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星期二

真正天王


  農曆新年假期令人振奮的消息不多,鄉議局領頭人求了上籤之類頂多只能作為茶餘飯後八卦,談不上甚麼高興。這伙人若果再像上屆特首選舉那樣沒有獨立思考,只想投給「贏嗰個」,那不管他們求甚麼上籤也不管用。

  真正令人特別是我等網球迷興奮莫名的只有網球天王費達拿再跟拿度合演夢幻決賽,並在35歲之齡贏得大滿貫賽事。

  在男子職業網球賽,超過30歲仍能奪得大滿貫冠軍的少之又少,因為網球賽可真是年輕人的遊戲。每長一歳速度、反應、力量就會弱一點,比年青對手吃虧一點。年過三十後速度力量下跌更快,多年積累的傷患有多冇少,訓練往往不如前,要保持最高水準實在難,更不要說頂住一浪一浪年青球手的衝擊。上一位年過三十仍能保持頂級水平甚至再創高峰的球手叫阿加斯 (Andre Agassi)。

 跟阿加斯相比,費達拿在高峰的時間更長,技術、打法更全面,遇上的對手體力更強速度更快。就以今次決賽對手拿度為例,他的左手有如「風雲」主角步驚雲的「麒麟臂」,力大無窮之餘打球的角度又極為刁鑽,往往能在下風劣勢中反敗為勝,令對手登時氣餒。這一回兩人在澳洲公開賽決賽碰頭,上演了五盤精采賽事。遠隔電視屏幕前的球迷如我一邊看一邊不敢看,生怕費天王有甚麼失閃,擔心他功虧一簣。到第五盤他落後的時候真的以為他再次失望而回。誰知已贏了多次大滿貫的費天王鬥心還在,把握機會一球一球追回來。決勝的一刻禁不住跟球王揮拳高呼勝利,彷彿勝的是自己。

  難得的是費天王跟拿度都有優秀運動員的grace及decency,費天王說但願網球也可以有和局這回事,這樣便可以跟拿度分享冠軍獎杯!

  球技高超,球品更是難得。但願費天王傳奇繼續。

2017年1月30日星期一

下任特首只能是西環的傀儡?


  梁文道兄前幾天在專欄分析了特首選戰的發展,提出了他的擔心。他指出,指中聯辦的「有形之手」正全力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助選,不但在香港大力「遊說」選委,還觸動選委在內地商業的關係,務求鎖定他們的支持,為林鄭爭取大量選民提名(目標據說是七百個提名)好提早「封王」。根據梁文道的分析,超高提名票例如超過半數或七百票將令特首選舉過程出現質變,提名不再是提名而是實質的選舉,原來投暗票的選舉登時變成明票,因為作出提名的選委在壓力下不容易轉軚,即使心意有變也會因為容易被發現而不敢妄動,以免秋後算賬,政經利益受損。

  換言之,一旦林鄭月娥真的在中聯辦輔選下取得超過半數選委的提名,那即使其他候選人能取得足夠提名票入閘也不管用,因為勝負在提名期已分,三月二十六日的選舉將變成為林鄭加冕的例行公事。

  梁文道兄闡述的可怕情況只是惡夢還是會變成現實目前仍在發展中,難以確定。可以肯定的是西環中聯辦、「梁粉」們正用盡一切方法、壓力為林鄭月娥爭取支持,力爭超高額的提名票。這份強勢、這份壓力不但她的對手感覺到,建制派選委同樣非常清楚。同屬建制派、對北京言聽計從的特首參選人葉劉淑儀過去幾天就一再公開抱怨被人搶票、搶支持,甚至感觸的說懷疑自己是否不愛國、是不是能力、人緣很差以至不少選委對她不理不睬。她的黨友、選委田北辰則明示暗示建制派選委備受西環壓力要支持林鄭,令她高票入閘。若果連政治歷練、背景雄厚的葉劉淑儀及田北辰也感到壓力不易承受,其他選委要頂住只怕更難。

  由於未能落實普選,今屆特首選舉依然是小圈子選舉,只有 1200個選委有權提名及投票,公眾沒有直接的參與及影響。可不管誰任特首,他或她仍然要面向七百三十萬市民,仍需盡可能讓公眾了解他或她的個人政治抱負、政治技巧、施政方針……等。提名及選舉過程正是讓市民了解候選人的最佳方法,也是最公開的渠道。透過政綱介紹,候選人的辯論會及公開的答問諮詢會,公眾至少對候選人的各方面情況有些了解,知道未來五年可能管治這個城市的是甚麼人,他或她將會把香港帶到甚麼方向去。

  若果因為中聯辦或其他有力人士大力為個別候選人催票,甚至用上不恰當、不合理的政治壓力,刻意令一些有準備、有能力的候選人在提名期就出局,連入閘的機會也沒有。這不但收窄了選委的選擇,不但進一步削弱市民對選情的影響,更令小圈子選舉變成對中聯辦表態效忠的畸形過程,只能實踐西環的旨意而不是選委的想法。還有比這更荒謬、更可笑的安排嗎?

  一些建制派人士說,特首選舉候選人不能太多,例如四個已是太多,頂多兩個至三個就算。這樣的說法本身沒有甚麼理據,也無視特首選舉的歷史。九六年第一屆特首選舉只有四百名選委會成員,建制派參選人卻有四位,包括董建華、吳光正、楊鐵樑及李福善,即兩位大商家跟兩位大法官。提名的時候李福善因為沒有達到八分一選委支持的門檻而沒法更進一步,其他三個人則順利進入選舉階段,展開了一場相當激烈的選戰。過程中沒有選委投訴自己受到北京駐港機構的壓力,沒有候選人明示暗示中央可能不任命某些對手之類的威脅,最終由董建華以多數票勝出。

  若果在過渡期這樣敏感的政治時刻也可以讓三位候選人入閘,也沒有人對選委施以任何不當壓力。現在回歸二十年,建制派對權力的控制更牢固,卻反而有人想以各種方法逼退建制派參選人,連建制派的丁點選擇權也被剝奪,這實在是嚴重的倒退。

  特首選舉市民已然無法參與。若果連建制派政治人物也隨便被篩走,或不能公平公開的競爭,那不是公開表明未來五年特首只是西環的傀儡嗎?

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

褪色俊男美女


電影可真是個考人的投資,歌舞片本是冷門,可「星聲夢裏人」叫好又叫座。另一邊廂向「北非諜影」(Casablanca)致敬又有大明星坐鎮(還傳了誹聞)的的「伴諜同盟」(Allied)卻熱不起來,過眼雲煙般。  

    最近看了這齣「伴諜同盟」,覺得它沒有聲勢不奇怪。首先,它也以北非為背景,但只徒具其形,無神無氣,絲毫沒有「北非諜影」那份情懷與張力,活脫脫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此外,「伴諜同盟」本該有兩大賣點,其一是男女主角畢比特、Marion Cotillard 相當吸引,合演間諜鴛鴦可說非常匹配,至少讓人有點追夢的感覺;其二當然是「北非諜影」感覺超浪漫,新拍的電影若有一半的水平已是值得一看。很可惜兩個原因都成立。

  時間果真是俊男美女的大廠。不能說畢比特跟莉安已成了面目模糊的平庸男女,但昔日的光采委實褪色了,就像有人把電視機的Colour mode調校低了幾度一樣,紅色不再火紅,藍色不再湛藍。畢比特少了年前那份boyish的charm,面部線條僵硬,大概也做了些「二次創作」修補俊臉。簡單來說,電影中的畢比特頂多是個好樣點的中佬,沒有magic。瑪莉安也沒有好多少點,跟幾年前Midnight Paris的驚艷不可同日而語,更少了“A few Good Years”的野性不覊;也許還不算是大媽,但已不再是會讓你想夢會的美人。

  故事內容發展則是淡如開水,暗殺行動如斬瓜切菜,男女主角好運非常,卻又因此而生了情愫,難捨難離,跟現代紐約大都市的男女一般容易撻着。可那是四十年代的北非,兩人幹的是以偽裝說謊為本錢的間諜,怎可能輕易交心。結果嘛,戀情沒有半點盪氣迴腸的感覺,感覺反倒有點像十年前造就畢比特、安塔蓮娜祖莉的「史密夫大戰史密妻」,一切只為了讓俊男美女大展美貌。

  然而,俊男美女不再,電影自然沒有看頭。

2017年1月26日星期四

「裝甲車」風波只是揭幕戰


  拖拖拉拉一個月以後,被香港「忽然」扣押了的新加坡裝甲車終於可望交還新加坡政府,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因此特地向特區政府致謝。表面上看,今次「裝甲車」風波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只是,裝甲車何時回到新加坡從來不是關鍵,真正問題在於新加坡跟台灣的關係將有何變化,如何調整;過往認為 take it for granted的聯繫包括軍事訓練上的合作還能不能保持。

  新加坡面積比香港還要少,居住密度相當高,不可能騰出大片土地供軍事訓練之用。空軍方面,新加坡的空域同樣細少,戰機剛升空便可能闖進馬來西亞或印尼的領空,要訓練、演習實在諸多不便。此所以新坡自1965年立國以來一直要在海外找軍訓軍演的場地,澳洲、美國、英國都有提供一定的幫助(特別在軍官訓練上),但說到大規模的演習,跟台灣的合作最全面,歷史最悠久,大概從七十年代已開始。一方面台灣本身有完善的軍演,訓練基地,另一方面大家都是亞太區反共陣營的一員,同受強鄰威脅,「擁抱」在一起變得理所當然。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就說自己一直珍視雙方的合作關係。

  到新加坡跟中國建交,新台之間的軍事合作交流也未出斷,只是變得更低調,更隱密,北京為了給老朋友李光耀面子,也為了改善兩岸關係及拉攏新加坡,對這樣的合作願意隻眼開隻眼閉,沒有阻撓或施壓。

  但現在故人李光耀已逝,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又「不識抬舉」,北京決定不再客氣,把原來在她眼皮底下偷偷進行的軍事交流捅出來變成中新外交風波,既向李顯龍政府來一點警告。更是要向蔡英文表明台灣的對外關係空間相當脆弱,隨時可以面目全非,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當然,北京借香港之手揭破「新台暗交」也想乘機發作一下新加坡,令她在中美角力、南海爭端中不要選錯邊站錯隊,至少不要一面倒站在美國的一方。事實上早在發生裝甲車被扣事件以前,北京官媒已一再公開批評新加坡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取態,認為她太偏袒美國的立場,並忠告新加坡不要在南海爭議上說三道四又或支持美國的南海巡航行動。可以說,裝甲車事件不僅由兩岸關係轉壞的小氣候催生,更因為中國強勢崛起,在亞太區爭取更大話語權、話事權。

  事實上中國志切衝出第一島鏈,把自己的海防從近岸推到外海以確保海上運輸線暢通已非今時今日的事。打造航空母艦,在南海大規模填海建島正正是在實踐這種戰略。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日本固然是重大障礙,區內國家的反應也不能不考慮。若果區內國家不接受北京的新戰略、新安排而群起反對,又或依附美日向中國施壓,到時候中國政府將會相當被動,落實新策略工作也會事倍功半。新加坡向來勢力在中美及區域大國中走鋼線,盡可能不得罪或倚賴任何一方以保留最大的迴旋空間。只是,隨着中國力量不斷增強,在區內的軍事、政治、經濟presence越來越明顯,這樣的平衡將越來越不好走。而要是「狂人」總統特朗普真的要跟北京來個「貿易戰」又或在「兩岸關係」搞局,新加坡的處境將會更困難,隨時從左右逢源變成兩面不討好。

倚賴中聯辦上位將自陷死胡同


  也許是政府換屆在即,不管將落任的政府還是角逐下屆特首的候選人都提出了不少結構性、長遠難題,希望社會聚焦討論,以找尋解決辦法,讓香港長遠發展走得更順暢。梁振英在末代施政報告特別提出土地不足及開發問題,建議社會討論發展部份郊野公園用地作興建公屋之用。角逐特首的林鄭月娥則在一些交流會上直指政府財政政策太保守,有必要改變讓政府在推動服務改善上有更多經常性資源可用。胡國興法官則認為下屆政府首要是重啟政改,打破政治僵局。此外還有人建議增加投資醫療服務、引入公民退休保障……等,

這些重大課題的確需要深思,的確需要社會積極討論以作出合符各方期望的決定,特別是經過梁振英四年半亂局,把社會的注意力、精力及時間浪費在鬥爭、內閧上,我們的城市更有必要認真審視目前的處境及未來的方向。

  但是,處理這些重大社會有一個重要前題,那就是政治體制及過程必需恢復有效運作,那就是原來敵我壁壘分明的格局必需打破,不然任何議題很快被各種各樣的陰謀論干擾顛覆,不可能有甚麼真誠的對話,也不可能讓爭議各方願意互諒互讓,討價還價。

  要扭轉過去四年多政治體制失效的情況,首先要做的是全面放棄梁振英的管治方式,包括防止中聯辦干擾插手香港內部事務及放棄以鬥爭為綱的思維。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內部對梁振英施政的強力反彈除了因為他個人管治作風如「謊言治港」、愛挑撥離間外,一面倒聽從中聯辦的指示處理各項重大問題也是關鍵。事實上正是在梁振英管治下,中聯辦才真正變成香港的影子政府,不斷在指指點點,不斷直接介入,從立法會、區議會選舉到政改到佔中到後來有關港獨的爭議,中聯辦都在積極操盤。

  以各級選舉為例,中聯辦不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建制派政團輔選,並且擔任幕後的總指揮,安排候選人在何處出選,如何配票分票,並動員大量「義工」助選。這種公然操控選戰的做法令選舉公平公正蕩然無存,也大大毒化了跟非建制政團、政治人物的關係。要促成雙方合作對話自然困難。

  更重要的是,中聯辦的干預完全違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政策,迅速令香港原有的制度優勢,核心價值褪色,令真心真意維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團及政界人士必需與西環及它支持的政團劃清界線,必需跟任憑西環干政的特區政府寸土必爭。過去幾年教育政策、地區開發、經濟問題上動輒變成重大政治爭議,在議會、社會經常毫無寸進,甚或推倒重來就因為存在着這種基本的不信任。若果新一屆政府依然故我,依舊讓中聯辦任意妄為;甚至從特首選舉開始就由中聯辦操盤控制,把它屬意的人捧為特首,妄顧民意及社會各階層的意願。那七月一日上任的特首只會被視為中聯辦的傀儡,視為梁振英的變身,根本不可能扭轉過去四年半的亂局,更可能越陷越深,社會對抗角力越來越尖銳,任何長遠問題、結構性問題都不可能有認真的討論,更不要說達成共識!

  很可惜,在今屆特首選舉中聯辦不但沒有吸收上屆的教訓,不但沒有好好反思自己搞出來的亂局,反而變本加厲為個別候選人助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向選委施壓,甚至連同屬建制派的候選人也不放過,也要以敵我矛盾的方式處理,務求它屬意的參選人能成功當選,以延續中聯辦干政之路。

  然而,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想清除梁振英路線的訴求也是清楚的。要是中聯辦繼續一意孤行,要是有候選人只懂倚賴中聯辦的勢力爭取上位,那即使成功當選,換來的也只是噓聲與下台聲,甚麼願景、甚麼大計都落實不了!

2017年1月25日星期三

謊言治國


  難怪多位心理學家都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是典型的「自戀狂」患者。對他來說不但要萬千寵愛在一身成為公眾焦點,他的形像更不能有任何瑕疵污點,任何批評質疑都必需反擊,漠視事實講大話為自己塗脂抹粉更是指定動作。

  選舉期間的謊話已是不可勝數,上任後第一件大事:就職典禮同樣不忘以「大話」粉飾粉飾。話說上星期五的就職典禮參與人數遠比八年前或四年前奧巴馬的典禮少,華盛頓從國會山莊到林肯紀念堂的"The Mall”出現一大片一大片空位,相當冷清,其他如慶祝舞會的數目也只剩幾個,沒有舉國歡騰的氛圍。特朗普對此當然不滿意、不甘心,便指示他的發言人反駁,指是主流傳媒歪曲事實,又強調今次就職典禮是史上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比奧巴馬的就職禮多出一截。  這位白宮發言人還列舉一些數字如當日華盛頓地鐵載客量說明情況,指就職禮當天華盛頓地鐵客量達四十多萬,比四年前三十多萬高。

  當記者向地鐵當局查證時卻發現,白宮發言人提供假數字,實際上當天搭客人數約五十多萬,但奧巴馬四年前就職禮時乘客數目卻超過七十萬。這樣公然「睜眼講大話」當然受傳媒及公眾批評。可特朗普才不理發言人也懶得澄清。

  最教人吃驚的是,特朗普班子的高層後來說,發言人提供的是「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不是謊言或捏造。還威脅記者再追究這件事的話白宮跟記者的關係將受影響。以「另類事實」事實來圓謊可說把講大話推到新境界。普京大帝、北京政府當然經常以謊言掩飾事實真相,但至少不會自吹自擂是在說「另類事實」。特朗普的美國政府在謊言治國上顯然超俄趕中了!

中央代言人


  聽到林鄭月娥說出選是為了防止出現憲制危機的消息第一個反應是:為何林鄭及她的陣營如此desperate,如此兵行險着發這樣的話,難道她的選情不但不像很多「梁粉」傳媒講的那樣樂觀,反而隨時大熱倒灶?

  別的不說,中央任命其實是特首選舉後才發生的事,也是特首能否正式就任的最後關卡。在目前選戰才剛開始,提名期還未正式啟動的時刻就大談可能有人不會被中央任命實在本末倒置,既不符程序,也有擺中央上枱之嫌。而且,北京愛玩天威難測,誰人能入閘誰不能入閘也隨時變卦(梁振英被逼退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說誰人誰當選及被任命了。林鄭月娥居然說參選是為了防止憲制危機,變相宣佈中央一定會任命自己。這不僅是僭越,也不把北京放在眼內。

  大概知道自己禍從口出,林鄭急急補鑊,解釋有關說法只是「事實陳述」,不是形容自己,也不是批評其他候選人。她還說,自己仍處於「政改mode」,需要調整調整。林鄭的解釋比不解釋沒有好多少。處於政改mode的林鄭戰鬥格十足,對不同意見、不同方案都不接受,只拼命硬推831,以中央代言人自居。她參選防憲制危機的話正是「政改mode」的延續,正是中央代言人上身,不是甚麼一時說錯或機械式重覆事實。

  何況基本法的特首選舉程序眾人皆知,上網查一下基本法也非常方便,不必堂堂前政務司司長機械式重覆一次。她這樣的解釋誰也騙不了,只反映她是說錯話補鑊。

  林鄭早早擺出一副「黃袍加身」的姿態除了踞傲及讓人心寒外,反映的不是大局已定而是岌岌可危,隨時翻艇,要不然不用開口閉口挾中央以令選委。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如何跟President Trump 打交道


  特朗普終於正式上任當總統,不管你有多不喜歡、多看不起他都不能不接受這個事實,還得受他的決定影響,要時刻準備應對這位「狂人」總統的怪招奇招以至「突襲」。特朗普上任後已明言,他會繼續使用自己的 twitter 發言,以繞過「不誠實」的傳媒。換言之他的出位言論將會不停出現,真真假假難以辨認,不管是誰都得準備他發放的「炸彈」或「詐彈」。

  當然,特朗普雖被不少人稱為「狂人」總統,實際上他有他的計算,也有他的弱點。只要迎合他的品性,刺中他的soft spot,跟他交手也許不難,甚至可以得不少甜頭。德國著名的Spiegel雜誌在他宣誓就任前兩天發表了長篇報導,找來心理學者、特朗普自傳作者、特朗普的著作、精分析師等解讀特朗普是怎樣的一個人,有甚麼性格特徵。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話說八十年代特朗普聘用了一位女士擔任高職,申言要令她出人頭地成為somebody。女士表現果然合符預期,在特朗普商業王國混得不錯,還買了漂亮大宅。到九十年代初特朗普王國出現危機,周轉不靈,特朗普要求女士找她在銀行任職高層的朋友幫忙特別審批貸款助他渡過難關。女士對走後門之類的事有抗拒,不願聽從特朗普的指示,特朗普即時炒了她魷魚。

  女士失業後自行創業,但就如大部份初創企業那樣很快失敗告終,她還因此失去所買的豪宅,丈夫也離她而去。特朗普對此不但高興不已,還四處「唱衰」她,又說自己會繼續令她的日子不好過(to make her life miserable)。究竟特朗普做了甚麼對付這位女士他的書沒有說清楚,他現在手握大權後會不會再懲罰她更是不得而知。但這件真人真事(來自他的著作)清楚反映「狂人」總統報復之心極強,有仇必報。那些被視為對他不忠、不友善的人更是重要招呼對像,特朗普會想盡辦法找機會令他們的日子不好過。而且,他不僅會「以眼還眼」,還要令這個人無翻身之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為了享受復仇的快感,特朗普不急於出手,可以等上三、五年待「不忠誠」、「虧欠」他的人面對困境才踹上一腳,令這個人傷上加傷,無力招架。

 除了有仇必報,報仇必盡外,不少心理學家認定特朗普是典型的「自戀狂」(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他的世界只有自己、自己、自己。他的事才最重要,其他事包括軍國大事都是次要。這樣的人渴求別人的注視及崇拜,對其他人的感受毫不注意,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還喜歡不斷稱讚自己英明神武。從他主持「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到參選到當選後的表現都清楚反映這些特質。可以預期,未來四年全美以至全球都會經常看到特朗普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功績。

  對於這樣一個「自戀狂」的人,最有效爭取他注意及支持的方法是哄他、稱讚他。特朗普對普京特別友好除了因為普京權勢驚人,一派強人本色外,更因為普京是大國領袖中第一個公開稱許特朗普是最有力的總統候選人,還說他Colorful及talented。這樣抬舉他自然令「狂人」總統引強人為知己。

  他任命閣員的過程也可看到這樣的傾向:司法部長Jeff Sessions是第一個公開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參議員;被任命為房屋事務部長的Ben Carson醫生則是第一個稱許特朗普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至於曾狠批特朗普為「小丑」的上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則被玩了一道,被明示暗示可能被任命為國務卿並「面試」兩次,最後空手而回,被人揶揄譏諷。

  外國政府、領袖、企業要跟特朗普打交道可不能按常理出牌,也許該先送他幾頂高帽,不然將來辦事不容易。那些曾開罪特朗普的人及機構可得小心了,未來四年復仇(Vengeance)之手隨時來臨。

2017年1月23日星期一

林鄭挾北京威嚇選委做法卑劣


  本以為少了梁振英這個只懂撕裂分化搞鬥爭的人角逐會令今屆特首選舉比較乾淨理性及公平,誰知道四位參選人才剛確認參選,選戰就出現重大暗湧及逆流,暗箭以及毫無根據的陰謀論橫飛,令公平公正的選舉過程陰霾密佈,比內地大城市近期一再出現的霧霾還可怕,「毒性」更強。

  其中一個「政治霧霾」的源頭就來自死心不惜想延續權力、影響力的梁振英。他作為將離任的特首,理應保持中立,不介入選戰或替人助選,以免被公眾認為他借用公共資源、公帑為某候選人助拳,影響選舉的公平公正。上屆特首選舉,時任特首的曾蔭權也刻意保持中立,沒有表態支持某候選人,只確保選舉過程暢順公平。誰知從選戰開始四位候選人:林鄭月娥、曾俊華、葉劉淑儀、胡國興正式「亮相」後,這位現任特首就完全不顧不干擾選情、保持中立的原則,不斷公開發言稱讚、支持林鄭月娥,對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則不斷明嘲暗諷,既從不肯定他的工作成績,反而針鋒相對似的攻擊曾先生的政綱、說話,儼然成了林鄭月娥的「超級助選員」。例如前幾天曾俊華宣佈參選時提出香港要休養生息的說法,梁振英立時借機公開批評,指香港「休養生息」的話會比競爭對手追過,對香港並沒有好處。

 但只要稍稍看過曾先生發言的前文後理,只要沒有忘記香港過去幾年撕裂、鬥爭苦況的人都會明白,曾俊華說的「休養生息」是希望減少政治爭議,讓香港內部收窄分歧,重建互信。這跟發展經濟、提升競爭力毫無關係,梁振英硬要來個斷章取義,混淆視聽除了因他向來喜歡挑動矛盾顛倒是非外,顯然也是為了抹黑曾俊華,為林鄭月娥助拳。這種公然干擾選舉的做法反映他想延續自己政治路線的意圖,對選戰的公平公正更是有害無益。

  不過,更嚴重的問題還在社會冒出各種各樣的陰謀論及不知真假的「北京訊息」。候選人未正式表態前不斷傳出的勸退、不讓入閘及紅燈綠燈論已教人不安,感到有股力量想阻撓有志扭轉梁振英惡政的人參選。到幾位參選人正式表態後情況仍沒有改善,相關耳語仍沒有停止,某些傳媒、渠道不斷傳出甚麼北京屬意的人選只有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其他人只是陪跑或搞局,根本沒有勝望,也不會得到北京支持。

  本來,任何選戰都會有大量真真假假的訊息充斥,藉以引導選情向對自己屬意候選人有利的方向轉變。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深受北京影響,有人炒作北京消息甚至假傳聖旨左右選情更是免不了。今次的問題卻更嚴重,作為熱門候選人林鄭月娥在展開選舉工程跟一些團體及社士交流時居然使出這樣的手法,明示暗示自己是北京屬意的唯一建制派候選人,其他候選人則得不到「祝福」。最令人震驚的是她在談話過程中還提到某些人當選可能觸發中央不任命特首選人的危機,她是為了防止這樣的憲制危機才毅然宣佈參選。

  林鄭月娥的說法有何根據,她收到甚麼指示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政治上及邏輯上這個說法都充滿假傳北京訊息為自己助選的味道。要知道北京對選委會有極大影響力,連梁振英這樣的冷門候選人都能成功捧上台,擊敗大熱門唐英年,可見北京手執大量選票。只要北京高層執意不讓某人當選,這位候選人難有勝望,根本不會出現候選人勝出北京卻要拒絕委任的危機。

  再看葉劉淑儀、曾俊華及胡國興的背景及政治傾向。前兩者長期在特政府工作,當過主要官員包括手握金融財政大權的財政司司長。北京對他們的政治忠誠及能力理應沒有保留,更不會因政治問題封殺他們當選特首之路。胡國興長期擔任高院、上訴庭法官,沒有任何開罪北京的往績,他也不會被北京視為敵人。由此觀之,林鄭月娥的說法要不是刻誤導選委就是借難以證實的訊息嚇退其他候選人的支持者,讓自己不勝無歸。可這樣的做法不但下三濫,不但刻意欺瞞市民及選委,更陷北京於不義,實在是卑劣的選戰手法,難怪在網上、社會上引起廣泛批評。

  也許因為各方批評湧現,林鄭月娥昨天急急補鑊,解釋有關說法只是「事實陳述」,表明特首要經選舉及中央任命才能產生,一旦選出中央不任命的人將有憲制危機。她又強調自己的話不是形容自己,也不是批評其他候選人。

  可惜,這樣的解釋既無理又無力。基本法早就定明特首產生程序,北京也一再解釋過它對特首及主要官員有實質任命權 (曾俊華辭職苦等一個月未批就清楚看到),根本不必林鄭多解釋。她特意在交流中發放有這樣的訊息只是為選戰造勢,以不光采手法打擊對手。我們強烈譴責挾北京威嚇對手及選委的做法,並呼籲選委不要受這些不清不楚的訊息左右,堅持自己的想法,保障特首選戰的公平公正。


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

曾財爺的Speech


  單看幾位特首候選人的參選演說,前財爺曾俊華可說完勝,他的幕後文膽應記一功。

  好的演說不容易寫,最基本的元素是有大有小,既有個人感觸也有時代呼喚,既有細緻情懷也有激昂道理;演說還得有一、兩句點題的金句讓人傳誦才算數,就如畫龍點睛般。

  列根總統在柏林圍牆前說“Tear down this Wall”,甘迺迪總統在同一道圍牆前激昂的以德文說“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就令兩篇演說名垂千古。要寫出這樣的speech得有深厚政治文化積澱及非常專業的寫手,香港這兩方面也沒有,要有類似的作品不容易。

  老實說在港英年代特別是末代港督肥彭年代,他的大小演說包括policy address都教人看得津津有味,長見識之餘更可以學學甚麼是好的英文。二十年過後,他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引用Jack London的名句:「寧化飛灰,莫變浮塵“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用的好,翻譯也妙,可真是高水平之作,放在國際舞台也不失禮,到現在仍記得清清楚楚。

  回歸後幾任特首從未有類似的佳作,甚至接近一點的也沒有。年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引用流行曲「獅子山下」的歌詞算有心思,但只是小情小趣,上不了大枱,其他更乏善足陳。

  曾財爺的Speech文采算中規中矩,從個人經歷說到家國情算是有心有意思,以有世界視野的香港中國人作政治定位的訊息清楚,大概會hit中不少開明建制、中產及年輕人(非港獨派)。要批評的話是欠了些punchline或金句。

  另一個難得的地方是英文Speech同樣講究,用上同一個主題寫法卻不一樣,沒有來個硬譯或變成chinglish。香港是個國際城市,選CE除了中文演說外,英文Speech也不能馬虎,這樣才不會令香港丟臉!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英國「硬脫歐」英鎊有排跌


 經過半年的摸底、觀察及黨內角力後,英國首相文翠珊終於就英國脫歐抖出比較具體的計劃,表明英國情願放棄歐洲共同市場及關稅聯盟也要保持移民及出入境審批的權力。也就是說,任何脫歐協議都必然要讓英國可以重新建立border control,不會讓歐盟公民自由進出、工作及學習;而歐盟則只能無選擇的把英國當成一般貿易伙伴,不會有任何優惠或特殊對待,甚麼挪威模式(讓歐盟公民自由進出以加入共同市場)或瑞士模式都不合用。文翠珊提的是乾乾脆脆脫歐,一切經貿關係得重新談判再作決定。正因為文翠珊擺出如斯強硬的態度,英國及歐洲傳媒才眾口一聲的說今次Brexit是hard Brexit,過程艱巨,代價不菲。

  從談判的角度看,開天殺價落地還錢是正常的做法。英國人至少五百年前已開始東征西討跟其他國家搞這樣那樣的協議、條約,進行過無數次的談判,自然熟悉這樣的手法。但文翠珊擺出不惜 hard Brexit的態度卻不完全是談判策略,更重要是頂住黨內疑歐派的壓力。

  英國脫歐從一個偏激的idea變成campaign再變成公投及事實都是保守黨內的疑歐派在背後推動。他們自戴卓爾夫人被逼下台後就積極行動,到九二年黑色星期三(Black Wednesday),英國在索羅斯等大鱷狙擊下被逼讓英鎊退出歐洲滙率機制及大幅貶值,令疑歐派相信歐盟特別是德國「欺侮」英國,對歐盟、歐元等更反感,並把矛頭指向當年鼓吹英國簽署馬城條約投身一體化進程的馬卓安,令他任首相的五年不斷受黨內鬥爭所困,不但一事無成還經常處於危機狀態。九七年大選馬卓安及保守黨之所以遇上幾十年未見過的大敗,議席減至不足200個,歸根究底就因為黨內分裂及疑歐派不斷搞局。

  其後在野十三年的保守黨當然不想重蹈覆轍,借卡梅倫的失誤及疑歐派大將Michael Gove、約翰遜內鬥而冷手執個熱煎堆的文翠珊絕不希望成為馬卓安第二,終日提防疑歐派在背後偷襲,更不希望因此而令保守黨失掉政權。在這樣的考慮下,文翠珊自然以保持相位及政權為首要考慮,提出連脫歐派疑歐派都不能挑剔的強硬談判立場,以免腹背受敲落入捱打狀態。

  

  不過,文翠珊打這張硬脫歐牌也有討好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味道。從英國公投脫歐開始,特朗普一直大力支持有關決定,他當選後第一個會見的外國政客正是主催英國脫歐的獨立黨(UKIP)前黨魁Nigel Farage。前幾天他再次就歐洲事務發言,一方面盛讚英國脫歐聰明,另一方面狠批歐洲盟國不負責任,還質疑北約等歐美同盟有何價值。自二次大戰以來,英美同盟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戰後歷代歷代首相都盡力結好美國總統,借她的霸主地位保持英國的國際影響力,邱吉爾與羅斯福,戴卓爾夫與列根,貝理雅與小布殊就是典型例子。文翠珊是弱勢首相,內外聲望都不高,更需要借助美國的影響力在國際社會走出一條路。既然特朗普對英國脫歐鼓掌大讚,文翠珊來個投其所好再乘機重建英美特殊關係(奧巴馬年代英美疏退不少)可能是更好的出路。

 在硬脫歐下,英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率難免下跌,倫敦金融城受衝擊更大,不少涉及歐洲的投資、銀行業務肯定遷離,令外來投資及高薪職位大幅減少。要抒緩走資及經濟收縮壓力,讓英鎊貶值是短期獨步單方。未來一段時間英鎊弱勢難以扭轉,鎊𠥔低處未算低。

Welcome to特朗普世界


剛偷閒到台北走了一圈,看看書跟朋友碰碰頭,少不免聊到近期兩岸形勢、美台關係。禁不住倜侃朋友說特朗普有意扶台灣一把,台灣政府大概歡喜也來不及。朋友登時一臉苦笑,說特朗普的確擺出一副親台的姿態,稱讚台灣是美國的「老主顧」買入大量美國武器,又對中國放狠話,說不一定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這樣的姿態既信不過又把台灣架在進退兩難的地步,接受不得,拒絕不易。

  先申報一下,朋友是鐵桿綠營好漢,幾十年來一直支持民進黨,對甚麼一中各表、九二共識都不放在眼內,只希望台灣繼續走自己的道路。這樣的人居然對特朗普的「示好」有戒心似乎有點奇怪,但只要認真想一下就明白他為何高興不起來。

  首先,特朗普完全是個不可靠的人,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對他而言易如反掌,未上任前他大可說隨時放棄一中,上任後又可以立時反口說中國對美國很重要。若果天真的相信這位狂人真心站在台灣一方,有事的時候會出錢出力撐台灣,那就大錯特錯,被賣了也不知道。

  即使特朗普真的有心支持台灣,例如加倍出售先進武器予台灣,好加強她的國防實力應對中國的威脅。可這樣的offer對台灣也未必有利。其一增加售武只會加劇台海緊張局勢,令兩岸關係更「無彎轉;其二,台灣國力、人口遠遜中國大陸,根本沒條件搞甚麼軍備競賽,反而令台灣政府負債累累。

  根據朋友的說法,特朗普這種「無定向飛彈」式外交真是跟又死唔跟又死。他擔心未來四年台灣會遇上前所未見的衝擊。

  見識過特朗普近一年多的言行,朋友的擔心實在有道理。

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

陳茂波任財爺後患無窮


  北京前天同時批准曾俊華及林鄭月娥辭職,令特首選戰正式開打。事實上特首選舉提名到下月中就會展開,而林鄭月娥及曾俊華是選戰兩大熱門,再不批准他們離職開展選舉工程,對他爭取支持,凝聚共識固然不利;對北京測試市民反應,考驗他們的政治技巧也沒有好處。儘管曾俊華等候批准長達三十五天,林鄭月娥則只等了前後四天,但兩人既被視為勢均力敵,各有能力及fans,同一天批准辭職開展選戰算是公平,誰也沒佔到甚麼好處或便宜。

  星期一的人事任免決定最讓人意外及震驚的是北京居然任命鐵桿「梁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任財政司司長,取代曾俊華的位置。我們認為不管從個人操守、能力以及客觀政治形勢上這任命都是嚴重的錯誤,隨時令香港以至北京付出沉重的政經代價。

  以個人操守及誠信而言,2012年陳茂波接任發展局局長就傳出「劏房風波」,負責取締劏房及僭建物的陳茂波被揭發家人實質上是劏房單位業主,對此他不但沒有申報,被揭發後的解釋也不清不楚。此外,他主責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可他及家人卻持有區內農地權益,形成明顯的利益衝突,可他郤敷衍了事。財政司司長比發展局局長處理更多敏感資料,每一個決定、決策足以影響財富分配,可以令某些人某些企業得到大量利益,也可以令某些人及企業蒙受重大損失。出任這重要職位的人必需對利益衝突問題非常敏感,操守誠信不受質疑。陳茂波在這兩點都不合格,怎麼該由他出任財爺呢?

  從能力及知識上看,陳茂波雖然有會計專業訓練,但財政司司長從來不僅是政府的會計或「掌櫃」,他需要掌握宏觀經濟形勢,熟悉政府的經濟政策工具,隨時準備回應不知從何而來的衝撃以至危機。不管是房地產泡沫爆破、貨幣危機、資金流走、金融海嘯他都要及時作出反應,盡可能不落後於形勢,確保把市民的損失減到最低。陳茂波公職經驗淺薄,宏觀經濟知識歷練也是「有限公司」,一旦未來幾個月全球或亞太區發生重大經濟、金融危機,例如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又或亞太區因資金大量流走而發生類似九七九八的金融風暴,陳茂波根本沒足夠能力、經驗處理,更沒有足夠的份量及知識可以穩住市民、市場的信心,特區政府的反應隨時像「倒瀉籮蟹」,要不是太粗暴(像內地救股災那樣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場規範)就是太無力令狙擊的大鱷毫不受損。

  結果,香港變成提款機,任由大鱷予取予攜,實體經濟則大插水,久久難以恢復。更可怕的是,未來幾個月出現這些重大危機的風險一點也不低。我們怎能把重任交託在一個能力、經驗嚴重不足的陳茂波身上呢?

  在政治上,梁振英不再連任反映北京體會到港人求變求擺脫梁振英路線的訴求,反映北京明白港人對梁振英破壞香港核心價值的擔憂及反感。在過去四年多,香港政治、社會禮崩樂壞,大量原本運作良好的規章制度包括公平公正、用人唯才、重視確當程序等都被梁振英及他的無能「梁粉」大肆破壞。只剩下由曾俊華負責的財經金融體系及政策守得住過往價值及規矩,包括量入為出的財政紀律。要不是曾俊華一再要求問責官員及公務員嚴限經常開支增長不能超越經濟增長,梁振英政府肯定更「大使」,肯定令政府體積大幅膨脹。現在曾俊華為可能參選特首離任,北京卻任命頭號「梁粉」接捧,他為了配合「主子」梁振英肯定大開庫房甚至先使未來錢,務求令梁振英留下「功績」。要知道政府開支一旦編入預算,影響不是一年而是未來幾年甚至五年,讓陳茂波任「財爺」將會後患無窮,連財政紀律這最後防線也崩潰。這跟市民「去梁振英化」的期望不僅背道而馳,更進一步破壞香港核心價值,實在是非常錯誤的決定。

  我們強烈反對陳茂波接任財政司司長,希望北京收回成命,重新考慮。


中國比俄國對美威脅更大


  特朗普還有幾天就上任,可他跟內閣成員特別是掌管國安政策官員的分歧幾乎就像不同政黨那樣而不是同一個團隊。特朗普本人對俄羅斯及新沙皇普京愛護有加,即使如山的證據顯示普京指使黑客干擾大選又威脅北約盟國,特朗普也不肯深責,還說黑客襲擊非單來自俄國,恐怖組織、中國同樣不時對美國發動網絡攻擊,狂人總統那份護俄的姿態教向來視俄國為死敵的美國共和黨不是味兒。

  特朗普的內閣成員說法卻大大不同。來自Exxon Mobil的國務卿蒂勒森固然認定俄羅斯不可信又愛搞鬼,必需嚴加提防;國防部長馬蒂斯更不客氣的指俄羅斯是美國的頭號威脅,志切要瓦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必需認真對付。重要閣員跟總統之間對俄國看法分歧如此大,特朗普上任後究竟誰說了算,如何制訂及執行對俄政策實在是大大考驗。

 對俄國的威脅高度有不同看法,對中國卻是眾口一辭的批評,不是指責中國在經貿上佔美國便宜就是指中國在南海建人工島及軍事基地對區內國家構成威脅。候任國務卿蒂勒森不客氣的指中國南海造島跟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半島的做法沒有兩樣。根據美國官方的立場,俄國進兵克里米亞是侵略行為,必需受到懲處,所以引入強力的制裁。可南海島嶼中國向來宣稱擁有主權,美國官方也從不敢直接否定,頂多說不介入、不站邊,不致把中國說成侵略者。候任國務卿這樣的說法實在不友善,跟美國自七十年代以來拉攏中國對付俄羅斯的策略不一樣。

  老實說對美國來說,俄中目前還不是真對手 (遠及不上蘇聯邪惡帝國)。俄國軍事實力雖強,核武威攝力跟美國在伯仲間,但俄羅斯經濟實力有限,科技上、財力上只會逐步落後於美國,中長期來說威脅將越來越減低。

  另一方面,中國核武實力遠遜美國,彈頭數目不到Uncle Sam 十分一,其他常規武器同樣跟美國有二、三十年的技術差距,短期內不易拉近距離。不過,經濟上中國的實力不谷低估。將落任的國務卿克里就預期中國不遠的將來在經濟體積上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大部份經濟學者則預期中國在2020至2025年間成為世界經濟龍頭。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意味將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但意味中國的經濟資源充裕,可以更大手筆投資在科技及軍事上,加快收窄雙方在軍力上、影響力上的差距。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及重要內閣成員眾口一辭批評中國是美國的威脅不能算是非理性反應,甚至不是那種例行的China bashing (痛批中國)而是有根有據並大有可能得到非特朗普陣容人士的附和。

  也就是說,中俄兩國雖同時被說成為美國的威脅,但從特朗普個人以至美國的政治氣候來看,未來四年,只怕中國面對的政治壓力要比俄羅斯大,不但貿易、經濟上可能被針對;南海上的對峙也可能加劇,出現猛烈的口水戰、宣傳戰,兩國關係從壞走向更壞,能否保住基本的互信合作將是個疑問。而處於兩強夾縫中的亞太區國家不管是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可得當心,隨時變得兩面不是人,陷於一場又一場爭議角力。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膠波」財爺!


  北京同一天批准林鄭月娥跟曾俊華辭職一點不讓人意外,讓兩人同一天出發總比前後腳好,省得被人覺得不公平。張建宗代替林鄭當政務司司長也合理,他已是最資深官員(公務員+問責官員),更上一層樓該不會難倒他。

  問題是陳茂波為什麼能「水鬼升城隍」,平白升格當「財爺」!對於「膠波」忽然當財爺,坊間有兩種解讀。其一是北京政治酬庸一下梁振英,讓他最後半年任期跟自己的好兄弟「膠波」拍擋,圓二人的心願。其二是讓「膠波」試工,若表現OK下任特首又由林鄭出任,那「膠波」便可順利過渡正式成為財爺,到時候特首是梁振英的「分身」,財爺是梁振英的好兄弟,令梁振英對香港政局的影響比在任時更大(過去幾年至少有鬍鬚曾控制財政,不讓「梁粉」們插手)。

  不管Version 1或Version 2都很可怕。梁振英不連任,或不能連任無疑減少了北京的麻煩,讓它可以較容易調整政策,重新出發。但這不是甚麼功勞,整個亂局是梁振英一手造成,他負責下台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沒理由再有甚麼獎賞,更不要說拿「財爺」這個事關重要的位置酬庸他,拿香港人的福祉補償他及膠波的「玻璃心」。

  Version 2更可怕。「膠波」不管當議員還是做局長也沒有甚麼建樹,能力平庸。而且,他上任後的利益衝突問題總是拖拉,個人誠信操守受質疑,根本連出任局長的資格也不符合,更不要說讓他升任掌管政府財政、擁有重大法定權力(包括動用外滙基金)的財政司司長。這樣的人讓他七月一日自然消失已是仁至義盡,還讓他做見習財爺實在荒謬!

  只能祈禱未來幾個月不出甚麼金融危機,不然陳茂波肯定手忙腳亂,令香港傷上加傷。

  

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樓市泡沫預警絕不是「狼來了」!


 近兩、三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知名地產或銀行業人士警告樓市有隨時爆煲或大調整的風險。一五年地產業界人士湯文亮就認為細價樓價位高勢危,隨時會爆煲,大跌三成或更多,還可能出現一萬個銀主盤。他的「預言」提出後引發哄動爭議,有的認為是譁眾取寵,有的認為調整幅度不會如此大;也有的認同湯先生的說法,指樓市早已出現泡沫,一旦爆破跌勢自然驚人。

  其後美國聯儲局一再表明將啟動利率正常化,又在前年底加息,令本地樓價一度有下跌趨勢,有部份樓盤成交價比高位調整達兩成,平均而言則跌了一成半。只是,跌市沒維持多久,到夏天已企穩,其後更掉頭回升,令樓價在去年底回到跟跌市前差不多,湯文亮先生更在樓價止跌回穩後公開表示預言有錯。

 踏入2017年,另一位重量級財經界人物、前匯豐銀行副總經理劉智傑先生在社交媒體及主流媒體發話,指香港樓市危機四伏,內外基本結構已變,其中美國加息幅度及速度更可能比所有人的預期高,升至五厘也不讓他感到奇怪。到時候供款負擔將會大幅增加,令超高樓價無法維持,並可能出現長期跌浪,三十年也無法翻身。他又認為大有可能在未來十八個月出現。

  劉先生是資深銀行家,退休後繼續留意本地及全球經濟情況,他的看法自然有他的觀察及根據。重要的是,不管湯先生及劉先生的「預測」都建基於經濟及樓市基本因素,他們都覺察到支持超高樓價的基礎已逐步削弱,隨時有崩塌的危機。只是,資產泡沫從來不易確切知道爆破時間,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爆破及引發巨大衝擊後大家才知道泡沫原來已經破滅。

 就以九七回歸後的樓市大調整為例,第一波跌市在九七年秋天因亞洲金融風暴觸發,樓價短時間內下跌近三成。但當時大部份人都為這是健康調整,不久後就會回穩及重拾升浪,因此而入市「執平貨」的人也有不少。誰知道樓價自此輾轉下跌,到零三年「沙士」疫潮時下跌達六、七成,蒸發大量財富。從那時回望才知道九七年秋天正是樓市泡沫爆破的時刻。

 本地樓市今次升浪基本上從零三年底零四年初開始,到零九年則因各國央行推行超低息及量寬政策而「起飛」,遠遠拋離經濟基本因素及市民收入增長,其後更升破九七年的「瘋癲」價,向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價位進發。也就是說,今次樓市大牛市長達十三年,樓價已升至市民要不吃不喝把所有收入存起來才足以購買一個五百呎的單位的荒誕水平,根本沒條件長期維持。

 而支撐樓價高居不下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超低利率已開始明顯有變化。聯儲局的加息步伐雖比一五年時的預期慢,但到去年底口風開始轉變,認同通脹可能成為問題,意味加息傾向比之前兩年更強。此外,美國候任總候特朗普計劃推出6萬億美元的減稅方案,並在不同州份推出大型基建計劃以刺激經濟。這樣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肯定增加政府負債,推高債息水平,並加快工資增長速度,從而推高通脹壓力,逼使聯儲局理事們在加息時要更重手,以防範於未然。有聯儲局理事預計今年大有可能加息三、四次,令利率從半厘升至逼近兩厘。

  而且,通脹壓力一旦成形需要一段長時間才會受控,期間央行只有一招對付,那就是不斷加息以抑制過熱經濟,令未來幾年每年加息四次甚至更多的機會大增,而利率則會快速回到四至五厘的正常利率水平。以四厘跟現時近零息相比,供樓負擔將大增五成,原來二萬元的供款升至三萬元以上,實力稍差的業主將難以負擔,新買家也將大幅減少。這樣下來,樓市怎麼可能不來個大逆轉,樓價怎可能不調整三、四成甚至更多?

 預測資產泡沫從來不容易,老練如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也看漏了眼。但看錯的其實是爆破具體在何時出現而不是泡沫的本質。歷史經驗說明,泡沫本質是虛幻的,不會長期持續,日本、美國的樓市泡沫就先後爆破,造成長期損害。本地樓市處於泡沫狀態已明顯不過,破滅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甚麼時候;而一旦爆破調整過程將會既痛苦又漫長!

高水平選戰


  北京終於批准兩位司長辭職,讓他們兩人正式宣佈參選,不用再等候「阿爺」發落。

 以選戰陣容來說,今次特首選舉算有可觀性,候選人的陣容比歷屆特首選戰強勁,能力及政治歷練也比較豐富。以上屆為例,唐英年跟梁振英合演的「豬狼決」無疑非常刺激,但其實兩人的政治技巧不高,說話、反應乏善足陳,好看的只是不斷揭發出來的醜聞,從婚外情到私生女到僭建到黑幫飯局...等甚麼都有。傳媒僱用的多架吊臂車包圍約道唐宅的奇景可說世界奇觀,連外國主要傳媒也大肆報道。

  再早的曾蔭權V.S.梁家傑更是淡出鳥來,煲呔曾勝券在握,標榜「做好呢份工」已輕易勝出,梁家傑打的也是斯文架,沒有威脅也沒有擊中要害或留下甚麼名句,像走過場一樣就過了。

  今次卻不同,三位建制派候選人林鄭月娥、鬍鬚曾及葉劉行政經驗豐富,政治歷練不少。不管你是否喜歡他們本人,都不能否認他們各自有一套想法,有獨特個性,對政府的角色及做法如何也明顯有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同場辯論政策及香港未來發展大概可以得到三個不同的version,算是有多元選擇,不能再說是「爛蘋果與爛橙」。

  再加上形同老頑童卻又不失庶民幽默感的胡官來一點局外人觀點,選戰候選人陣容可算是鼎盛,對政策好壞更可有較深入的辯論,不會變成「豬狼決」般的泥漿摔角。

  期待看一場高水平的選戰,更期待北京不要再扭選委的手,讓他們自己作決定好了!

2017年1月15日星期日

從“Imperial Presidency”退下來 的奧巴馬


  美國外交大老基辛格說,特朗普是近代史上前所未見(Unprecedented)的政治人物,奉勸各國政府領袖花一點時間、耐性認識及接受這個人物。基辛格的勸告實在很有道理,美國雖說實行三權分立又有成文憲法,但總統權力不是鐵板一塊,伸縮的空間不少,得視乎總統的性格及如何行使權力。著名歷史學者Arthur M. Schlesinger jr. (曾任甘迺迪總統幕僚在七十年代的名著The ImperialPresidency” 就對不同總統的權勢、權力作了仔細的比較,認為自小羅斯福總統以降美國總統這個職位的權力相對於國會持續上升,隱隱然有古代帝皇大權獨攬的味道,難怪他取了Imperial Presidency作書名。


  根據Schlesinger的說法,美國歷史上總統權力升降有不同的循環。從十八世紀末立國開始後的七十多年,總統因戰爭、開拓西部等問題不斷擴大權力,並開始繞過國會自行其事,特別在介入戰爭時一再出現先斬後奏局面。此外,總統任命的幕僚越來越多,令白宮不再僅是總統的居所及辦公室,更成為另一個重要行政權力中心。林肯總統期間可說是總統權力的第一個高峯,他不但以行政命令宣佈解放黑奴,在南北內戰期間更以三軍總司令的身份對新聞實行審查及限制部分公民權利以確保戰爭勝利。這樣行使權力大概開國元勛如華盛頓、Thomas Jefferson都沒有想到。


  也許是物極必反又或內戰血的教訓印像太深刻,此後七十年國會都盡力約束總統的權力包括外交及開戰權力,以防總統濫權。到一次大戰期間威爾遜總統決定派兵參戰,但整個參戰決定受到國會嚴格管制,正式向德國等宣戰經過國會通過。戰爭結束後的巴黎和會,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包括成立國聯(League of Nations) 希望維持國際和平,最終國聯成立了,主倡的美國卻因為國會反對而不能加入,令威爾遜總統面目無光。

  到一九四零年代情況再次逆轉,總統權力上升,國會權力相對下降,這當然跟小羅斯福有關。他為了對抗大蕭條搞的新政(New Deals)已大大擴張聯邦政府包括總統權力;其後到四一年正式參與二次大戰更令總統權力大增,國會為了確保美國戰勝幾乎是無條件支持小羅斯福的政策、作戰策略及人事任命。二戰後總統權力從杜魯門到艾森豪威爾到肯尼迪及詹森都沒有回到小羅斯福以前的格局,反而繼續擴張,進行小規模戰爭或Covert Operations 更已成慣例。杜魯門介入韓戰,甘迺迪插手古巴、越南更是不把國會放在眼內。Schlesinger的書寫到七十年代,他認為當時的總統尼克遜把Imperial Presidency發揮到極致,不但在軍事、外交上獨行獨斷(把越戰擴大至柬埔寨、派基辛格到中國破冰);在內政上則形同封建君主那樣大搞秘密活動,派人竊聽民主黨總部的水門事件就充滿東廠」密探意味。

  Schlesinger的書到七十年代為止,但他提出的觀察卻相當有用。近現代美國總統權力跟開國元勛時代固然不同,跟一次大戰的威爾遜也不可同日而語。是不是已形同「帝王」可以討論,但有越來越多不受限制、監察的權力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當國家處於戰爭時,總統更可憑藉三軍總司令的位置便宜行事,小布殊就以911與恐襲為理由發動兩場重要戰爭,花掉近萬億戰費,國會及其他人一點辦法也沒有,逼得奧巴馬為他執手尾,逐步徹走駐伊的數萬美軍。

  相比之下,奧巴馬由於較少在外的 adventure,除了擊殺拉登以外沒有讓美軍介入甚麼戰爭,再加上共和黨在國會刻意留難(連任命大法官的權力也被廢去),以二戰以後的總統計,他大概最不符合Imperial Presidency的描述。

  他的繼任人特朗普向來對所謂due process 或規矩視若無睹,競選時已破盡成規,上任後肯定任意行事,以「帝王」自居,未來四年肯定會更像個imperial president。


延伸閱讀: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Reprint edition, 2004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

走資潮隨時引發中國版金融風暴


  近期中國的經濟情況乍暖還寒,表面看經濟數據不壞,通脹率超過2%,經濟增長達到6.7%,製造業從低谷走出來,長期積弱的股市企穩在3100點(上證指數)的水平,沒有再出現大跌。但在控制資金外流上則沒有最緊只有更緊,除了已採取的措施如限制銀聯卡買保險、限制拿到澳門的現金、要求內地企業海外併購前要先得到批准...。新近還對外國企業把利潤以外幣滙出嚴加規限,一派如臨大敵的模樣,跟其他經濟環節的表現好像不相配。

仔細想北京嚴防資金外流不但有道理,更有必要性,因為不管從內部維穩到防禦外來震盪都有必要把好資金流動一關,避免出現奪門而出的失控情況,否則不但經濟發展受挫,政治穩定也保不了。

  對所有新興經濟體來說,最大的夢魘是資金忽然大量及流走,一方面令滙價暴跌,外債變得難以負擔;另一方面令本地金融體系水緊,周轉不靈。結果不但金融體系無法正常運作,實體經濟也會嚴重受損,隨時陷入嚴重衰退。八十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九十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機,九七、九八亞洲金融風暴及俄羅斯債務違約的引發點都是原來泊在新興市場的資金突然大量流走,殺政府及金融體系一個措手不及,形成恐慌及進一步走資的惡性循環,情況最終變得不可收拾。

  以體積而言中國已不能算是新興經濟體,畢竟它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規模達到十萬億美元。但以體質而言中國卻不會比新興經濟體好多少,特別是中國政府一直實行外滙管制,企業及個人習慣一個穩定的外滙環境,一切都可控及可預測;一旦環境有變特別是滙率不再穩定,企業及個人很容易出現恐慌情緒,就像羊群一樣爭相奪路而逃以保護本身及企業的資產不受滙率貶值侵蝕,甚至希望搶在他人滙走資金前出手,以減低損失及勝過競爭對手。

  近兩年隨著內地投資回報大降,產能過剩加上人民幣轉弱,內地開始出現資金外流的情況,令中國外滙儲備從近四萬億美元跌至三萬億美元左右。本來,三萬億美元外滙算是相當雄厚的本錢,足以抵禦任何外圍炒家狙擊。問題是美元在加息預期及通脹預期升溫下支獨秀,人民幣貶值的速度則加快,向外闖的內地企業自然想搶先一步把「人仔」變作美金以保持購買力,內地富豪為了保住身家同樣不甘後人走資保值。

  這樣的貶值預期令走資速度加快,到某一個時間點便容易引發恐慌情緒,爭相把「人仔」換成美金,任何可用的換外滙渠道都會用上,甚至像「螞蟻搬食物」靠小規模的跨境交易如信用卡走資。換言之,在貶值預期下「狙擊」人民幣的不是海外的大鱷,而是內部的力量,是內地企業及富豪以至新興中產階級。對這些人內地政府不可能像香港打大鱷那樣把他們擋在外頭。

 若果大小企業、富戶都走資以防貶值的損失,三萬億外滙儲備即使足以應對也不足以穩定人心,特別是民眾看到儲備快速減少時,恐慌心理(panic)便會形成及廣泛流傳,更添政府及金融系統的壓力。

  為了防患未然,為了避免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帶來的變動及不確定性,北京及早落閘減少資金外流的數量及速度是比較有效的辦法,至少不用到panic的時候才落閘,也可以減慢資金、外滙流失的速度,避免出現中國版的金融風暴。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對外滙的管制只會加強,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的時間表肯定進一步推遲,甚至可能無限期押後。

  走資引發的金融風暴通常連帶引發政治危機,這可是北京最需要提防的!

防止梁振英「借屍還魂」最重要


  若果政圈的沒有出大錯的話,未來幾天將是下任特首選舉關鍵的時刻,兩位份量最重、勝望最高的候選人包括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將會現身,成為特首參選人,正式揭開特首選戰。這裏無意低貶另外兩位參選人:前大法官胡國興及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但跟兩位司長相比,他們兩人在民望、人際網絡及支持度上都有距離,要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在小圈子選舉中擊敗兩位司長不容易。

  由於是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有權投票的只有一千二百名選委,市民的意見可以起多大作用或只是作為合理化北京決定的工具仍是未知之數。但為免未來五年再出現梁振英式的撕裂分化,為免再出現梁粉亂政的局面,公眾即使無權投票也有必要清晰向北京及候選人表明不想讓「梁振英」以任何形式借屍還魂,變相延續他的管治;而有權投票的民主派及非建制派選委更要用好手上的一票,阻止梁振英路線復活,並盡力推動政制改革重新起步。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求變、求打破梁振英亂局已成了市民的普遍願望。去年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高投票率及民主派與非建制派大勝的結果,再加上十二月選委會選舉的結果都清楚顯示,市民都厭透了梁振英代表的分化鬥爭路線,厭透了無心無能梁粉竊踞高位胡作非為的局面,更厭透了梁振英剛愎自用視不同意見為眼中釘及仇人的態度。市民希望香港社會能重新出發,保住及鞏固我們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不致進一步受到侵蝕以至摧毀。

  難得梁振英被北京逼退」或「勸退」,無法爭取連任,這正是最好的時機讓香港社會休養生息,讓過去幾年因梁振英的撕裂分化策略而出現的傷口愈合,讓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市民可以重新有對話的基礎及空間,或至少可以agree to disagree而不是各走極端不相往來。

  同樣重要的是,新的特首可盡快改變梁振英的用人唯親做法,可以擺脫過去幾年一左二窄的政治任命策略,不再讓梁粉如近親繁殖那樣佔據各重要公營機構及諮詢架構要職,改為吸納真正有能力、有公眾認受性的專家、學者、議會代表,讓政府的諮詢架構減少偏聽的情況,讓市民的意見及需要能更有效的傳達,讓公共管治不再只是落實一男子梁振英的想法而是市民的想法。

  而要真正清除梁振英的遺毒,讓香港揭開新一頁,下任特首絕不該承繼梁的路線或做法。而是必需跟他劃清界線,必需在施政理念、管治作風、用人策略上徹底擺脫梁振英的壞影響。只有這樣,社會才有可能復原,過去幾年的撕裂分化才有可能逐步彌弭,像吳克儉這樣無能無心的人才會在權力圈內消失。若果有候選人為了爭取梁粉選委或土共支持而死抱梁振英路線不放,繼續他剛愎自用的管治態度,讓梁粉們、愛字頭的團體在香港政壇繼續起重要作用,甚至找梁振英加持,那只會令未來五年變成沒有梁振英的梁振英之亂,市民求變求打破僵局的願望便會落空。

  未來幾天當下屆特首候選人全部現身後,市民、民主派及非建制派選委可得認真了解他們的理念、態度及支持他們的團隊,分辨他們是跟梁振英之亂告別還是梁振英的影子,並盡力防止梁振英借屍還魂。

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告別演說


  奧巴馬告別演說中途感動落淚,又擁抱妻子米歇爾,場面甚是感人。對這樣一位 向來 compose 又強調紀律的政治人物而言,公開落淚算是罕有,大概真有點思前想後仿如隔世的感嘆。

  演說中他提到三十年前在芝加哥起步時候的迷惘與掙扎,然後努力向上,再從社區服務、社區政治參與拾級而上,最後步上白宮寶座,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還記得08年採訪他在Grant Park 的勝選集會時,現場民眾都非常興奮,仿彿真的看到新希望,感受到“Yes We Can”的樂觀情緒。站在台上發表勝選演說的奧巴馬那時還是滿頭烏亮黑髮,笑容則有點強裝鎮定的意味。

  八年後的今天他已是salt and pepper滿頭(黑白髮交雜),但說話從容,充滿自信與大將之風。的確,八年來他的功績不少,歷練更多,隨便數一數就有成功克服金融海嘯帶來的動盪與衰退,讓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復甦最快。擊殺拉登,把美軍從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泥沼中拉出來等。內政上他落實醫保改革更是圓了民主黨人幾十年來的夢。

  奧巴馬的感觸也許還包括對繼任人特朗普的anxiety。那位狂人已明言上任第一天就會著手把多項奧巴馬的外交、內政成就推倒重來,幾乎等同把過去八年的歷史抹乾淨,令奧巴馬的legacy只剩下第一任黑人總統,沒能留下甚麼lasting 的東西。想到這裏,奧巴馬實在不能不滿腹感慨。

  其實,奧巴馬不必想太多,以特朗普的亂搞冇規矩習慣,大概不到一年就會問題百出,醜聞停不了;到時候美國人只會更懷念他的八年治績。

奧巴馬八年管治得失


  八年多以前為了較深入了解將成為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的奧巴馬,特地到伊利諾伊州首府春田市(Springfield)州議會大樓走了一趟。看看他發表參選演說的地方(也是林肯總統宣佈參選的地方)。大樓的紅磚外牆充滿歲月沉殿的痕跡,跟政治資歷甚淺的奧巴馬好像有點不相配。

  沒多久後在芝加哥Grant Park採訪奧巴馬的勝選集會,看着這位新當選總統年青得有點生澀,總有點壓不住場的感覺。那時候有點擔心這位華盛頓權力圈的newcomer會像七十年代入主白宮的「花生農夫」卡特一樣處處碰釘,一事無成,只做一屆就黯然下台。

  現在回望那時實在過慮了,也大大低估了奧巴馬的政治天賦與技巧。這位當年的政治超新星不但在2012年成功連任,不是「一任總統」,在外交、內政上的成績更是遠超前幾位總統。單看落任前夕個人支持度仍穩站在五成以上,比同樣快落任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固然高得多(不到10%支持度),比上任只有一年的台灣總統蔡英文也高(只有四成多)。

  先不看具體的外交、內政,單看他管理白宮團隊的能力已教人刮目相看。白宮是行政權力的中心,在那裏工作的人少不免有野心也有自己的agenda,弄得不好、紀律不嚴明隨時出現內閧或濫權,到頭來損害總統形像及整個政府的效能。克林頓的白宮就是亂局一團,除了他自己的性醜聞外,助理、發言人之間爭寵門放消息,連理髮、美容問題都讓傳媒訕笑一番。奧巴馬的白宮卻不一樣,沒有傳出過甚麼醜聞、誹聞,沒有內部權鬥,人事變動井井有條,完全是個團結的團隊,這份管理功夫實在不易學。

  再看內政同樣不失禮。奧巴馬上場正值金融海嘯最黑暗的日子,金融體系隨時崩潰,實體經濟大插水,失業率急升至接近雙位數、聯儲局的量寬政策能否行得通仍是個謎。到零九年美國三大車廠因資金周轉及市場不景氣瀕臨倒閉,奧巴馬政府破格出手相救,協助車廠渡過難關,保住大量職位之餘更令他們重拾競爭力。從零九年到現在,美國經濟增加了一千多萬個新增職位,失業率從接近10%跌至4.7%的充份就業水平。跟歐盟、日本相比,美國受金融海嘯打擊最深,復原卻最迅速有力,這當中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當然出力不少,奧巴馬也功不可沒。

  此外,成功落實醫保改革對民主黨支持者來說更是難得的成就。早在六十年代詹森總統時已有意搞醫保改革讓低下階層、沒有固定職業的人得到醫療保障,但幾十年來都不成功,克林頓上台八年同樣無寸進,倒是奧巴馬在第一屆任期內就落實了改革,讓至少三千萬原本沒有任何醫療保障的人受惠。對民主黨人來說這份功績更是卓越。

外交方面算是奧巴馬的弱項,除了派特種部隊殺死九一一主謀拉登外及令軍撤出伊拉克外,其他功績不多,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更變成區域亂局,引發新一波的恐怖主義浪潮包括ISIS興起,到現在仍在發酵惡化。至於說得最多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策略雖有些微進程。但還未顯出威力,反而中國在亞太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開始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


  再過幾天,奧巴馬將要告別白宮,由於接他的繼任人特朗普已聲言將會roll back他的內外政策,其中醫保更可能首當其衝。但不管特朗普如何變,奧巴馬是美國近代史上其中一位最有為總統的位置不會有變。也許不到一年,美國人會更懷念奧巴馬的治績。

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選戰勝推理小說


  今屆特首選舉實在有看頭,至少有點高手過招的意味,跟上屆豬狼決一味爛鬥爛,鬥揭醜聞爆陰毒高明得多,文宣戰更是未正式開打已拳來腳往,教人看得目不暇給,得像推理小說那樣左猜右度究竟發生何事。

單單是鬍鬚曾財爺辭職超過一個月仍未獲批已教人心癢癢,反曾的一時說中央出紅燈不批准財爺出戰,要對他施壓施壓;一時說要等埋奶媽林鄭作好準備才表態,以示阿爺心意早向林鄭,明示暗示財爺不要白費心機。親中大老吳康民比較坦白,一再公開指阿爺信不過美國長大的鬍鬚曾。財爺支持者當然不手軟,先說阿爺要處理重要國事,沒空審批辭職問題;到拖延超過三星期則開始改口風說財爺意志堅定,不會被勸退。

  到近日林鄭參選的姿態明顯,是非更多。最新鮮的是幾位參選人及疑似候選人包括大法官胡國興都跟北京來的欽差大臣、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深圳見過面,有說財爺見了不止一次,見面內容是甚麼當然沒有新聞公佈,有的是小道消息,例如說北京以亞投行副行長、政協常委等高職引誘財爺棄選,好營造林鄭高票當選的局面,但北京offer已被財爺婉拒,他會堅持參選。

  老實說,北京即使真的想財爺退選也不必提出甚麼實質offer這麼笨,不然只會給人口實,而且,亞投行副行長只是虛職,要權沒權,要錢沒錢,拿這東西要財爺放棄特首之位未免看扁他。另一方面,放這消息對財爺也不利,令人覺得他跟北京對着幹,可能會嚇怕建制選委。也就是說,這個利誘勸退的消息其實對兩大熱門:林鄭及曾財爺都不利。是第三勢力在搞局向兩人放冷箭還是真的有神秘候選人想收漁人之利現在仍撲朔迷離。

像這樣充滿神秘感、敵人是誰也不易搞清的選戰怎會不好看?大家繼續剝花生吧!

今天應該很憤怒!


  香港國際機場接機大堂發生所謂「愛國」人士追打、襲擊香港眾主席、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的事件後接到不同朋友傳來訊息,有的說難以置信,有的說不可接受;有的驚呼這裏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出現這樣公然以暴力針對異見人士的事件委實令人震驚及憤怒,覺得我們的城市變得陌生又又可怕。

  先不管羅先生是立法會議員及民意代表,單單是一個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眾目睽睽下被一群明顯有組織的人襲擊、毆打已是任何法治社會不能容忍的,是任何文明社會都接受不了的。而且,事情並非發生在甚麼街頭巷尾暗角及夜半時分,襲擊發生在全世界最繁忙、人流最多的香港國際機場,現場還有警務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可施襲的「義和團」成員沒被強力阻擋或驅散,事後只有極少數人被捕,羅冠聰先生的身體則多處受傷。這樣的情況實在教人難以置信及憤怒。

  然而,對今次襲擊表示憤怒的人還是太少了。有25位民主派議員聯署譴責,有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發聲明痛斥暴徒,有記協及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發聲明譴責暴徒連採訪的記者也襲擊侮辱;其他人不知是麻木還是無奈,又或認為是普通糾紛或襲擊,沒有甚麼反應,視若無睹。而口口聲聲重視法治、依法辦事的特區政府反應同樣輕描淡寫,沒有對暴行有作嚴厲譴責批評,彷彿沒事發生一樣。

  其實只要仔細看看事件就能明白,今次襲擊絕不是一時衝動起哄鬧事,而是有組織、有預謀襲擊民意代表、異見人士的事件,背後甚至可能有當權者的支持。而暴徒的做法是對香港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及法治的挑戰及踐踏,要是任由這股力量、這樣的做法發酵滋長,任何市民、任何時候都不會安全,大家都得在暴力陰影下過活,不能說想說的話,不能見想見的人,不能過有尊嚴的生活。

  應該看到,羅冠聰等飛到台灣出席政黨交流活動時已有親中反港獨團體成員在台北機場圍堵、滋擾他們,幾乎釀成混亂,還好台灣警方全力保護羅冠聰等人離開才沒有出事。到羅冠聰回港後再遇上襲撃,顯示有一股政治勢力刻意針對打擊他們,千方百計阻撓他們到台灣進行正常的交流活動,甚至不惜以暴力相向。這股勢力是北京當權者或是土共或甚麼人暫時難以確定,但不管是誰都無權侵損市民的政治信仰及言論自由,更無權以非法或暴力手段威嚇阻撓市民對外的正常交流活動。若果不依法追究及嚴厲譴責這樣有組織的暴行,主事者、組織者便會更肆無忌憚使用類似的手法威嚇其他人,其他政黨,甚至用上更激烈的暴力手段。到時候基本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勢將成為空話。

  警方的反應及處理同樣令人失望及莫明其妙。在發生機場襲擊事件前,警方早已知道有情緒激動的示威者準備衝擊羅冠聰,並曾建議羅從其他通道離開。儘管羅冠聰因要會見記者交代台灣交流的情況而不肯改走其他通道,但警方沒有理由因此而放鬆對羅的保護,更沒有理由不加強現場警力部署以防秩序失控。事實上控制人群維持機場秩序是警方的基本責任,即使不是保護可能受襲的羅冠聰,警方也沒理由放軟手腳,任由激動的示威者一哄而上發動襲擊。試想想一旦秩序在衝擊下大亂,隨時有旅客或其他機場人員受傷,警方沒理由坐視機場變成「戰場」吧!

  羅冠聰及香港眾志有他們的政治主張,不一定所有人都支持或接受他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構想,有的人甚至為他們扣上「港獨」的帽子。但不管他們的政治主張如何,他們的基本公民權利、人身安全及自由都不應被侵擾,不應受暴力威嚇,擁有公權力的執法者更應盡力保護,以示專業及政治中立。要是對暴力威嚇異見者的行為視若無睹、沉默以至緃容,沒多久就會發生更多類似的圍堵襲擊,不管在機場、遮打花園、維園都會見到「義和團」的身影,看到一個又一個「羅冠聰」被人以暴力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