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星期六

大灣區規劃的地雷與陷阱


  為了擦北京領導層的鞋,梁振英可以說有幾盡去到幾盡。政治上不斷挑動紛爭狙擊不同政見的政黨、議員固然是慣技;經濟上、社會發展上同樣為了逢迎上意,為了討好內地省市領導而肆意扭曲香港自身的發展,犧牲香港的長遠利益及競爭力,實在可惡又可鄙。

  就以北京提出的珠三角大灣區規劃為例,梁振英在計劃仍處於草創階段就急不及待帶同多位主要官員包括兩位司長出訪所謂大灣區的多個城市,還不惜越俎代庖在行將落任之際匆匆草擬意見書京,以作為香港方面的建議,置下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想法及權力於不顧。這種邀功的做法不但不合情理及為下屆政府製造麻煩不便,也可能為香港未來發展埋下地雷與障礙。

  從現時僅有的資料可以看到,大灣區的規劃必然涉及不同城市之間的融合協調,例如機場發展、港口碼頭的設置及容量、鐵路線規劃等,最後再由北京按它的政治需要及權力平衡拍板定案。從政治及發展的自主權看,香港被規劃進內地的藍圖實在非常不妥當。它勢將削弱香港在高度自治範圍事務的權力,把本該由特區政府及社會擁有的規劃權力拱手讓與北京以至鄰近的省市政府。這對一國兩制的實踐肯定是負面的事。

  此外,香港跟鄰近城市有合作也有競爭關係,彼此的經濟利益不一定相容或接近,反而可能出現利益不同互相爭奪的情況。就以碼頭發展為例,香港過去一直是區內的航運樞紐,碼頭吞吐量長期處於全球前三位。可自從深圳銳意發展碼頭及港口設施後,香港碼頭的貨運量開始停滯以至下跌,原來已經規劃的新貨櫃碼頭逼得擱置,並因此出現惡性循環:香港貨櫃碼頭容量不足以至運費高企,貨主及企業因而轉到鄰近碼頭裝卸貨物,令香港因貨運量不足而失去發展新貨櫃碼頭的誘因。最終,香港碼頭業競爭力不斷下滑,根本無法與深圳等港口公平競爭。

  未來香港被納入大灣區規劃的話,鄰近城市肯定再進一步發展碼頭設施,香港則極可能為了「配合」它們的發展而任由碼頭及碼頭陰乾,逐步失去其中一條重要產業支柱。這對香港而言實在弊多於利。

  另一方面,內地規劃甚麼新發展區或經濟帶往往是地方政府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優惠、特殊支援,額外投資的名目。八十年代初發展深圳等四個特區,基本做法就是北京定出特殊優惠政策,讓它們先天上比鄰近城市優勝,從而吸納資金、人才及新經濟活動,包括大行其道的走私、倒賣。九十年代大量貨物如汽車走私到深圳再轉賣到中國其他地區就令深圳獲益不菲,海南島當年走私獲利之豐厚更是震驚中央。

  現時大灣區規劃大概不可能再搞走私致富之路,但拿特別政策及優惠是慣技,地方政府肯定力促讓北京開綠燈大搞基建,藉此刺激GDP增長率,而官員則可以此作為自己的政績然後升官去也。可對香港而言,再大搞珠三角的基建效益低,得益更低。一條港珠澳大橋動用公帑過千億,能帶來多少車輛人流仍是疑問,搞不好還得再花資源管理新增的車流人流,以減輕環境代價及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壓力。最怕的是,加入大灣區規劃後其他城市如惠州要求再建快速公路直接來港小小的香港肯定逼爆,卻不見得能帶來多少新產業或經濟價值。從這樣的往績看,大灣區規劃基本上對內地城市有利,香港則隨時得不償失。

  其實,一些香港中小企及廠商已在擔心這個大灣區計劃令內地政府增收各樣的費用,提高生產成本,令他們經營環境更困難,隨時因成本過高而被逼搬遷或結業。梁振英在吹捧大灣區計劃時有考慮過香港廠商及中小企的難處嗎?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香港是面向國際的大都會,奉行的又是自由市場體制,講求靈活應變,著重提升競爭力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環境。大灣區規劃講的卻不是提升競爭力,而是向中央政府拿政策優惠及資金,並把香港的焦點從國際轉向內地,這樣的發展不但不符合香港的DNA,更將會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像及市場競爭力,實在不該輕率加入或接受「被規劃」。

 

總統的saxophone


  朋友傳來一則新聞特寫,說的美國是越來越多50世代男女忽然下決心學音樂,有的學聲樂、唱歌,更多的是乾脆學一種樂器,鋼琴、Cello、色士風、結他、鼓……。報導說臨老學音樂不但可讓這些步入人生下半場的人補回過去沒有實現的夢,對延緩衰老,增加生趣也大有幫助。朋友的訊息還附了一句評語:「你肯定同意」。

  當然同意。對我等臨老學吹色士風的五十世代來說,這篇WSJ的報導道盡了我們的心底話。成長的年頭沒有甚麼時間、經濟上的條件好好學習音樂,不要說鋼琴、小提琴之類的正統樂器,民歌結他也只上了幾星期課就繼續不下去(沒有自己的結他是重要因素)。就是這樣,一直跟音樂及音槳的語言擦身而過,總是碰不上。

  後來看到美國總統克林頓在92年大選公眾集會走到台上,拿起色士風跟樂手jam歌,忘我陶醉又能跟台下打成一片,實在cool 得很。下決心要把這樂器學上手,幾年前變成freelancer 終於有餘裕跟老師認真學吹saxophone,算是開始了音樂之旅。

 老師實在認真,不但由吹單音基本功開始,還得好好學習五線譜、音符、拍子、呼吸。起初大半年實在是災難,手口不協調,不是按錯key就是錯拍子,又或呼吸不順,總是調不成調,歌不成歌。但學着學着,人變得humble起來,接受自己不足,重拾初學者跌跌碰碰的尷尬,明白從不懂到畧懂得有個漫長的過程。

  上課兩年多,saxophone不算上手,但對音樂、對音樂人比以前肯定更尊重,能現場演奏的流暢真不是易事!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居屋」變「炒房」的荒誕與危機


  已近全面失控的樓市大概再不能用修修補補式的辣招來調控,下任政府有必要考慮更根本、更釜底抽薪的做法解決居者冇其屋、居住難的大問題。

  說樓市全面失控絕對沒有半點誇張。先看近幾天的一些消息及成交個案。前兩天,落成近二十年的旺角居屋富榮花園錄得一宗顛價成交,有買家以近九百萬的價錢買入一個實用面積不到六百呎的單位,創下居屋歷來最高價紀錄。諷刺的是,居屋計劃原來是政府資助市民安居樂業的計劃,可計劃現在同樣變成炒家圖利的捷徑,令不能申請公屋的普通入息家庭及年輕人連入門上車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渺茫。而當居者有其屋計劃變成炒者有其利項目時,怎能不令人覺得香港樓市在炒家及資金不斷追逐下已被嚴重扭曲以至失控。


  再看一些基本因素。2012年開始,現屆政府多次推出辣招管理需求,希望令樓市降溫。當時樓價約為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14、15倍。按國際標準,樓價達到每年入息中位數五倍已算是極難負擔,有泡沫的意味,15倍大概不能或不該用難以負擔這四個字了吧,因為差距已大得難以想像。五年以後的今天,政府推出一次又一次辣招,不停為調控政策加碼加力,可樓價依然停不了上升。現時樓價與入息比率已升至18倍。換言之,一個普通家庭得十八年不吃不喝不花一毫錢才能買入一個500呎左右的中小單位。人生有多少個十八年,還得不吃不喝十八年! 新加坡跟香港同樣是地小人多的城市,樓價也相當高,可人家的負擔比率還不到5。相比之下香港樓市怎不像脫軌列車

  如此瘋癲的市況說明了兩個事實。其一是政府調控樓市的多輪辣招效果甚微,不但起不到冷卻樓市的效果,而且每一記新招的成效越來越少,越來越短暫。1首次引入高印花稅辣招時樓市好歹冷靜了幾個月,樓價甚至有輕微回順。到15年再出招效果已不顯著,不到幾個星期樓價就回復升勢,樓市又再發飆。

  到去年底及上個月政府再出招收緊印花稅措施,規定港人炒家及一契多伙買家不能豁免高額印花稅。很可惜這些新招仿如泥牛入海,沒有產生甚麼效用,樓價繼續猛升,近期已連續多個星期創新高,根本看不到任何調整跡像。

  其二是當樓市完全由投資、資金主導的時候,最終用家或首次置業者根本無計可施,只能永遠behind the curve,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購買力、收入跟樓價的差距越來越遠。試想想當二手居屋也得900萬才能上車,月入三萬元的家庭如何籌集到首期,如何應付得了供款。而當政府的甚麼首置、居屋以至綠置居定價仍跟市價掛鈎時,買家、小業主越窮越見鬼的困境怎麼可能打破呢?

  何況目前在香港市場活躍的炒家、資金不少來自內地,看看中資地產商如何以超高價搶地,看看中聯辦官員如何以港人身份掃入單位就明白香港年青人、「無殼蝸牛」面對的是財源更大、資金更雄厚的內地炒樓集團,他們為了搶佔市場常不惜以超高價入貨,人為的提價,藉此迅速擴大公司的規模及資產值。這樣的不公平競爭下,香港的住宅單位港人怎麼還可以住得起、住得到!

  面對這兩個新的困境,特別政府已不能再倚靠加辣或再推出控制需求措施措應對失控的樓市,它顯然應該考慮更根本、更激進的對策,包括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例如把居屋、新的首置居切割成另一個市場,不再跟一般的私人樓宇市場掛鈎,以確保政府的資助落在解決市民居住需要上而不是變成資助業主炒樓圖利上。又例如像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建議那樣把投資權與居住權分開,政府的資助房屋只讓申請人得到居住權,不擁有物業,確保居屋單位落在真正用家手中。當然還可以參考新加坡的組屋模式,讓居屋、綠置居等成為另類市場,只能由合資格港人買賣,不能公開轉售,以減少資金追逐下的扭曲。

  改變樓市遊戲規則當然是重大轉變,當中難免引發各種各樣的震動。但樓價失控,樓市泡沫已成了香港的「非常危機,面對非常危機當然得用非常方法解決!

 

比「廢克儉」更廢的高官


  達明一派剛過去的演唱會上,劉以達唱出了那首第四度譜上新詞的新歌《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合時應景又非常有趣,大部份「當時得令」的人物從曾俊華到Donald Trump都提到了,連以「廢」見稱的吳克儉(廢克儉)都沒有放過。

  可原來政府內還有比「廢克儉」更廢的人,下一回達明再重寫《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時大可考慮加入他。    這位比「廢克儉」更不堪的人是誰?那就是水鬼升財爺的陳茂波是也。這位人稱膠波的高官當發展局長時已沒有甚麼好成績,又陷身利益衝突爭議,民望長期跟「廢克儉」叮噹馬頭。到升呢成為財爺後同樣乏善足陳,財政預算案固然只懂抄橋,在立法會、記者會的對答同樣遊花園不知所芸。

  最教人目定口呆難以置信的是剛過去的星期日,這位膠波財爺為了硬銷大灣區概念居然大談「恩平」的溫泉,多好多方便,還說未來不用山長水遠到日本浸溫泉。

 中山、恩平等鄰近縣市有「溫泉」不是最近的事。十多年前也有過內地旅行團以此招徠,只是始終不成氣候,不但跟日本的溫泉鄉沒法比,跟台灣的溫泉設施也相距一大截。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溫泉鄉或溫泉旅館是精緻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從設施到溫泉位置到浸泡禮儀都非常講究,真有洗滌塵俗的氛圍。

  內地的溫泉就像大的熱水泳池般,得穿着泳衣跟其他人擠在一起,還得擔心衛生情況,溫泉水是真是假等質素問題,教人無論如何提不起勁。

  「廢克儉」雖不懂教育,至少還懂得到日本賞紅葉好好享受。膠波財爺卻連到那裏浸溫泉嘆世界都不懂,叫大家捨日本取恩平,他怎不比「廢克儉」更笨更廢!

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

「勇武」考評局


  考評局被網民捧為香港最「勇武」的政府機關既教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搖頭嘆息。

  啼笑皆非有兩個原因:其一,考評局早已不是政府部門或機關,而是法定公營機構,不能跟一般政府部門比較。其二,考評局引發熱議的歷史科試題其實不是甚麼驚世大祕密,黨史資料以至香港報章雜誌早已引述過當年中共及毛澤東要求結束一黨(國民黨)專政,全民共議國是的說話。年來悼念六四的活動,爭取雙普選的遊行也不時展示相關資料,網民似乎沒甚麼理由大驚小怪,更不必把考評局或出卷的人捧為甚麼勇者。

  但多想一下又覺得這樣的反應不奇怪。近幾年越來越多事實、歷史成了言論禁區,至少也得避重就輕的說。小的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被刪去國立二字,改用英文也不可以。領導對日抗戰不再是國民政府及蔣介石,而是躲在延安的中共及毛澤東。

  然後,八九六四變成一場暴動及風波,爭新聞自由、民主的訴求都消失了。到近幾年香港的歷史也漸漸守不住,六七暴動背後由中共暴動組織不再多提,反而強調暴動如何促使港英政府改革;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從強調河水不犯井水變成一國主導,兩制只是恩賜……。

  在這種隨意篡改歷史,肆意揑造事實的氛圍下,DSE試題居然原文照錄中共元祖毛澤東「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形同打著紅旗反紅旗,怎能不教人眼前一亮!

2017年4月24日星期一

英國提早大選保守黨「霸權」再現


  2016年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宣佈六月下旬舉行脫歐公投,兌現他在2015年大選時的承諾。當時的卡梅倫處於權力的顛峯,剛領導保守黨清脆的勝出大選,成為1997年以後第一位名正言順單獨執政的保守黨首相,一洗近四分一世紀的頹風。在黨內,選戰勝利令大批後座議員成為他的忠心追隨者(靠他的coattail 勝選),上一代元老如Kenneth Clarke 、馬卓安之流已垂垂老矣,再影響不了黨的方向。內閣則佈滿他的死黨好友包括當時的財相歐思邦、司法大臣Michael Grove等。那個當下他深信成功以公投否決疑歐派的脫歐運動後,他便可以名垂青史,成為保住聯合王國、保住英國在歐盟位置的功臣,安心籌劃2020年的退休及接班大計。

  可惜,一場原以為是 piece of cake的公投變成卡梅倫的滑鐵盧,英國民眾以52:48的輕微多數選擇脫歐,原本信心滿滿的卡梅倫從天堂掉下地獄,還得倉皇辭廟,把首相之位拱手相讓。卡梅倫的事例說明,投票箱這回事遠比大家想得複雜,民情變化之快及隱晦即使專家、資深政客也隨時看錯,落得慘淡收場。

  儘管有這樣慘痛先例,現任英國首相文翠珊卻偏向虎山行,上任不到一年就毅然宣佈來一場新的大選(6月8日),希望藉此擴大保守黨的多數優勢,英國自己的權力及legitimacy,並加強跟歐盟談判時的籌碼。她是吃了「豹子膽」嗎!

 文翠珊當然不是吃了豹子膽,大概也明白投票箱的風險,但從當前英國政治情況來看,今次是一舉打倒老對手工黨,為保守黨建立長期「霸權」的絕世好機會,蘇州過後只怕冇艇搭。


  工黨自從2015年大選失利及由極左的郝爾彬上場後,可說沒有最弱只有更弱。因郝爾彬上場引發的內哄兩年來沒有絲毫平息的跡像,已先後兩次有工黨資深議員出馬挑戰他的黨領袖地位,最近一次更有超過三分二工黨議員反對郝爾彬,想拉他下台。但由於工會及新加入工黨的年青成員一面倒支持郝爾彬,令他避過下台命運。可這樣連番內鬥已嚴重削弱工黨的組織及選戰能力,令工黨不能上下一心迎戰,先天上已吃虧。

  民調及補選情況更是令人難堪。兩個月前的國會補選,工黨輸掉一個過去八十年來一直是safe seat的選區予保守黨,另一席則險勝UKIP (英國獨立黨)保住。補選向來對執政黨不利,因為選民一般會以此向政府來個protest vote,過去35年就從未有執政黨能奪走對手議席。偏偏工黨連protest vote都佔不到便宜,反而輸掉自己的票倉。

  再看最新的民情,向來支持工黨的衛報民調顯示,保守黨領先18個百分點,其他調查機構的結果更發現工黨落後20個百分點,工黨選情(electability) 如此弱,難怪文翠珊見獵心喜,斷然出手。

  本來,UKIP有一些分票作用,可以削弱保守黨的優勢。但自從成功爭取脫歐後,UKIP領導層幾乎星散,原領袖Nigel Farage乾脆退出英國政壇,不再參選。沒有Farage的UKIP等同沒有頭的蛇,選戰能量大減,要推出有威脅力的候選人不容易。要知道UKIP選民本來是疑歐的保守黨選民,他們不能投UKIP的話肯定回歸保守黨,令文翠珊少了被𠝹票的後顧之憂。

  對手自廢武功,沒有人能𠝹票,保守黨可真是形勢大好不是小好,文翠珊不出手才是呆子!

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

權力玩家


  真的不能小覷政壇女將,看貶她們、輕視她們的人特別是自以為是的男人最終只會吃虧。

  這裏說的不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她從差點告老歸田變成特區最高領導人,運氣以外自然也有她的能力。想說的是英國首相文翠姍。這位英國保守黨首相在去年六月脫歐公投前全不起眼,據說當時的首相卡梅倫有可能在公投後把她撤換,由年輕新銳替補。

  公投出現意外結果,想換人的卡梅倫自己被換,大家以為挑機搞公投的Boris Johnson可以順利接位。誰知Johnson一出台就被「好友」Michael Grove在背後插刀,指他不是當首相的材料,很快被逼退選,讓四平八穩看似人畜無害的文翠珊冷手執個熱煎堆。

  一眾保守黨「男人」們以為這個妥協產物非常弱勢可以隨意push around,再自己瓜分權力之際,文翠珊卻毫不客氣來個清黨,把卡梅倫內閣成員大清洗,對Johnson背後插刀的Michael Grove丟官失勢,最大對手Johnson則任命為外相,要他一天到晚遊飛機河。離開英國,發揮不了左右政壇的作用。

  好了,當英國朝野以為文翠珊安於坐在天掉下來的相位,再專心搞脫歐談判之際,這位最愛買高跟鞋的首相為了穩住權力不惜打倒昨日的我,改變不會在2020年任期完結前大選的承諾,斷然宣佈在六月八日舉行大選,希望趁反對黨工黨四分五裂,自由民主黨及UKIP不成氣候之際擴大保守黨在國會的議席優勢,鞏固自己的權力之外也令她在跟歐盟談判時有更大的迴旋空間,不用綁手綁腳。

  保守黨民調無疑有明顯優勢,但她進入唐寧街十號首相府不過大半年就決定把政治生涯來一場豪賭,當中的決斷、豪氣及計算肯定教保守黨那些只管內鬥、抽後腳的資深男議員汗顏。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粵港澳大灣區」是又一大白象


  自從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上月的人大會議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後,內地媒體開始不斷炒作有關概念,視之為珠三角地區以至香港未來發展方向。快將落任特首的梁振英為了顯示緊跟中央政府的發展規劃,為了展示自己仍然有為,趕緊在這幾天帶領一個香港代表團到「大灣區」內的各個城市考察,據說是要增強香港跟這些城市的聯繫,為香港找尋新機遇。頭號官媒人民日報前幾天更發表評論文章指香港不要再磋砣,要盡快上車,不然時不我予,後悔莫及。

  所謂「粵港澳大灣區」究竟具體發展規劃是甚麼,區內各城市如何整合成一個區誰也沒有說清楚,北京官方文件暫時只提出了一個「美麗的遠景」,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美國加州灣區(Bay Area)、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後第四個世界級經濟帶,並會成為中國高新產業中心。

  驟眼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似乎有相當吸引力,有甚麼地方或城市不想像加州灣區、東京灣那樣充滿經濟活力呢?問題是粵港區大灣區概念本身有嚴重甚至難以克服的矛盾及缺陷,勉強整合只會形成全盤皆輸的局面,而對香港的傷害尤其致命。

  加州灣區、紐約灣區等能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帶有多個重要因素支持,包括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及足夠龐大的內部市場,但最關鍵的還是區內的資金、人才、人口、資訊可以自由流動,互補不足之餘更可以帶來最高的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

  粵港澳大灣區卻不一樣,其中香港、澳門由於實行一國兩制,有本身的邊界及獨特法律制度,不能任由內地的人口、人才自由流進流出,資金、資訊則因為內地的嚴格控制而不能自由在城市之間流動,特別是資訊、新聞方面內地的規管只有越來越嚴厲,任何官方不認可、不接受的媒體都會被封鎖,甚至只能採納官方渠道的消息。在人才、訊息、資金、人口都不能自由流動下,港、澳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融合將會相當有限,企業、投資者、專才、管理人員根本難以把它們視為一個經濟帶,更不要說利用整個區域提升經濟效益及產值。

  當然,這些都是人為的障礙,不一定不能解決。例如把港澳的一國兩制及邊界大大淡化,讓內地城市的人才、人口自由進出港澳,地區的融合便可以大大提升。但這樣的做法不但等同取消了重要的國際承諾,不但改變了重大的政策,更會令港澳地區面對難以承受的人流、物流壓力,隨時把它們壓跨。而且,一旦港澳變成跟內地城市如東莞、佛山、廣州一樣,在資金及訊息上受到嚴格規限,兩個特區特別是香港將會完全失去原來的制度優勢,失去作為自由港、自由經濟體的獨有競爭力,甚至失去在國際市場的獨有位置。這樣的融合實際上跟自殺無異。

  要解決這樣的樽頸,中央政府得讓大灣區內的內地城市跟香港一樣任由資金、訊息自由流動,到時候不管在東莞或佛山都可以輕易接觸外地資訊,都可以不用翻牆就登上Facebook或其他全球化的社交媒體;還可以隨時把手上的人民幣變成外幣買賣任何資產或作任何交易。只有做到這一步,「粵港澳大灣區」才有可能變成加州灣區或東京灣區的模樣。可惜,讓這樣大的區域全面自由化勢將大大削弱北京的政治控制,並且引發骨牌效應,令其他地區群起要求類似的安排,到時候北京根本難以應付。為免後患無窮,北京顯然不可能放寬規管讓訊息、資金自由流動,大灣區將因此變得有名無實。

 也許,「大灣區」概念想的只是進一步加強基建投資,再多建一些鐵路,令區內基建進一步配合。可是現時區內交通運輸網絡已相當發達,再搞新基建的效益只會不斷下跌,總不成再來第二條粵港澳大橋吧!

  既有先天缺陷,又出現新基建效益不彰情況,「粵港澳大灣區」實在充滿了大白象的味道。

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特赦是帶著良好願望的幻想


  如何修補嚴重的社會撕裂分化不但是剛過去的特首選戰主題,也是大部分市民心目中逼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各方面都在想方設法看如何緩解。有的如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建議加強與各黨派溝通,並任命不同政見人士加入政府以收窄分歧;有的認為北京需全面改變對香港的強控制政策才有出路;也有很多人強調要作出制度上的改革特別是引入真普選才能從根本解決不同意見人士的矛盾。

  有泛民主派人士包括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公民黨黨魁楊岳橋昨天以個人身份提出一些算是破格的想法,包括成立調查委員會檢討佔中運動的成因過程,建議特首考慮運用基本法的權力赦免佔中參與者及違法警員的刑責,讓佔中爭議盡快淡化,讓社會重新出發。

  根據他們的解釋,佔中運動爆發是因為政治制度出了重大問題,要解決也該從政治層面入手,深刻檢討制度不公固然必要,特赦參與佔中運動市民及學生也是一部分,因為此舉可證明特區政府明白市民對制度不公的怨憤,願意和解。

 特赦建議不算石破天驚,其實在運動過後也有人提出,包括佔中三子的戴耀廷。不過,今次胡、楊兩人重提引發的反應卻相當負面,建制派固然批評特赦形同「放生」違法人士,損害法治;即使民主派陣營也對有保留,認為建議未經深思熟慮,無助修補裂痕。最終兩人因未在黨內、泛民內部討論就輕率提出建議而道歉,胡志偉還決定收回言論。

  胡、楊二人有心修補社會裂痕的好意不必懷疑,引發強烈批評也許有點始料不及。其實,特赦建議不是甚麼洪水猛獸,做法本身有好處也有風險,作為議題社會大可以仔細討論。

  從好處看,新特首願意特赦佔中參與者至少表示政府明白佔中是個重大政治問題而不純然是法律或違法問題,運動實質上是對體制不公及扭曲的質疑,大批市民在別無他法下被迫參與公民抗命。因此,要清理佔中的糾結,政府需要考慮非常手段包括特赦。事實上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特赦代表的正是這樣的一步。

  此外,特赦佔中參與者及期間違法執法人員可以令涉及佔中的政治爭議盡快平息,可以減少社會為此而付出的重大政治代價。佔中運動醖釀到爆發三年來不管社會整體或不同個人都付出了重大代價,有的身陷獄中,有的長期受訴訟糾纏。未來每一宗涉及佔中的案件進入司法程序都會再翻開社會傷痕,引發新一波的爭議以至肢體衝突,進一步毒化社會氣氛。權衡之下,特赦的做法有它的好處。

  歷史上香港也有進行特赦的先例。七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在港督麥理浩治下大力肅貪,成立ICAC全力調查政府內部特別是警隊的貪污狀況,到77年引發警隊衝擊ICAC總部的政治危機,威脅社會以至政治穩定。港督麥理浩隨後宣佈特赦77年以前的貪污案件,集中針對往後的貪污勾當,迅速平息了危機。換言之,特赦違法者儘管是非常及破格的手段,但不是洪水猛獸,運用得宜可以有效解決政治危機。

  當然,動用特赦權力有它的代價及風險,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法治的影響。佔中雖然是政治行為,帶有重大的政治含義,但發起人及參與者都明顯違反了法律,甚至是刻意以違法行為作出抗爭方式,以達致最大政治效果。特赦參與者會否發生政治訴求可凌駕法律的錯誤訊息不能輕視;而特首運用權力繞過法律程序同樣會影響法律的公平,讓部分人逃出法網。

  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北京及建制派根本不會接受特赦這樣的做法及由此而來的其他變革。從佔中運動開始,北京就視之為大逆不道挑戰中央權力的違法行為,並發動大規模的輿論及行動反對佔中。到運動平息後北京各級官員及建制派都強調要追究到底,懲治參與的人特別是發動者及組織者。近幾個月他們就不斷發動輿論攻勢要求政府盡快起訴佔中運動核心人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怎可能接受林鄭特赦佔中參與者?

  何況特赦只能是和解的第一步,它必需配合其他政策、制度上的改革才能真正收效。當年港督麥理浩特赦貪污警察後強調下不為例,又銳意強化ICAC的獨立地位,為反貪防貪行為制訂指引,此後一直嚴打貪官及貪腐行為,終於克服社會上廣泛的貪污情況。新特首要促成社會和諧,特赦後還得大幅改革政制,包括引入真普選,打破特權小圈子壟斷,防止西環干政。她有能力這樣做嗎?北京及建制派會容許她這樣做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從政治情勢看,特赦建議背後雖有良好願望,但此時此刻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2017年4月18日星期二

港產片重生


短時間內看了「一念無明」、「樹大招風」及「七月與安生」三齣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重點電影,覺得香港電影總算走出了低谷,培育了新一代的電影人,拍出了多元化、有水平及有趣的「港產電影」,不再來來去去只有黑社會片、警匪片或鬧笑片,不再是九十年代已上位的編導演在主導影壇。

「樹大招風」早前說過就不多說了。「一念無明」及「七月與安生」是兩齣風格,題材非常不同的電影,前者直面香港一直被電影忽略的社會現實,不帶批判、立場述說社會弱勢者的掙扎與坎坷,充滿久違了的人文精神。

  後者不是本土的故事,卻主要由香港電影人負責製作。導演曾國是地道香港電影工作者,卻拍出了日本電影「情書」般的細膩氣氛,把兩個青梅竹馬女孩互相支持又「勾心鬥角」的辯證關係說得細緻又不落俗套,沒有矯情,透出的淡淡哀愁讓人回味。相比之下,年前由影壇前輩拍的那齣「歲月神偷」就顯得裝模作樣假惺惺了。

  拿這三齣新鋭拍的電影跟周星馳的「美人魚」比,益發覺得星爺疲態畢呈。「美人魚」的笑料都是九十年代的氛圍,充滿對過時「好橋」的擁抱,一邊看一邊覺得熟口熟面,心中暗駡一句「咁都得」。當然,「美人魚」票房幾十億多億,其他電影望塵莫及。可拿這樣的電影當港產片的代表未免有點丟臉,有點欺騙觀眾。

  但願明年香港影壇出現更多黃進、曾國祥之類有心有力的新電影人,但願有更多像「一念無明」、「七月與安生」、「樹大招風」題材風格不一樣的作品,讓到電影院看港產片重新變成一件很cool的事!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該對亢奮樓市多潑點冷水


  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先生說,政府一直有注意一契多伙的情況,並不是在看到傳媒報導後才後知後覺。他強調,以往類似的成交比例較低,只佔整體樓市成交3.5%左右,所以一直沒有出手。自去年底開始一契多伙合約明顯上升,到到現時佔4.7%以上,政府便立即出手遏止,所以不能說後知後覺。

  張先生以及政府當然不想讓人覺得反應遲緩,故特意花了不少唇舌解釋。但其實早在農曆年過後樓市升溫的時候,一契多伙已蔚然成風,不少新樓盤開始有一、兩成的交易是以一契多伙進行。到近兩、三個星期,個別新樓盤的成交中更出現多達四成屬於一契多伙的畸形現像,政府直到此時此刻才決定出手堵塞這個政策及稅收上的漏洞,不是後知後覺又是甚麼呢!難道要推許政府有先見之明!

 其實,政府在樓市調控方面一直都有後知後覺的情況,這除了因為官員決心不足,官僚處事僵化沒彈性外,樓市的重大商業利益也令不少人努力發掘規管漏洞以圖利。

  應該看到,本地樓市是個交易量數千億元計的「肥肉」,從發展商到建築商到銀行到地產代理到律師到裝修都希望分一杯羹,再加上近年冒起的專業炒樓團要獲取最大利潤包括避稅所得的好處,各方面自然努力尋找規管上、政策上、法律上的漏洞或灰色地帶,再尋隙而進,避過監管,把成本轉嫁到一般小業主身上。以一契多伙大手掃入樓宇正是看準樓市辣招的盲點出手合法避稅,再把高額印花稅變成炒家的利潤。這種道高一呎魔高一丈的困局實在不易克服,政策難免被市場牽着鼻子走,政府唯有在問題出現後盡快糾正,減低傷害及扭曲。


  今次推出打擊一契多伙的措施算是亡羊補牢。不過,業界的即時反應是沒有多少作用,他們認為,措施無法遏抑樓市升勢,樓價也不會應聲下跌。從當前市場狂熱情況來看,政府只是在既有辣招上小修小補,堵塞漏洞打擊避稅當然不大可能即時令樓價應聲下跌。但新政策至少可以扭轉一手樓買賣的畸形狀態,不會出現剛推出就有四、五成單位被少數炒家壟斷,而一般置業者則只能爭購餘下單位的困局;從而令市場回復到較公平的狀態,減少受炒樓集團的操控。

  此外,新措施也可以冷卻當前市場的panic buying情緒,讓買家入市前有更充裕的時間考慮決定。試想想當新樓盤開售就被一契多伙炒家掃走大量盤源時,置業者怕錯過機會便會急於入市,甚至付出不合理的交易價及成本也在所不惜。事實上正正是這樣的情緒為樓市添柴加火,令市況從熾熱走向狂熱。現在政府堵塞了辣招的漏洞,令樓市減少被炒家集團扭曲的機會,買家則可有較多時間空間考慮購買的決定,無形中為當前過熱市況灑一點冷水,減低沖昏頭腦的情況。

  另一方面,一契多伙做法本身鑽了印花稅的空子,把原本屬於庫房的稅務變成炒家的利潤,對一般置業者及納稅人都不公平,也令庫房平白損失數以十億甚至百億元的收益,及早堵塞漏洞還其他買家一個公道及增加庫房收入是應有之義。

  當然,在超低利率仍未過去,樓價長升長有的神話未爆破以前,單靠目前的辣招又或堵塞一契多伙的漏洞不足以抑壓飛升的樓價,頂多可以延緩一下升勢。但不能因此認為政府再出招沒有意義或沒需要。正如我們較早前指出,脫軌飛升的樓市已成香港面對的最大經濟、社會風險,任何有助減低風險的措施都得考慮,任何可以減少市場非理性亢奮的做法都應該引入。政府若對瘋狂樓市袖手旁觀不但不負責任,更會令炒家更肆無忌憚扭曲市場,讓樓市泡沫膨脹得更快更大,埋下更大的計時炸彈。

 還是那一句。普天之下沒有不爆破的資產泡沫,股市如是,樓市如是;英、美、日樓市如是,香港樓市也如是。只剩下兩個多月任期的政府固然不能撒手不管,七月上任的新特首及政府更要做好對抗樓市泡沫的準備。

 

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

「雄安」泡沫


  中國很快就打造出人類史上最驚人的房地產泡沫。

可不是說笑,那個位於河北省的「雄安新區」原來不見經傳,當地居民千方百計想擺脫原來的戶籍再落戶北京。房價原來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是典型二、三線城市的價錢。

  可自從北京忽然宣佈設立「雄安新區」,把它定位為比美上海浦東、深圳的經濟特區並分擔北京的首都職能後,不但令雄縣、「雄安」忽然炙手可熱,樓價短時間內大幅上升五倍,從7000元一平方米升至超過3萬。這裏的短時間說的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天,而是6小時!要不是這樣瘋狂,大概北京最高層官員如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及官媒不必一再出口術警告不要胡亂炒賣影響「雄安新區」的發展規劃。

 「雄安新區」能否成為浦東、深圳那樣新特區要至少二十年後才看得出端倪,但它的房價半天不到就直追深圳、上海肯定是個世界紀錄;而打造這世界紀錄是中國的世界級炒樓團和對樓價只升不跌的鋼鐵信心。

  從溫州炒樓團開始,近十年內地樓市一浪高於一浪靠的正是專業炒樓團。他們從一線城市炒到二、三、四線城市。總之,跟中央政府政策玩捉迷藏,打一線城市時他們轉戰二、三、四線城市;到集中遏制三、四線城市炒風,他們又回到一線城市,憑先走一步獲利並累積巨額資金。

  「雄安新區」消息一出,意味穩賺的「肥豬肉」出台,他們自然群起掃貨,當地樓價怎可能不在幾小時內抽高幾倍。

  此外,內地地方政府在調控樓市上常口硬手軟,不肯真把樓價壓下來,以免經濟凋零收入縮減。換言之,樓市調控都是假的,實際上呵護備至。炒樓團看在眼裏,自然更放心炒作,內地樓市怎能不瘋,怎能不出現世界最大泡沫!

2017年4月12日星期三

UA 經驗


  聯合航空 (UA) 強行把有機票及登了機的乘客拖出機艙,還弄的滿臉是血,畫面實在震撼。而由於被拖走的看似華裔乘客,各地華人反應強烈,有的還在社交媒體發起「罷搭」行動。

  倒不認為UA特別針對華裔或亞裔乘客,因為對UA航空來說乘客根本不是客人,而是佔用他們機艙位置的nuisance (麻煩友)。他們想賣出每一個座位(常常超賣),然後盡快「上滿」乘客,再第一時間把他們dump到目的地。航程中服務員大部份不是服務員而是「空中城管」,只負責維穩,途中出甚麼狀況或意外責任一定在乘客,必需強力處理。正是這種心態才會發生把乘客硬生生從狹窄的機艙走廊拖走的事件。

  年前到美國交流的時候就領教過UA的「服務」,坐位不寬敝,沒有個人化的影音娛樂設備也就算了,反正比我大一個碼的美國人還得硬塞在小小的座位中,自己有甚麼好抱怨呢!食物更不消提,不熱不冷的,要不是機程太長真想罷食。最慘的是全機都是「晚娘」般的空姐,她們的笑容只會在跟同事「打牙較」時才會展露,對乘客則通常板着臉;膽敢召喚服務員的話來的先是不耐煩的臉,然後帶晦氣的叫你wait,will come to you later……。

  總之,那15小時到芝加哥的旅程完全度分鐘如年,就像永遠飛不到的一樣。到下機時才舒了一口氣,總算離開這個形同「拘留所」的飛機。自那次以後,再次到美加或其他地方都堅決罷搭UA,不管便宜多少也不肯將就。

  搭飛機已不好受,沒理由還要受氣吧!

樹大招風


「樹大招風」值不值得拿金球獎最佳電影大概見仁見智。整體來看有精采的地方也有敗筆。

  精采的地方是演技,林家棟和跟他做對手的姜皓文可真是超水準。前者的陰沉,暴戾恰到好處,教人看得心寒。姜皓文演因病從良的賊匪除了坎坷還是坎坷,充滿末路的氣息。而兩人在狹窄小屋中如何從舊雨重逢到互相提防,差一點破局要性命相搏可說是全片最扣人心弦的一節。

可電影的敗筆也是演技。陳小春演賊王卓子強 (以張子強為原型)把原來沉實充滿戲味的電影變成鬧劇。張子強作案時的模樣大概只有幾個超級富豪見識過,其他人不大了了。可陳小春的演出只有浮誇,幾乎是把「古惑仔」中的山雞再演一次。不同的是人家是敢於挑戰豪富、內地政府、公安的厲害人馬,絕不是在銅鑼灣開片爭女的古惑仔可以相比。陳小春用同樣的演譯怎能不令電影失色,平白挫低了整體分數。

 「樹大招風」還有一點值得加分的是它沒有迴避事實,特別是內地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黑暗面:貪污、走私、以權謀利、官黑勾結等。九十年代進入內地投資做生意的人都見識過電影中任賢齊(葉國歡)的遭遇,不斷被勒索,拿甚麼批文都得行賄,給好處之餘還得看他們臉色,受他們氣。而且,收錢的不是一個官員,而是一層層的官員都在收,還得有中間人拉線,花盡力氣心血賺來的錢平白就流到貪官手上,最終連見慣風險世面,槍林彈雨下走過來的賊王都委屈得受不了,要重回盜匪之門。

  這個年頭敢揭這樣的瘡疤、這樣的現實不容易。也許就是這額外的勇氣讓電影得到大獎!

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

Wag the Dog


知道特朗普向叙利亞軍基地發射飛彈後第一時間想起“Wag the Dog”這齣電影。

  電影已是二十年前的舊片,說的是一位二流電影製片如何為深陷醜聞的總統「製造」軍事危機,成功轉移公眾視線,讓大家忘記總統的惡行。

  電影上畫後不到一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與白宮見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全面曝光,有被彈劾下台的風險。就在他承認與萊溫斯基有染三天後,他向阿蓋達在蘇丹、阿富汗的基地、營地發動導彈攻擊,煞有介事的說成功打擊恐怖主義威脅。可大家即時想到的是“Wag the Dog”的橋段,還有記者特地訪問“Wag the Dog”監製Barry Levinson ,問他克林頓是否偷橋。


  那為甚麼特朗普的飛彈攻擊會令人想起“Wag the Dog”呢?很簡單,這位狂人總統向來的外交事務了無興趣,對他人的困苦包括難民死活向來抱着「你死你事」的冷漠,敘利亞難民就在他的行政命令下被禁制入境美國。今次叙利亞政府軍以毒氣殺死平民當然殘酷無情,受害兒童的苦況也令很多人同情不已。可特朗普不是普通人,他是個極端自私的人,才不管他人包括受難兒童的死活,他怎可能因此而為他們出頭以導彈教訓叙利亞。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揚刀立威,透過展現對外「武功」扭轉上任以來一事無成的困局,重建強勢領導的形像。試想想還有甚麼比對外用兵令特朗普顯得「更英」,更富三軍總司令的威風呢?

  這不正是  “Wag the Dog”的橋段嗎?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

創業的殘酷


  對於想創業的人不管是中年人或是年青人來說,“The Founder”(大創業家)是一齣不能錯過的電影。可惜,不知是宣傳問題還是大家太關注特首選舉,電影好像有點無聲無息就。過一陣子電影推出DVD或是在甚麼「機頂盒」台播映時,想創業的人可不要再錯過。

  故事說的是麥當勞如何從加州小鎮的外賣快餐亭(kiosk)變成龐大的快餐帝國,甚至成為美國軟文化的Symbol。故事主人翁學懂的第一要訣如何解決顧客的問題。他原是個穿州過市的Sales,常得光顧公路旁的速食亭,可50年代的速食亭是「慢食亭」,青年男女在那兒hangout,根本不介意食物何時預備好,侍應則常忘記顧客的訂單,經常待半小時才吃到不對頭的食物。

  當他發現加州小鎮的麥當勞兄弟快餐能在半分鐘內完成order送上熱騰騰的漢堡包時,他明白到解決客人的需求並按需求設計生產流程才能令生意起步,不然小店只會半死不活。

  成功解決客人問題,專心搞好店內的生產流程可能讓你成為薄有名聲的一店之主 (或像日本名司店那樣,客人要半年、一年前預定才能吃得到),卻不能走出本區本國,永遠成不了大企業。

  上這個台階需要很多人幫助包括理財的人、力助手、銀行家、律師。但更需要的是有 ruthless(遇神殺神)的氣派,不能婦人之仁或做nice guy。只有這樣才能抓緊每個機會,迅速因應市場轉身及打敗對手。後來成為麥當勞法律上創辦人(founder)的克洛克對麥當勞兄弟說了以下一番話:若果對手跌進水裏,我會多踩幾腳令他們快點沉下去。你們做得到嗎?

  創業者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嗎?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林鄭能學鬍鬚曾搞大和解嗎?


  前財爺曾俊華在特首選戰中雖然因北京強力操控而落敗,可他的民意支持始終不衰,他提出的和解、團結、休養生息之理念對當選的林鄭月娥也有重大影響,令她在當選後不得不將化解撕裂,改善分化,理順與各界關係定為管治重點,其中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緩和與泛民主派關係更將優先處理。林鄭其中一個考慮的做法就是任命一些民主派人物成為主要官員進入建制,一方面擴闊管治班子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透出這些人建立溝通的管道,不用事事抗爭。

  林鄭有多大的決心及能力任命不同意見人士進入政府、建制仍有待觀察,北京對行政機關權力向來抓得緊,建制派及土共擁戴林鄭上任有功對建制內的不同位置也是虎視忱忱,不會輕言放棄,林鄭如何在北京、建制派雙重壓力下掏出一些位置讓不同政見人士掌管已是疑問,如何能避免民主派人士變成點綴式的政治花瓶更是難題。梁振英上任後任命了少數跟民主派關係密切的人士進入政府,例如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等。五年下來,他們兩人在促進溝通上顯然沒有甚麼幫助,也不能把不同意見以至工作方式帶入政府,反而變得面目與立場模糊,兩面不討好。林鄭即使成功任命個別民主派人士入閣,他們大有可能重蹈跟張炳良等的覆轍,發揮不了作用之餘又賠上自己的政治能量。

  前幾天在一個討論香港管治的研討會上,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先生談到林鄭如何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時指出,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不是任命個別民主派人士成為問責官員,而是政府在處理跟立法會的關係時多點彈性柔性,少點霸王硬上弓,不要把議員特別是非建制派議員提出的議案、意見看成洪水猛獸,不由分說「落閘放狗大加鞭韃,來一點認真討論嘗試如何吸納再作決定。這樣不但更能顯示政府跟各派合作的誠意,非建制派政團、議員跟政府的關係也不致劍拔弩張,非建制與建制之間的鴻溝也能收窄。


  田先生是有歷練的政治老手,離開政壇第一線後看問題更清晰透徹,他的看法可說一針見血,林鄭真該好好細味。事實上民主派政團、議員代表的是大多數民意,認受性比由小圈小選舉產生的特首高,比由特首任用的主要官員更是高一大截,兩方面若要合作的話至少得在平等的基礎上溝通及互諒互讓。可惜,過去五年梁振英政府反其道而行,把透過畸形政制得到的權力用盡甚至濫用,不把民主派、非建制派及他們代表民意放在眼內,經常透過建制派支持捍然通過不受歡迎、得不到民意支持的法案、議案,對民主派、議員提出的合情合理修訂全數否決,還要責難議員拉布阻礙議會正常運作。作為民意代表的民主派政團及議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跟政府溝通,只能以不同形式的議會抗爭捍衛市民的權益,堅持市民的訴求。

  若要真正接近政府與民主派、非建制派的距離,首要的是改變梁振英那種有權用盡的作風,尊重議會、議員是民意代表,重視他們代表市民提出的意見。在制訂政策、法案時固然認真與他們商討,吸納他們的想法;而在其他一些不涉政府開支的議案更該尊重議員、議會的權力,不要事事say no及反對。只有建立對等的合作關係,政府與民主派及議會才可能有良性互動,才談得上加強合作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有議員透露,以往林鄭當政務司司長期間雖定期與立法會內會正副主席會面商討行政立法關係,但會面往往幾分鐘就完成,沒有甚麼商量、互動,只是行禮如儀。若果成為特首後林鄭不改變這樣的作風,繼續不把議會、議員放在眼內,和解、團結在她五年任內只能是幻想。

 

2017年4月6日星期四

新政府如「煉獄」怎招攬人才


  林鄭月娥當選後開始組班,四方八面傳來的是找人有困難的消息。她自己固然形容政府猶如熱廚房,不少人抗拒加入,她的競選辦主任陳智思也指組班困難不少,形容邀請人加入政府猶如求人入火海。陳智思又指現時缺乏制度鼓勵有志者服務社會,又沒有晉升階梯,令新任特首要找人出任主要官員以至第二、三梯隊極不容易。他認為,目前的情況下從公務員系統找問責官員比較穩陣,因為有能力及往績可尋。

  從熱廚房升級為火海,顯見找人加入林鄭班子的確不容易;若果未來幾個星期再沒有進展,只怕林鄭及她的左右手會把政府說成是生人勿新的煉獄(Inferno)。

  老實說,新特首組班說易當然不容易,說難有時也不太難。畢竟社會上有不少唯唯諾諾不學無術如吳克儉之輩,他們因緣際會進入政府建制例如諮詢委員會內,對官僚言聽計從。若果林鄭願意像梁振英般起用這樣的人,組班可說易如反掌,三司十三局局長、副局長、政助一天最多兩天就可以全部找到,甚至還有不少人向隅。

  真正難的是找到有能力、有公信力能服眾的人擔任主要官員,像前朝曾蔭權年代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就叫好又叫座,既能捍衛法治及一國兩制,又保持高民望,不會被指作政治騷的打手。林鄭若要找這樣高質素的人才可絕對不容易,這當中既涉及政治、制度的因素,也跟個人的作風有關。

  當年黃仁龍願意放下如日方中的法律專業擔任律政司司長除了個人想服務香港外,同樣重要的是政治氣氛與對曾蔭權的信任。2007年時經過七年董建華之亂及兩年休養生息,香港各方面的社會矛盾相對溫和,北京最高層對一國兩制仍算尊重,港人治港算不變形不走樣,中聯辦沒有公然干政,香港的問題主要讓香港自行解決,即使涉及中港關係的爭議也不會強行把意見壓在香港頭上。再加上曾蔭權本身對兩制的分界、對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制度優勢非常堅持,不會自我矮化或讓西環變成太上皇,有志有能力服務香港的人如黃仁龍自然肯進入「熱廚房」。

  黃仁龍較早前寫的求情信就指出曾蔭權如何努力向中央爭取由香港法院自行尋求釋法,減少法治所受的震盪。這樣有承擔的特首才容易招攬到真正的人才。

 林鄭月娥所處的政治環境全然不同。經過五年梁振英亂港,香港禮崩樂壞,兩制分界幾近崩潰,西環中聯辦官員全方位干預香港事務,北京強力部門肆意越境執法以至抓人(李波事件)。這令想服務香港的人擔心自己有志難伸,要看西環各級官員面色。

  何況林鄭本身能成為特首正正是靠西環中聯辦發功箍票,少了西環的干預之手只怕林鄭早已落敗。既然西環擁戴林鄭上位有功,林鄭不管主觀上、客觀上都難有能力擺脫西環的影響力,更難以期望她不怕開罪中聯辦全力捍衛兩制。香港的政治精英及市民完全明白林鄭這先天上的缺陷,他們怎肯輕易加入一個隨時要聽中聯辦指令的班子呢?給人家呼來喝去可不是好受的!

  從個人來看,林鄭也許比梁振英好一點,大概不會看上吳克儉之流,不致像梁振英般用人一左二窄,容不下梁粉以外的人。問題是林鄭本身器量、格局也相當狹窄,事無大小一手抓以外還期望手下的官員全面按她的本子辦事,否則隨時受責。成為不能說的秘密的「罵哭女AO」就充份反映她的嚴苛作風。要知道局長、司長已是極高級政治人才,必然有自己的主意及做事方式,不大可能朝請示晚滙報,巨細無遺按林鄭的意旨辦事。當林鄭個人有這樣的形像時,有能之士自然遠疱廚不肯入廚房,以免不斷捱罵捱訓。

  既有政治上對西環干政的憂慮,又擔心人事上難以跟第一女特首磨合,香港社會精英怎麼肯輕易加入新政府呢?

 

柯P錯了


  越看台北市長柯文哲(柯P) 越覺得他有點Donald Trump 的味道,咀巴一樣口不擇言,說話一樣傲慢無禮,只差從未公開侮辱女性、少數民族而已。未加入政壇尚在醫院工作的時候他已罵盡所有病人、醫生、官員,一派我最正確其他人都無心無力。當選市長長後則全然不顧決策流程與制度,隨便override 部門的決定令手下的官員當場受辱,不少人就因此而索性辭職。


  這一回他到海外推廣旅遊,一而再的針對香港作批評,指香港是個沒趣小島,沒甚麼旅遊資源,不明為何吸引許多外國旅客;又認為台北市好玩得多,旅遊景點資源豐富,沒理由旅客人數包括國際遊客人數比香港少一大截。

  堂堂市長推廣旅遊卻無端對香港踩幾腳本已有失身份及禮貌,他的批評更是可笑又離地。不管是香港、日本、歐洲國家的政府到外地推廣旅遊時都只會大力介紹自己的好處,包括美食、美景、主題樂園、服務或其他優點,不會唱衰別的國家或城市。這倒不僅因為禮貌,而是旅客喜好各有不同,響往的目的地不一樣,要爭的話,幾乎全世界都是對手,針對個別國家、地區根本徒勞無功。試想紐約市宣傳旅遊肯定不會踩巴黎、倫敦幾腳,罵人家無聊。

  事實上不同城市各有好壞,香港從來比台北國際化,又是國際金融商業中心,單是穿梭的商務客已比台北多,柯P怎不明白這基本盤。要說香港無聊,很多外國朋友們覺得香港動靜皆宜(夜浦點不少,行山遠足郊遊同樣方便),包羅萬有。台北當然有它的吸引力,可兩者根本不排斥,喜歡香港的也可以喜歡逛台北夜市。柯P就不要那麼狹獈好了。

2017年4月4日星期二

特首選舉的勝與負


  這個星期做做傳聲筒,把一位朋友對今次特首選舉結果的看法說一下。

  認識的朋友大部份對林鄭勝選感到失望沮喪,覺得前路晦澀,難有寄望,自己也比較傾向這樣的看法。倒有一位在建制內工作的朋友看法有些不同。他同樣覺得鬍鬚曾輸了有點可惜,卻認為香港人其實贏了,大家不必難過,他還一再勸我不要太看重得不到甚麼,而要看得到些甚麼。

  朋友首先問,今次特首選舉市民最大的公約數、最渴望的是甚麼?其實是梁振英下台不能再連任。去年中開始部份建制派、中間派、泛民醞釀ABC(Anyone but CY)行動,並以此部署選委選舉,最終泛民取得超過300個選委席位,比預期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梁振英果然無法連任,要自行宣佈放棄角逐。從這個角度看,換走梁振英的最重要目標已達到,絕對不能算一無所得。

  朋友還說,梁振英下台絕不是老馮或理所當然的,他去年十二月宣布決定時有好幾天大家仍半信半疑,擔心689 或「阿爺」反口。其實,阿爺若要硬來還是有可能讓他連任五年。朋友認為,梁振英下台這個成果」實在得來不易。

  至於林鄭勝鬍鬚曾當然可惜,但想深一層香港大部份市民包括泛民主派其實手上沒有甚麼牌可以跟北京或建制派對奕。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四分一的選委議席(已見頂),根本沒可能變 King maker ,能成功把鬍鬚曾及胡官送入閘已是功德無量。現實政治講的從來是實力,民意民望不能化為足夠的選委票等於不是實力,自然不足以影響選委結果。反正大家見識過一場精采的選戰,算是不枉的了。

  不能說朋友的話沒道理,再捱五年梁振英浩劫可真不是講笑的,換一個人至少有一點改變,至少沒有那麼多梁粉搞局。心有不甘的是,香港明明有夠班的政治人物(鬍鬚曾),也有成熟的選民,卻總是發揮作用主導政局,總要將就次選甚至不入流的政治人物,實在可惜。

 

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選民資料失蹤之謎


  選舉事務處遺失全港選民資料的奇案越來越像甚麼政治陰謀電影的橋段,越說越模糊懸疑,越說越教人心寒。

  先看時機。資料失竊正正發生在特首選舉最關鍵的投票日。大家都知道,今屆特首選舉北京始終放心不下,擔心它力挺的林鄭月娥未能順利當選。是以早在提名開始前已大力發功,威嚇一眾選委不得胡思亂想,要一條心緊跟中央支持林鄭,還出動中央大員包括張德江多番到深圳訓示建制派選委。終於令林鄭得到580張提名票,接近當選門檻。

  但由於選舉投的是暗票,隨時有走票危機,北京在最後階段除了加大馬力施壓要原來支持「薯片」的建制派選委轉軚改為支持林鄭外,對投票過程如何確保選委「忠誠」變得更關注。有傳言就說選票可能運到內地驗票,藉此威嚇選委不敢改投「薯片」。

  政治傳言真假不容易分,但選舉事務處負責選舉的具體安排,從選票印刷到分發到收檢都由該處職員管。要在選票做手腳干擾選舉,或追蹤誰人投了甚麼票票(特別是1194人的小圈子選舉)的話,還有甚麼比向選舉事務處埋手好呢? 就在此敏感時刻發生遺失大量資料事件,這是否跟特首選舉有關實在啟人疑竇。

  撇除陰謀論的聯想,特首選舉在灣仔會展舉行,選舉事務處Office也在灣仔,back up資料留在office就好了,根本無需特地放一套在亞洲博覽館備份。即使真有需要在亞博館儲存備份資料,有1194個選委的資料就好了,不必把380萬選民的資料也放在一個很多閒雜人等出入的會議中心吧!選舉事務處居然犯下這低級錯誤實在有違常理。

  比較之下,有人搞甚麼陰謀干擾特首選舉反而較合理。能抹煞這個可能嗎?

2017年4月2日星期日

從英國「分手信」學國際政治


  不管你喜不喜歡英國人,但看他們的官方文件、書信還是獲益良多,既能欣賞他們的含蓄(subtlety),又能看他們的語言藝術例如如何留有餘地沒有說死,當然還可以學習他們的明捧暗寸。英國首相文翠珊給歐盟主席圖斯克(Donald Task)的「分手信」就是當中的表表者。短短6頁的公函,禮數當然不缺,立場說得清清楚楚,還把自己的不經意的亮了一下,讓歐盟知道英國不是弱勢的一方,不會讓歐盟佔上風。

  文翠珊或英國亮的,其實只有輕輕的一句:In security terms a failure to reach agreement would mean our cooper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terrorism英歐若無法達成協議將削弱雙方在對抗罪案及恐怖襲擊上的合作。表面上看,這句話只是陳述事實,但對歐盟而言卻是一個wake up call及警告。

  英國不是歐盟最強大的經濟體,人口不是最多,國土不是最大,但英國卻是歐盟軍力數一數二的強國,她的外交系統最完備,情報網悠久又無遠弗屆。儘管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已無復當年勇,版圖大縮水,影響力逐步萎縮,但貴為全球霸主長達一百五十年,英國在不同地區包括中東、遠東、非洲都有殘餘影響力,留有一定的人際、情報網絡;此外還有不少經英國院校、軍事機構訓練的人才遍佈全球各地。這些人當然不是英國的間諜,但英國官員、學者跟他們保持密切聯繫,大量非正式的資料、情報很容易流入英國的情報系統,令她成為歐盟成員中情報消息最豐富的國家,而在全球列強中大概也僅次於美國。


  以往英國是歐盟成員,英國情報部門跟歐盟執法機關、國安機關密切合作,也很樂意跟其他成員國分享情報,協助他們打擊毒販、人口販子以至恐怖主義集團。可當英國完成脫歐程序又或來個沒有協議的硬脫歐,英國情報機關隨時落閘不肯再分享情報,令歐盟在保安上出現重大漏洞。

  

  更重要的是歐盟當前正面對來自俄羅斯、土耳其的軍事政治威脅,還有來自伊斯蘭國的恐襲威脅。此時此刻只有更需要英國情報機關的協助。文翠珊特地在信中提到國安合作,雖然只是輕輕一句已教歐盟明白英國的份量及英國脫歐的嚴重性,難怪有歐盟官員立時指英國是在blackmail 歐盟。

老實說,歐盟指英國 blackmail 是言重了,人家真有這樣的斤兩及本錢,談判前show點實力正常不過。

  信件也提到英國在談判中的重點考慮,包括保障雙方國民的最大利益,盡快訂立自由貿易協議及特殊關係,好讓英歐在各個層面能繼續合作,減低各種不確定性。她又特別提到英歐在金融服務及IT方面早已建立共識的規則,大可不必改變雙方關係。文翠珊言下之意當然是想保障倫敦金融城的地位及利益。對英國而言,倫敦金融城至為重要,她帶來大量的資金流及高薪職位,是推動英國經濟動力的火車頭;一旦受創或缺水,作為保守黨票倉的英國東南部經濟難免受創,文翠珊自然全力保護。

  歐盟方面沒有立時回應「分手信」,畢竟它的決策過程相當迂迴複雜,也許得待幾天後才能通過一份像樣的回應聲明(要得到27個成員國政府同意實在不容易),而在七刪八改下聲明大概不可能有甚麼文采,只會像power points 那樣羅列基本的態度及立場。


  脫歐談判終於開場,難辛困難程度比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以英國人的老練及豐富談判經驗,歐盟儘管是綜合實力較強的一方,可要佔上風一點不容易,一不小心隨時反過來被英國牽着鼻子走。

 

hea到盡


“To hea or not to hea, that’s not really a question”,這是鬍鬚曾敗選後留下的金句。

  從“to run”到“to hea”中間的起落不算不大。這裏說的起落不是特首選戰的勝負。當北京捧林鄭出台參選特首的時候,鬍鬚曾大概已有點時不我予的感覺。

  所謂的起落說的是選戰工程中他積累到的人氣。剛起步參選特首的時候,鬍鬚曾不過是梁振英班子中沒有那麼乞人憎的官員,民望比林鄭高,可仍比高永文低一截。要是那個時候他沒有參選,留任財爺到六月三十日,他頂多是梁班子中沒同流合污的一位高官,沒有多少功績讓人記得,留下的豐厚儲備也不會被當成是他的功勞。到七月以後,他就會成為一眾面目模糊的退休高官。

  還好,他選擇了參選;不但參選,還打了一場精采之極的選戰,展現出前所未見的個人魅力與幽默感。跟他有過幾面之緣,都是私人飯局場合,席間他相當relax、幽默,是個讓人放懷舒服的主人家,可以放心喝上幾杯。到選戰時,鬍鬚曾卻像打機時忽然拿到甚麼武器寶物那樣功力培增,幽默感加倍,講笑話的timing更是一絕,比一眾笑匠不遑多讓。

  而且,他真的享受跟一般市民接觸(網上路上),握手、拍照、揮手、抱小孩都那麼自然,難怪到選戰完結到他成了肥彭以來最得人心的政治人物。

  鬍鬚曾說,得好好hea一下再決定未來做甚麼。這裏衷心祝他及太太可以好好放下,真的hea一下。今次參選他沒有成為特首,但他可真是贏盡民心,是做多少年財爺、高官都拿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