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學者變日本國師

  蛋頭學者的影響力有的時候一點也不容低估,他們發揮的影響力隨時超越資深政客、黨工以至大富豪。學而優則仕的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是典型例子。這位研究蕭條經濟學的學者過去雖有不少公職,但接替任期長達二十年的格林斯潘時大家覺得他份量不夠,歷練不足,擔心他未必能發揮甚麼作用。可偏偏就是他在金融海嘯中發揮「小宇宙」,盡用他過去所學,大力開動水喉救經濟,不惜用上量化寬鬆政策這種非常規武器,令美國經濟較快的從大衰退中復甦,近一年來更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模範生,成績冠絕同行。要不是這位學者出身的聯儲局主席堅持信念及理論,頂住主張austerity(緊縮)的政治壓力,只怕美國經濟到今天會像歐元區那樣半死不活。

  最新近的例子則要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這位寸咀兼銳筆十一月中到日本一趟,原先不過在當地開個沉悶學術會議,如常口水一番走過場一下。誰知行程忽然加插了特別節目,讓他見到筆下寫過不知多少遍的人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日本政壇一路奇兵,改變了提高消費稅的死缐,有可能令日本經濟避過重陷九十年代末再次「死火」的困局。

  克魯明自己會面後沒有說甚麼,也沒有稱功討勞,倒是安倍及他的智囊高調的提出了克魯明的名字,其中安倍晉三公開說就是那次40分鐘(原定20分鐘)讓他下定決心,推遲加稅;而他的幕僚本田先生(Mr Honda)更指克魯明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究竟克魯明的進言對日本政府推遲加稅決定有多少影響只有安倍自己最清楚,但借用外人之力出口轉內銷爭取支持在政治上不是甚麼奇怪的事,特別在講求和諧、共識的東方政治文化,同僚之間、黨友之間、官員之間經常不敢堅持己見,不敢把自己認為對的想法撐到底,以免破壞團結。結果,明明多數人都知道是餿主意的決定也執行如儀。自從日本泡沫經濟爆破以來,日本央行及政府高層老是不肯破斧沉舟大手筆打開局面,擺脫通縮,就是因為一眾高層不想太拂逆其他人的意思及過去的共識,只有不斷進三步退兩步甚至原地踏步,跎蹉了歲月更害了經濟。

  安倍算是大膽有決斷的政客,但他仍逃不過黨內同僚的壓力,他的智囊更要面對公務員求穩派的銅牆鐵壁。要走出困局,讓同僚閉咀,找個有份量的外人、客人發聲,借他的口把道理說出來,其他人礙於客人份上不會多言,安倍便可乘機改變原來決定,押後提高消費稅。

  克魯明無端建了奇功當然有點意料之外,但從壞的角度看也能說明反通脹派、緊縮派在各地政府包括日本政府倒真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日本經濟病了二十年,通縮也超過十年,幾乎可以說藥石無靈,可不少官員、公務員仍死抱舊教條,不敢也不肯放手催動通脹回升以找尋生路。好不容易來了位大膽作決定的首相卻仍處處受制,開展的改革有機會被拉回頭。以這樣的政治力場,安倍即使在十二月中大選每次勝利,留任首相,他的施政空間也只會越來越縮,因為求穩保守的勢力已虎視眈眈,隨時反攻,到時候再搬克魯明出山只怕不管用。

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

政治素人的冒起:柯文哲


  如果民調沒差錯,今天舉行的台北市長選舉會首次選出一位無黨籍的候選人成為市長,打破藍營國民黨長期在台北市的壟斷格局,並打破藍綠對決的老模式,為台灣政治版圖添上了「白色」。

  大有機會製造這個小小奇蹟的人叫柯文哲,他是台大醫學院教授,專長是器官移植及外科重症。香港讀者對這位被台灣民眾稱為柯P的醫生大概不甚了了,因為他從不是政治明星,不是甚麼政治大老,只是個專業醫生,活脫脫是個「政治素人」,業餘的政治參與者。可偏偏就是這樣的素人在台灣政壇刮起了一陣白色旋風,既衝擊國民黨政權,也挑戰了綠營民進黨上下。

  柯文哲選白色當然有很多涵義,「白色巨塔」說的是醫生的故事,白袍是醫生的象徵。柯文哲在半自傳式的書「白色的力量」則是這樣說的:「我不是藍色,不是綠色,我是醫師,我是白色的,要讓所有人能劃上各種顏色。」但他這位白色政治素人為甚麼能產生不一樣的政治效果,顛覆了現有政黨或建制的計算呢?先看一些網上相當風行的「柯語錄」,就可以知道這位柯P跟一般台灣政治人物有何不同。

「証嚴法師說:『對我們的身體,我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發言權。』(原意是鼓勵器官捐贈)但是我過了五十歲卻發現,對我們的身體,我們往後只有所有權,而沒有使用權,像是陽萎就是一例。」

「一個主張終極統一的馬總統,我們應該如何稱呼他呢?當然是叫他『馬統』。」

  這些直率得有點踩界的說話講求政治正確的政客絕對不敢講,即使說了也會趕緊道歉,或至少在出選之前就「消毒」一下,解釋一下,以免成為他人的攻擊對像。然而,這位柯P沒有這樣做,他不但沒為自己的出位出格言論作解釋,還老老實實白紙黑字的印在「自傳」上,誰要在當中找碴子都很容易。

  言論出位只是表像,更根本的是柯P今次參選活脫脫是在顛覆原來的政治生態及選舉制度。他不搞甚麼造勢大會,大型群眾晚會或遊行「動員」群眾,而是集中搞小規模的聚會,親身跟選民、市民來個直接接觸,跟他們直接對話。這位柯P也沒有為了方便、有利自己的選舉而投身綠營或加入民進黨,反而着意跟這個反對黨保持距離。這樣的態度令不少民進黨基層黨工賞員非常不爽,認為這個人瞧不起民進黨,老大不情願支持他或替他輔選。

  更有趣的是,他活用了奧巴馬、蔡英文的小額捐款集掖成裘概念打選戰,十萬台幣以上的捐款都不收,以免被個別企業或金主控制,或欠下誰的政治人情。在金與權密不可分的台灣政界而言,柯P的選擇實在非常例外。

  當然,這位柯P能從無黨無派的政治素人變身下任台北市長大熱門還得多謝國民黨派出沒有魅力,窮得只有錢的二世祖候選人連勝文出戰。對台北市民而言,連勝文代表的是守舊世家及富N代的利益,即使國民黨支持者也難以含淚支持他。

  不管如何,柯P以政治素人身份殺出血路說明各地的政治生態都在變,傳統政黨及枱面上的政治人物都失去了魅力及感染力,倒是沒有包袱的政治素人或 straight talking no-nonsense 的新手蘊能量更大,更有可能突破原來的政治瓶頸。香港的雨傘運動不是造就了大批政治超新星令一眾政治老手顯得緩慢過時麼?

  若果柯P真能當上市長,得好好看他能否保持「自傳」中那份誠實、直率、不怕「政治不正確」的性格。


(原刋 29/11/14 信報 EJ GLOBAL 版)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佔中」下的小店


  開家有特色的小店從來是個誘惑。看見人家一手一腳打造了一家有趣的咖啡館又或是可愛的食店,按自己的意思裝修,擺設,定食譜,挑選音樂,揀放置的書或唱片,總覺得興奮不已,立時湧起自己也開一家的念頭。
  卻原來「看人挑擔不吃力」真是至理名言,到人家的店坐一、兩小時,逛一圈,跟老闆談天說地,風花雪月當然過癮,但餘下每星期七天,每天22小時(減了你看到的兩小時),煩惱卻多不勝數。有的是店內的,有的是附近環境的,有的是大氣候的,只能以一句馨竹難書來形容。
  最近去一些記者行家愛光顧的小Cafe/餐廳 TC2 一趟,餐廳風貌依舊,搬到太子站附近雖及不上以往在油麻地「就腳」,但還算是方便。那個晚上卻顯得非常冷清,只有兩枱人客(合共5人),伙記連老闆小岑則有三人。聽小岑說,生意淡薄還是跟「雨傘運動」有點關係,自從出現「旺角佔領區」後生意少了三、四成。一臉詫異的問佔領區在亞皆老街,跟小岑在太子的店相距幾條街,怎麼會有影響?
  小岑淡淡的說,是因為巴士包括通宵巴士不再經過附近的大道,十點過後客人便都不來了,以免過了半夜要走好幾條街到油麻地坐車。小岑是鐵桿的民主支持者,說時沒有半點抱怨,只是像說別人的事一般。
  捱貴租,怕客人不上門,擔心厨師劈炮,憂心找不到「洗碗」已夠頭痛,卻原來開小店連政治風潮也隨時來個雪上加霜。看來想開一家威士忌酒吧的計劃得小心再考慮一下。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台灣提升香港沉淪

  相對於香港政治的熱,向來政治入骨入肉的台灣卻有點冷,九合一選舉即將來臨也好像不太激情,藍勝綠贏都有點例行公事的模樣。
  台灣從激情走向理性、平和不難理解,畢竟民主政體已建立多年,政黨對決以至陣營對決不是第一回,也不會是最後一回,勝負沒有先前那樣入心入肺,今回輸了下次還可捲土重來,台灣市民、選民以至政黨對政治過程便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何況今次不是大選,是地方選舉,有點像美國的中期選舉,選民的熱情自然低一截。
  以往台灣的政治激情其實是逼出來的,四九年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的專權統治跟白色恐怖就不說了,即使政體開放後國民黨仰仗過去的人脈資源優勢仍在打一場場不公平的選戰。在政圈始終佔上風,支持改革,支持自主路線的民眾在下風中「作戰」不能不肉緊,不能不激情。還好,局勢開始轉變,國民黨的優勢正越來越萎縮。
  香港剛好相反。本地政治向來冷靜、低調,大家相信最終普選的承諾,覺得體制內講理由講論據可以令政制、政治逐步向前走。可惜,紙上的承諾原來不值一文,對話講理之路被關得死絕,只剩下低頭認命或抗命的餘地。結果爆出一場「雨傘運動」,燃起了很多年青人的抗爭激情與熱情,那份熱還好像把台灣也比下去。
  然而,這樣的改變不是甚麼好兆頭。台灣隨着民主站穩腳步而從熱情走向相向冷靜;香港跟民主漸行漸遠則令政局不斷升溫。在對話不通沒有出路下香港社會將變成不懂關機的壓力煲,隨時「爆煲」。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可怕的年輕人


  不知道是這個政府令人變得愚蠢還是這本來就是一個蠢人組成的政府。一眾位高權重的政府高層幾乎排住隊說荒謬的話,最新近的要數董朝元老、「教改天后」及現任行會成員羅范椒芬女士。她在電台節目中大談她不懂的年青人也就算了,說着說着居然語出驚人,指有朋友覺得香港的年青人很可怕,還因此而萌生移民的念頭。
  懂一點語言藝術或偽術的人都會知道,不少人愛把自己的問題說成朋友的問題再侃侃而談,一方面可以談得更放,另一方面則可避免尷尬,萬一反應不妙便推卸責任。羅范口中的朋友大有可能是她本人的觀感。若她真因為「雨傘運動」萌生移民念頭的話,我在此呼籲羅范拿出勇氣及「果斷」,把移民的念頭變成現實,離開香港,遠走到一個沒有「可怕年青人」的國度。
  當然,有權有勢的羅范只是在說晦氣話,在董朝僵屍翻生之際,香港對她這小撮人來說真是「幾好都有,佢地點捨得走」。
  跟羅范等人相反,過去兩個月來絕不覺得香港的年輕人可怕,反而認為他們很可愛,很有勁,一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若不是他們的創意與能量,香港政局還是一潭死水,奄悶得很。
  真正可怕的年輕人是那些十八、廿二已學懂看人家的「眉頭眼額」、世界仔得很的「小老頭」。他們眼中沒有是非,沒有理想,只有功名實利,一派見盡世面、油光滿面的模樣。要是香港年輕人都變成「小老頭」,那才真教人動移民的念頭。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陳日君V.S.林行止


  看到天主教陳日君樞機跟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來一場隔空筆戰有點唏噓,不得不慨嘆「雨傘運動」的polarizing effect真的無遠弗屆,不管是主教健筆還是販夫走卒家庭主婦都免不了。
  認真來看兩個人的看法分別不大,倒是有點個人意氣就是了。老實說他們的筆戰已算非常客氣,自己親身參與、目睹的爭論火爆得多,甚至有因此而反目及互不啾啋的情況。
  從一開始「雨傘運動」是進是退就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對群眾運動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民氣易散難聚,一鼓作氣向前衝可以,打持久戰卻困難重重,特別是對手是銅牆鐵壁的北京,根本不打算作甚麼退讓,長期佔領抗爭只會消耗自己及民意支持,不易有甚麼成果。
可這只是理性分析,是基於過去運動經驗而有的想法。今次運動卻讓「理性分析」跌了一次又一次眼鏡,警察清場不散,黑社會冲擊不散,下雨刮風不散,過程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奇招,辦了做功課的角落,充沛的物資,還有把「我要真普選」掛到獅子山上,真是要多精采有多精采,需要多少創意有多少創意,一眾基於理性分析勸退的人好像變得落後於形勢與群眾。
  今次「雨傘運動」無疑教人眼界大開,長了見識,看到放手讓群眾有空間的話整個運動可以更有活力。只是,創意、動力只限於參與運動的人,一般市民及受影響的人想法肯定不一樣。繼續長期佔領閙巿街道流失支持的機會還是比爭取到更多支持大得多。
  也許會被罵,但退場問題還是不能不考慮的。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悼高倉健


  日本國寶級演員高倉健突然辭世,後事據說是事務所替他辦的,有的意想不到,也有點凄清。
  高倉健不是偶像派演員,不像韓星那樣有fans尖聲呼叫或追看他的作品,也沒有雕琢滑溜的「膠面」。可每一次他的演出都很實在,充滿戲味,教人印像深刻。較年青時的「幸福黃手絹」固然搶眼,後來在「鐵道員」演出在北海道盡忠職守的車站職員更是入木三分,連帶剛出道的廣末凉子也光芒四射。
  不知是因為高倉健演得好還是日本嚴密階級分明的社會關係已不知不覺烙在高倉健那一輩人身上。不管他演甚麼角色,臉上寫着的不是一般的喜怒哀樂,而是一種洗煉了的表情,是經過社會關係過慮的悲與喜,哀與樂,總是那樣淡淡的,輕柔的,不會青筋暴現,沒有呼天搶地。
「給親愛的你」是高倉健最後主演的電影。故事中太太(田中裕子)逝世,為了圓太太的遺願把骨灰帶回故鄉撒到她成長的那片大海,他高倉健從北部富山縣開長程車穿梭大城、港口小鎭。旅程中他碰到一顆又一顆寂寞的心,大家都在逃避自己,都想找回自己。到達太太的故鄉,拿到了太太最後的明信片,高倉健才知道自己對老伴的過去一點也不了解,對自己也有了重新的體會。那份淡淡的哀愁與無奈,那份再出發的灑脫,除了高倉健外想不到有更好的演出者。
  高倉健八十三歲的人生不算短,大概沒有像電影那樣寄出最後的明信片,可留下的電影已足夠讓人回味。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滬港通」失靈


  千呼萬喚還被視為梁振英民望續命靈丹的「滬港通」啟動了。很不幸成交額不怎麼樣,南水北調非常踴躍,上海來香港的水卻小得可憐,連額度的兩成也不到,更不要說賣個滿堂紅,難怪先前熱炒的股份如港交所、證券商股都來個大幅調整。
  為「滬港通」護航的人說,現在仍處於熱身階段,花點耐性,用一點時間,北水終有一天會源源南來,帶動本地股票市場大旺特旺。零三年開放內地人自由行時起初幾年同樣沒有甚麼效果,到零八年便開始見成績,商場樓市大旺特旺。「滬港通」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
  很抱歉人流跟資金流是兩回事。內地資金炒港股近十年已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有興趣港股的內地投資者早已用港幣在港開戶炒個不亦樂乎,根本不必等在上海隔山買牛。大型投資者、大企業的資金更是進出自如,不受限制,隨時在香港等候機會。也就是說,有興趣的早來了,沒興趣的不會因多了一個買賣渠道而來,北水南來不是有點幻想嗎?
  還有一點極為重要。一個開放的市場跟一個半開放市場融合,得益的往往是半開放市場,因為資金會像尋寶般湧進當地,尋找股價被低估了的企業。香港是早已開放的市場,股價基本跟國際市場接軌,升跌跟大圍,水位有限,實在不大吸引。
  何況炒股跟足球一様,主場有著數。香港到底不是內地人主場,他們沒有甚麼人脈或內線消息,自然擔心會成為港資、外資的點心,損手而回。一方面沒有肉食,一方面怕成為高價接貨的儍子,上海投資者不忍手才怪。
  憧憬「滬港通」可救市、救政府民望的人可不要高興得太早。

對港視的期待


  自從「阿爺」動員一切力量反佔中後,原來躲在暗角及不起眼的「牛鬼蛇神」忽然活躍起來。有人帶頭衝擊抗爭的青年人,滋擾毆打非禮他們;有的人拿豬牛內臟等污物整人,卻𣎴知髒的只是他們自己。還有不少頭面人物忽然高調起來,從政治到影視都狂駡一通,不知是為了邀功爭取更多好處還是甚麼。近期最出位的大概要數以「屎尿屁」、「咸咸濕濕」電影馳名的王晶導演。
 這位仁兄反對佔中,又高調說要跟撐佔中的藝人如何韻詩unfriend(人家還不是他的friend)已教人嘡目結舌,但心想他的電影不過抄雜而成求求其其,不必對他的政治表態太認真。誰知這位自覺是大導演的人近幾天連影視圈的事也不放過,開腔狠批將要開台的香港電視不知如何運作,又力踩人家劇集用的上是「伯爺公」級演員如元華、姜大衞、廖啟智等,不可能吸引「師奶」觀眾。
  王「大導」這番話其實只反映他的無知與膚淺,根本不明白今天已不是「牛頭角順嫂」的年代,大家想看的不是木獨的後生靚仔靚女,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舉手投足散發戲味的好演員。王先生口中的那幾位「伯爺公」不管是元華、姜大衞、廖啟智都是好戲之人,在電影、電視劇集的演出從不令人失望。有他們鎮住場,其他演員特別是年青演員立時失色,即使稍嫌不足的故事也立時變得有說服力。想想廖啟智在「無間道續集」及多齣電影的演出是如何舉重若輕就知道所言非虛。
  王大導幾十年來只埋首他的「巨胸」、賭術、咸濕橋段中,根本連演技是甚麼也不懂,難怪口出狂言。
  有廖啟智、姜大衞等的演出可看,對香港電視開台還真有點期待。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首富之苦


  聽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他的「中國首富痛苦論」後立時想起村上春樹成名作「挪威的森林」中女主角「阿綠」的一番話。
「阿綠」出身普通家庭,父母卻把她送到專收富戶人家子女的學校,教她渾身不舒服,還因此對上學這回事心生厭惡。有一回她跟渡邊說了這番話:你知道當有錢人最大的好處是甚麼?是可以說「我沒錢」三個字。我可不能這麼說,因為如果我說現在我沒錢就真的是沒錢!」
  好了,回到馬雲的「首富痛苦論」。老實說這跟「阿綠」的「沒錢論」異曲同工,是首富或富人的專利,滿帶曬命成份。真正痛苦的是居住在山區、窮鄉僻壤的赤貧家庭又或在城市邊緣掙扎求存的民工。他們連溫飽也未必能享受到,子女的教育更是望天打卦,這些才是真真正正是痛苦。不過,他們不會也不願說自己痛苦,還可能千方百計掩飾。
  不是說「首富」沒有煩惱,可以從心所欲,「首富」還是有不順心的時候的。可是,「馬首富」坐擁千億身家,旗下的事業蒸蒸日上,幾乎每一步,每個新計劃都是在開天闢地,改寫遊戲規則,甚至是自訂遊戲規則,其他人要不是跟着辦就是被淘汰。擁有如此呼風喚雨的能力,擁有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所謂「識不到朋友」或「接近他的人都是為錢」之類的煩惱實在微不足道。
  當然,中國是個特別的地方。過去登上中國富豪榜特別是成為首富的往往下場都有點不妙。也許,擔心太惹人注目被政府「修理」才是馬雲真正不放心或痛苦的原因。

2014年11月16日星期日

基辛格看新冷戰


 上星期剛剛寫過世界陷入新的冷戰後就在德國Spiegel 網上板看到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專訪。這位年屆91歲的國際關係學界大老毫不含糊的指出冷戰風險正在上升,因為西方國家過去十多年有點欺人太甚,毫不理會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及安全考慮,只一心自行建立在歐洲及世界的新秩序。當中最大的錯誤是單方面拉攏烏克蘭投進西方陣營,渾然不理會這個地方跟俄羅斯的安全及民族感情有特殊地位。基辛格認為西方的倨傲態度是促使普京在吞併克里米亞及在烏克蘭繼續搞局的重要原因。
  這位在學界、政界同樣吃得開的大老還說,不能也不應把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看成是二戰前夕納粹德國吞併捷克一般的行動。當年德國吞併捷克是全面進攻的前奏,今天俄羅斯向烏克蘭東部動手則是鞏固後防,希望可以建立更多緩衝區抵抗西方的影響力。基辛格用這一句饒有意思的話來形容俄羅斯當前的種種「勇武」表現:"Strategic weakness masked  as tactical strength"(戰術上挺進掩飾戰略上的虛弱)
  基辛格在訪問中並非單單談到俄羅斯及烏克蘭局勢,他花了不少時間談世界秩序(World Order)該如何轉化,如何重建。他認為當前世界該以十七世紀訂立的西伐利亞體系)The West Westphalian system)為參考,重新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可和平共存的國際秩序,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為甚麼拿十七世紀的老古董放進全球化及流動通訊無遠弗屆的世界呢?基辛格認為Westphalia peace的重要原則到現在其實更管用、更值得參考,例如主權國互相尊重彼此的主權及管治,不橫加干涉;例如大國小國都明白彼此各有需要及想法,不能以個別國家或聯盟的意識型態或道德價值規範別國,更不能以此作國際社會規範;例如建立一個權力均衡的體系(balance of power),減低衝突的風險。
  這個年頭再談甚麼balance of power委實需要一點勇氣、得冒一點被新一代訕笑的代價。在人人表態、大眾爭相搶佔道德高地的時候,以妥協及接受現實為主的「權力均衡」理論好像有點不合時宜,當下大家提倡的是:「你可以為XXX去到幾盡?」去到幾盡預設了我對人錯,要盡力把對方壓倒。
  這種「去到幾盡」的思維在國內政治是否行得通還要觀察,但在國際社會中卻肯定行不通。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歷史、發展過程與經驗很不一樣,相異之處比同一國家內不同力量大得多。即使像美國跟西歐這些以基督教為本又承傳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國家,他們不管想法、處事作風、世界觀仍相當不同,有時甚至近乎南轅北轍。美國跟法國二戰後就有很長時間形同陌路,只差未反枱而已。若大家都去到盡,肆意把自己的一套變成國際關係的標準及規範,不接受其他國家有不同方法,那國際間肯定沒有互信,只有較勁與顛覆,和平共處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然,基辛格的看法有他的現實背景。今時今日世界委實朝多極發展,二戰後西方特別是美國打造的國際政經秩序已難以維持,美國本身也似乎越來越失去意願及能力維持,以至地區大國、傳統強國、新興強國開始重新調整本身的位置,並積極提出自己的主張,好在打造國際新秩序時分一杯羹。在舊超級大國走下坡,新大國未出現,群雄並起的情況下,Westphalia System那種互相制約,和而不同的國際體系至少是大家可接受的安排。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冷戰正捲土重來

  不知是巧合還是確有的事,2014彷彿是個用來紀念大事、往事的年份。簡單數一數就有 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70周年(當今的國際經濟秩序就始於那時候),盟軍登陸諾曼底70周年,一次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六四鎮壓25周年,還有剛過去的柏林圍牆倒下四分一世紀。或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太多,今次柏林圍牆倒下紀念活動的規模只是一般,國際上的關注也不太多,跟五年前那份普天同慶整個西方世界在慶祝相距甚遠。
  為甚麼柏林圍牆、冷戰結束的紀念活動會淡化? 歐洲包括德國經濟低迷是原因之一。畢竟經濟氣候不佳的話,不管德國聯邦政府還是柏林市政府都會選擇低調行事。不過,更重要的也許是冷戰的慘痛記憶已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褪掉,當年興奮莫名的東德民眾包括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現在已成了德國、歐盟的公民,享受着各種權利與自由,享受着二十五年前在東歐集團內無法想像的富足自由生活。原本從波羅的海到阿得里亞海(Adriatic Sea)的鐵幕則已煙消雲散。
  此外,當年令冷戰結束,圍牆倒下的風雲人物如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高爾、美國總統老布殊不是已過世就是垂垂老已,剩下還有點活力的只有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當年的領袖來不了,新一代領袖興趣也不大,柏林圍牆倒下的紀念活動自然難以太熱鬧。
  不知是第幾次參加冷戰結束、圍牆倒下慶祝活動的戈爾巴喬夫今年說話的調子有點不一樣。五年前、十年前他對於冷戰結束,圍牆倒下很正面、積極,認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令歐洲成為更安全的地方。這一回卻不一樣,戈爾巴喬夫對向來視他為英雄的西方大國毫不客氣,指他們近幾年對俄羅斯的態度及政策有重大失誤,特別是借俄羅斯勢弱的時候不斷把勢力向東移,從波羅的海一直向俄羅斯腹地推進,連烏克蘭也想納入北約、歐盟範圍內,直接威脅俄羅斯心臟地帶。
  戈爾巴喬夫認為,西方既然不把俄國的安全與利益放在眼內,硬要擠進她的勢力範圍,俄羅斯自然要反擊。普京出手吞併克里米亞及支持烏克蘭東部搞獨立,令東歐動盪不已實在不能怪責普京。他還斷言,假如西方不改變對俄羅斯的政策,不尊重俄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及安全考慮,當前的緊張關係還會升級,令歐洲陷入另一場冷戰中。
  這位蘇聯末代領導人的警告也許有點誇張,畢竟俄羅斯跟蘇聯的國力、影響力相去甚遠,她也沒有跟西方陣營在全球爭逐的能力。但爛船還有三斤釘,坐擁大量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令俄國仍有相當經濟實力,再加上前蘇聯遺留下來的軍力及軍工業,她要在歐洲特別是東歐、北歐興風作浪仍有本錢。近期俄國軍機一再飛近,飛越鄰國領空,瑞典沿岸發現可能是俄國潛艇踪影等都說明,俄國有能力威脅承平已久東歐、北歐,教她們寢食難安,甚至進一步把西歐籠罩在緊張、不安的氣氛中。近幾天,俄國軍方更宣佈會派軍機到加勒比海巡邏,並將在古巴再建基地。這些對抗性姿態表明,柏林圍牆倒下四分一世紀後,新一場冷戰的陰霾似乎在形成中。

中國「民族」服

  APEC領導人峯會的指定動作是21個國家、地區領導人穿起主辦國的「民族」服裝大合照,擺出一副一家親的模樣。
 很不巧,這些政治人物大部份腰圓背厚肚大,穿上西裝或套裝還勉強可以遮擋一下臃腫的身形,穿起別的服裝便原形畢露,變得怪模怪樣。前幾年大伙兒穿起菲律賓的輕紗就完全飄逸不起來,反而有點滑稽。
  剛在北京舉行的新一屆APEC峯會當然少不免再來一次穿民族服裝大合照。跟以往相比,服飾算是大紋大路,至少質地硬挺,不會令領導人的大肚子太顯眼(奧巴馬除外,他還保持着籃球得分後衞的修長身形)。問題是這套所謂「民族服裝」不管前看後看,橫看竪看都沒有半點中華或華夏民族的味道,反而更像變種的列寧裝或尼赫魯裝,難怪網上報上劣評如潮。
  不是中國民俗學的專家,對所謂中華民族服飾沒有甚麼研究,唯一知道的是歷朝歷代的服飾其實都有不同,漢朝服飾就跟唐朝不一樣,明朝、清朝的衣着更是大異其趣,拿那一個朝代的服飾作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代表肯定以偏概全,還會惹起不少爭論。西方電影則把中國人弄成穿着旗袍、棉襖的傢伙。
  更大的問題還在混了外來遊牧民族的元素該如何處理。綜觀中國歷史,算是華夏民族為主的年代其實不過一半左右,大唐王朝有鮮卑血統,混雜蒙古、突厥文化已是常識。武功最盛,版圖最大的元帝國、清帝國更是蒙古、女真作主,他們的服飾文化對所謂「中國」服飾有相當影響,可選他們的服飾又好像有點不合正統的意味。
  大概因為這樣,北京APEC峯會便出現了四不像的民族服。

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看「山本五十六」


  拖了好幾個星期總算看了「山本五十六」這齣電影,自從在娛樂新聞知道開拍「山本五十六」後一直跟自己說要看。可到他上月中上畫以後卻拖了又拖,有點猶疑。一方面因為一年多來已看過「永遠的零」及「風起了」兩齣日本二戰反思的電影,擔心「山本」重覆類似的視點如戰爭的荒誕與無常,另一方面因為上映的場次及戲院不多,老是凑不對時間。
  前兩天終於看了電影,第一個感覺是幸好沒有錯過這齣好戲。跟「永遠的零」等從局部(飛機設計師)、前線飛行員的視點不同,「山本五十六」從軍方、政府最高層、從整體大局出發,說的是國家大戰略的選擇:應否加入德、意組成三軸心,應否跟美國反枱,跟美國反枱後有甚麼選擇。對日本這樣一個資源有限,勉強擠進強國俱樂部的國家而言,選擇不容易,任何選擇都有它的成本;有的時候甚至只能隨他人的動作起舞。當德國突然跟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日本變得前所未有的孤立,既開罪了英美,又未跟德、意締結同盟,再猶豫的話形勢將更險惡,加入德意軸心成了唯一選項。
  電影也提到「和與戰」、「軍隊與平民」的辯證關係。強軍是要求戰還是避戰其實在兩可之間,以戰求和不失為一種策略,求和卻陷身戰禍的例子更是不少。面對這些戰略選擇,你不一定同意「山本五十六」電影的說法,但不少值得想一想。
  不得不提的是演員非常出色。扮演「山本」的役所廣司在失樂園中一臉落魄邋遢相,可在這齣電影卻充滿神采,舉手投足有份反璞歸真的收歛,把鋒芒都藏住。那位演社論主筆的性格演員一副小人得志相教人火冒三丈,印象同樣深刻。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柏林圍牆的聯想


  看着新聞片段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等一起站在勃蘭登堡門見證柏林圍牆倒下二十五年周年有些似曾相識又有些唏噓。
  五年前的秋天曾經到柏林逛了一圈,那時慶祝二十周年的活動剛過,街上還有些「宴會」散席不久的餘溫,售賣紀念品的攤檔仍在努力推售20周年的紀念T恤,柏林圍牆石紀念品還四處可見,特地來看圍牆的遊客三三兩兩在街頭閒蕩,找找關閘更亭在那兒、紀念館在何方、Check point Charlie 怎麼找……。
  跟隨旅遊局派的柏林圍牆旅遊攻略一處一處走,圍牆的大部份已拆走,剩下幾段作為紀念也作為藝廊,展示不同的畫作,其中蘇共頭子布里茲列夫跟東德共黨頭子昂納克熱烈擁吻的畫作最矚目,真是充滿「同志」情誼!
  那時候關於圍牆的博物館規模不大,展覽品不算多,主要是東德居民穿越圍牆投奔自由的工具、方法、照片,他們有的掘隧道,有的躲在改裝的車,有的藏身火車卡再跳車,不一而足。幸運的幾經辛苦來到西柏林,開展自由生活;不幸的人被識破被捕,有的更被守衞射殺。最不幸的一位在東德變天後圍牆倒下前偷越圍牆時被射殺,無緣看到高牆倒下的一天。
  唏噓的是,今天香港竪起了無形的高牆,把我們的前路擋住,讓我們動彈不得。這道高牆比柏林圍牆更可怕,因為它不是用石頭、尖刺建成的,而是用貪婪、恐懼、權力欲竪起的,還有很多人拚命美化、加固高牆,讓它看來不是冷冰冰的石頭,彷彿看到前景。
  這樣的高牆真不好對付!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膚淺的阿松

  當葉劉批評前財爺「阿松」膚淺功利時覺得有點奇怪,也有點不可置信。畢竟阿松在政治、商業上都坐過重要位置,現時仍是大企業行政總裁,又抱得「國寶」伏明霞歸。以香港標準而言阿松是活脫脫的精英,駡他功利不算甚麼,說他膚淺則未免有點那過。
  可聽過他在中大崇基學院的一番話後只覺阿松這位典型香港精英真是膚淺的要命,連政治ABC也不懂卻四處吹噓,據說還是下屆特首選舉的黑馬,香港的政治人才真是少得可憐。
  阿松發表了甚麼偉論呢?他對學生說,香港弄到今天的地步是因為沒有為23條立法,要是當年立了法,本地政客就收不了外國捐款,當前的「亂局」就可避免。他還拿中國跟泰國相比,指中國無普選但經濟步步上揚,泰國有普選卻持續不穩。由此推論香港最重要不是普選而是確保政府有效管治。
  當年硬銷23條立法的葉劉也不敢講的說話,阿松卻說了。可是今次「雨傘運動」後開始到壯大都徹頭徹尾是自發行動,跟任何政團無關,也沒有拿外國資助,即使有23條也阻不了。阿松的話實在是閉門造車,脫離現實,他真該帶同妻兒好好到金鐘、旺角走一趟。
  以中國沒有普選證明經濟高速發展不需要普選更是荒謬。中國不僅沒有普選,也沒有法治,也不重視公德,難道可以說法治無助經濟發展,香港也不需要嗎?
  阿松的「老頂」董建華曾有妙論:「一個天真的人很 naive,一個膚淺的人很膚淺。」想不到可用在他身上。
  奉勸阿松好好看一下 Amartya Sen 或 J.S. Mill的書,不要老是看"Who moved my cheese"之類的書,不然只會越來越膚淺。

強美元才是俄羅斯大患

  前不久著名記者Thomas Friedman在紐約時報專欄中說了一點陰謀論,指近期油價不住下跌是美國跟沙地背後推動,目的是要教訓各自的對手:俄羅斯及伊朗。根據他的說法,俄羅斯及伊朗非常倚賴石油收入,其中俄羅斯需要油價企穩在100美元或以上才有可能保持財政平衡,不然便會出現嚴重財赤,甚至損害整體經濟穩定。
  現在,油價跌至八十美元以下,市場估計油價還有機會再跌一點才找到支持。若果美國及沙地真的以操控油價來懲罰,制裁俄羅斯,策略看來開始有成果,至少俄羅斯已開始感受到油價偏軟的壓力,俄國盧布不住下跌,央行更已放棄支持匯價,改為不定期干預,長此下去俄羅斯干預東歐能力將大受打撃。
  Friedman 的說法無疑有些理由,但在沒有確實證據以前他對油價低殘的解釋還是只能當陰謀論。其實,油價以至商品價格下跌跟經濟基本因素的關係似乎更密切及直接。首先,全球濟增長前景陰晴不定,對商品包括石油的需求將會疲弱,總是走在經濟前頭的投資者自然提早沽貨以賺取利潤,令商品包括原油價格不住下跌。
 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元持續轉強。美元跟商品價格向來成反比,美元越強勢,商品價格、外幣滙價便會越疲軟,因為資金會走向風險較低的美元資產,一方面享受升值好處,另一方面不用擔心風險。美元強勢一旦形成,商品、外幣都肯定冇運行,跌入下降軌中。
  那美元強勢會持續多久呢?從現時的經濟形勢看,美元強勢還未到頂峯,未來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會維持,令油價、外幣、商品長期處於有反彈冇升幅的情況。
只要看看各國央行當前的做法就能明白美元強勢方興未艾。從上月底起,聯儲局已停止量寬政策,逐步退市,雖然還未能確定加息從何開始,但美國貨幣政策顯然開始正常化,顯然不會再像前幾天那樣瘋狂放水。換言之,前幾年在市場泛濫的美元將逐步減少。
  歐元區及日本的情況卻是另一個故事。日本在四月增加消費稅後經濟立時逆轉,從輕微增長變成收縮近2%,到現在仍未收復失地。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為了解救危局,強行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數推出新一輪量寬,把注入市場的資金從每年六、七十萬億升至八十萬億,還表明將會採取進一步行動以應付任何不利情況。也就是說,日本的放水行動仍是方興未艾,遠未看到終點。
  歐元區的情況更不消提。早該開始的量寬政策仍未開始,歐央行還在跟德國官員、央行行長角力,暫時量寬及大手買債計劃仍處於研究階段。可歐元區經濟狀況非常不妙。龍頭德國經濟明顯轉弱,二哥法國已連續兩季停滯;一眾歐豬也不過比最惡劣的時候稍好一點,西班牙失業率不過從25%跌至23%,其他幾個國家也差不多。更可怕的是通縮威脅就在眼前,通脹率已從1%逐步跌至0.7%,宣布持續下跌之勢。為了刺激經濟為了打敗通縮,歐央行早晚要開動印鈔機,推出量寬政策。
  日本印鈔機正加速運轉,歐洲則在為開機做好準備,只有美國已把印鈔機turn off。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元匯價肯定持續強勢,油價則不管美國有沒有陰謀而繼續陰乾。

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

希拉莉是民主黨救星?

  中期選舉前的民意調查早已顯示選民打算狠狠教訓美國總統奧巴馬及他所屬的民主黨。果然,他們星期二在投票箱給一眾民主黨候選人一個bloody nose,多位現任參眾議員無法連任,曾長期是民主黨囊中物的議席如愛荷華州(Iowa)資深民主黨參議員Tom Harkin 原來的議席就給共和黨拿走了,令共和黨奪得參眾兩院控制權,變相令奧巴馬提早進入跛腳鴨狀態,未來兩年他大概只剩防守、撲火的工作,還要努力守住辛苦通過的醫保改革,以免被共和黨一鋪清袋。
  從西方各國的整體情況來看,選民對奧巴馬有點不公道,畢竟在他治下的美國經濟遠比同時受金融海嘯衝擊的歐洲、日本好得多,失業率從超過10%回落至6%以下,私人職位數目穩定增長,美元滙價堅挺,油價下跌,每加侖汽油價錢回落到3美元以下(愛駕車如命的美國人肯定高興不已)。日本此時此刻仍需要加大量寬規模刺激經濟避免通縮,歐洲則可能跌入雙底衰退,卻又無人出手相救。六年間,奧巴馬的政績,在經濟就業上的成績已遠勝G7其他成員國。
  從內政來看,奧巴馬成功落實了克林頓年代可望而不可即的醫保改革,讓過千萬過去不受保障或保障不足的國民可以跌入醫療安全網中,不致因失業而無法就醫、無法負擔醫藥費。改革真正落實才不過一年左右,受惠的人已比原先預計多得多。再加上成功獵殺拉登,基本上完結兩場耗費人力物力的中東戰爭,奧巴馬內政外交都算有交代。那民眾為何對他如此痛恨、如此「掌摑」不容情呢?
  也許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選民不會拿自己跟其他國家的人比較,選民只會拿自己的今天跟昨天的情況比較。他們最介意、最着緊的是「我今天過得比四年前或六年前好嗎?」(Am I better off than I was 4 / 6 years ago?)奧巴馬上任六年,經濟的確比最差劣的時候好,但今次復甦是典型的jobless recovery,失業率下降大部份因長期失業人士退出勞動市場所致,上班族收入仍處於停滯不前狀態,樓價也不過從低位反彈了一點,跟好景時仍有距離,更不要說可以讓業主在○六、○七年時那樣透支樓價升值部份作消費之用。換言之,一般選民根本感受不到復甦的實質好處,根本感受不到金融海嘯前的那種浮華盛世,他們對在任的奧巴馬自然多有抱怨。
  更何況兩年前奧巴馬成功連任,選民自覺已把最後的機會送了給他,算是疑中留情,讓他不像七十年代的卡達那樣做短癮的一任總統。只是,他連任後情況也不過稍稍好轉,看不到有甚麼突破,也看不到他有甚麼大作為,還好像有點放軟手腳的意味。既然已給了一次機會仍未見改善,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自然不再客氣,要清楚向奧巴馬表明他們的不滿,反正奧巴馬以後不再參與選舉,再沒有機會用選票對他說不。
  不過,共和黨也不能因勝選太興奮。奧巴馬及民主黨今次中期選舉既已還了債,美國選民下次便會從頭開始,重新考慮兩黨的狀況及候選人的水平。要是共和黨還是受制於想法極端的「茶黨」,在移民、福利及少數族裔問題上開罪選民,那他們不管推甚麼人選統統也大有可能再鍛羽而回。別忘記,民主黨有一位沉潛四年,跟奧巴馬不咬弦的重量級人馬──希拉莉蓄勢待發,要阻止她成為第一位女總統可不容易!

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全球化是進還是退


「倫敦的居民可以在喝茶時撥一通電話,輕易買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產品,或決定把資金投向何種證券或投資產品,盡享各種享受及投資機會……這些便利,這些縱橫交錯的經濟聯繫,是正常生活的一部份,是日常經驗……」"The inhabitant of London could order by telephone, sipping his morning tea in bed, the various products of the whole earth……"
  若果以為這段話是近十幾年的描述那可就錯得厲害。寫下這番話的是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寫的是一百年前即1914年一次大戰開打前的歐洲!
  從凱恩斯的親筆紀錄可看到,全球化其實不是甚麼新鮮或近幾十年才有的現像。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已相當發達,事實上1913年全球貿易量創下高峯後直到70年代中才回到當時的水平。這雖然跟兩次大戰及大蕭條的打擊有關,但以科技、生產力水平而言,人類社會到60年後才追回1913年的貿易量可見一戰前全球貿易、分工情況已相當發達。
  討論全球化不能不提紐約時報名記者Thomas Friedman 05年出版的"The World is Flat"。Friedman在書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察,大膽提出供應鏈(supply chain)伙伴國家不會爆發戰爭的說法。不過,書的要旨還在於説明全球化如何勢不可擋,將如何全速前進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平坦的競技場」,任何人、任何企業都得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競爭,不可能再躲在某個區域或國家的保護罩中。  
  Friedman成書於全球化最輝煌的04、05年,中國、印度大步向前,互聯網、流動通訊躍發展,物流、倉儲好像真的在形成一個更緊密的全球體系。但○八年一場金融海嘯及它後遺症卻令全球化進程走回頭路,越來越多人質疑全球化把地球削平的能力。
  最近Harvard Business Review執行總編輯Justin Fox就寫了一篇叫"The World Is Still Not Flat"的網誌,指出全球化趨勢自從在2007年到達高峯後就掉頭回落,七年後的今天仍未回到當時的水平。Fox引用DHL的Global Connectedness Index 2014指出,全球在資本、商品、資訊交流雖然已逐步恢復,但全球化的闊度包括不同區域及國家的參與及交流卻從○七年起持續收縮,而且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根據Fox的說法,這樣的收縮是由於發達地區跟發展中地區的交通流從○八年開始逐步下跌,過去幾年國際Connectedness增長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之間例如中國跟東盟交流之類,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之間互聯則陷於停滯。
  更重要的是,新興經濟體在資訊、物流的快速增長其實不是跟其他國家互動,而是國家內部地區之間的流動及交往,其中以中國最明顯。也就是說,過去幾年令人眩目的互聯網、流動通訊、網上購物消費增長並不是全球在拉近,並不反映全球化再上一個台階,反而是區域內部及一國內部的交流物流増加所致。
  全球化走勢如何走下去除了看科技發展速度外,各國經濟力量對比、區域經濟體如EU、東盟未來向外看還是向內望,中國是進一步融入世界又或在西方秩序外另搞一套都有重大影響。若果中國決心在不同環節另起爐灶,那全球化趨勢還可能進一步放慢。
  總之,「世界是平的」這個論題未來還會不斷有爭議。


(原刊信報 EJ Global page 8/11/14)

2014年11月6日星期四

向友儕說不

  據說,周融等人搞的第二波反佔中簽名運動共找到180萬人簽名,聲勢好像比上一回更龐大。特區政府高層已一一表態支持,唯獨有兩個人沒有投入這股濁流之中,其一是行會召集人林煥光先生,其二是行會成員胡紅玉女士;不過兩人都沒有高調站出來說明自己不簽名的立場。
 對有些人特別是積極參與佔領運動的人來說,這兩個人不簽名反佔中算不了甚麼,還可能覺得他們不夠guts。這個時候兩人該揭竿而起公開反對梁振英及北京,區區不參加反佔中簽名一點也不夠「英」。
  揭竿而起當然轟烈,當然痛快,但林、胡兩人的做法也非常難得。畢竟每個人的位置不同,想做能做的事不一樣。對他們兩位來說,留在政府仍有空間可以做事,仍有機會可以令事情、事態不會惡化,仍可以反映不同意見的話,他們選擇留下來不奇怪。
  可選擇留下來不等於沒有底線,不等於要全盤照收政府所有做法。不合理、不能接受的事還是不能做的。「反佔中」簽名明擺是場交數閙劇,只會把社會推向更撕裂,對解決困局有弊冇利。可當身邊的人,共事的人都義無反顧參加時,要保持清醒say no實在不容易,就像在一眾貪官中不肯收錢一樣困難。
  正如哈利波特的對不理多校長說:"It takes a great deal of bravery to stand up to your enemies, but a great deal more to stand up to your friends."的確,要抵擋 peer pressure向同儕說「不」其實不容易。在這一點上,林、胡兩位不簽名跟大律師公會提醒大家不要輕言蔑視法院命令同樣值得尊重。

向村上春樹求救

  左等右盼,終於等到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中文版面世,可以好好沉浸進去,暫時丟下紛擾的世事。
  早在今年春天知道村上這位勤力非常的作者推出了最新的日文短篇小說。那時想,以賴明珠女士的功力,加上出版社盡快賺錢的方針,中文版大概暑假就能買到。
  等了又等,問了又問,七月過了,八月過了還是沒有消息。到九月香港風雲變色,又是催淚彈又是警察拳打腳踢被捕示威者,忘記了村上新小說的事。上星期末有點閒心逛逛書局,特意躲開時事,政治的書架,直接走到小說、翻譯小說的角落。一走近就發現這本「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當然還附有村上春樹最新短篇小說的宣傳板。心想,終於出版了,可心情跟春天的時候已不一樣,少了那份興奮。
  畢竟是心愛的作者,還是毫不猶豫把書買下,找一家咖啡室開始翻起來。慶幸是短篇小說,每個故事不過幾十頁,花大半小時就看完,不用像長篇那樣跡近廢寢忘餐般長時間追看。老實說,這幾個星期來彷彿染了強逼看新聞症,每隔一會就得check手機看最新消息,根本集中不了精神看甚麼長篇,好幾本書看了十幾頁、幾十頁就看不下來,一個短篇小說剛好在想再check 新聞前看完。
  精神不太佳可村上的小說還是看的津津有味。其中一個故事主人翁是因情變而硬生生把自己餓死的醫生,村上來個白描卻寫得細膩,讓讀者旁觀着他逐漸消瘦,生命一點一滴過去消逝,教人唏噓又心痛。有興趣的讀者找來看看,讓崩緊的神經休息休息吧!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難為了記者


  在這樣紛亂、分裂、撕裂的時代,記者該扮演甚麼角色,該做甚麼呢?
有同業堅持按看到、拍到的事實說話,堅持依照新聞片段說:「警察把示威者抬到暗角拳打腳踢」,結果被上級強行改動。在事後檢討會上,同業沒有退縮,堅持自己只是照事實做新聞,沒有接受「你唔係佢肚裏面條蟲」的謬論。
  結果,同業被明調實降,從負責前線新聞編排部署變成首席資料搜集員,職銜上跟志雲大師 (陳志雲)的「首席智囊」不相上下,實情卻是另一回事。在電視台新聞部獃過的都知道,資料搜集雖不至可有可無,但肯定是個像「庶務二課」般的冷灶,從採主忽然變成資料搜集員,想不當是秋後算帳也不可能。
  另一方面,香港最老牌的記者組織香港記者協會近期也受到不少前線記者的批評。他們指記協在今次「雨傘運動」中走的不夠前,沒有像其他很多民間團體那樣成為運動的一員,積極為爭取真普選出力,甚至連站台一起發言也不願意。有些同行據說因此表明將退會或不再續會。
  參加記協與否行家當然有自由,年來成為會員的記者不算多數。可是,記協是專業組織,有本身的守則、規矩包括客觀、政治中立、不偏不倚等。定出這些守則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記者或新聞傳媒的公信力,讓公眾看到記者不會把政治目的凌駕公眾知情權之上。要求記協公開支持「雨傘運動」等於叫記協放棄自己的專業原則,否定自己的專業,這無論如何都是不應該的。
  不管對記者或任何人來說,頭腦發熱影響判斷都不是件好事,對記者猶其如此。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田少與葉劉

 零三年反二十三條一役,田少(田北俊)跟當時 「掃把頭」葉劉淑儀扮演了正邪對立的角色。田少在關鍵時刻倒戈,辭去行會職務及拒絕支持二十三立法,令惡法臨門被打殘。葉劉則是推銷23條始終不悔的悍將,五十萬人上街也不為所動,最後法案擱置,她成為政府的政治包袱,被逼下堂求去。
  十一年後的今天,兩位接受過普選洗禮的建制政治精英再次在政治風潮中交手,兩人居然同樣扮演一正一邪的角色。田少為民發聲,公開呼籲失盡民心的梁振英考慮辭職,贏盡掌聲卻失寵於北大人,被褫奪政協職務。貴為行會成員的葉劉不再梳「掃把頭」,卻依然站在大部市民的對立面,不住攻擊「雨傘運動」有外國勢力介入,不是學生市民自發,又力撐警察執法,矢言「有我有你」,絕不放棄。姿態之勇悍,對民意之輕蔑比當年猶有過之。
  田少及葉劉這對活寶為何跟十一年前選擇的位置差不多是個很有趣的現像,背後原因大概也有好幾個。不過最重要的也許還是政治上的野心。田少出身富豪之家,興趣廣泛,從政不過是芸芸目標之一,不會為了更上一層樓而刻意討好逢迎北大人,少爺不高興的時候「邊個都冇面俾」,照駡可也。
  葉劉的政治企圖心路人皆見,零三年摔一跤後心只有有更熱。一二年選舉「豬狼決」各陷醜聞她已努力鑽營希望執死雞。現在梁振英民望低殘寸步難行,她更要積極為2017年可能出現的機會部署。可要登大位,靠的不是市民支持而是「阿爺」祝福。葉劉想做特首自然得比零三年時更賣力向阿爺交心,以示忠誠。
  就是這樣,田少跟葉劉在「政治長篇劇」中重拾十一年前的角色。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日本有望戰勝通縮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的確不是傳統日本官僚,難怪安倍晉三上台後第一時間委任他出任行長,委以打敗通縮的重任。上周五他就出乎市場人士預料之外再次開動印鈔機,把日本的量化寬鬆政策進一步擴大,從每年注入6-70萬億日圓增至80萬億日圓,還誓言假如有需要,又或是通縮威脅再逼近,他將會毫不猶疑的再次放水,直至通脹重燃為止。
「通縮」從九十年代初地產泡沫爆破開始已是日本經濟的癌細胞,不斷吞噬日本經濟的增長及活力。這個曾被視為足以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龍頭的國家變成新的「東亞病夫」,經濟奄奄一息,增長似有還無,在地球村的影響力不斷萎縮。可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每位日本央行行長都是「蕭規曹隨」,跟從前輩的做法,逐步放寬貨幣政策,一點一滴的放水,盡可能保持穩定,彷彿害怕驚動市場一樣。只有這位黑田東彥不一樣,他兩年前一上場已教市場大吃一驚,因為他立時宣佈在兩年內大幅擴大日本貨幣基礎一倍,又把通脹目標後原來1%升至2%。
  這一回更厲害,當大家以為日本央行已完成量寬任務,放手讓經濟自行回升時,黑田突然出手,再增加投放進經濟的資金,務求復甦的火熖不致被安倍政府的消費稅增加撲息。
  事實上日本經濟自四月政府提高消費稅以減少國債負擔後便大幅放慢,從溫和增長變成倒退近2%,近幾個月情況也不過稍稍穩定下來,並未回到加稅前的增長水平,更不要說可以把日本拉出過去二十年的泥沼中。通縮的情況更不樂觀,儘管央行大幅放水,安倍政府也不斷鼓勵企業慷慨加薪予員工以推動通脹回升,可是日本物價水平仍相當穩定,通脹率還在1%以下徘徊,跟2%的目標仍有相當距離,到明年十月安倍政府計劃再提高消費稅從8%到10%,此舉肯定會再次打擊經濟,令加快的預期落空,令通脹無法重臨。為了防患於未然,為了讓日本經濟添柴加火,黑田決定放手一搏,再次大力放水。
  黑田的大膽勇進能否令日本經濟否極泰來仍有待觀察,也許得再過一、兩年才知道結果,但跟其他央行行長特別是歐洲方面的同業相比,黑田至少沒有畏首畏尾,至少敢於做正確的決定,不會左顧右盼。不管從任何角度看,日本經濟已到了病入膏盲的地步,二十多年的沉寂已幾乎完全消耗了增長動力,要是還不盡快像對付癌症那樣用「標靶藥」打擊通縮這些癌細胞,日本只有不斷走下坡,難有翻身之日。
  倒是歐央行及德國央行卻沒有黑田的勇氣,他們明知歐元區經濟面對雙底衰退風險,他們明知通縮威脅逼在眉睫,不易扭轉,可歐央行仍未能果斷的推出量寬措施,連買債計劃也左拖右拖,未能落實,任由歐元區走上日本式的通縮之路。
假如歐元區真的像日本那樣陷入超過二十年停滯,他們只能怪自己沒有黑田東彥那樣的行長,只能怨自己沒有好好汲取日本的教訓。

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

從 1933錯到2014


 在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手上發揚光大,成為救市奇招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QE) 終於正式結束了。這個為時近六年前後三期的計劃成敗得失如何經濟學界、社會上仍在爭議中。已步下神壇威名不再的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這個政策工具成效不大,對實體經濟沒有多大刺激,唯一的好處是降低長債息率,令投資市場變得更活躍。經濟學者如Brad Delong則認為伯南克對症下藥,令美國能避免重踏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慘況,經濟大部份時間能保持溫和增長。
  撇開口水戰看實際成效的話,伯南克及聯儲局的QE政策看來相當有效。從○八年底開始量寬到今天,美國經濟至少保持溫和增長,沒有跌入雙底衰退,失業率則從高峯時的超過10%回落至6%以下,比歐元區淪為經濟病夫一病不起不知好多少倍,比日本的半死不活同樣優勝。
  最值得留意的是,伯南克的量寬政策令一眾專家、共和黨議員、貨幣政策鷹派大跌眼鏡,錯完再錯。這裏說的是通脹問題。在伯南克及聯儲局推出QE 1及QE 2後,大部份市場人士及經濟學者都認為這種非常政策手段將會很快推高通脹,令巿場面對更大扭曲及震盪,刺激經濟不成反令市民更受苦。可是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不要說惡性通脹,連通脹壓力也看不到。過去六年來,聯儲局定下的2%通脹目標從未達到,有一段時間反而出現通脹過低的情況,令人擔心出現日本式的通縮。
  兩年前經濟陰晴不定,伯南克及聯儲局決定推出QE 3,繼續推低長息刺激樓市復甦及其他投資活動。到這個時候,反通脹鷹派的話來得更狠,共和黨內的保守勢力更指伯南克是摧毀美元的「賣國賊」。他們眾口一詞預期惡性通脹(runaway inflation)就在眼前,叫所有人作好準備。抱歉的是,這個說得十拿九穩的預告同樣沒有實現,到今時今日失業率回落到5.9%,經濟穩步復甦,但通脹還在1.5%以下,工資沒有上升壓力,商品包括石油價格更是輾轉向下,進一步抒緩通脹壓力。換言之,08年金融海嘯後的量寬政策根本沒有帶來通脹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錯得厲害,只是大家都不願承認,有的還繼續堅持有關觀點,認為通脹早晚來臨,只不知具體在何時而已!
 向來咀巴不饒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可不肯放過這些死不認錯的學者、政客。「佻皮」的他在「博客」中post 了一張1933年11月28日紐約時報的剪報。剪報說有38位份量十足的經濟學者、教授發表聯署聲明,反對小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大開水喉的「新政」,認為任何人為增加貨幣供應以協助經濟走出衰退及通縮的政策都是徒勞無功的,只會引致惡性通脹,令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學者專家建議政府重回金本位制,停止濫發鈔票,以重建投資者對美元、美國經濟的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重建市場信心才能扭轉大蕭條的困局。
  八十年後的今天重看剪報,大家會覺得熟口熟面,因為反對量寬的學者、政客用的也是類似的觀點。三十年代實踐證明是錯的看法,想不到今天很多人仍要一錯再錯,死不悔改。美國人該覺得幸運,在金融海嘯時有專研如何應對大蕭條的伯南克當聯儲局主席,正是他明白三十年代的教訓才果斷推出QE,令美國經濟及時脫困。若是格林斯潘在任,只怕此刻早已加息反通脹,而美國經濟則在反通脹聲中不斷下沉。


(原刊 1/11 信報 EJ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