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從「鄧寇克」看「戰爭史」


  著名導演Christopher Nolan拍的Dunkirk(鄧寇克大行動)算是相當另類的戰爭片,沒有像先前米路吉遜的「鋼鋸嶺」那樣血肉橫飛,也沒有「琉璜島戰書」的近距離肉博與殘酷,有的是大撤退求生的掙扎與無路可逃的悲涼。大導演在片末引用了戰時首相邱吉爾對Dunkirk奇蹟的說話:“"we must be very careful not to assign to this deliverance the attributes of a victory.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我們要小心別把今次撤退說成是一場勝仗。撤退是不會帶來勝利的)。邱吉爾的說法當然有道理,也符合西方戰爭思想的傳統,那就是該作戰至你死我活並以此分出勝負。鄧寇克大撤退沒有正面交鋒,只為保存士兵生命卻沒有殺傷敵人自然算不了勝利,更不能吹噓。

  不過,根據英國著名歷史學者John Keegan寫的「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戰爭必需正面交鋒殺傷敵人以致勝主要是希臘、羅馬傳統的想法,其他文明、其他民族其實有不同的戰爭文化,馳騁草原一再成為農業帝國大患的遊牧民族如匈奴、蒙古、突厥人就有不同的戰爭方式與文化。他們最首要的特徵是避敵鋒銳,採取拖延和迂迴戰術,使用投射性武器如弓箭而不是鋒利的刀劍,遇到頑強抵抗時即撤軍後退,靠消耗敵人力氣制勝而不是硬碰硬來個決戰。

  Keegan 指出,日本的作戰文化又不一樣。被美國培里艦隊打開門戶走向西化以前,日本內部戰爭都由武士階層包辦,庶民不會參與;而武士在作戰時有嚴格的形式與禮儀規限,服裝、甲冑、武器、武藝、戰略上的行為都有嚴格規定,不能為了取勝而亂了規矩或使用旁門左道,否則不單不容於武士階層,他所屬的藩主也會摒棄他。

  而為了保住這樣的武士及戰爭傳統,德川幕府在掌權後把從西洋傳入的火炮、槍枝加以嚴格限制,規定隔年才生產250把小火槍,並實行鎖國以制止包括火炮、槍械與西洋文化輸入。這種為保持固有文化包括軍事文化而放棄先進技術的做法就跟西方社會的選擇大大不同。

  Keegan又認為,西方軍事文化由於重視你死我活的勝負,漸漸把原來文化上、政治上對戰爭的規限摒棄,特別在擴充兵源及研發武器上可說一往無前。火炮、槍械威力越來越大,逐漸把騎士階層連帶講求規矩的騎士文化及規範消滅。槍械的易於掌控、使用又大大擴闊兵源,任何身體健壯的男丁都能參軍上戰場。十八世紀末拿破崙能打造百萬大軍,除了因打破了貴族對軍權的控制外,槍械、火器的普及使用更是關鍵。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西方大國憑籍不斷提升的火力、軍力橫掃全球不同角落,把其他文明、其他在軍事文化上較保守的國家打個落花流水,成就霸權。可這一股以你死我活分勝負的戰爭文化最終令西方大國來個自相殘殺,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這種至死方休軍事文化的典型。數以百萬計的歐洲士兵源源不絕的被送上前線,然後被新發明的武器如機關槍、戰車、毒氣彈、戰機屠殺,原本預計幾個月就會打完的戰事拖了四年,幾乎令西歐文明毀於一旦。

  其後的二次大戰更是慘烈,捲入的國家更多,大家都使用西方式殊死戰的打法,競相研發越來越不可思議的武器,並且毫不猶疑的使用,德國的V2火箭及美國的原子彈就是極致。要是德國先發明原子彈再加上V2火箭,戰局肯定改寫,世界或至少歐洲在70年前大概已灰飛煙滅。

  Keegan 忠告各國政府,當前最該做的不是研發甚麼新武器,而是重新設定戰爭的規則,包括自我克制原則,包括不把戰爭視為政治的延伸或常態政治工具等。沒有這樣的覺悟,再多閱兵、軍演、新武器只是把人類的末日推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