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星期一

荒謬的「本土」


 財爺曾俊華在預算案花了些篇幅談到旺角騷亂,又說香港人愛香港天經地義,自然不過,不必打着甚麼「本土」旗號,更沒有理由讓某些激進團體、人士壟斷本土這名號。

 財爺的話一出,立時被「本土」人士在網上「招呼」,難聽的話不少,這不說了

  向來對所謂「本土」或「本土派」的名號敬而遠之,認為他們內容含糊不清,三不五時就變一次,有些議題只為了方便某些「教主」、「領導」排斥敵視某些人,又為了搞分化挑起敵我矛盾。佔中運動時就反來覆去,先認為冇用,接著盡力騎劫,然後再拆大台把運動搞散!總之「公仔我贏字你輸」,乜都「教主講哂」!

  其實,以香港 context 原居民最有資格用「本土」這名號。新界某些大家族如姓姓文的好歹在香港落戶也有幾百年,少的也在英治以前,比當今自封為「本土」的人老資格得多。

  好了,若果新界居民不算本土,那在英治時代開始居住在香港的人包括東亞銀行李氏家族或何東家族該算「本土派」了吧!很可惜,他們也不算。事實上只有被幾位教主及他們的徒子徒孫認可的人才算是本土派,其他不是偽本土就是左膠、大中華膠、真心膠…,都不是本土派。

  那麼,堅持香港核心價值如民主、自由、人權的該算本土了吧!抱歉,也不算。這些人不是被劃為離地中產就是左膠或和理非教,絕不是本土!

跟香港淵源深的不算,衞香港核心價值的也不算,那本土除了自我陶醉自以為高人一等以外還有甚麼內容呢!

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中國經濟弱外交更弱


  都說中國是近期北韓核試、射衛星的大輸家。果然,中國外長王毅上星期急急到美國訪問,一方面跟美國敲定制裁北韓的細節,另一方面在南海及朝鮮半島問題上放下身段,強調中國已停止填海造島及希望跟美國合作防止局勢可能失控。這種種姿態顯示中國正深深感受到美國加強圍堵的壓力,開始改變前一陣子主動挑戰現有區域秩序的方針。

  事實上最近一段日子中國面對的外交壓力非同小可,幾乎可以說是處處碰壁。

  先從接近首都心臟地帶的朝鮮半島說起。北韓這個幾十年的盟友在金正恩手下變得兩面三刀,既向俄羅斯送秋波,又暗助美國擴大影響力,不把中國老大哥放在眼內已教習大大頭痛不已,南韓態度的轉變更教中國領導層心痛。過去兩、三年,中國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拉攏南韓,開放市場讓韓國產品、企業容易進入中國以擴大版圖是其一;政治上全力支持南韓總統朴謹惠,習大大親自到南韓訪問又成功簽訂中韓自由貿易協議是其二。這些努力曾經產生不錯的效果。包括令朴謹惠成為唯一參與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美國盟邦領袖,又令南韓政府不願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以免開罪中國。

  到近幾個星期情況逆轉,南韓政府在北韓核試及試射衛星後立即宣佈啟動引入「薩德」系統的正式談判,並且強力反對中國官員對這個問題說三道四,南韓外交部並傳召中國駐韓大使作正式抗議。換言之,朝鮮半島這一塊地方不但老朋友靠不住,努力拉攏的新朋友(南韓)也留不住,跟對手美國走得更近,這樣的壓力委實不輕。

  南邊的南海島礁爭議同樣有眾叛親離的態勢。先是國際傳媒一再刊登附有衛星圖片的消息,指控中國在南海島礁裝置地對空導彈及雷達,威脅通過海域的船隻、飛機;然後是美國大平洋艦隊司令哈里斯在不同場合「開火」,批評中國的做法對區內國家構成危機,又指中國的軍事化部署改變了南海狀況,令美軍必需多加戒備。他並呼籲盟友特別是日本、澳洲等仿效美國的做法,派軍艦對島礁附近遊戈。差不多同一時間,日本、澳洲、印度三國罕有的採取聯合外交動作,三國副外長前幾天就在會議後特地就南海局勢發表聯合聲明,要求維護航道的自由暢通及安全。

  另一方面,東盟內向來支持中國的柬埔塞,泰國對新局勢默不作聲,倒是越南、菲律賓律賓大聲疾呼中國肆意欺侮鄰國。顯而易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已被大部分相關打成trouble maker,處境非常孤立無援,動輒得咎,未來再想在其他島礁上大興土木只怕不容易。

  中國的外交弱勢跟美國及日本積極遏制當然有關,但中國經濟轉弱,國際對她的憧憬大減也是重要原因。去年中北京的亞投行(AIIB)及「一帶一路」計劃曾令中國成為亞太中心,大家爭相靠攏,日本,美國反而靠邊站。大半年後的今天,「亞投行」熱潮已過,實績未見,各國紛紛又倒向美國的懷抱,反過來加入圍堵。若果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弱,她想突破第一島鏈只怕是"mission impossible"。

2016年2月27日星期六

資訊革命走到盡頭?


  科技如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如何改造社會經濟與政治向來是個熱門話題。相關文章、書籍多不勝數,樂觀的甚多,悲觀的也不少。有的認定科技能大幅改善效率及生產,令社會更富裕方便,有的則擔心科技成為控制個人的猛獸,令人活在時刻被監視的恐怖中。近期熱炒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工業4.0則認定人工智能、資訊科技、大數據、雲端技術可以令工廠生產模式改頭換臉,降低成本之餘又能更切合市場需要。

  可惜,不管樂觀悲觀論者大部份都是口水太多,實證太少;憧憬無限,實質數據有限。還好,最近經濟學者Robert Gordon寫了一本大部頭的著作"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以詳實的數據包括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在不同技術時期或三次工業革命的變動,揭示甚麼樣的科技,那些新技術對經濟及人類發展最有貢獻,那些新科技則被嚴重高估。

  Gordon把科技發展分成三波,第一波是蒸氣機革命;第二波是電力與內燃機的發明及普及;第三波是電腦、互聯網之類的資訊科技革命。

根據Gordon的數據分析,第一波及第二波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增生產力遠比第三波即大家熟知的資訊科技革命為高。以投入產出比例計算,從1928-1972年每年產出增長為0.9%,但1972-2013年資本投入與產出的比率每年平均都是-0.8%。也就是說,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充份開展,美國生產力及效率持續上升,連帶美國工人、上班族收入也水漲船高,出現前所未有的普及繁榮及均富情況,龐大的中產階級至此才成型。

  但從72年開始的資訊技術革命,企業開始大規模在生産及消費活動上引入電腦,辦公室的運作流程開始改變。到九十年代中互聯網引入及普及更徹底改變了企業、個人、政府的通訊及資料處理模式,各方面投入的資本包括定期upgrade電腦及系統的資金極為龐大。可是,每次upgrade 帶來的額外效果、效率都在下降,近年甚至出現投入資本越多生產力反為下降的困局。

  再仔細看TFP的數據,以十年為階段,生產力上升最快的是1950年代,接近3.5%,其次是40年代及60年代都超過1.5%。大家期望甚殷的電腦及互聯網革命年代都令人非常失望,生產力增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不過0.8,到2014年更降至0.6左右。Gordon認為,電力、內燃機的發明及普及應用比電腦、互聯網帶來更根本的改變。有穩定的電力作能源,從家居到辦公室到工廠可以使用的工具大增,設備可以更豐富多元,對提升效率及舒適度的作用極為巨大。借用他的比喻,多得第二波工業革命,七十年代美國一般家庭已有雪櫃、洗衣機、焗爐、電視等基本設備,辦公室也有照明、冷氣、影印或其他辦公室儀器,來一趟「回到未來」式的旅程的話,2016年的工人或主婦在七十年代的office或廚房工作煮食肯定沒問題。但若把時光機回到1900年電力未普及時,現代人肯定舉步為艱!

  另一方面,資訊科技或互聯網革命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通訊、娛樂事業上,頂多令物流過程較順暢,但在生產、消費上正面作用卻相當有限,貨物仍要依靠貨輪、貨車運送,工人仍然要坐車上班,餐廳仍然得有侍應、廚師服務,剪髮、美容仍得找美容師,耗費的時間甚至更長。

Gordon還提出一個相當悲觀的結論,認為七十年代中開始的資訊科技革命已走到盡頭,能產生的額外生產力越來越少,隨時變成只是把資金資源重新分配而沒有增長的活動。按他的說法,大家奉為資訊革命Icon的企業如Google、Amazon、Facebook、iTunes都是2004年或以前啟動的,近十年已看不到新及有重大影響的突破。在欠缺新的growth engine下,資訊革命真有可能走向盡頭,連帶拖低美國的經濟增長動力。

不管是悲觀或樂觀的科技決定論者都該看看這本書。

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

星爺


還是星爺厲害。

新片「美人魚」也許跟當年的「少林足球」有相當距離,甚至連「功夫」也及不上,但電影院委實不時傳出爆笑聲。入場的有不少是年青觀眾,他們笑得開懷,就像九十年代情況那樣。看來星爺不必靠「家有喜事」無限loop來留住觀眾。

  像「西遊記」:仙履奇緣、月光寶盒系列那樣,「美人魚」基本上根本是愛情故事 (只少了愛你一萬年之類的佳句)。延續了「少林足球」的傳統,電影主角基本上都是素人或面目騎呢的人,即使小豬(羅志祥)也完全不像小豬,只有愛將張雨琦平頭整面,坦胸露臂,但實際上沒有甚麼戲可演,只是表情動態超級跨張的人型卡通公仔。

  笑料嘛!不能不佩服星爺,至少做到「中港融合」,沒有甚麼隔膜。沒有高舉本土口味但仍有親切感,不必標榜在內地拍攝也充滿了內地的風土人情。內地二、三線城市的人肯定愛看,香港觀眾大概也不抗拒,難怪票房破紀錄。

  最厲害的是尺度拿揑準繩,沒有開罪官府,不踩政治線,針對的是大眾最不喜歡的「壞蛋」如暴發戶、富二代,把他們盡情嘲弄,毫不留情的訕笑他們只有錢錢錢,甚麼價值也沒有。不管對內地還是香港觀眾(都是一般打工仔)而言,這些暴發戶形同公敵,還有甚麼比嘲笑他們更能打動大眾,讓大家乖乖付錢進戲院把平常受暴發戶的氣一口吐盡。

  不過,星爺最厲害的還是在政治低壓,氣氛低迷的時候讓大家無傷大雅的笑一下,暫時不想太多現實的事。有時候電影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讓人從現實中躲一躲。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英國將面目全非


英國宣佈為脫歐進行公投後不久就收到蘇格蘭朋友的電郵,說今次公投大有可能為蘇格蘭脫離英國提供另一次機會。

  還記得一年多前蘇格蘭獨立公投不成功,五成半蘇格蘭人決定仍留在英國,朋友失望得躲在房子多天不想出外,躲在家中睡大覺。朋友說,奮鬥多時的目標功虧一簣,實在失望得有點意興闌柵,關上厚厚的窗簾大被蒙頭暫時脫離現實才能喘口氣。

  現在英國全國搞公投決定是否留在歐盟,為何朋友覺得是再推動蘇獨的好機會呢?他的邏輯是這樣的。上回蘇獨公投失利,大家覺得未來一段時間(十年內)不可能也不應該再搞。可是,今次英國公投一旦決定脫,意味憲制出現大變,蘇格蘭人及支持蘇獨的SNP便大條道理要求再辦獨立公投,看看蘇格蘭人是否接受新安排。

  事實上跟英格蘭人相比,蘇格蘭民眾比較親,願意留在歐盟大家庭甚至加入歐元的有六成多,若果英格蘭人選擇脫,蘇格蘭人便大條道理要求走自己的路,獨立去也!對朋友來說,這怎不是天掉下來的機會!

  當然,六千五百萬英國人最終作甚麼選擇仍是未知之數,但英格蘭人向來有little Englander的稱號,跟很多島民一樣常有一種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傾向,不願被人管,更不想被拖累。現時歐盟正被難民、移民問題弄得一團糟,好像不設防城市那樣任由難民湧入。英格蘭人更想避之則吉,甚麼融合原則才不管。

  在這樣的情緒下,公投脫歐的行情將有升冇跌。而一旦通過脫歐,蘇格蘭人肯定會抓緊機會搞公投離開英國,再爭取留在歐盟。到時候英國只怕面目全非。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報人的浪漫


Spotlight”(焦點追擊)是近期最喜歡的電影,有時間大概會再看一遍。

電影好看不僅因為它有份「報人的浪漫」,更因為它的含蓄與自省。

  你沒有看錯,是報人的浪漫,那份浪漫在於不計花費多少時間,不管開罪甚麼人,不怕遇上甚麼阻撓,一心一意想做好一個「故仔」,揭露久被埋藏的齷齪真相。電影中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記者開罪的不是大奸大惡的黑幫頭子或恐怖份子,而是社區內德高望重的教士、主教,是老同學老朋友,是至愛親朋。有的時候,得罪這些「朋友」、「賢達」更難。他們不會拿着刀槍威嚇你,他們總是語重深長的跟你說顧全大局,不要rock the boat,不要令社區的人失望,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就好了。「出賣」幾十年交情,幾十年朋友,不容易啊!

  「報人的浪漫」還包括電影末段印刷機滾動把新聞印上報紙再送到車上發到城市各處。那是一份特有的滿足感,是完成一件重要作品的喜悅。印刷機的聲音彷彿比Beatles「挪威的森林」還要好聽。然後,可以安心回家睡覺,明天再搏。可惜,在即時新聞當導的今天,這樣的浪漫大概沒剩下多少日子了。

也許有觀眾會覺得電影比較平淡。但這份平淡不但接近真實,也讓人更有內省的空間。事實上很多不公義的事、齷齪的事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只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即使有人大聲呼喊也不管,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環境太舒服,Cozy了,何苦把醜惡的現實展現,令大家生活不再寧靜呢?

  在報紙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有這份complacency ,得引以為戒。

不讓民建聯偷雞


  星期天新界東就要補選,有些認識的人據說在投票問題上有些猶豫,拿不定主義支持代表公民黨及泛民的楊岳橋或代表本民前的梁天琦。對我來說可沒有這個煩惱,早就決定投票給楊岳橋,沒有任何懸念。

 向來是民主派忠實支持者,對民主、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向來堅持,只有先符合這兩條才會考慮把手上的一票投給他。七個候選人中,有兩個沒有甚麼政治背景又不見經傳,根本無條件判斷他的立場,自然不會把神聖又寶貴的一票給他們。其他三個包括周鼎、方國珊、黃成智都是建制派或隱形建制,在民主、人權、自由等原則上都站不穩,同樣不會把票給他們。

  打着本土旗幟的梁天琦最顯眼的事蹟是農曆新年的旺角騷亂。先不管他在現場的挑釁、撥火對當晚的失控情況該負多少責任,但他對使用暴力傷害其他人的無悔態度,指打記者只是抗爭中的沙石之類的說詞卻令人難以接受。像他鼓吹的抗爭無底線根本是對他人生命、自由的不尊重,是野蠻的做法。有甚麼理由要投票給暴力傷害他人又不反省的人呢?

  楊岳橋近幾年一直在新界東有地區工作,公民黨在衞民主、人權、自由上跟其他泛民主派政團一樣毫不含糊,在壓力下也沒有腳軟。想到這就覺得他是補選的唯一選擇。更何況民主派的選票優勢不算多,不集中票源的話只會令周鼎及民建聯之流漁人得利。新界東的選民向來精明,上屆成功自行配票令親中陣營只贏得兩席,今次有甚麼理由墮入𠝹票陷阱讓民建聯偷雞成功!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

永遠站在非暴力抗爭的一方


  前幾天跟幾個相識多年的朋友碰頭,杯盤狼籍後少不免談到香港最近發生的事特別是那場震動整個社會的旺角騷亂。朋友說,對部份年輕人決定使用暴力有點明白,覺得當不同的抗爭方法如遊行、集會都不管用時,很難免有這樣的轉變。最教人吃驚的是,朋友自己也認同該使用一點點額外的壓力包括暴力,逼使這個冥頑不靈的政權低頭,藉以打破僵局。我趕忙問朋友,這一點點額外的壓力及暴力是指甚麼,是掟樽、掟石或其他嗎?朋友沒有再說下去,氣氛有點僵。然後其他朋友識趣的轉變話題,有關暴力抗爭的對話就此打住。

  在我來說,對話雖中斷了,但朋友對暴力抗爭從反對變得不在意甚至有點接受卻讓我震驚不已,擔心越來越多人對暴力不再「零容忍」,擔心未來出現比旺角騷亂更激烈的暴力場面。


  文明、理性、非暴力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一直是絕大多數市民堅持的信念,不管是百萬人的八九大遊行,不管是03年七一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不管是每年六四的燭光晚會,大家都堅持非暴力抗爭,不卑不亢的表達我們的訴求及期望。有的時候我們的抗爭行動爭取到成果,如二十三立法就在我們的非暴力抗爭中倒下,中學的國教課程就在人民力量下被擱置。有的時候,我們的非暴力抗爭沒有甚麼實質效果,包括仍然未能落實真普選,未能阻止李國章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也未能令市民憎惡的梁振英下台。

  正因為真普選及公義社會仍遙遙無期,我們不能不繼續抗爭。然而,我們的抗爭從來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是為了打造一個對個人自由、生命、尊嚴更尊重的社會。我們的抗爭是為了爭取更多人支持,是為了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隊伍,好讓人民的力量越來越壯大。一旦抗爭加入了暴力的元素,甚至變成以暴力為主,以傷害他人為手段以達成目標,我們跟抗爭的初衷只有越來越遙遠。試想當抗爭變成用石頭肆意傷害途人、警察、記者時,當抗爭變成在街頭蓄意縱火燒車時,當抗爭變成刻意以暴力襲擊採訪新聞的記者時,這跟一個尊重個人自由尊嚴的社會實在相距十萬八千里,甚至連一個基本的文明社會也算不上。怎麼該走上暴力抗爭之路呢

  而且,一旦抗爭隨時加入暴力元素,隨時演變成暴力衝突,肯定嚇怕支持、同情抗爭目標的市民,令抗爭行動脫離群眾,被市民大眾唾棄。應該緊記,任何抗爭都依賴人民的支持,都必需得到市民的支持才能持久,才能發揮最大效用。走向暴力抗爭實際上只會令運動跟人民隔絕,變成少人的渲洩

  有的人說,制度暴力如此無孔不入,只有訴諸實際暴力才能撼動之,令它改變。這樣說好像有點道理,有點吸引力,實際上這是「糖衣毒藥」,是在跟魔鬼做交易。首先,暴力引來的只有更大的暴力,抗爭者開始使用暴力的話,當權者只會毫不客氣的把暴力升級,把裝備升級,把戰術升級,然後再循環上升。旺角騷動後不少前線警員投訴為何不用更大武力控制場面甚至開一百槍就是最好的例子。像這樣不斷上升的暴力除了造成更嚴重的破壞、更多的傷害甚至有人喪生外,有甚麼作用呢?有甚麼成果呢?此外,暴力只會加深社會的仇恨,只會令社會的互信降至零,大家互相提防,反應過敏,隨時擦槍走火。不管那一方靠暴力取勝,對方也只會心懷怨恨,久久不能散,然後在互相報復中令仇恨越積越深。我們抗爭難道是為了把香港變成一個充滿仇恨、互相猜疑提防的社會?

  還有一點必需緊記,暴力是不會僅用一點點的。只要抗爭轉向暴力,情況情緒便會失控,然後迅速升級,把對方以至途人看成仇人,想用上任何方法傷害及消滅。也就是說,暴力是一條不歸路,是不能走回頭的。要讓我們的抗爭不走上歪路,要爭取我們的目標,要讓香港變成一個對個人尊嚴及自由更尊重的社會,暴力是絕對不能用的,連一點點都不能用。一旦容讓暴力抗爭冒起,將是一條萬劫不復之路。

  我們要堅持抗爭,我們更要堅持站在非暴力抗爭的一方。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北韓成了美國「新盟友」!


 美國這個超級強國在亞洲的朋友伙伴真多,除了長期盟友日本、南韓以外,最近還加上了北韓!這樣說不是要講反話或故作驚人,而是在說事實,因為金家王朝三世金正恩近期每一項舉動都變相加強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位置,增加區內國家對美國的倚賴,倒是中國在北韓的「無定向飛彈」攻勢下狼狽不堪,不得不四處撲火。

  近期「金三世」有甚麼動作呢?包括試爆自稱是氫彈的小型核武,發射長程火箭及衛星,跟南韓的關係越鬧越僵,連開城工業園區也關閉等。這些動作加起來只有一個訊息,那就是北韓搞核威攝力量事在必行,她對透過談判來處理核問題沒有興趣,更不會像伊朗那樣跟國際社會妥協修好。換言之,南韓及日本面對的是一個很快擁有核武的暴君(但不是瘋子),隨時可能來個核子靴詐,令他們寢食難安。往下來日韓兩國只有緊緊擁抱美國核保護傘下,並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強跟美國的軍事合作,例如引入新的偵測及反導彈系統。南韓政府昨天就改變以往大半年的猶豫,宣布與駐韓美軍司令部成立聯合工作小組,正式硏究引進「薩德」」高空飛彈欄截系統,以阻截北韓可能變動的導彈攻擊。

  近兩年來美國一直推動南韓引入這套更先進的反導彈系統及相關的雷達以應對北韓的威脅,但由於新雷達系統涵蓋範圍達一千公里,中國華北(包括北京地區)及東北大部份地方都在範圍內,中國政府一直或明或暗警告南韓不要引入有關系統,以免損害兩國關係,南韓總統朴槿惠因此一直採施字訣,不肯貿然同意美國的建議。就在南韓處於中美夾縫不知如何取捨時,北韓連番核試及發射衛星的舉動令南韓深感威脅,支持引入新導彈防禦系統的民意大增上升至過半數,向來較親中國的總統朴槿惠也不得不低頭,改為同意開展商討引入系統的正式程序。對向來希望加強監視中國軍事及其他部署的美國而言,金正恩的舉措等於給她送上一份大禮,令她不費外交資本就能增強在朝鮮半島及東北亞戰略

  軍事上固然如是,政治上北韓的「舉動」對美國也有重大好處。國際社會包括日韓一直相信北京有能力掌控北韓,令「金家王朝」願意透過六方會談和平解決核武問題。有一陣子六方會談進展不錯,中國儼然成了解決危機的關鍵。可在北韓一而再、再而三違反聯合國決議搞核試,把中國的勸告當耳邊風後,不管日、韓都開始對中國有微詞,認為北京政府沒有盡力約束北韓,有部份官員甚至質疑北京對金正恩政權的影響力甚低,根本無力左右北韓政府的政策,令中國備受批評。要知道中國一直倚靠牽頭處理朝鮮半島問題突顯她在區域的重要影響力,現在卻被金正恩弄的團團轉,進退失據,這對北京國際形像的打擊不可算不大。

  更糟糕的是,一旦在北韓壓力下南韓真的同意部署美國的「蕯德」飛彈防禦系統,中國的政治心臟地帶便時刻被美國軍事雷達監控,任何重要軍事調動都免不了被看得一清二楚,猶如被脫去衣服那樣。像這樣一個被人看穿底牌的國家不要說衝向海洋跟美國一較高下,甚至自保也受威脅。

  對中、美戰略平衡而言,對中美在亞太爭霸而言,金正恩不是令天秤更一面倒向美國嗎?美國怎不是形同多了一個「盟友」呢?相反,中國面對的既有美國這神級對手,更有北韓這豬一樣的隊友!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獨立調查旺角騷亂是唯一出路


農歷新年期間旺角發生嚴重警民衝突及騷亂後,泛民主派議員及多位學者立時提議彷效港英政府年代的做法,成立由法官任主席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深入的調查騷亂及暴力衝突的成因、過程以及政府、警隊的應變方法,一方面探究騷亂的深層及制度因素,另一方面尋求長遠的疏導辦法,避免歷史重演之餘更希望防止衝突及暴力再升級。可惜,梁振英政府完全無視這個合理合法的要求,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堅持把衝突看成刑事或破壞治安的案件,只由警方負責調查及檢討,而所謂檢討也不過看看警隊有沒有足夠的裝備、訓練、部署應付類似的事件。

  我們認為,梁振英政府的做法完全是一種鴕鳥政策,不肯正視社會及政治現實,又不考慮長遠社會穩定及整體利益,實在短視及不負責任。若果執迷不悔,繼續把騷亂當成單純的治安問題,社會撕裂及躁動肯定不斷惡化,再發生嚴重騷亂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甚麼時候的問題。

  把帶有政治訴求及元素的街頭騷動或衝突定性為治安問題是大多數政府的慣技,東西方都一樣。中國政府就把毒奶粉案受害苦主的請願行動說成是尋釁滋事,是騷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把苦主代表如趙連海拘捕下獄,好一陣子才釋放。印度聖雄甘地在南非為有色人種維權,發動遊行,結果就被管治當地的殖民地政府強行拘留,當成trouble maker。這樣的「定性」對當權者而言最方便也最容易混淆視聽,因為只要把事作說成是治安事件就可以把責任完全推在發動及參與行動的人身上,政府不但不需負責,還可以堂而皇之的採取更強力的鎮壓行動。

然而,政府把事件說成是街頭暴力或治安事件不能取消騷動背後的政治及制度成因,更不能紓解潛在的矛盾。今次旺角騷亂中的暴力包括掟石、燒車、攻擊記者、途人及受傷警察雖然不正當不正義(not righteous),但背後隱藏對制度及公權力的不滿及憤怒是掩不住的,也是不能不面對的,單純由警隊調查及拘捕頂多只能對渲洩怒意的個人作懲處,對社會積累的不滿卻全未疏解,反而可能添上新的「債」。只有全面檢視政治、社會、官民的深層次矛盾,才有可能進入問題的核心,再開始疏解紓緩。要做到這一點,調查不可能由警隊進行,也不可能由政府負責,必需透過獨立公正及沒有政治背景的新機制進行,成立由大法官任主席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就是最佳選擇。

  有了這個委員會收集意見及證據,再透過委員會的聽證程序,大家可以聽到騷亂中不同人物的證詞,聽到組織行動人士的說法,掟石者的自白,前線警員的苦水或憤怒,小販的不平,旺角居民的記憶,記者的觀察……等。把這些組合起來,我們不但可以對整場騷亂有更廣闊全面的圖像,各項事實將會更清楚明確,行動背後的想法、情緒也將能更顯現。

  在這個堅實的事實基礎上,不管政府及市民都能更有效判斷當天發生了甚麼事,發生的是有組織的騷亂還是偶發的行動又或是積怨的大爆發。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調查及聽證過程可以讓全社會、所有香港市民來一場深刻的反省,檢視我們的社會得了甚麼病,發生了甚麼問題。事實上對不少香港市民而言,旺角騷亂中出現的暴力衝突場面相當令人震驚及不安,過往一直是核心價值的文明理性非暴力便似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有暴力相搏,剩下的只有力強者勝的森林定律。香港為何有這樣的轉變,情況會不會再變壞不是很值得深思反省嗎?獨立調查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制,讓所有人停一停,想一想,往下去能不能有改變,能不能避免朝暴力之路走下去。

  不管從政治、社會以至政權的角度來看,農曆年的旺角騷動都是一次重大危機,壞影響與撕裂正不斷滲透到社會不同角落。這樣的重大管治危機怎麼可能由警察包辦調查處理,怎能不來個全面調查並向市民作交代呢?

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

一枱客


  老同事、老朋友碰頭,決定大喝大吃一頓,最終選了朋友相熟的一家鯉魚門食肆。到達的時間不算晚,不過七時左右,有點驚訝的發現整家酒樓只有我們枱五個客人,比伙記加帳房的人還要多一點。心想也許稍晚一點會有其他客人光顧。

 紅酒開了一支又一支,海鮮吃了一款又一款,大家吃得暢快,喝得盡情,談得高興,粗口聲浪之大酒樓任何角落都聽得到。可是沒有誰會投訴,因為到杯盤狼籍只剩下殘羹剩酒的時候,酒家幾十張枱還是只有我們幾個客人,還有誰會投訴呢?

酒樓搞手是朋友的「老死」,見大家吃得七七八八便過來打招呼,吐吐苦水。他說,生意冷淡不是今天開始,從去年中開始已不像樣,而且越來越不濟,營業額一直往低走。內地豪客已不大見影踪,偶有個別客人來也絕不像以往般豪爽,總是先定下budget再叫酒樓看着辦,跟以往只點最好、最新鮮的海產完全不一樣。說着說着,老闆牽一牽咀角來個苦笑,擠出一句「嚟緊兩年都唔會好!」說罷搖着頭回到冷清清的海鮮魚缸邊,看著一尾尾杉斑、龍躉發呆。

  以前常有人說,美國經濟打噴嚏,香港經濟就會感冒。現在大概該改為內地經濟「流鼻水」,香港經濟立時「發冷」震騰騰。內地經濟下滑已成定勢,「發冷」的情況大概很快會從銅鑼灣、中環名店,鯉魚門酒家殺入尋常百姓家。

滙豐對中港投不信任票


  搞了十個月「大龍鳳」,特地請了美國前國務卿、中國問題專家基辛格當顧問提供意見,滙控最終還是決定繼續把總部留在倫敦,不遷冊回香港。這個決定對特區政府及金管局而言難免有點遺憾,因為出走了的「大笨象」決定回歸是對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對提升香港的形像及金融中心地位有重大幫助。可遺憾歸遺憾,滙控今次的決定實在非常合理,也是對中國及香港的及時提醒。不遷冊回港一方面讓北京政府明白有錢或有龐大的市場不是「大晒」,她不能因此而偏離國際認可的標準及規範或自定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市場遊戲規則;另一方面也令特區政府知道一面倒倚賴中國不是出路。

  滙豐去年初提出考慮遷冊,把總部從倫敦遷回香港當然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英國金融監管當局計劃加強規管銀行固然有影響,歐洲市場發展空間有限同樣令滙豐蠢蠢欲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中國龐大的金融市場,還是中國金融體制開放改革產生的龐大商機。乘着金融改革浪潮落戶香港的話,滙豐不但可以借香港的地利(鄰近中國市場)取得優勢。更可以藉此向北京示好,讓北京看到滙控支持中國的金融改革。這個政治資本將來肯定妙用無窮,隨時為滙豐開啟更多機會之門,擴展在內地的業務更方便。此外,香港作為地區金融中心也可以進一步協助滙豐加強在亞太區的聯繫及業務,盡享亞太高增長市場的好處。

可惜,如意算盤打不響,因為中國金融體系及市場在過去十個月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逐步走向世界跟國際市場接軌變成亂搞一通,任由政府及官僚的行政指令主導,不按市場規則辦事。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去年夏天的暴力救市。為了挽救插水式下跌的內地股市,北京當局「茅招」盡出,出動「國家隊」入市以公帑托市只是前戲,北京財金官員還採用各種非市場手段包括限制買賣,逼使金融機構出資回購股份,把正常買賣及沽空行為變成刑事罪行,規限證券行只準買不準賣貨,派出公安人員進駐懷疑沽空的金融機構……等。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高層因此而惹麻煩及成為調查對像。而自此以後,不管內地或國際金融機構都長時間不能正常運作,不能正常在市場交易,必需看政府的指令及臉色辦事。

  在這樣的暴力救市措施下,內地金融市場不但跟公平公正開等原則相距十萬八千里,甚至不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個執行政府政策的工具。而北京高層信誓旦旦要推行的金融改革則完全不見影兒,市況比提出改革前還要惡劣。對國際銀行及金融機構而言,內地市場出現的已不是機遇而是陷阱,看不到公平的遊戲規則,反而可能動輒得咎,成為代罪羔羊。一心想大展拳腳的機構如滙控怎能不三思,怎能不重新評估中國市場的風險。

  另一個大變動是內地經濟迅速放緩。不同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正從高增長大幅回落,並將持續往下走;整個金融體系正面對重大壓力,包括壞帳增加,資金緊絀,業務收縮……等,內地銀行股價已因此大跌,隨時出現危機,國際銀行不但沒有多少開拓業務空間,反而可能接下一堆堆壞帳。可以說,原來形同金礦的內地市場變成藏金已盡的廢棄礦洞,剩下的只有危險的氣體、髒水以及叫天不應的暗黑環境。一心想以香港為踏板到內地掘金的滙控面對「廢棄礦洞」自然避之則吉。

  香港本身的情況在過去太半年也明顯轉壞,大大降低了對國際金融機構的吸引力。應該看到,過往香港雖然跟內地經濟發展關係密切,但政府的基本經濟發展策略還是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盡可能強化跟不同地區的聯繫,爭取更多不同國資金。可自從梁振英上台後政府的策略明顯有變,把大部份精力放在加強跟內地的聯繫上,對加強香港在亞太區及全球經濟的位置則放軟手腳,被對手如新加坡遠遠超過。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消楚反映梁振英政府只懂片面配合內地的經濟發展策略,其他海外聯繫變得非常次要。看在滙控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眼裏,香港集中向內望意味她未來的國際聯繫越來越薄弱,國際化色彩越來越淡薄,她們怎麼會願意把自己的總部移到香港呢?

  滙控不遷冊回港當然是商業決定,但決定背後反映的是對內地及香港發展有介心,是對中國金融改革走回頭路的擔憂,是對香港只懂向內望的不接受。這些訊息,中港兩地政府聽到懂嗎?

2016年2月17日星期三

村上春樹新書


這一陣子心緒不寧,總有點unsettle、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覺。幸好碰上喜歡的作者出版了新書,可以讓我換一換視點,呼吸一點新鮮的「空氣」。

  這作者不是別人,正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前天到書店,剛好碰上他的中文版新書「身為職業小說家」上架,二話不說掏腰包買了精裝本,再趕緊躲進海下的「書室」邊喝Earl Grey 邊翻。

書不是他的新小說,倒像他的自傳或至少是作為小說家的人生回顧。好些素材在其他村上的雜文讀過,但翻這本書時一點沒有舊或重覆的感覺,反倒像把村上春樹這作家的「表相」再剝開一層,更深入探究他的寫作生涯,他的生活,還有他的心。

  算是靠文字吃飯的人,vintage雖及不上村上那樣「陳年」,但也有四分一世紀,看他如何為寫作生涯作小結實在有趣,對自己的處境也能多添些反思的空間。按他的自白,小說家像一步腳印登上富士山的人。他們不能像機靈的人那樣走捷徑或用有效率的方法如坐直升機窺探富士山「全貌」,只能透過實際登山去了解富士山,可能要登幾次才能有些眉目,甚或可能越登越亂,越看不清。只是,小說家還是只能這樣慢慢令故事沉澱再浮現再沉澱…。對他來說,這樣沒「效率」的事頭腦好的人是辦不到或不會辦的。

  從未寫過小說,不知道其他小說家有沒有類似的想法,只是深深覺得自己寫「速食式」的東西太多,沒有沉澱,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文字大概欠了點餘韻或after taste 。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大和解


 看到教宗方濟各跟俄羅斯東正教首擁抱的新聞圖片對這位教宗的尊敬又再增加了不少。

  自上任以後,這位教宗已一再示範甚麼叫真正關心弱勢社群,甚麼叫真正關懷社會上最受歧視、忽視的人。那一個親切擁抱身患惡疾小孩的場景就讓人感動不已。這一回他跟東正教最高領袖見面同樣難得,教人看到甚麼叫和不同,甚麼叫寬容。

  天主教會跟東正教會本同出一源,但在一千年前因為政治及宗教原因特別是東羅馬帝國下的教會不願再受羅馬教廷支配而分家,自此以後雙方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教義、禮儀,有點各有「地盤」或勢力範圍的味道。東正教會主要在希臘、部份東歐地區及俄羅斯盛行,天主教會則主導西、南歐,並隨着西歐國家航海大發現而走向全球,成為全球宗教,影響力遠勝東正教。

  分家千年,雙方思怨不少,攻訐甚多。一些東政教士、教徒視梵蒂岡為異端,有的甚至指教宗為antichrist;天主教會方面則努力向東政教徒招手,鼓勵他們轉為天主教徒。這樣的「新仇舊恨」要化解再重開對話一點也不容易。可方濟各就做到了。當兩位宗教領袖來一場平起平坐的對談時,全世界都可看到千年仇恨積怨其實也有溝通餘地,不必來個你死我活的角鬥。

  歷史進程往往出人意料,天主教會過去一直是專斷、包容力量,對異己異見的逼害比其他主要宗教更厲害。哥白尼、伽里略的故事(被逼否定自己的科學發現)大家都耳熟能詳。可在方濟各的治下,梵蒂岡卻成了推動和解共融的力量。

  只希望有更多類似方濟各這樣的人。

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

面目全非


  前不久把文字結集成「悼我城」這本小書,其中有一篇文章說到近兩年「我城」變得越來越陌生。

  看過年初深夜到初二凌晨旺角的騷亂,看過騷亂中的暴力、氣、仇恨後,只覺得「我城」已不僅陌生,簡直是面目全非。

  才不過幾年前,這個城市還是以和平理性為榮,即使人再多、再擁擠的遊行集會依然秩序井然,沿途絲毫無損,帶來的紙張、垃圾,用過的蠟燭都會自動自覺清理,不會製甚麼滋擾。任何暴力瞄頭都沒有,更不要說撬石擲磚放火。國際傳媒以至在香港的外國人都嘖嘖稱奇,認為難能可貴。

  可到現在文明理性非暴力彷彿已成甚麼dirty words被說成是沒用、「廢」,彷彿暴力衝擊才是出路,不但在網上、facebook上鼓吹,更有人在旺角街頭上實踐了,釀成幾十年未見的嚴重騷亂,把香港的理性和平形像都打散了。

 有人事後還滿不在乎的說,騷亂中使用的暴力跟其他城市相比不算甚麼。我不知道他指的其他城市是甚麼,只知道擲石、放火、燒車已是所謂城市騷亂的極限。05年韓農在港的反世貿示威也沒有這樣暴力,至少沒有向執勤的警員擲石又或在鬧市縱火。若果這還不算嚴重,真不知甚麼才算嚴重。

這種視使用暴力如兒戲的態度,對傷害他人毫不介意的態度居然在香港出現及受一些人支持。「我城」不是面目全非了嗎!

還要讓惡意與暴力繼續在發酵?


  前年「雨傘運動」時,香港成為國際傳媒焦點,現場直播運動情況的不少,專題報導的更多。基本上國際傳媒都非常肯定及同情這場運動及參加的市民、學生,不少海外民間團體,還以「雨傘運動」為榜樣,邀請學生及運動領袖分享經驗。上星期旺角的警民衝突及騷亂同樣豋上了國際傳媒的顯著位置,向來同情香港及經常批評北京打壓港人的「經濟學人」雜誌並特地發表社論評論事情。

  只是,雜誌再沒有肯定及同情,並對有些人把騷亂說成「魚蛋革命」不以為然,認為只是對街頭暴力活動的矯飾(dress up)。「經濟學人」強調當日的暴力毫不正義正當(In no sense was the violence righteous),又指香港向來以和平示威為榮,只有在六七暴動中才看到類似的街頭流血衝突。當然,「經濟學人」沒有忘記騷亂的政治、社會深層原因,認為北京及特區政府必需聆聽市民的民主訴求,必需紓解社會的不滿及怨氣。

  把旺角騷亂跟六七暴動類比並批評當日的暴力毫不正義正當算是相當不客氣的批評,反映在國際傳媒、社會眼中,年初二凌晨的騷亂跟他們認識的香港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很不香港」,令他們相當驚訝及失望。除了失望外,很多向來關心香港的外國朋友在騷亂後傳來的訊息都是擔心、擔心,不知道香港情況會不會進一步轉壞,會不會出現更暴力的衝突。

「經濟學人」不客氣的評論對某些人而言也許不中聽,但其實不奇怪,也很值得重視。前年的「雨傘運動」展現的是港人的理性、文明、非暴力特色。數以十萬計市民在旺角、銅鑼灣、金鐘三個佔領區抗爭近八十天,過程中一直保持和平有序,即使面對反對團體以至黑勢力的挑釁也沒有改變,沒有走向暴力。倒是負責執法的警隊一再暴露濫權、濫用暴力的咀臉,把無辜市民打得頭破血流,把和平抗議的市民抬進暗角拳打腳踢實行私刑。這完全是一場文明與野蠻的對決。國際社會自然站在文明的一方,自然一面倒支持、肯定香港市民及抗爭者。更何況自八九六四鎮壓以來,港人在抗爭中就一直展現着這樣文明理性非暴力的態度,跟西方大城市的抗爭動輒變成騷亂、暴力衝突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年初二清晨旺角街頭的騷亂完全不一樣。文明理性非暴力不見了,街頭上只見戾氣、仇恨以及惡意。警察固然用警棍胡亂追打市民及記者,打得頭破血流還不收手。一些據說是來保護小販的本土團體及人士使用暴力同樣不手軟,拼命向警察、途人掟石,又縱火燒雜物及汽車,完全置附近居民、途人的性命於不顧。這樣的暴力衝突比外國大城市的騷亂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跟香港向來文明理性非暴力的傳統及形像更是個180度的改變。難怪向來肯定、稱許香港的國際傳媒也禁不住批評,指暴力騷亂不正當、不正義。

  國際形像變壞當然不妙,但更壞的消息是不管執法的警務人員以及經常鼓吹勇武抗爭人對上星期旺角街頭的暴力及惡意不以為意,沒有任何後悔,反而繼續肆意鼓勵、鼓吹再次以暴力「決戰」。有可能是前線警員的人在訊息群組公然說警員該把武力升級,可以開100槍以上對付旺角騷亂之類的衝擊,當過律師會會長的何君堯在論壇上也公開指警員可槍殺「暴徒」。另一方面,也有人在網上、Facebook等貼文鼓吹殺傷警員以報復,並會捐款資助類似行動。有沒有人或執法人員受到這些充滿惡意的訊息刺激而作出暴力襲擊行為誰也不敢確定,但即使很幸運地沒有人受鼓動而釀成大錯,這類鼓吹暴力與仇恨的訊息只會進一步毒化整個社會,令社會氣氛變得越來越崩緊,隨時有一觸即發。擦槍走火的危機。到時候出現的極有可能是比日前旺角騷亂更火藥味、更血腥的衝突,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文明理性非暴力抗爭從來不會過時。相反,它是爭取市民、國際社會支持,壯大抗爭力量的最佳「武器」,挑動恨意惡意與暴力只會令香港走上不歸的「死路」。

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

暴力不斷升級是死路一條


年初二清晨旺角發生的嚴重警民衝突及騷亂對香港有甚麼影響,對社會穩定會不會造成長遠的破壞是大多數人都在問的問題,也是大家都需要反思反省的問題。以為騷亂過後將一切如常只是扮鴕鳥對警號視而不見,只是在逃避現實。自以為真理或權力在我手繼續沿暴力升級的危險道路走則只會令已出現的惡兆進一步轉壞,很容易在未來釀成更大的衝突,更暴力的對抗,對社會、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在這場幾十年來罕見的暴力衝突中出現的惡兆、「紅色警號」甚多,這裏特別想提出兩點。其一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敵視及傷害,其二是對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的蔑視及對使用暴力的一往無前。
分︰記者受襲情況惡化
新聞工作者過去在工作中不是沒有受過襲擊或傷害,在採訪衝突場面、突發事件時就曾有記者、攝影記者在兵荒馬亂下跌傷。到前年「雨傘運動」期間情況開始惡化,多名記者在採訪、拍攝時被亂用武力的警員或過激的市民毆傷弄傷。但即使在那個時候不管警方或抗爭團體都沒有把新聞工作者當作針對對象,當記者表明身份後,他們的採訪不致受到阻撓干擾。
前幾天在旺角的騷亂卻不一樣,記者在現場採訪報道及攝影的自由不但沒有受到尊重,他們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出現一宗又一宗惡意襲擊令記者受傷的事件。當中包括在旺角發動衝擊的人士刻意阻擋記者的鏡頭又以玻璃襲擊電視台記者,令他的手被嚴重割傷。另一方面,執勤的警員也有向記者施襲的情況,明報一位記者就被多名警員毆打以至頭破血流,即使他早已表明記者身份也無補於事。
誰都知道,新聞言論自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也是公眾知情權的唯一保障,不管是發動抗爭的人或警方都無權踐踏及壓制,更無權傷害執行採訪工作的記者。今次警民衝突雙方都有人拿記者作襲擊目標,意圖妨礙新聞採訪,扼殺市民的知情權實在是非常危險的徵兆。若果情況再惡化,各方為了達到本身政治目的而襲擊記者封殺傳媒,妄圖掩蓋衝突現場的真相,那只會加深誤解,令公眾更易受偏見、流言、謠言誤導,最終將令對立更尖銳,情勢更失控。
另一個「凶兆」是那種動輒以暴力處理爭議的態度,是那種輕率讓暴力行動升級的傾向。過往香港也有不少重大爭議,例如1989年支持天安門民主運動及2003年反23條立法,兩次都有50萬以至100萬人參與,但大家恪守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社會沒有因此分化撕裂,也壯大了民間力量。到前年的佔中或雨傘運動,發動的團體仍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從沒有引發混亂,更沒有出現傷害包括警察在內的其他人的暴行。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及執法機構在梁振英上台以前也基本上盡力令活動順利進行,不會輕易動用武力、暴力,更不會擺出一副大權在握不管民意的強橫態度,以制度暴力欺壓市民,23條立法就在市民反對下被擱置。
分︰政府暴力前所未見
可在今次警民衝突及騷亂中,發動的團體以及一些參加衝擊的人不但對社會長期珍視的非暴力原則嗤之以鼻,在衝擊時更是不斷把暴力升級,從擲垃圾桶到石磚到玻璃樽,有個別人還試圖縱火燒車,隨時可造成重大人命傷亡;肆意襲擊已倒下警員的野蠻行徑更令人背上不禁冒出陣陣寒意。
梁振英政府的制度暴力與實質暴力更是前所未見。在推動政策、立法上,特區政府視民意如無物,一再霸王硬上弓,逼市民「硬食」不合理的人與事。負責執法的警務人員使用的武力同樣不住升級,以往不隨便用上的胡椒噴霧已成「家常便飯」,拿警棍追打抗爭者把他們打得頭破血流也不住出現。最教人震驚的是,今次還有警員拔出佩槍向天開槍威嚇民眾。
從和平理性非暴力到石磚橫飛,放火燒車,從限制使用胡椒噴霧到亂射催淚彈及亮出佩槍,從認同政治對話到一意孤行寸步不讓,制度暴力與實質暴力升級之快之高實在驚人。只是,任何暴力通常都以螺旋式上升,某一方升級,另一邊同樣會升級以壓倒對手,中間沒有妥協餘地,沒有講理的空間,只有暴力及更強的暴力。今次騷亂已出現擲石、燒車及警察開槍的可怕情況,下次若發生任何衝擊,暴力對抗的程度肯定會升級,造成的將是災難性後果及傷害。
這條暴力不斷升級的死路還要走下去嗎?

2016年2月9日星期二

暴力只會製造紛爭 不是解決辦法


  有誰會想到年初二凌晨的旺角街頭會變成「石磚」、玻璃樽、雜物橫飛的「戰場」?有誰會想到街頭小販管理問題會迅速惡化為三十多年來最嚴重的警民衝突及混亂,導致多名市民、警員及記者受傷?

  但是,沒有想到的事發生了。大家在電視新聞、網上直播看到前所未見的街頭暴力衝突。有蒙着面的人對倒在地上受傷的警員拳打腳踢,投擲重物,彷彿要奪取他的生命;有部份人肆意拆走地上的磚塊再向警員、記者及途人投擲,對會否有人受傷毫不在乎。有人蓄意焚燒雜物以至汽車,又阻止消防人員滅火,置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於不顧。有執勤的警務人員以警棍拚命追打逃走的人以及正在採訪的記者;更有警員拔出佩槍向天開火及指向人群,隨時可能釀成更大的意外及傷亡。

  我們對香港鬧市變成「戰場」感到非常痛心及難過,我們強烈譴責以暴力傷害市民、記者及警務人員的行為。我們呼籲各方面防止暴力衝突升溫,防止旺角再出現騷亂場面,並啟動確當程序全面調查事件,以免社會安全及秩序受到更嚴重損害,以免無辜所市民受傷。

■互不相讓衝突難遏止

  昨天從旺角街頭的管理小販爭議迅速惡化成激烈警民衝突及嚴重騷亂原因很多,有深層次矛盾也有現場的情緒情勢變化。執法人員包括食環署人員及警員在處理事件上或許有可議可改進之處,但個別本土派團體及支持者的過激言行及暴力衝擊實在責無旁貸。正是在他們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下,街頭衝突逐漸失控,形成戾氣及暴力循環,警務人員想以較大武力控制人群,衝擊的團體及市民也提升還擊的武力,很快雙方都出現「殺紅了眼」的情緒,互不相讓以至互相加害,令街頭出現一幕幕暴力傷害無力反抗逃避者的醜惡場面,完全失卻對人命安全的尊重。可以說,由少數人號召及主導的暴力衝擊令原已高度對立的現場一發不可收拾,衝突難以遏止。

  當然,小販管理上的爭議迅速變成嚴重街頭騷亂有深層次的原因,有積累了多時的戾氣及怨氣。自從梁振英上台以來,他肆意挑動社會矛盾,扭曲規章制度,令公權力包括執法權力變得越來越不公正,越來越不公義,政府及警隊形象急劇惡化。就以政改及民主進程為例,市民對民主的强烈訴求沒有得到尊重,反而給硬塞一個假普選方案,以此否定真普選的可能,令特首及立法會雙普選再次變得遙遙無期。到前年的「雨傘運動」,數以十萬計市民透過佔領街頭行動表達對真普選的堅持,要求北京及特區政府正面回應。可惜,市民的決心換來的是警隊的粗暴鎮壓,換來的是警方的暴力傷害,換來的是頭破血流及拘捕。更可恥的是,濫權的警員、執法者遲遲沒有被追究,有的更被輕輕放過;倒是無辜受傷的市民、學生被捕、被起訴,有的更被誣陷,受害者反變「被告」。在不斷的扭曲及操弄下,公權力受到嚴重傷害,越來越多人質疑警隊的行為及執法尺度,越來越多人質疑警隊不再是公正的執法者而是政權的鎮壓工具,不接受他們的權力及命令。最終不但警民容易出現衝突,衝突發生後更難以收拾,只有暴力不斷升級。

■應設獨立委員會調查

目前來說,最重要的是防止暴力衝擊及衝突事件再發生,防止暴力不斷上升的惡性循環。一方面,警隊不該以事件為藉口擴大打擊面,肆意拘捕無辜市民或搞白色恐怖。另一方面,抗爭團體不要再發動暴力衝擊,加劇矛盾及不安。往下來政府及立法會應成立由法官任主席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調查及檢討騷亂的因由及過程,包括騷亂是否有組織及預謀,有沒有不法份子滲透,警隊部署有沒有缺失,警員有沒有濫用暴力及槍械等,讓市民及國際社會全面客觀了解衝擊及騷亂真相,並提出避免再發生類似衝突的建議。

  更根本的當然是要梁振英下台及引入真普選。只有這樣才能重建特區政府及政治秩序的公權力及認受性,減少社會躁動及走向暴力的誘因,減少暴力抗爭的號召力,讓爭議透過政治過程而不是街頭暴力解決。

 我們認為,暴力不是也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度暴力及街頭暴力帶來的是更多、更激烈的矛盾。

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還是希拉莉最有冠軍相


  愛荷華州(Iowa)是個人口不過三百萬的小州,地理上算是位處美國的心臟地帶,實際卻不能算是現代美國的縮影。居民以白人為主,保守及基督徒勢力甚大,有色人種、其他宗教人士比例甚低。近幾次大選都有人質疑大家是不是過份解讀Iowa初選結果的重要性,有的甚至認為它的初選沒有甚麼參考價值,在這個州贏了的候選人未必能在黨內勝出,更不要說入主白宮。

  儘管一直都有這樣那樣的質疑,但愛荷華州初選依然是焦點,從傳媒到政治觀察家都特意到這地方,想在當地選民身上找尋可以反映十一月大選的蛛絲馬跡。其實,對這個一馬當先舉行初選的小州有濃厚興趣不算奇怪,畢竟這是第一個讓選民「白紙黑字」選擇候選人的exercise,跟有點虛、有點離身的民調有很大不同,準確性較高,也比較能反映選民的真實想法。候選人的支持度是真是假,是泡沫還是真材實料。

  以今次Iowa初選而言,最大的啟示有兩方面,其一特朗普旋風其實是個泡沫,遇上真正的挑戰便原形畢露。其二是希拉的支持相當堅實,不但有力打敗桑德斯勝出民主黨的初選,還可以成為白宮真真正正的主人。

  特朗普從去年夏天宣佈參選後聲勢一直有升跌,不管說甚麼,做甚麼,開罪甚麼人(婦女、記者、殘疾人士都沒有甚麼不利後果,民望依然高,遠遠拋離其他候選人。今次愛荷華初選前,所有民調都預特朗普能輕易取勝,有的更指他可以大勝第二位十個百分點,特朗普自己也充滿信心。

  好了,初選揭曉,特朗普非但贏不了,反而敗給Tedd Cruz四個百分點,僅勝第三位的Marco Rubio一個百分點。這樣大的落差令人不禁質疑他高企的民望只是像名人呃Like 那樣的貨色,沒有多少人真心誠意準備投票給他。

  更重要的是,今次選戰暴露了他的競選班底「頭重腳輕」,搞文宣、網上點子一流,在選區拉票催票能力有限。要知道不少選民是在選前一星期甚或天才決定投給那位候選人,催票能力不足的候選人將會非常吃虧,特朗普就因此而敗給Cruz。一旦選戰地區擴大幾倍,多個州同時投票,特朗普團隊的弱點將會更展露無遺,流失的選票更多,要勝出更困難。

  對民主黨大熱門希拉而言,只能險勝不見經傳的桑德斯 0.3 % 似乎有點尷尬,欠了點威勢。但不要忘記,桑德斯近兩個月借助網上、社會上反建制力量支持聲勢大振,支持度直追希拉莉,形成一股不小的旋風,令希拉處於打狀態。在此消彼長下,守住Iowa不輸成了能否頂住Sanders旋風的試金石。現在希拉莉能在逆風下險勝,頂住桑德斯的momentum,說明她的競選機器運作有效,在強大衝擊下沒有土崩瓦解。只要桑德斯的新鮮感過去,風潮減弱,又或Sanders的所謂socialist形像受到各方質疑時,支持他的人便會減少,對希拉有利。

  此外,愛荷華是白人為主的州份,黑人、拉丁裔選民比例甚少,這對白人支持者較多的桑德斯本來最有利,可他仍未能勝出。當選戰轉移到有有色人種選民更多的州份或紐約州、俄亥俄州等大州時,在這些選民中有巨大優勢的希拉莉將能更輕易勝出。而到十一月大選,她更可倚賴這優勢擊敗共和黨對手。

  從愛荷華初選來看,不管是特朗普旋風還是桑德斯旋風都不足畏!

2016年2月4日星期四

銀行不再風光


  曾經,銀行、金融服務是高增長行業,生產最多筍工及打工皇帝。只是好景不再了,未來幾年不管是銀行、投資銀行、金融機構的上班族都不會有甚麼好日子過。不是想做甚麼烏鴉,但整個金融業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處境。

  自從金融海嘯以後,金融創新產品如甚麼accumulator、迷你債券、次按債券、CDS…等全部不是被禁制就是賣不出,投資銀行不能再把形同垃圾的債券、次按產品包裝再包裝轉手賣給投資基金及公眾。沒有了這些無本生利的金融新產品,銀行、投行再不能像以往般大賺特賺,每年有十幾個月花紅。

  創新不成,本業的存貸及融資業務也是有縮無增。海嘯以後,通脹超低,多個國家及地區甚至出現通縮風險。在通縮下,減少債務增持現金才是上算,至少能保住手上的資金價值,不致令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在大家拚命把錢存進銀行、提早還債又不願借錢下,銀行的貸款業務難有增長,貸款利息不斷向下,即使存款利率已是0或是萬分之一厘也無法抵擋息差收窄的走勢。既然息差收窄,從中取利的銀行業績自然難有起色。

  還有一個現像不能看輕,那就是負利率越來越普遍。歐元區早在去年已開始,日本央行也剛宣佈採用,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央行要採取類似的非常措施刺激經濟。負利率意味央行向銀行收取罰款,令他們即使把資金閒置在中央銀行作儲備也得付出代價。簡而言之,銀行坐喺度都蝕錢,他們的利潤怎能不進一步下降。

  滙豐、恒生這個龍頭準備凍薪及凍結人手招聘是個red alert,其他中小銀行只怕有更嚴厲的節流措施。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難纒的李國章


非常討厭李國章這個人,對他那副自以為是的咀臉更是見之欲嘔。不過,不能因討厭而低估這個人的政治手腕及計算。在新一輪跟學生及反對校友交鋒中,他明顯了上風,控制大局,令學生及校友進退不得。

  李國章最高明的地方是大力利用當日包圍衝擊所造成的混亂衝突場面,把罷課的學生說成「暴徒」,還拉攏原本全力保持中立的校長馬斐森助拳,令在鏡頭面前已顯得躁動魯莽的學生顯得理虧,顯得無理取鬧。若果只有李國章在發炮,大部份人會嗤之以鼻,認為他向來傲慢又有偏見。可當連向來同情學生、為學生說話的校長也痛責學生在搞"mob rule"時,公眾對學生及反對者的印像登時大變,學生拚命解釋加上學替他們說情也沒用。而原來同情學生的人也變成對學生及李國章各打五十大板,不再一面倒學生。在成功削弱學生形像上沙皇的確達到目的。

  更厲害的一着是高調宣佈同意成立小組檢討大學管治,成功瓦解學生要求廢除特首是必然大學校監的訴求。在港英管治文化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英國人的「太極神功」最厲害。一看眾怒難犯,勢色不對,港英就會祭出甚麼檢討委員會或調查委員會招數,在原體制內生出另一個體制,把反對者困在當中,不參加不是,參加卻又發不了圍。最重要的是,檢討委員會的職能、委員人選都由李國章及他掌控的校委會決定,甚麼時候出報告誰也不知道。到委員會完成工作,學生可能畢業了,政治情勢也不再相同,甚至特首再做不做校監已不是問題。丟這種糖衣包裹的「消力丸」、「去勁散」給學生及反對派吃,他們抗爭的能量登時大減,不容易跟沙皇對着幹。

  討厭歸討厭,這對手實在難纏。

2016年2月1日星期一

通縮已成經濟「絕症」


  通縮果然是易請難送的「惡獸」。日本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跟通縮作戰,下的重藥一劑又一劑,先是把利率降至零,然後史無前例推出買債計劃人稱量寬的措施,希望擺脫通縮困境,但一直沒有收效。二零一三年安晉三上台,推出「安經濟學」,以更大膽、更破格的政策應對長期通縮,包括設定2%的通脹目標以展示決心,又大幅擴大貨幣基礎實行水浸銀行希望重燃經濟動力。只是,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或「特效藥」作用一直不大,日本物價及薪金還是處於停滯的狀態。

 到最近因為油價大跌及中國經濟轉弱,全球經濟蒙上陰影,物價更輾轉出現跌勢,加劇通縮壓力,日本央行上周五再次出招,決定引入負利率政策,令銀行放在央行的資金反過來要付利息,形同向閒置資金罰款,好令銀行更積極向企業及消費者貸款。這一招是否有效現時難以估計,現時歐央行、瑞士央行也有類似安排,只是效果不算顯著,對解決通縮未有多少成效。不過,日央行長黑田東彥在各國央行長中算是大膽出格的人,若果負利率0.1厘無效,他還會再用其他措施或在量寬規模再加碼。

  黑田及的貨幣政策大冒險對日本當然重要,因為它是日本能否重拾經濟活力的關鍵,但其他發達國家以及新崛起的中國同樣該認真研究日本抗通縮的經驗,並期望日本最終可以成功,因為今天的日本大有可能是明天的歐洲及中國。

  稍為了解下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就會知道,日本是第一代經濟奇蹟,從二次大戰的廢墟到六十年代中已變成小康之國,有力主辦東京奧運。到九十年代初更被捧為足以威脅甚至超越美國的經濟新勢力,那本暢銷一時的「日本第一」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這本書原來不是blessing而是curse in disguise(暗藏的詛咒),從九十年代泡沫爆破開始日本經濟一直低沉不振,經濟體積二十年原地踏步,人均收入增長微乎其微,不管用基建、赤字預算,大幅舉債及放水都無動於衷,沒有反應。

  究竟是甚麼原因產生「日本病」這種長期停滯的現像有的說是泡沫經濟爆破的後遺症,有的說是日本政府政策不對頭貽誤了時機;有的說是人口老化及勞動力萎縮,令整個經濟體逐步萎縮,難以翻身;有的則說是管過多效率不佳所以進入增長瓶頸…實情究竟如何,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有說服力的解說,唯一能確定的是日本還在通縮陷阱內苦苦掙扎找。

  好了,「日本病」真正病因未清楚,疑似病因及病㿂則正在不同經濟體散播,特別是歐盟及中國。歐盟在歐債危機後經濟始終沒有起色,歐央行實行零息及量寬都沒有作用,通縮壓力依然沒有緩。此外,人口老化速度跟日本相差不遠,勞動人口也在減少,令歐盟大部份地區就像日本那樣從享有人口紅利變成有「人口虧損」。

  中國算是經濟後進國,經濟奇蹟比日本晚二十多年出現,到二零一零年經濟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然而,近期中國顯然也出現日本病的多個狀,包括人口紅利大減,人口老化快速,儲蓄率高消費不振、生產過剩…等。只要經濟減速成為長期趨勢,中國步日本九十年代後塵跌入通縮陷阱並不是甚麼稀奇的事。

 日本二十年來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用盡財政、貨幣政策工具都未能擺脫通縮,若果這一回安倍、黑田大冒險也不成功,正步入通縮的歐盟及中國肯定擔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