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特區政府該做「守財奴」


  不知是因為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一眾特首參選人中民望太高以至成為攻擊對像,還是因為新財政預算將至大家希望不夠班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手鬆點多增開支,近期對特區政府理財原則的批評有增無減,火力十足。最輕微的如指政府或「財爺」長期估錯數,低估了財政盈餘,以至「庫房滿溢」;嚴重的則指政府過去多年一直只扮演「守財奴」角色,沒有「適時」增加開支及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令政府儲備越來越多而社會氣氛則越來越多不滿。

  表面上看這些指控或批評似乎有點道理,畢竟政府庫房的確不斷膨脹,財政儲備已近萬億。另一邊廂,社會怨氣不少,一些公共服務包括醫療、老人社區及院會服務則顯然未跟不上需求,壓力極大。但仔細想的話就明白社會怨氣跟庫房滿溢毫無關係,估錯財政盈餘或令政府財政儲備增加則根本不是甚麼過失。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嚴重分化,對抗矛盾前所未見的確是事實,但這樣的情況跟政府財政政策或量入為出理財原則毫無關係。市民不管是反國教、要求雙普選、反對「八三一」及佔中都不是因為政府某些支出太多或跟不上社會需要。事實上政府經常性開支已比五年前梁振英政府上任時增加超過一倍,還未計算那些一次過的派糖及津貼措施,可民怨依然沸騰,官民關係更跌至低點。由此可見,當前政治困局的關鍵絕不是政府開支不足,而是梁振英政府倒行逆施,奉行鬥爭管治策略,令社會走向激烈以至暴力對抗。而把過去社會問題歸咎財政政策只是在轉移視線,混淆視聽,為梁振英的錯誤作掩飾。若果有候選人以為大開庫房派錢,大增政府開支以示有為就能解決社會矛盾更是錯得厲害,因為這樣做不是對症下藥,而是藥石亂投,浪費珍貴公平資源。

  至於批評累積大量財政儲備是財政官員的失誤,是「守財奴」更是莫明其妙,毫無危機感。首先,庫房的儲備不是現屆政府的資本,更不是特首的「私己錢」,而是全體市民的資產,是公眾的錢。管理公帑必需要慎之又慎,不能亂用,更不能浪費,不然就是虛耗市民的血汗金錢,甚至是以市民的積蓄為官員搞政績工程。任何人打着「有為」的旗幟「洗腳唔抹腳」大增經常性開支等同強迫市民「夾錢」讓官員、特首展威風攞采,必需堅決反對。

  不同國家的經驗都可看到,政客最愛大花金錢為自己爭取政績及掌聲,到他們落任後卻留下大筆欠債,甚至令政府陷入債務危機。歐債危機連綿近十年仍斷不了,就是因為不少歐盟成員國政府如希臘沒有財政紀律,不努力守護公帑。香港怎能走上同樣的「絕路」呢!

  從政治經濟處境來看,審慎理財保持大量儲備是保持香港獨有體制及高度自治的重要基礎。要知道香港是個體積少的開放型經濟體,經濟增長及政府財政深受經濟周期、外圍經濟形勢影響。一旦全球經濟出現重大波動,香港經濟立時倒退,政府財政則因此而入不敷支。回歸頭六年由於樓市泡決爆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周邊國家,特區政府不得不燃燒儲備以維持支出,穩住經濟,令政府財政儲備迅速從四千多億下跌至二千多億,跌幅超過一半,還逼得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要減公務員薪酬及壓縮開支以應付結構性財赤。

  只要再出現類似的危機,特區政府免不了再動用大量儲備應急,儲備水平幾年間下跌一半甚至更多並非幸事,到時候市民及投資者對政府財政信心將大打折扣,隨時進一步打擊經濟表現,香港能不為這樣可能的危機做足準備嗎?

  而且,一旦特區政府因經濟持續不振而陷入結構性財赤,無力再應付危機,香港將被逼向外包括向IMF或北京爭取援助,讓人家對香港的政策及施政方針指指點點,到時候香港連高度自治也守不住,想不配合人家的經濟、社會規劃也不可能。不管是應付短期經濟危機或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體制,豐厚財政儲備都不可或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