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荒謬的「完美風暴」


  前不久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以「完美風暴」為題指外圍形勢險惡,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再加上本地政治爭議不絕,政改隨時翻抬破裂,香港有可能成為外圍炒家獵物,演變出一場金融經濟的「完美風暴」來。曾先生是特區政府要人,以這樣的文章變相向提出抗爭、佔中的人施壓並不奇怪。畢竟北京近期的方針是要落重藥、施重手反擊佔中,打壓泛民主派,曾財爺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出半點力。
  撇開財爺的政治計算,香港是否正面對「完美風暴」的威脅的確是個有趣的課題,值得大家好好想一下。
 太久遠的事如八三年中英談判不順暢引發的港元危機及由此成立聯滙制度就不說了,說近一點的九七、九八亞洲金融風暴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在"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九九年版本)提出了很有趣的描述。他說,九七年七月二日「前一個晚上的慶典活動過後,香港各界名流可能已投入睡鄉……一群建築工人還在馬不停蹄地為香港宏偉的新會議中心揮汗如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年會將在這裏舉行,他們必須如期完工……。從具有流線的現代高塔──新世界海景酒店(New World Harbour Hotel)可以俯瞰工地,有些房客忍不住給它改了名字,叫做新世界秩序酒店(New World Order Hotel)。」那個時候,不但東亞經濟一片好景,全球經濟也欣欣向榮,彷彿經濟金融危機已成過去,盛衰循環已失效,只有高增長或較低增長兩種情況。
  就在同一天,即九七年七月二日,泰國政府在多番干預、捍衛泰銖無效後宣佈放手讓泰銖滙率下跌。那個時候,沒有人預知這是風暴的先兆,沒有誰預計到泰國之火會燒到香港來。當時的財政司司長,後來成為特首的曾蔭權先生在泰國向IMF求助時仍強調香港不受影響,泰國則要吃一些「苦口良藥」。
  後來的事證明大家都看走了眼,泰銖貶值只是序幕,接着骨牌般一個一個倒下去,馬來西亞、印尼、南韓。香港保住聯滙制度,但付出的經濟代價不比東亞小虎們輕,樓價下跌六、七成,經濟凋蔽近七年,教人認為香港從此走入低谷。然而不管怎樣看,這場亞洲金融風暴跟政治紛爭無關,泰國風暴前後政局保持穩定,大馬情況也差不多,只是上層出現權鬥,副總理安華因反對總理馬哈蒂爾的政策與資本管制被罷官,但不致影響大局。印尼則在金融風暴中變天,執政超過三十年的強人蘇哈圖黯然下台,造成短暫亂局。只是,印尼政局大變是金融風暴的結果,不是原因。風暴前蘇哈圖的管治非常牢固,看不到任何危機。
  ○七○八年的金融海嘯來襲以前同樣沒有甚警兆,也沒有甚麼權鬥政治角力。裂痕由美國的次按產品爆煲開始,從一種投資產品擴大的不同投資產品,從較冒險、規管較少的投資銀行、影子銀行擴展到商業銀行,再從歐美走向世界;最後導致「人人追數人人被追數」,信貸爆棚變信貸爆煲。接踵而來的歐債危機的確也造成多國政府下台重新選舉,但這卻是後遺症而非觸發點。
  由這些事例可以見到,真正令香港傷筋錯骨的金融風暴或海嘯都是經濟、金融長期失衡的結果,來襲之前往往無聲無色,難以預料。而且,都不是香港一時一地的政經失衡,而是全球或至少區域性的問題。也只有全球或區域資金撤走才會影響香港的利率及資金成本,打跨香港經濟。政改爭議、佔中極其量令中區塞塞車,上班的情況混亂一點,既不影響金融操作,也不足以阻礙資金流動,更不會引發大規模撤資,把它跟「完美風暴」掛勾未免太抬舉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