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從「世界是平的」到「地理的復仇」


  十多年前,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者Thomas Friedman 寫了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這本暢銷書,講述全球化浪潮如何敉平地理障礙與距離,如何令個別地方發生的事變即時改變地緣政治形勢,如何打造沒有國界、一望無際的全球市場。書出版的時候正值民眾對全球化最樂觀的年頭,不少人把世界是平的奉為新時代的「聖經」,開口閉口說地緣政治、地理阻隔是夕陽之學,越來越irrelevant

  堅信實權政治、地緣政治的學者專家對Friedman的說法自然不以為然,認為他的說法不過把一時的現像看成驚天動地的變動。實情地理因素、地緣政治仍然重要,甚至是歷史進程的決定性力量。記者出身的國際關係學者Robert Kaplan 2012年就像反擊Friedman那樣寫下The Revenge of Geography(地理的復仇),重提地理位置、高山大洋沙漠的重要性,認為科技再發達也不能把阿富汗不同的角落湊成一個政令統一的國家,也不能令台灣變成像關島般遠離中國的海島,更不能取消伊朗在中東、中亞的舉足輕重地位。

  不管這本地理的復仇是否刻意針對世界是平的,但Kaplan提出的很多觀察委實可以讓人在科技浪潮下保持清醒,明白地理位置與地貌是塑製長遠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可輕視。在書中他提到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勢力地圖,就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地緣政治位置一一作評折,相當有啟發性。

  以中國為例,他認為過往中國的安全挑戰主要來自陸上邊境,特別是北部遊牧民族輪番入侵更成為傳統中國王朝的大患。即使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由於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近百萬(五十多個師),還有各種各樣的先進武器及導彈,中國的威脅仍主要來自陸地上的邊界。

  可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陸地邊界爭議的地方不多,主要剩下跟印度在喜馬拉雅山的爭議,但爭議地區遠離兩國政經中心,不管經濟軍事價值都不大,對中國國家安全可說沒有影響。最重要的是周邊的國家不管是北部的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等國、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越南,她們的綜合力量遠比中國遜色,甚至對中國的經濟力量越來越倚賴(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影響力就逐漸超越美國),令中國在陸地上面對的威脅大減。

  另一方面,海洋來的挑戰比以前更為重重,更足以影響中國的政經安全。畢竟,單是維持海上航道暢通,確保各種資源運到中國,確保中國的商品運到世界各地已是重大挑戰。而由於有這樣的轉變,台灣、南海諸島在中國戰略利益上變得空前重要,中國政府將會更着力把它們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或至少不能變成敵人的勢力範圍。未來中國加強控制台灣,挑戰美國在東海、南海霸權的決心不能低估。Kaplan 指出,這些都是地緣政治的設定,全球化不管如何無遠弗屆都改變不了。

  Kaplan還引述著名政經風險顧問公司的研究,指美國到大約2020年就不再有能力保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因為到時候中國的戰鬥機、海軍潛艇已有足夠實力對進入台海的美國海軍艦隻及飛機造成重大的傷害,令美國政府及軍方在介入台海事端不得不三思。

  還記得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國一度試射導彈以威攝台灣選民不要支持主張兩國論的李登輝。美國克林頓政府立時派遺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海峽巡航,警告中國不要再輕舉妄動。但到2020年及以後,隨着雙方軍力拉近,中國導彈及戰機對美國航母的威脅遠大於以前,美國政府就有可能重新考慮是否值得、是否有足夠能力介入台灣保衛戰。要知道台灣距中國不過300公里左右,跟美國本土卻超過八千公里,美國軍方能否克服地理距離壓制中國成為重大疑問。

  地理條件委實不能輕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