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星期五

聖母峯之死


  碰上山難的台灣青年休養幾天後終於出院及返回台灣,往下的日子希望他可以好好休息,讓山難的折磨及失去至愛的創痛好好沉澱,然後再上路。

  山難青年男女的事蹟說的人、評論的人已夠多,這裏就不再多說。想說的是山難的考驗絕不容易熬,不但身心受盡折磨,還得作出嚴峻的道德抉擇,很多表現和行為不是常人常理可以理解。

  前不久看了一本名為「聖母峯之死」的書,說的是96年珠穆朗瑪峰的嚴重山難。當時在珠峯下的 base camp 聚集了多個不同地區攀山人士珠峯攻頂團,當中有日本人、美國人、年輕人、攀山專家、名成利就的CEO...。他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以最快的時間,最安全的方式登上珠穆朗瑪峯這個地球最高點。

  團友們為此僱用了最有經驗、最出色的領隊及腳伕幫忙帶裝備。

  儘管裝備充足先進,支援完備。可突變的天氣仍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數十人登山雖有多人成功登頂,也有不少因腳步太慢或體力不繼被逼放棄攻頂,留守在中途的營地。成功攻頂的有人安然回來,也有人因為花太長時間攻頂用光氧氣,結果捱不到中途營地,在珠峯某個角落長眠。

  其中一位領隊為了協助滯後者逃不過突然而來的暴風雪,硬撐了一天後活活在崖邊凍死。還有一人回程時已半昏半醒,附近本有其他攀山團隊員路過,但人家考慮到自己沒有餘力照顧一個只剩幾口氣的人,硬着心腸見死不救自行下山,最後這團員也回不來了。

  見死不救還是有難同當,堅持攻頂還是接受功虧一簣;抉擇不容易,絕不是在山下用手指撥弄手機的人所能理解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