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星期五

從一封政治遺書看民主發展


  前幾天,台灣舉行了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到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女士總結發言時,她沒有立時高喊甚麼抱負或未來願景,而是提到在美麗島事件中以叛亂罪被捕的陳菊女士(現任高雄市市長)以及她被逼寫下的政治遺言。在八零年代初台灣的獨裁政權白色恐怖管治下,被控「叛亂罪」是可以判死刑的,偵訊時監獄方面就要求陳菊寫下遺書,一方面展示政府鎮壓機器的威攝力,另一方面也是要打擊抗爭者的勇氣,希望他們因此而膽怯退縮,認錯悔罪甚至出賣他人。

  陳菊沒有屈服,沒有軟弱。她在遺書中一派無怨無悔:向父母致歉,向支持她的朋友致敬,向同志致意。有幾句是這樣寫的:「不管此刻你們(愛我的朋友)在台灣或在海外,請你們持續民主的香火,請你們永遠記取故鄉蒼生苦難的呼喚,不必為我悲傷,30年來我不是第一個犧牲者,但我希望是最後一個……。」最後,國民黨沒有判陳菊死刑,只是長期監禁,讓她到今天還可為台灣的民主打拚,遺書則成了民主運動的血淚文獻。

  台灣全面民主化已接近20年,明年可能再出現政黨輪替,因為蔡英文大有機會在下月十六日的總統選舉帶領民進黨擊敗掌權八年的國民黨,上台執政。為甚麼蔡英文在這個時刻要突出這份沒有用上的遺書呢?蔡英文說得很清楚,那是因為今天台灣的民主成就包括新一屆總統大選及和平移交政權都不是天掉下來的,也不是國民黨強人領袖賜予的,而是無數志士、勇者如陳菊等多年來奮力抗爭的成果。蔡英文自覺自己站在前人以生命拼搏換來的成果上努力,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奮戰,她希望鞏固及加強這片基礎,希望打造全民有份,全民參與的政府,不是只有50%人的政權。

  蔡英文能有這樣的省悟及認識證明她沒有被高企的民意支持或總統寶座在望沖昏頭腦。是的,任何民主體制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打拼累積的成果,不是一代人打倒另一代人的結果。沒有黨外人士多年冒被捕被殺危險爭取公民基本權利自由,台灣不可能順利走上民主之路,不可能成為華人社會的民主先鋒。

  台灣不是獨特例子,美國是老牌民主國家,她的民主政體包括平等參與權利同樣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產物。零七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參選,他特地到春田市(Springfield) 當年林肯提議解放黑奴的議會外舉行集會,向選民國民表明他繼承林肯及其他推動黑人平權的領袖、團體的志業,繼續奮鬥,繼續改善有色人種的政治參與權,結果他創造歷史,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

  緬甸從軍政府暴政逐步走到今天準備和平過渡至民主政府,這絕不是軍政府掉下來給緬甸人的,而是昂山素姬及緬甸人民一點一滴爭取到的,一點一滴累積過來的。過程中的迂迴,過程中緬甸人民付出的代價外界難以想像,但在不斷堅持、不斷累積下,民主終於開花了。

  跟台灣、美國、緬甸相比,香港的民主發展停滯不前,特別在北京巨大阻力下,如何再往前走,如何突破困境成了所有人包括政治人物、市民都在思考以至掙扎着的事。社會上特別是支持民主運動的人士為此有相當激烈的爭論,有時還出現互相攻訐的情況。

  毫無疑問,北京這個對手委實難纏,比當年國民黨的威權政府、緬甸軍政府更狡猾,更強大,更強硬。面對這樣的「攔路虎」,我們的確有點進退維谷。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有必要凝聚力量,更有必要認識到爭取民主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更有需要明白不同世代間不是互相取代而是承傳與延續,而是在已有的成果及基礎上繼續爭取與努力。沒有過往爭取直選、支持八九民運及零三七一大遊行的啟蒙及洗禮,香港的民間力量不可能萌芽茁壯。沒有在地區事務上努力為居民爭取權益的團體及人士,基層社會仍是一盤散沙,任人魚肉。這些當年冒出的團體及人士不是爭取民主的包袱,而是建立公民社會、民主社會的助力以至基礎。

  當然,新政治形勢下有新世代政治人物及團體出現,他們有本身的能量及想法,有自己的策略及出路,就像台灣出現大批政治素人及新政治組織一樣。但台灣的新力量沒有否定前人的貢獻及成績,他們努力把成果鞏固及深化,讓民主不僅是投票而是深入生活各層面。

  香港民主發展要走下去,同樣要珍視一代一代人努力的成果,凝聚更大、更多的力量而不是搞世代戰爭,把新一代與以往的世代對立起來,甚至以打倒前人為目標。請緊記,只有中共般的專權者才愛打倒這個打倒那個,搞甚麼世代之爭。民主講求的是承傳與凝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