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切從伊拉克及中東脫身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忽然改變主意,授權美國空軍可以向伊拉克北部的遜尼派武裝份子發動空襲,還說這是長期行動,不可能在幾星期內完成。奧巴馬希望空襲可以阻止武裝份子繼續向巴格達推進,並解救受到猛烈攻擊的庫爾德族人及其他少數教派民眾。究竟美軍空襲行動有多少效果暫時難以確定,但奧巴馬的轉軚是誰也看得到的事。
零八年奧巴馬能順利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除了因為他能言善道,為民眾帶來希望及憧憬時,他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他力主盡快結束戰爭及把美軍撤走的承諾也贏得不少分數。二零一二年成功連任,獵殺拉登及結束伊拉克戰爭同樣功不可沒。這一回奧巴馬卻要走回頭路,調動美國軍力介入伊拉克的內戰,解救跟美國的盟友,他的矛盾跟不情不願肯定相當嚴重,難怪他在電視講話及後來的訪問中一再強調不會派地面部隊到伊拉克作戰。
問題是奧巴馬不情願不代表美軍真的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也不代表美國不會再次派地面部隊到伊拉克,一切得看伊拉克的部族、宗教戰爭如何發展下去。
首先得明白,空襲、空中攻擊或飛彈攻擊在戰爭中通常起不了決定性作用,特別在對付遊擊隊、非正規武裝方面作用尤其不明顯。以越戰為例,美國的空襲不可算不猛烈,B52轟炸機每幾分鐘就從冲繩基地起飛向北越、越共據點空襲,有的時候還用上落葉劑等化學炸彈以暴露越共滲透南越的叢林小徑,希望協助美軍及南越軍殲滅越共,扭轉戰局。但長期、持續的猛轟猛炸沒有能扭轉戰局,也炸不掉越共的戰鬥力,再加上南越政府軍始終不稱職,戰鬥力弱不禁風。美國的空中優勢及打擊對整個戰局影響甚有限,頂多只令南越政府久延殘喘多幾年。
九十年代的前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危機也一樣。北約包括美國空軍對佔絕對上風的塞族部隊也有發動攻擊,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結束,也未能為波斯尼亞締結真正和平。直到美國及北約願意派出地面部隊分隔各方,制止衝突,自九十年代初開始的前南斯拉夫內戰才逐漸結束,走向和平與穩定。
伊拉克的情況跟越南、波斯尼亞無疑不一樣,部落之間各有勢力,遜尼派武裝力量(ISIS)有他們的根據地與支持者,什葉派跟庫爾德族人同樣各有武裝力量。三者沒有誰取得絕對優勢,美國的算盤是用空中力量集中打擊遜尼派武裝,再透過政治壓力令其他部落特別是什葉派力量開放政權,讓不同部族分享政權,形成一個較強大的中央政府,足以應付遜尼派武裝力量的威脅,至少能保住大部份地盤。
只是什葉派力量特別是現任總理馬利基未必願意放權,容納其他宗教派系及部落,令不同部落只能各自為戰。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美軍的空中打擊效果將更有限,遜尼派力量的勢力極可能進一步坐大,逐個擊破反對他們的力量,再直逼巴格達,到時候美國想不親自動手便不可能。因為ISIS一旦全面接管伊拉克,他們對中東安全以至全球穩定的威脅將比塔利班當年主宰阿富汗大得多,可怕得多。
美軍在伊拉克的空襲行動肯定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至於地面部隊會否重返只怕奧巴馬也作不了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