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果然是個以鬥爭、分化為樂的人,那些挑撥離間撥一派鬥一派的基因深植體內,有甚麼新事物或議題出現他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把問題兩極化,分黨分派,令議題可以發酵成新的鬥爭,即使是友好、「恩師」的提議也不例外。
說前特首董建華是梁振英的恩師肯定沒有誇大。要不是他在上屆特首選舉中力挺他,要不是董建華在過去幾年一直在北京領導層中替梁振英說好話,他根本不可能當上特首,也可能在搞出一個個危機後中途落馬。好了,由董建華牽頭成立,為了撐梁振英的「團結香港基金」前兩天發表報告,提出新的資助房屋政策協助市民置業,並建議各種方法例如開發部份郊野公園以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藉以提升市民置業比例至八成及穩定社會。董建華智囊團的建議是否合理可行市民當然可以討論,但梁振英知道建議後的反應是:郊野公園和住宅用地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還說,開發郊野公園土地建屋可以免補地價售予年輕人,協助他們上車。顯而易見,梁振英第一時間是把開發郊野公園問題變成為了解決年輕人的上車需要,把整體利益跟青年的利益對立起來,一派非此即彼有你冇我的態勢。這不是在搞分化、搞對抗又是甚麼?
■仿星建組屋圖穩定社會
其實,不管是「團結香港基金」的八成市民置業計劃還是梁振英的開發郊野公園協助年輕人置業都是想模仿新加坡模式,以為「居者有其屋」就可以建造一個人人有份的社會,就可以穩定社會,減少矛盾。只是,他們都不了解或選擇不了解新加坡的歷史發展,也不明白香港的情況,只能提出一廂情願及長期損害香港的計劃,是典型的「斷錯症落錯藥」。
董建華、梁振英以至一眾親中紅人把新加坡社會穩定說成是房屋政策之功實在是一知半解,也有點小覷新加坡人。稍為翻一下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著作,看看有關建國初期的描述就知道,新加坡建立國民認同及身份,打造一個人人有份的社會其實做了大量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推動經濟成長、大建組屋、以福利讓民眾分享繁榮成果、服兵役等。同樣重要的是新加坡人民從建國開始就是自己地方的主人。可以參與決定國家的政策,可以投票選擇自己的政府。儘管外國對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不太認同,但這是新加坡人的選擇。換言之,新加坡人從政治、經濟、社會都有自己的stake,都有自己的份兒,他們自然加倍愛惜,自然能保持穩定。
■借青年之名毀香港生態
香港卻不一樣。房屋或土地資源的嚴重不均只是近年社會分化及矛盾不斷擴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整體社會的流動停滯,向上流動的途徑閉塞,各種經濟特權叢生是另一個大問題。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政治體制從來不讓市民有當家作主的機會及感覺,多數人的意見或想法到了政府及議會都變成了少數,689票選出的特首大權獨攬,可以肆意任用能力操守欠佳的人,誰也約制不了。「零票當選」的議員陳健波可以手握財委會主席大權,粗暴通過政府撥款申請,視其他議員及民意如無物,還大言不慚的說要對普選產生的議員來個「票債票償」。這種把市民排除在外的政制怎能令香港變成人人有份、怎能讓市民覺得自己是社會的stakeholders呢?香港怎可能變得和諧穩定呢?
而對年輕人來說,他們絕不是要求政府特別照顧,也不是在追求可以盡快「上車」買樓。他們希望的是在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上有say,有自己的份兒,有發展自己志趣的機會。可是董建華、梁振英之流卻不肯正視這些訴求,反而不斷堵塞他們向上及改善社會之門,扭曲社會價值及原則,令香港惡質化之餘又逼他們接受謊言治港。現在,他們進一步借年輕人「上車」置業的名義破壞香港的自然生態及遺產,損毀不可能再修復的郊野公園。這不是「斷錯症開錯藥」又是甚麼呢?
要真正促進社會穩定共融,重要的不是大建「港式組屋」,更不是破壞郊野公園大興土木,而是令社會真正人人有份,人人有say,讓香港落實真普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