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粵港澳大灣區」是又一大白象


  自從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上月的人大會議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後,內地媒體開始不斷炒作有關概念,視之為珠三角地區以至香港未來發展方向。快將落任特首的梁振英為了顯示緊跟中央政府的發展規劃,為了展示自己仍然有為,趕緊在這幾天帶領一個香港代表團到「大灣區」內的各個城市考察,據說是要增強香港跟這些城市的聯繫,為香港找尋新機遇。頭號官媒人民日報前幾天更發表評論文章指香港不要再磋砣,要盡快上車,不然時不我予,後悔莫及。

  所謂「粵港澳大灣區」究竟具體發展規劃是甚麼,區內各城市如何整合成一個區誰也沒有說清楚,北京官方文件暫時只提出了一個「美麗的遠景」,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美國加州灣區(Bay Area)、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後第四個世界級經濟帶,並會成為中國高新產業中心。

  驟眼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似乎有相當吸引力,有甚麼地方或城市不想像加州灣區、東京灣那樣充滿經濟活力呢?問題是粵港區大灣區概念本身有嚴重甚至難以克服的矛盾及缺陷,勉強整合只會形成全盤皆輸的局面,而對香港的傷害尤其致命。

  加州灣區、紐約灣區等能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帶有多個重要因素支持,包括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及足夠龐大的內部市場,但最關鍵的還是區內的資金、人才、人口、資訊可以自由流動,互補不足之餘更可以帶來最高的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

  粵港澳大灣區卻不一樣,其中香港、澳門由於實行一國兩制,有本身的邊界及獨特法律制度,不能任由內地的人口、人才自由流進流出,資金、資訊則因為內地的嚴格控制而不能自由在城市之間流動,特別是資訊、新聞方面內地的規管只有越來越嚴厲,任何官方不認可、不接受的媒體都會被封鎖,甚至只能採納官方渠道的消息。在人才、訊息、資金、人口都不能自由流動下,港、澳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融合將會相當有限,企業、投資者、專才、管理人員根本難以把它們視為一個經濟帶,更不要說利用整個區域提升經濟效益及產值。

  當然,這些都是人為的障礙,不一定不能解決。例如把港澳的一國兩制及邊界大大淡化,讓內地城市的人才、人口自由進出港澳,地區的融合便可以大大提升。但這樣的做法不但等同取消了重要的國際承諾,不但改變了重大的政策,更會令港澳地區面對難以承受的人流、物流壓力,隨時把它們壓跨。而且,一旦港澳變成跟內地城市如東莞、佛山、廣州一樣,在資金及訊息上受到嚴格規限,兩個特區特別是香港將會完全失去原來的制度優勢,失去作為自由港、自由經濟體的獨有競爭力,甚至失去在國際市場的獨有位置。這樣的融合實際上跟自殺無異。

  要解決這樣的樽頸,中央政府得讓大灣區內的內地城市跟香港一樣任由資金、訊息自由流動,到時候不管在東莞或佛山都可以輕易接觸外地資訊,都可以不用翻牆就登上Facebook或其他全球化的社交媒體;還可以隨時把手上的人民幣變成外幣買賣任何資產或作任何交易。只有做到這一步,「粵港澳大灣區」才有可能變成加州灣區或東京灣區的模樣。可惜,讓這樣大的區域全面自由化勢將大大削弱北京的政治控制,並且引發骨牌效應,令其他地區群起要求類似的安排,到時候北京根本難以應付。為免後患無窮,北京顯然不可能放寬規管讓訊息、資金自由流動,大灣區將因此變得有名無實。

 也許,「大灣區」概念想的只是進一步加強基建投資,再多建一些鐵路,令區內基建進一步配合。可是現時區內交通運輸網絡已相當發達,再搞新基建的效益只會不斷下跌,總不成再來第二條粵港澳大橋吧!

  既有先天缺陷,又出現新基建效益不彰情況,「粵港澳大灣區」實在充滿了大白象的味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