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星期二

不能因發展經濟模糊兩制


  近幾年北京舉行的人大、政協兩會對香港而言都沒有甚麼好消息,雜音噪音倒是不少。除了港區人大、政協愛說大量奉承迎合北京的話外,內地官員、學者的發言也越來越沒有分寸,有的甚至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方針如無物。今年的情況似乎更壞,有位據說是鐵路專家的內地人大代表王夢恕就大言不慚的批評香港高鐵工程亂七八糟,以至造價過高又一再延期。不僅這樣,他對香港堅持有本身的出入境管制措施及權力更是不以為然,認為香港被中央「嬌慣」得太厲害,如果不聽話不讓乘客無需簽證來港就該「滾出去」。他還說,如果不靠內地,香港就甚麼都沒有,是「臭香港」。

  這位王夢恕先生在鐵路方面的專業水平如何只能由行內人評斷,但他對香港及一國兩制的無知卻到了驚人地步,大概可能連基本法也未看過。香港絕不是內地一個省市或自治區,香港是以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作基礎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是一個跟中國大陸不同的司法管轄區,並擁有終審權,內地法律也不會在香港實施。

  只要稍稍知道香港的憲制地位,就能明白香港高鐵為何需要自己一套通關及出入境安排,就能理解香港為何在一地兩檢問題上有如此巨大爭議。要是像這位王先生所說那樣高鐵乘客可以隨便來港不需入境限制,那等同取消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等同取消了中港邊界及香港這個獨立司法管轄區。香港人怎可能接受?事實上若要港人放棄特區地位及獨立司法管轄權換取高鐵來港,只怕99%市民不會答應。

  至於他說香港不倚靠內地就會變成「臭香港」更是無知又自大。香港在回歸前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企業及專業服務更一直在世界市場競爭,不會輸給其他發達國家及地區。那個時候的中國只比一窮二白好一點,還得大力吸引包括港資在內的外資協助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誰靠誰不是很清楚嗎?

  回歸以後隨着中國經濟增長,內地市場及資金對香港影響的確大增,但內地仍只是香港的主要市場之一,歐美日本南韓東盟同樣佔有重要位置,外資在港也有巨額投資。換言之,內地跟香港到現在仍然是互利互惠的經濟伙伴,不存在香港倚賴內地才能保住發展的問題。

  王夢恕這一般人大代表不懂國情港情,不尊重一國兩制的發言雖然可笑可恨,但頂多只是他一家之言,實質影響不大,也許很快就會過去。最令人擔心的是從北京到廣東各級政府一再肆意把香港列入她們的經濟規劃內,無視中港之間社會、制度、法律的不同,也無視香港自身選擇甚麼樣的發展方向與模式。例如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總理李克強就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而廣東省官員隨後立即補充,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跟加州灣區及東京灣區域相比,甚至超越他們。

  加州灣區或東京灣(東京、橫濱、神奈川)是高度發展的經濟帶,經濟產值高,產業多元化,當然有值得學習之處;但香港、澳門跟廣東省是三個不同的司法管轄區,社會制度不同,對普世價值包括民主、自由、透明度、人權的想法也不同,要把幾個地區併湊在一起是說易行難,要成為一個有機協作的經濟區域更是難上加難。

  以加州灣區為例,企業從三藩市到洛杉機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法律,同一套市場規範及價值觀,企業、人才、資金完全可以自由流動。香港跟澳門在這幾方面固然不同,跟深圳、珠海、東莞、廣州分別更大,單單是資訊不能自由流通已令香港跟內地城市格格不入,協作困難,所謂變成中國灣區(Bay Area)不是椽木求魚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組合勢將令中港之間的分隔包括邊境線的分隔變得模糊、令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及形像變得不清不楚,對維持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實在弊多利少,也未必有助於香港在世界市場競爭。像這樣的規劃還是免了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