所致。
  全球化走勢如何走下去除了看科技發展速度外,各國經濟力量對比、區域經濟體如EU、東盟未來向外看還是向內望,中國是進一步融入世界又或在西方秩序外另搞一套都有重大影響。若果中國決心在不同環節另起爐灶,那全球化趨勢還可能進一步放慢。
  總之,「世界是平的」這個論題未來還會不斷有爭議。


(原刊信報 EJ Global page 8/11/1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