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

女將對決


  因公事到台北匆匆走了一趟,見了些老朋友,少不免談到即將來臨的台灣總統大選。朋友邊說邊搖頭說今次大選大有可能是九六年首次總統直選以來最沒有看頭的一次。

  本來,今次民進黨及國民黨分別派出兩位女將出選,成為政治史(不管台灣還是其他國家)首次女將對決。可是,有兩個原因令這次「全女班」對決不會太精采,其一是實力太懸殊,其二是兩位候選人都不算有多大魅力。

 所謂實力太懸殊不管從黨還是個人都如此。到了馬英九最後一個執政年頭,國民黨真可算山窮水盡的地步,不會比零八年大選前的陳水扁政府好多少。本是人氣偶像的馬英九已成過街老鼠,國民黨則被大部份選民特別是年青人視為媚共投共派,連一些上了年紀的士司機言談間也覺得國民黨太急於統一,不以台灣本土利益為念。單是這一點已令國民黨難有勝望。派出的候選人洪秀柱不見經傳,在黨內國內都沒有份量,是比王金平這類「黨棍」還不如的二線人物,由她出戰根本不可能帶來甚麼新希望或點燃起支持者的熱情。

  蔡英文當然有份量,可她是個理智多於熱情的候選人,上屆大選已充份顯示這方面的特色,今次面對低一班的對手,她更沒有理由及需要改變做法,隨時令選戰變得溫溫呑呑。

   朋友說,最失望的或許是想在選戰中賺一票的企業、政治文宣人才以及商販。當蔡英文領先30幾個百分點時,選民肯定熱情不起來,搞文宣的也不必太動腦筋搞新產品,新點子。沒有新產品和點子如2012年的三隻小豬或2000年的阿扁公仔(台灣之子),發選戰財的人自然少了財路。候選人沒有「貨」賣,商販更沒有了。

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港大自甘墮落


  不是港大畢業生,對於這所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專上學府只有遠觀仰望的份兒。但近幾年卻是越看越心痛,越看越覺可惜。

  港大之所以有特殊的地位,畢業生精英輩出固然是原因,學術水平、學生水準長期保持也是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它有悠久的歷史及傳統,擁有老牌大學該有的自尊自重。所謂自尊自重是不管學校管理層、教授老師、學生都明白自己的本份,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了解何謂分寸,不會失禮失儀於人前。

 回歸後不久,前校長鄭耀宗因為向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施壓,干預學術自由,最終得自行辭職,沒有讓風波進一步損害港大的聲譽及學術自主。

  近幾年的情況卻不一樣。年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港大,參與榮譽學位頒授儀式,港大如臨大敵把學生代表趕到「後樓梯」,又把李克強安排在正中主客位置,反而獲頒學位的學者嘉賓如前港衞奕信則坐在一旁。這種向權貴靠攏的做法已教人側目,令人覺得港大少了點自重。

  到近幾個月任命副校長風波,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任教港大多年,在法律界與學界備受尊重,擔任副校長可說夠資格有餘,事實上遴選委員會早在去年底已推薦他,可在梁振英及親中傳媒大力反對下,任命一直未通過,港大校委會則以「等候首席副校長」這荒謬理由再推遲任命,大概想任命無疾而終。

  堂堂香港最高學府,身負衞學術自由重責,卻連本身的人事任免權及程序也不敢堅持,任由政府橫加干預,甚至要自行製造荒誕解釋配合。這不能不說有點自甘墮落了!

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

不要為暴力救市塗脂抹粉


  根據中國官方的說法,七月初開始的暴力救市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不同官方媒體包括人民日報也不斷發表文章為今次暴力救市辯護,一方面強調市場不穩,人心虛怯,政府必需出手;另一方面則引西方國家及香港的例子,指這些國家的政府發生重大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時同樣會入市干預,所以中國政府的做法不算例外,更不應視為放棄或放慢改革。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最近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也認同中國政府干預的必要性,認為市場失效政府便有需要出手恢復市場秩序及信心,他還認為中國政府救市必定成功。

  中國政府今次暴力救市前有沒有「請教」任總外界不得而知,但香港九八年入市打大鱷的成功經驗的確讓中國財金官員印像深刻,他們為今次入市行動解畫時也一再引用香港的經驗為自己辯解。問題是中國股市危機跟香港以至其他發達國家市場出現的危機性質、規模,成因也不一樣,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以香港為例,九八年股市崩潰既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另一章,也是對冲基金狙擊其他亞洲貨幣後再戰香港的一頁。這兩股因素不但令香港股市嚴重偏離基本因素,更充滿人為操控的味道。為了守住聯繫滙率以免出現系統性危機,特區政府決定出手還擊對冲基金,阻止他們透過在滙市、股市雙邊操作獲利及製造危機。換言之,香港當年怕的不是股市下跌,香港當年做的不是把股市托在某個水平,而是要令借貸沽空的無法獲利,退出市場。

  九八年香港政府入市當然有些效果,阻擋了對冲基金的攻擊,但據經濟學者如Paul Krugman等的分析,真正令大離場收手的是俄羅斯賴債令大資金鏈斷裂,還差點令一家美國著名對冲基金(LTCM)倒閉,禍延美國金融市場,直到那個時候大鱷才因子彈用盡而收手。

 中國股市危機完全是兩回事。人民幣資本帳的未開放,資金進出受限,狙擊人民幣固然不可能,外國大或對冲基金要操控內地股市同樣沒機會,因為既找不到沽空貨源也找到足夠的資金操作,很容易就因子彈耗盡被擊敗。而且,不管A股怎樣翻盤,人民幣幣值仍穩如泰山,不會有大幅貶值的危機,其他金融版塊也不會受影響。換言之,今次A股危機的規模及影響遠低於九八年香港及亞洲金融危機,可中國政府動用的招數、手段卻嚴重得多,甚至是不成比例的重。這只能是亂石投林及不顧一切以達成政治任務而已,跟維持、重建市場秩序是兩回事。

  至於說西方國家在股災後也會救市,跟中國做法差不多,這又是一種魚目混珠的說法。外國股災一般而言政府不會干預,更不會因為指數低過甚麼水平而入市。就以二千年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為例,大批網股股價狂跌,有的貶值九成,財富蒸發數以千億元計,但美國政府沒有因此入市托價,聯儲局也不過稍稍減低短期息率增加市場流動資金,令賣貨的可以套現,買貨的有資金入市博取利潤,從而讓市場力量自行找尋平衡。

  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美國政府帶頭救市也主要以注資保障重要金融機構不因周轉不靈倒閉為主,並沒有針對股價或指數作規限,更不會指定企業、經紀、投行要確保股市回升至某個水平。顯而易見,發達國家的干預是以保持市場資金流動及秩序為本,中國的干預卻是限制流動及交易,破壞市場秩序,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以此合理化中國的暴力救市更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2015年7月25日星期六

日本的國境問題

  日本安倍晉三政府志切盡快通過新的安保法案,讓自衛隊可以參與盟國的海外軍事行動的決心委實清楚不過。政府高層包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明不惜犧牲政府支持度也要成功通過法案,一派把政府前途押上的態勢。近幾天安倍政府更大打「中國牌」,透露中國積極開發東海油氣田,以此表明日本正面對安全威脅,必需改變純粹防衞的國安策略。

  但是,安倍政府顯然也低估了日本民眾、民間及知識份子反對的勢頭,不但全國各大城市有持續不斷的抗議活動(東京就有萬人集會反新保法案),著名憲法學者、作家、文化人反對聲浪同樣此起彼落。其實,就連一些資深外交官對日本一面倒靠攏美國的做法有保留,認為對日本的安全未必有好處,甚至有反效果。

  這裏介紹一本由日本資深外交官孫崎享先生寫的「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孫崎先生零九年從日本外務省退休,退休前曾任日本駐伊朗大使及國際情報局局長,之前則曾派駐美、英、蘇聯、伊拉克等不同國家。

  孫崎享指出,以武力解決領土問題已經不合時宜,日本該採納不使用武力的智慧,謀求跟鄰國以和平方式解決有爭議的領土問題,包括釣魚臺、獨島及北方四島。而在討論這三個有主權爭議的地方時,孫崎享提出了跟日本官方不同的說法,認為日本宣稱這些島嶼歷來屬於日本領土的說法存有疑問甚至是站不住腳的。以釣魚臺為例,這一系列島嶼歷史上向來被視為台灣島嶼群的一部份,而台灣則長時期是中國王朝的一部份,到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清朝把台灣割讓予日本才令釣魚臺脫離中國的主權。二戰大戰後美國佔領沖繩及釣魚臺列島,到72年一併把沖繩及釣魚臺等歸還日本,當時美國未明說釣魚臺的主權歸屬,其後更表示在主權問題上不持任何立場。

  此外在中日建交談判時,兩國其實也注意到釣魚台主權爭議,不過雙方領導人特別是中國領導人周恩來及鄧小平都決定以大局為重,暫時「擱置」爭議,待以後再處理。換言之,在渉及釣魚臺主權的的三個關鍵國家中,中國沒有放棄釣魚台主權,美國在主權問題上採中立態度,日本則認定自己擁有主權。三個國家有三種不同態度,日本單方面堅持未必有效,也未必能得到國際的支持。

  另一方面,孫崎享也提到日、美安全同盟的問題。他認為日美同盟對美國雖重要,但國家利益及國內政治壓力對美國朝野卻更為優先。也就是說,美國在日本面對難題特別是跟鄰國有爭議時未必願意出手襄助,隨時可能來個保持中立,令日本失去倚傍。就以北方四島(北海島附近四島)為例,日本跟蘇聯及俄羅斯交涉了幾十年,日本漁船多次在附近水域受到駐軍艦驅趕射擊,美國基本上不發一詞,也沒有質疑蘇軍的行為,變相承認蘇聯/俄國對島嶼的行政管轄權。至於釣魚臺方面,美國雖一再強調島嶼屬於日美安保條約範圍,但孫崎認為日美安保條約跟北約這樣的軍事同盟不同,安保條約只規定日美雙方「按照各自的憲法規定和程序採取行動」,北約則規定「可直接採取必要之行動」,這意味美軍未必因釣魚台受襲而出動。前美國駐日大使蒙代爾90年代中也公開說過「即使(釣魚)島被(中國)奪取,也不會迫使美軍借條約實行軍事介入。」

  孫崎享對國際局勢及條約的解讀是否合理當然有不同看法,日本右翼團體更可能大加鞭韃,但日本民眾反安保法的抗爭及孫崎享的書至少說明,日本國內對新安保法及加強日美軍事同盟有強烈的不同意見,安倍政府要進一步推動日本走出去並不容易。


2015年7月23日星期四

在歲月洪流中的威士忌


走進蘇格蘭艾娜島(Islay Island)的伯摩蒸餾所試飲室,第一眼看到的是那支用水晶酒瓶盛載的Bowmore 1957。這支超過半世紀的酒標價在10萬鎊(逾120萬港元)左右,現在炒風降臨威士忌,二、三十萬一支已有不少,1957年的Bowmore 大概更高不可攀了。

  試酒的地方當然不可能開一瓶1957,但從12年到25年的酒都有,真要來個Vertical tasting 看看時間洪流對威士忌洗練算是可以的了。請「酒侍」1215171825年的Bowmore各來一 dram,選了一張高背的沙發,就是那種放在Study 讓人輕鬆看書的高背椅,準備一邊試酒一邊看陰晴乍變的海灣。

  不同年份,「天使」(Angel) 喝的份量自有不同 (酒存在木桶內每年都會流失一點點,蘇格蘭蒸溜廠愛把這稱為Angel's share,說酒是給天使喝了)。12、15年在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算是年青,天使喝的少,酒的稜角仍多,木桶、煙薰味有點未夠火候。17跟18年的對決最有趣,兩杯酒入瓶時間只差一年,香味、口感卻是地球跟火星的距離。18年真不愧是我的至愛,酒色晶瑩光亮,酒在杯中幌動留下的「掛」就像裝飾一樣。拿起杯放近咀邊,清香的木味飄然而至,彷彿在蘇格蘭林間漫步的氛圍。把琥珀色的酒送進口腔,輕易的滑過舌頭,圓潤順滑、桶香、木香、煙薰香渾然天成,登時教人換了心情,一派don't worry be at ease的悠閒。17年的一杯每一方面都缺了一點點,加起來變了另一回事。也許那一年的angel's share特別多又或天使添了些甚麼秘密成份,令酒變了一個樣子。

 

  終於到25年的酒了,期望很大,七年的沉澱酒該更芳醇順滑和更深度。呷了一口,果然滑如緞錦絲綢,沒有半點嗆喉感覺。可是向來是標記的清香木味淡薄了,煙薰味也有些似有還無,感覺上有點太面面俱圓,少了點性格。

  忽然想起有前輩曾說,歲月讓人增長見識但也添了風霜。酒也一樣。時間讓酒添了醇厚,可稜角也給磨蝕了不少。相比之下,還是喜歡18年的酒 (價錢只是25年的一半左右!)

  酒的價錢牌跟酒質之間的關係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飲者從來爭論不休。法國紅酒Le Pin 動輒五、六萬元一瓶,好年份的更在十萬以上,它是否真是「神之水滴」教人一喝難忘卻難有定論。也許記著價錢牌喝酒不如更多看看自己的年紀、口味、體質、狀態、心情,它們對酒的感覺及評價影響更大。

  心情不好需要來點衝擊的時候,年青的酒如10年的Ardbeg那份粗獷不但令味蕾復活,整個人也精神為之一振。

一天辛勞過後想hea一下,放鬆心神,醇厚的21年、25年酒就可大派用場。若是要來個「小確幸」,聽Cole PorterElla Fitzgerald的老歌,賞自己一個微醉的黃昏,那就不需要問甚麼年份,甚麼價錢牌,來一杯自己偏好的威士忌就好了,管它是「響17」「余20」、「 Bowmore 18」還是Jack Daniels! 


原刋:https://www.theessentials.com.hk/tc/mirage/

2015年7月20日星期一

「壹仔」末路?


  知道老牌的「新報」突然結業難免有點唏噓,知道「壹週刊」大幅裁員並可能在九月不再出書卻不僅是唏噓,而是有點傷心。

  傷心不是因為曾經在創刊初期的「壹仔」獃過,傷心是因為香港將會少了一本有特色、有質素的雜誌,傷心是因為「壹仔那種踢爆報導、偵查報導將成絕響。「扮高深只求傳真」是「壹仔」創刊時的口號,當時大家對這句口號不甚了了;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甚麼叫「只求傳真」,甚麼叫、踢爆及偵查報導大家都已很清楚。

「只求傳真」四個字知易行難。「傳真」需要很大的勇氣,長時間的堅持,還要敢於開罪權貴,敢於放手讓記者盡展所長,敢於面對政治與經濟壓力。抽廣告、有形無形威嚇、律師信、誹謗罪不斷懸在頭上可不是好受的,這二十五年來「壹仔」都挺過了,始終仍在堅持着,成就了一份傳真、敢言、有份量、有性格的雜誌。想不到的是,抽廣告、威嚇、起訴沒打跨「壹仔」,倒是內部的成本收益計算打倒了它,令它走向末路,很快將會消失人前。

  據報導,「壹仔」將以網上、apps繼續存在。老實說這有點自欺欺人。當「壹仔」化整為零散佈在網上,甚至掛靠其他受歡迎網站/Apps如蘋果動新聞推送時,「壹仔」已成沒有軀體,無枝可依的遊魂野鬼,讀者再也認不出它是「壹仔」,很快就把「壹仔」忘的一乾二淨。這跟處死它,消滅「只求傳真」及「踢爆」精神有甚麼分別呢?

  作為「壹仔」的開荒牛及老讀者,實在傷心。

不朽



說來有點慚愧,李小龍展覽館就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內,是跑步可以到的距離(大概四公里左右)。可總是提起勁造訪展覽館,看這個一代功夫巨人的故事。直到最近美國友人來訪,指明要到那兒逛逛,才總算可以近距離看這個功夫巨人在香港及世界留下的足印,並且有點明白為何他的威名歷久不衰,逝世超過四十二年(他是一九七三年七月過世的)仍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仰慕者。

可不是說笑,朋友之所以指定要參觀李小龍展覽館是因為她十一歲的兒子正在習武,並以Bruce Lee為偶像,希望拿到有他肖像的T恤,朋友只好在幾天緊密開會旅程中也要抽空半天到展覽館看看,而且,像朋友的兒子那樣的人不是少數,早一陣子到日本公幹遇上幾個不同年紀的日本公務員(男女都有),他們都是李小龍的fans,對他念念不忘。名作家村上春樹在「遠方的鼓聲」中也寫到,希臘海島的影院仍不時以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招徠。


  自己不是李小龍的fans,對他的事蹟只畧知一二。今次有時間仔細看他的影片、照片及資料,終於明白他的魅力為何歷久不衰。其一,他的不覊、反叛眼神及笑容充滿對現實的defiance,自有一種can do精神,感染力十足。其二他不僅是一介武夫,他透過武術、動作思考,自創出一套武學道理,令他在搏擊以外添上知性。其三是他在頂峯的時候辭世,沒有年老力衰的蒼凉,沒有像成龍那樣沾上權貴的齷齪,永遠是那個不覊的年輕武者。

  看罷展覧覺得這個武術巨人真是香港寶貴的軟實力,可得好好保存他的故事。


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

極權威嚇下的教宗


  今次 "Food for Thought"搞點新意思,介紹1.5本書而不是慣常的一本書,因為今次想說的是近百年來兩位最富爭議性或政治上最觸目的教宗,其一是三十年代末納粹德國當權時成為教宗的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 ),其二是令前蘇聯、東歐集團頭痛非常,最終令這個共產主義陣營瓦解若望保祿二世。

Pope Pius XII是在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蹂躪歐洲及對歐洲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時候出任教宗。不少「事後孔明」禁不住詳細審視他在納粹的興起及其後的暴行中有沒有甚麼影響,甚至有沒有變相成為同謀者。英國記者John Cornwell 寫就了一本叫"Hitler's Pope"的書,大肆批評庇護十二世縱容納粹黨上台及奪權,又對希特拉設立集中營及屠殺猶太人沒有多說公道話。令希特拉及納粹德國肆無忌憚。據Cornwell的說法,庇護十二世未當教宗時已是教廷高層,當時納粹黨剛冒起,權力未穩固,屬於天主教的中間派政黨仍有力制衡納粹,防止它獨大。但這位梵蒂岡明日之星為了保住教會在德國其他事務如教育的影響力,不願跟納粹硬碰,反而鼓勵天主教政黨跟納粹及希特拉合作,變相協助納粹鞏固權力。到後來納粹剝奪猶太人及不受政權歡迎人士如同性戀者、共產黨人的權利,並設立集中營對付他們,已出任教宗的庇護十二世並沒有強烈譴責及批評,也沒有阻止。Cornwell因此認為Pius XII是希特拉的幫凶,便為書取了"Hitler's Pope"這個相當「搶眼」的名字。

  不過,書出版以後不少歷史學者撰文批評Cornwell資料有誤,史料不夠紥實,有點夾硬來。更有人援引其他資料顯示庇護十二世及教會當時秘密救助成千上萬受逼害的猶太人,只是沒有高調行事。另一方面,庇護十二世也有公開批評各種種族宗教逼害,只是沒有點名批評納粹黨而已。Cornwell後來也微調了自己說法,認為庇護十二世在納粹橫行時未必有太多行動的空間,但他仍堅持敎宗做的不夠,可以多盡一分力,多出一把聲。

  另外「半本書」是Strange Rebels: 1979 and the Birth of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Foreign Policy特約編輯Christian Caryl。他在書中提到79年冒起的幾位改變歷史的人物:鄧小平、戴卓爾夫人、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今次介紹的主要是有關若望保祿的章節。

  跟庇護十二世不同,若望保祿二世對極權制度及思想採取了很不同的做法,他選擇直接跟有關的制度及思想對抗。若望保祿的對抗當然不是鼓吹革命或進行暴力抗爭,他做的是堅持天主教傳統的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尊嚴、自由與價值,並以此跟控制了制度並把個人踩在體制下的強權周旋。在擔任 Kraków 大主教的時候,他有好幾次因為在講道中提出這樣的看法幾乎被秘密警察拘捕。有一回波蘭當局要在Kraków 附近建設一個新的模範社區,蓋了一批壯觀的公寓大樓,卻以居民沒有需要為理由沒有規劃建一座教堂,當地居民及教會對此非常不滿。若望保祿二世沒有退縮,而是直接挑戰共黨政府的做法,包括在新社區附近舉行盛大的聖誕子夜彌撤,吸引幾千人冒着寒風參與,從而揭破官方不需要建教堂的謊言。十年後他終於能在新建的教堂內主持彌撤。

  七九年他以教宗的身份訪問波蘭,不但在波蘭掀起風潮,整個東歐陣營也為之震動。因為他揭破了幾十年來習慣了的假話及口號,令波蘭及東歐民眾從新聽到「人話」,可再次公開討論信仰,公開講述人的自由與價值。後來東歐變天有多少是因為若望保祿撤的種子大概永遠無法確定,但能在鐵幕內堅持信仰,堅守個人的價值,不為謊言官話背書對一般大眾而言肯定是巨大的鼓舞。

  兩位教宗的功過不是一、兩本書或幾本書可以論定的,三十年後再看的話也許還會有不同的說法也說不定。


延伸閱讀:

John Cornwell, "Hitler's Pope: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I", Viking, 1999.

Christian Caryl, Strange Rebels:1979 and the Birth of the 21st Century", Basics Books, 2013


(原刊信報EJ Global plus 11/7/2015)

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希臘變成傀儡


好久沒有因為追看一段國際新聞幾乎徹夜難眠,上一回是蘇格蘭獨立公投。當時人在愛丁堡,英國各大電視台不斷update公投結果,心裏懸念英國會否從此失去蘇格蘭。直到大概當地清晨五點左右大局已定,幾個主要城市如格拉斯哥都是留在英國多數,才有點可惜又帶點釋然的放心睡覺。

  這一次輾轉則是關於希臘跟歐元區的談判。關注這個問題已有好幾年,一直覺得希臘雖然有本身的缺點,但五年大蕭條已可說付出了足夠大的代價,受了慘痛的教訓,理應讓她有喘一口氣的機會重新上路。可是,上周末援助會議剛開始就傳出各項壞消息,特別是德國採取非常強硬的態度。不但公然表示希臘該來個"time out"暫時退出歐元區,又定出非常侮辱性的條件要求希臘政府接納才「有得傾」,包括由債權人派代表坐在希臘不同政府部門監督改革,任何新法案必需要得到他們首肯才能提出,希臘要拿出五百億歐元的國有資產作抵押品,這些抵押品要被「扣押」在盧森堡,由德國財長控制的一個基金直接管理,以備將來拍賣作還款之用。其他還有近十條辛辣的條款就不說了

 任何人看到這樣的條件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德國根本不想達成協議,只想公開羞辱希臘政府及人民,因為只有戰敗國、只有偽滿州國這樣的傀儡才會被要求接受類似的條件,希臘可是德國盟友呢!難怪歐洲社交媒體登時反對聲四起,“ThisIsACoup”(這是政變)更一度成為Twitter 最熱門關鍵字。

  這種恃強凌弱的態度不知如何教我火冒三丈,禁不住追看希臘總理會否來個翻Walkout還好到三、四點左右情勢有變,暫時脫歐要求不見了,過的條件也不再提了,心才平靜了一點,不再不住update網上新聞!

  也許這是某種職業病!

忘恩負義的德國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在倫敦舉行了一場不太矚目的國際會議,沒有甚麼著名的政治人物、官員出席,坐在會場的都是些不見經傳的財金官員。希臘官員就坐在英國、比利時、法國、美國代表旁邊,作為主角的西德(當時德國已被劃分為東西德)代表團則在另一邊。

  經過近半年努力談判後,各方簽署協議同意大幅削減西德外債超過一半,又把還款條件如年期等放寬,好讓她重新上路,從戰爭廢墟中再次站起來。當時希臘國內境況比西德好不了多少,超過一百萬人在納粹德國鐵腕統治下傷亡,國家百廢待舉;不過,希臘政府沒有阻撓協議,跟其他歐美國家一樣同意寬免西德債務。

  債務負擔減輕後,西德可以將更多資金用在重建國家、修補被破壞的基建上,以增強競爭力。西德二戰後能迅速復原,創造經濟奇蹟跟這次債務寬免無關係。

  當然,美、英、希臘等國寬免西德債務不完全因為慷慨,也因為她們學乖了,明白凱恩斯寫“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eace時的苦心,知道德國(西德)是歐洲經濟的重心,她復元的話整個西歐經濟都難以改善。而且,那時冷戰剛開始,蘇聯大軍兵臨西柏林及西德邊境,作為抗蘇的前線國家,各債主特別是大債主美國自然要網開一面,好讓西德盡快重生,協助美國及盟國應付蘇共威脅而不是變成包袱。

  也許這段歷史實在太久遠,會議結果也沒有甚麼驚人之處,西德人或德國人都忘記了,完全記不起希臘曾經對她慷慨過,記不起人家的慷慨令西德很快振作起來,以至今天的德國希臘債務危機上態度非常強硬,寸步不讓。那位財長固然不斷潑冷水,認為不能再相信希臘政府。被稱為鐵娘子的總理默克爾同樣「娘心似鐵」,前幾天訪問塞爾維亞時就乘勢嘲諷希臘不肯吃苦,指塞爾維亞願意接受緊縮之痛,她的前途將會跟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一樣光明。可是,愛爾蘭等歐豬經濟仍半死不活,看不到曙光,這有甚麼好呢?默克爾等怎麼把歷史都丟掉了呢?

 撇開政治考慮、歷史恩情以至慷慨不慷慨的問題,債務寬免在經濟上同樣有它的重要性。沒有債務重組及寬免會令希債以至歐債問題沒完沒了,令歐洲經濟危機變成長期病。多位經濟學家都清楚指出,自債權人提出「救助加緊縮」方案開始,五年下來希臘人儘管拚命勒緊褲頭擠出餘錢還債,但債務負擔GDP比率不但沒有絲毫好轉,反而不斷上升。一零年危機爆發時負債比率不過剛超100%,今年已接近180%而且還在上升。這樣的困境不難明白,因為在緊縮政策下希臘GDP收縮的速度比債務下降的速度快得多。經過五年的緊縮及經濟凋蔽,希臘GDP下跌兩成半以上,跟美國在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差不多。而且,美國在1933年跌至低谷後就開始反彈,並在羅斯福推行新放棄緊縮刺激經濟後逐步復原。希臘卻沒有這樣的運氣,自2013年收縮26%後一直在這個水平徘徊,沒有甚麼好轉。換言之,當前希臘的大蕭條三十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更嚴重,歷時更長。到了這地步,德國居然還在高舉緊縮的旗幟,要求希臘及其他歐豬緊跟,並且不願減債削債。這反映他們不但忘了歷史教訓,也對其他人的「苦痛」視而不見。要是她們的態度不變,即使今次希臘勉強留在歐元區,將來的日子也不容易過,言歐元區要走出經濟泥沼更是不可能。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開蓬車與林蔭小路的 Mariage


  每次駕開蓬車到西貢小屋盤纏,總會經過一段段林蔭「隧道」,享受兩旁綠葉蔭蔽的清涼,不時想起當年在英國湖區的「驚艷」。

  是留學的「窮風流」日子。那時在英格蘭西北部蘭開夏大學唸不食人間煙火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大學距離著名的「湖區」(Lake District)不過20英哩,開車不過一小時。好些自製的長周末(星期五翹課)都會開着那輛傷痕斑駁的NRover 213到湖區兜風,四處走走,外賣一杯Earl Grey Tea(扮high tea) 坐在湖邊板櫈發發呆,吹吹風,打發一個下午。

  有一回忽發雅興,決定在湖區的山間小徑來趟自駕遊大冒險,尋幽探勝一番。駛離湖區的遊客景點果然不一樣,那時是深秋,蜿蜒的山路鋪墊了各色樹葉,車子駛過翻起來既蕭殺又迷灕,不知人間何世。開着開着忽然在倒後鏡看到一輛火紅色的開蓬跑車(心想可能是法拉利之類吧!)一轉眼它已繞到前面,只勉強看到揚起的輕紗五彩絲巾和漫天落葉,還有像魔鬼瞳孔的尾燈。

  呆了半响回過神來,以為是幻覺,趕忙問旁邊好友有沒有看見那開蓬跑車。朋友倒是比較冷靜,輕輕的說:「看到了。」

  順着路開回大學時心裏想,那樣的林蔭小路跟開蓬車真是絕妙的Mariage ,涼風不住吹拂着臉面,嗅着山間滲出的涼意秋意,感受 sky is the limit的放肆。不是酸葡萄,是開蓬車就好了,不必超級跑車,反正開蓬的樂趣不在速度,在悠閒優雅。

 下一回到湖區或是到威士忌聖地「艾雷島」(Islay Island)旅遊的話,不妨考慮租一輛開蓬車漫遊,讓行程添上不一樣的愜意。



原載:

https://www.theessentials.com.hk/tc/mirage/

陣亡的報紙


有收費報紙關門不算奇怪,有點意外的是「陣亡」的居然是新報。在幾張苦苦掙扎的報紙中,新報背後的金主財力算豐厚,既有地產又有珠寶鐘錶,還有近來資金如泉湧的證券業務,要支持一份報紙不會太困難。也許,無心戀戰是真正原因。

跟「新報」算是有一點點淵源,九十年代初還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替它定期寫過國際評論,稿費不算多卻自由自在,任憑發揮,大概寫了了大半年左右就因為報紙改版停了筆,但那段經驗還是很有趣。

不過,對新報印像最深刻還是作為它讀者的八十年代中後期。那時報紙百花齊放,立場各異又各有特色,不會一窩蜂爭同類的內容,版樣用色各有偏好,大家很容易分辨不同的報章,不像現在千頭一臉。那時新報銳意改革,不希望僅僅是張暢銷的大眾化報紙,著意加入一些思潮,一些影像(攝影專題),一些雜誌化的內容。網羅的作者都是新面孔,不少對當代社會學、批判理論相當熟悉,不時引用在解釋香港社會現像上,教我這些剛離開大學的人覺得新鮮、有趣,覺得跟老牌的知識分子報章如明報及財經報章如信報不同,便自然而然的成為讀者。

  可惜,後來主事人變了,報章漸漸失去了知性特色,變回一份二流的大眾化報章,對我也失去了吸引力。

  到今天看報讀者大幅減少,投資者不大願意再花錢搞好內容留住僅有的讀者。免費報紙市場又已飽滯不已,對慘淡經營的報紙而言,關門是比較容易的選擇。就這樣,又一份老報消失了。

2015年7月13日星期一

股市「大屠殺」


上星期股市「大屠殺」你是受害者嗎?

說是「大屠殺」好像有點誇張,但那幾天各類股價不問情由、不問價格的大跌情況令絕大部份股民損手,財富大幅蒸發。這種「濫殺無辜」(包括保守投資者)的情況跟「大屠殺」實在有點相似。

  只是,類似的「大屠殺」未來還會出現,特別港通啟動後將會更嚴重,出現的頻率更高。從今次A股暴跌引發香港股災可以看到,內地股市不管是監管者、上市公司揸弗人、「專業」投資者還是小股民都非常不成熟,盡現輸打贏要的性格。A股慘淡時,他們叫苦連天,希望政府用盡方法搞活股市。到搞活了股市他們又不問價的追高股價,根本不理甚麼基本因素如盈利、股息之類,只求找到下一個儍子接棒就算。

  可泡沫爆破,找不到下一個儍子他們就集體恐慌,政府胡亂出招,企業聯手托市,股民則但求有人救市,誰也不管手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場規律。結果A股變成造市假局,連累香港變成提款機,平白無端大跌一番,本地小股民被逼陪葬。

一旦深港通開通,將有更多內地券商、投資者投資港股,兩地股市將進一步融合,港股上落肯定更受內地「造市」的文化影響。內地A股有非理性亢奮,港股不能不跟,內地非理性崩盤,港股也不能倖免。當內地要救市而人人沽貨提款時,港股跌幅只有更厲害,股民「死傷」更慘烈。

  大家憧憬深港通時大概該好好想想開通以後的風險,為此作好準備,因為下次大跌可能不是一日二千點而是三、四千點。

你受得了嗎?香港受得了嗎?

A股暴跌令中國的「日本病」發作


  A股股災何時才能真正穩定下來只怕中國總理李克強也說不,因為他的「暴力」救市方案暫時還是只有「暴力」,救不了市,反而製造了一批又一批「大閘蟹」。

  其實從各種跡像來看,今次股災大有可能不單是股市泡沫爆破般簡單,而是經濟大轉向的開端,是步日本後塵走向長期停滯及迷失的第一步。也許十年二十年後大家回望會發現201567月是中國經濟從盛變衰的轉捩點。

  不善忘的人都會記得,日本的長期迷失是在九十年代初房地產、股市泡沫爆破後開始的。當時日本經濟正盛,「日本第一」仍高踞暢銷書榜,92年美國大選,候選人克林頓的經濟政策仍是以日本為假想敵。大家預期,泡沫爆破後日本不久便會重新發力,延續高速經濟增長,直逼美國。當時的日本官員特別是負責經濟事務的官員沒有太多危機感,相信一切盡在掌握中,搞些基建,放寬一下銀根就能撥亂反正,重拾經濟動力。誰知搞了超過20年,零息政策超過十五年,大批新搞基建成了大白,經濟仍是半死不活,通縮掉之不去、現在回頭看,日本的停滯除了政策可能不夠大膽外,更重要的是泡沫爆破導長期去槓桿化(deleveraging),令銀行體系及企業面對長期的債務負擔。再加上經濟只好不壞的神話打破,原來看似萬能的政府又變得無能為力。這些因素加起來就令一般國民對經濟的信心不斷轉弱,經濟動力自然無復當年勇。

  近期中國經濟的情況有很多跟九十年代初日本相似的地方。首先是巨大的房地產泡沫開始爆破、樓價逐步從高位下滑,不少地產發展商開始周轉不靈,急需流動資金。中國政府原先的妙計是搞活股市,令股市持續上升及形成一個資金不斷膨脹的資金池,地產企業固然可以藉此「抽水」解決資金荒問題,其他甚麼地方債、企業債也可以以股代債,甚至賣到海外投資者手上,令資金鏈變得更強靭。這正是為甚麼各級官員甚至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都禁不住吹捧中國股市將會長期上升。

  北京的妙計不能算錯,畢竟股市本來就是一個期望遊戲,只要讓投資者有上升期望,投入股市的資金將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先進一步吸納資金。若果上升預期不破,企業債務負擔過重及資金不足的問題的確可以暫時解決。

  問題是期望管理並不容易,預期向好很容易變成非理性亢奮及泡沫,A近半年來急超過兩倍反映的正是一種脫軌的期望。過大及膨脹過快的泡沫到近幾個星期終於爆破,整個預期開始改變,令股市不能再成為新的資金來源,反而添加了企業的債務。

  最致命的是今次股災同樣破了政府萬能的形像。過往「國家隊」進場股市立時反彈,至少維持一段時間。但到今次多個部門重招盡出,又是只准買不准賣又是逼證券行買股救市,中央銀行更聲言為救市提供必要的流動性。但兩個星期下來A股跌得反而更快更急,並出現近半公司停牌的奇觀,連累港股也大跌近三千點。要知道北京政府無所不能的預期已深植在大部份民眾心中,也是他們對經濟前景信心的基石。現在,政府連股市大跌束手無策,恐懼情緒將不斷滋長。

  可以預期,即使今次股災未來穩定下來,這份對政府、對前景的信心肯定大幅削弱。更多人會傾向增加儲蓄及把資金調到海外較穩定的經濟體。結果是,企業債務負擔解決不了,民眾消費需求大減,再加上人口開始見頂回落,動人口未來幾年開始下降,產能過剩又已成了死結。這些因素加起來不是跟日本九十年代的處境很相似嗎?

2015年7月10日星期五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若果這幾天你被希臘的亂局搞的頭昏腦脹,被中港股市大崩盤弄的愁眉不展,這推薦一本讓你解憂的書:「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不是貓迷的你先別柴台,因為貓不算是書的主角,它只是跟電話、時鐘,電影一樣的大配角。是貓迷的就不用多說了,反正跟貓有關的書都基本上是有趣的書吧!

  書的「大橋」不算複雜,主人翁是三十歲的「夕陽青年」,事業冇成,只是hea 著過活。某一天突然被診斷出腦瘤第四期,剩下一星期的命。正當他滿心懊惱為何有這許多事還沒有做,對世界還非常不之際,「魔鬼」找上他,遊說他做交易。說只需每天放棄一樣他身邊的東西就可以增壽一天。故事從此開始。

  他首先放棄的是電話,覺得已病成這樣子不需打電話給誰。當然,就像很多跟魔鬼交易的故事那樣,很多事只有放棄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或多不重要,沒有電話(當然連手機也沒有)起初感覺還不錯,大家不再低頭忙於玩手機,直到要找舊女朋友訴苦時才猛然覺得沒有電話的麻煩。

然後他放棄了電影,放棄了時鐘,覺得快要死了該集中在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再往下來是那隻叫「高麗菜」的貓,是媽媽死前囑托他照顧的。

  魔鬼一再跟他說:「你死了以後也無法疼愛貓了,那倒不如讓它消失」。主人翁不住在想要自己的生命還是留下貓時,他想起過去一頁一頁的生活,想起病塌中母親託付他好好照顧「高麗菜」時的樣子,想起父親、母親已離他而去,剩下他和「高麗菜」。想著想著禁不住流下眼淚,跟自己說「不想再被拋下」。

  就這樣,主人翁選了留下貓,不再跟魔鬼交易,還一邊撫着貓兒一邊跟他說:「感謝你陪我到最後。」

  你的取與捨又會是甚麼?

賴債?


  實在替希臘人高興,他們沒有俯首下心接受不合理的條件,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訴求,即使最終未能解決債務危機,甚或被逼退出歐元區,希臘人至少 put up a fight,力爭改變現狀。

老實說,投票Say no是個不容易的選擇。公投前其他歐元區國家傳媒及政治領袖不是冷嘲熱諷就是批評希臘人故意搞局不合作,有些官員如德國財長就公開說希臘政府把人民帶上絕路,有些則說公投若Say no是刻意跟歐元區反枱,將來難以合作。這些官員的弦外之音就是不要敬酒不飲罰酒。在這樣的威嚇下,依然Say no實在需要一點勇氣。

而且,say no的確可能有災難性的後果,包括銀行體系崩潰,被逐出歐元區,經濟跌入泥沼…等,總之前景非常不明朗。相反,接受援助方案雖然令經濟陰乾,經濟蕭條及大規模失業持續,但至少不會即時發生,大家依然可以苟且偷安三幾年,待危機爆煲再算。

 然而,希臘人沒有選擇慢慢等死,而是選擇改變現狀,爭取其他人支持,這實在不容易。

不少人說,希臘的做法是在集體、公然賴債。這樣的說法既不公平又脫離事實。要求改變緊縮政策不意味不還債,只是爭取改善經濟以增強還債能力而已。任何搞債務重整的人都明白,提高「債仔」的收入,增加他們的還款能力才能令他們有意欲繼續還債,令債務不會變成bad debt,這樣簡單的道理怎麼那些掌管千億元計儲備的歐洲高官都不懂呢?

2015年7月8日星期三

托市


  剛過去的周末最忙的大概要數中國負責股市監管的官員。他們要在短短幾十小時內想出、找到一切可行的方法托市,防止上海A股繼續下滑,造成骨牌效應及恐慌。據說中國證監會主席本人還親自跟各大證券商開會,敦促他們協助穩定市場。

 果然,兩日內出台的招數多得教人花多眼亂,又是增資托市,又是放鬆margin,又是暫停新股上市,還要加上嚴打沽空及造謠擾亂市場秩序。除了停市以外,想得出及能做的都做了。

以出手之重來說,內地政府及監管部門可說創紀錄,記憶中沒有任何主要投資市場曾經出現這樣集十種救市武器一齊使用的做法。

  不管政策效果如何,內地監管部門的做法充滿了panic 亂石投林的味道,他們顯然擔心中國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危機,以至必需用非常,甚至跡近瘋狂的手段。問題是這樣的手段勢將令內地金融市場及相關改革倒退,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重新起步,重建應有的市場秩序及投資者信心。

試想當監管機構不是防止市場人士及券商弄虛作假,而是跟他們一起合作造市、托市時,監管機構的信譽肯定大受打擊,單是重建這方面的信任已不容易。而且經此一役,大家更覺得政府官員怕痛,只要大力一點令股價跌得又快又狠,主事官員就禁不住投降而入市干預,誓要扭轉跌市為止。有了這樣的預期,A股市場要回到正常恐怕不易,要跟國際接軌的願望變得更遙遠。

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醜陋


看着當年八仙嶺大火傷者張潤衡在網上被人排山倒海的「圍插」感到非常難過。難過不僅是替張先生感到不值,更因為香港居然變成這樣一個是非不分及充滿怨毒的城市。

 台灣的樂園大火有數百人被燒傷,包括至少五名港人,他們當中大部份仍在醫院受着燒傷之苦,為自己的生命苦苦打拚。受傷者的家人正在徬徨無助,急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張潤衡及灼傷互助會既有身受其苦的個人經歷,又有相關背景及資訊包括如何面對燒傷康復的起起伏伏,肯定可以對家屬以至傷者提供有用的支援,他們到台灣探訪傷者及家屬在有需要時提供協助有甚麼錯呢?有甚麼理由被圍插指是抽水呢?那些「網民」難道認為見死不救才是高尚?

而且,張潤衡及他的同事是應家人的要求提供協助,並非做騷攞彩,傷者家屬也證實了消息。這說明張潤衡的行動純粹是樂於助人,充滿好意與善意。那些網民卻他駡個狗血淋頭,彷彿十惡不赦那樣。難道對傷者、無助者袖手旁觀才算是好人,才值得煲獎

最教人不寒而慄的是那份不分青紅皂白的人身攻擊。有的「網民」居然說張潤衡臉容可恐影響傷者及家屬心情;有的則在沒根據下明示暗示當年八仙嶺大火是由他引起。死因庭當年已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及取證,根本找不到起火的確切原因,更遑論找到誰人引發火警。把矛頭指向張潤衡只能是惡意攻擊。至於說他臉容可怖影響他人更是赤裸裸的歧視。他是大火倖存者,幾經艱辛才熬過痛苦的康復過程,重新站起來過正常的生活。他這份從橫逆活過來的勇氣對傷者及家屬這可算最好的鼓勵,最大的安慰,說明即使受傷的人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在社會活動及發揮他們所長。批評張潤衡臉容的人難道認為受傷的人只能永遠躲在暗角,不見天日?

真正醜陋的是這些無理批評張潤衡的網民、blogger

2015年7月5日星期日

大閱兵的荒謬


 傳聞中的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不再是傳聞了。北京官方已正式宣佈今年九月三日來個盛大閱兵儀式,各個軍種都會參與,還有將軍隊伍及外國軍隊參與,少不得的是各款新式的國家武器如飛彈、戰機之類。據說中聯辦正邀請立法會議員到時北上觀賞。

從來不大明白大閱兵這回事,總覺得全副武裝的軍人在廣場或大街步操沒有甚麼好看,也沒有甚麼意思,只是要軍人、將官忙碌好幾個月看看陳凱歌當年拍的「大閱兵」就能知得清楚。)而且,抗戰勝利是慶祝和平到來的日子,是悼念在戰爭中死去的軍民,該做的是讓老兵碰碰頭,給他們高興一番,再來一些紀念儀式如獻花感謝他們的貢獻就好了。閱兵卻不是那麼一回事,閱兵是展示殺人武器,是展示侵畧、抗張而不是和平的力量,這不是跟抗戰勝利70周年的原意背道而馳嗎?

  最教人不舒服的是八年抗戰是蔣介石先生及國民政府的功績,是幾百萬國軍的功勞,特別是頭一、兩年投入精銳部隊在上海、跟日軍正面交鋒不但拖慢了日軍的進攻,打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如意算盤,也讓戰爭變成一場舉國投入的持久戰,最終拖跨資源有限的日本。

  當時中共的軍隊在那呢?主要躲在陝北山區休整,後期更乘機搶基地,壯大實力。毛澤東當年就說過中共能得天下還得感謝日本皇軍的進攻。中共居然有臉以大閱兵領抗戰勝利的功勞實在厚顏之極!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為歐洲寫「墓誌銘」


  希臘公投不管Yes or No都免不了有震盪,兩年後英國「脫歐」的公投更可能帶來對歐盟帶來難以癒合的傷害。再加上經濟持續凋蔽,俄羅斯威脅再現,歐洲這個五百年前開始領導全球發展,改寫歷史進程的地區似乎已失去了昔日的光采及影響力,有點自顧不暇的味道。

  其實,早在歐債危機及經濟衰退出現前,已有學者為歐洲寫了「墓誌銘」(Epitaph),認為歐洲不但不可能找回昔日的光輝,並將會在本世紀中開始快速走向衰落。

寫下這個歐洲「墓誌銘」的是美國歷史學者Walter Laqueur。2006年他出版了"The Last Days of Europe: An Epitaph for an Old Continent"。當中指出歐洲不可能藉着一體化增強實力重奪過往主導世界的位置,還會因着好幾個結構性的轉變而步向快速衰落,甚至失去自己的身份或文化傳統。

  Laqueur指出,歐洲人口老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日本除外)都要快,未來從福利到醫療方面開支的負擔非同小可,經濟動力、消費力則不斷下降。這一方面驅使歐洲越來越倚賴出口帶動經濟,令內部經濟實力變得越來越懸殊,德國遙遙領先,其他缺乏出口競爭力的國家則越見落後,造成更大矛盾。另一方面由於收入、財富分配嚴重不平均,整體歐盟消費力將進一步下降,削弱她的經濟活力。

  不過,Laqueur認為最大的隱憂還在於來自土耳其、阿拉伯及非洲的移民快速增長。成書的時候恐怖組織在歐洲還不活躍,Laqueur 擔心的主要還不是恐襲問題,而是社會的分崩離析。根據Laqueur的分析,這些來自回教國家的移民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願意融入歐洲主流文化,不願意放棄本身的文化傳統,並且致力保有本身的宗教、語言、傳統習俗等。簡單來說就是盡力來個「國中有國」,在歐洲不同地區建立自己的enclave 或社區,刻意不跟其他人混在一起。

  歐洲各國政府採取不同措施希望打破這種「國中有國」的現像,如法國就採取強制融合策略,例如禁止回教女學生穿戴傳統罩布服飾上學等。其他國家如德國則採用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ism),任憑新移民自由選擇是否融入當地文化傳統。可惜,不管強制融合還是多元文化都無法改變新移民「自成一國」的現像,拒絕融合的情況甚至越來越厲害。

由於「國中有國」有明顯的排他性,原本跟新移民混居的其他人陸續遷離,令這些社區逐漸變成由新移民佔多數。Laqueur認為,由於生育率及人口趨勢發展,將越來越多地區以至大城市變成回教新移民佔多數,例如德國的Dortmund 荷蘭Eindhoven、Rotterdam,或是英國的Bradford、奧咸……等。

  這樣的轉變引伸兩個問題。其一是當回教新移民成了這些社群的主導力量時,要求他們融入當地社會及文化將會不可能,因為政治、文化上都難以做到。其二是歐洲文化傳承的問題。回教新移民肯定不願意接以基督教為基礎的歐洲文明,對相關的文化遺產、傳統以至節日都不會接受,甚至文學、藝術、音樂方面的文化遺產會有抗拒。法國文學巨著「孤星淚」對非洲新移民就顯得遙不可及。

  除了文化以外,政治信念、價值方面回教徒新移跟原本歐洲的人文傳統如開放、平等、寬容相距同樣遠。兩者的矛盾只會越擴越大,難以融合,隨時令歐洲變成一個擴大了的巴爾幹半島或波斯尼亞,佈滿多個力量相若,難以融合甚至互不相容的政治、民族、文化壁壘,分裂、內亂甚至內戰的機會大大增加。到時候歐洲不要說發揮穩定世界的作用,反而可能成為一個大型火藥桶,威脅地區以至全球穩定。

  一個從經濟到文化到政治影響力都奄奄一息的歐洲似乎真的有半隻腳踏進墳墓的感覺!

  

2015年7月1日星期三

母親的道歉信


實在不敢想像那位新加坡母親MaryFacebook寫上這封給兒子的「道歉信」時流下了多少眼淚,停頓了多少次,啜泣了多少回。寫上的每一個字都有種撕心裂肺之痛,讓天下父母的心都碎了。

  我們都愛跟孩子說,家是你的避風港,出了甚麼事,闖了甚麼禍,家都是為你遮風擋雨的地方。可是,這位新加坡母親的孩子Amos Yee (余澎杉)只因為在網上說了一些批評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話及片段,忽然就被警察衝進家中拘捕,避風港不能讓他避風,當父母的只能眼睜睜看着孩子被抓走,還要被關進精神病院,未知何時可以回來,那一刻的懊惱、悔恨、痛心任何文字都說不清。

我們都會教孩子,法律是公正的,是用來保護市民的,大家奉公守法過日子就不用提心吊膽。Mary也這樣教AmosAmos沒有做甚麼傷害他人的違法行為,他不過在網上發表一點批評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可忽然間原來該是保障他個人權利的法律變成對付他的工具,該是公正的「天秤女神」變了臉,把Amos放在被告席上,讓他盡被囚的孤獨、冰冷,令他吃盡被強逼精神治療的「苦頭」。做父母的錯的這麽厲害,怎能不會着淚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呢?

令我更擔心的是,母親這封剮心的道歉信可能成為她的「罪證」,令她也得面對「法律」的鐵拳,也許會被關進另一個冰冷囚室,跟孩子分隔的更遠。

  這個欺侮弱質婦孺的國家常說自己如何如何成功,鼓勵其他人向她學習。真是荒唐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