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通縮成絕症 安倍大勢已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期可真有點大勢已去的味道。本月東京、仙台兩個大城市的選舉失利固然打擊了安倍「選舉戰神」的形像,自己心腹、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因隱瞞自衛隊在南蘇丹維和任務報告而下台不但削了他的面子,更反映安倍在黨內權勢不如前,保不住嫡系人馬。

  但最棘手、最致命的卻是一個蛋頭學者的論文。這學者一舉戮破了「安倍經濟學」的泡沫,表明政策成效不彰,無以為繼。果真如此的話,安倍即使擺平了稻田朋美的事,改組了內閣也挽回不了大局,明年大選難逃敗選命運。

  這位「蛋頭學者」可不是一般學者,他是當了八年聯儲局主席的伯南克(Ben Bernanke)。伯老自卸任聯儲局主席就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當個研究員,回復蛋頭學者的身份,閒時寫寫文章評斷一下宏觀經濟形勢包括各國的貨幣政策。前不久他到日本參加日本銀行(即日央行)的研討會,發表了一篇題為"Some Reflections on Japanese Monetary Policy",為日本非一般的貨幣政策(或超級寬鬆貨幣政策)斷症。這篇文章不算長,譴詞用語也是伯南克的一貫平實無華本色,充滿客氣內歛之情,有種行家的惺惺相識。但只要仔細看伯南克的行文,就能發覺他憂慮甚深,明示暗示日本央行可能無以為繼。

  根據伯南克的分析,來自從安倍晉三委任命黑田東彥為央行行長以後,日本銀行一改以往謹小慎微的做法,大膽進取,把過往伯南克、克魯明等學者在論文大膽提出的抗通縮重武器都用上了,包括設定通脹目標並按此需要不斷加碼放水,大舉購買債券推低短、中、長期利率,大幅擴充央行的負債表,不斷出口術提升民眾的通脹預期等。

  成效嘛,伯南克說得有點避重就輕。指經濟比2012年安倍上台前好些,整體經濟回復溫和增長,偶爾整體物價還有輕微上升,上班族工資開始有回升跡像(安倍也加大力度要求企業加薪),勞動人口參與率高達73%,比美國的68%高。

 說完這一連串好話之後,真話來了。伯南克說02年他以抗通縮專家的身份撰寫長文,批評日央行畏首畏尾令通縮遲遲不能扭轉。現在,他認為自己的批評有點不公道,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過去四年日本央行採取的抗通縮措施比他論文提議的還要厲害,還要徹底,可效果卻依然有限。核心通脹率仍然在零水平附近徘徊,看不到明顯回升勢頭,甚至看不到央行開水閘放水的做法令通脹率確實朝2%的目標進發。也就是說,設立2%通脹目標依然只是紙上談兵。

  更大的隱憂在於日本央行過去幾年的行動已令短、中、長期利率接近零水平,即使繼續買債也不能再進一步推低利率,意味貨幣政策再擴張的效用大減。伯南克指美國聯局金融海嘯後同樣放水,但除短期利率跌至零以外,10年債息始終在一厘半以上,30年國債利息更高,令聯儲局的買債擴資產負債表行動真正起着降低資金成本的作用。但日本債券連10年、30年都接近零息,降無可降,對實體經濟也難產生刺激作用,變相廢掉貨幣政策的武功。

  伯南克指出,剩下來抗通縮的政策工具已不多,例如央行可印鈔票借給政府大搞基建刺激經濟,希望加快經濟增長扯高通脹;其次是日本政府動用income policy逼企業加薪令物價與工資形成互相追逐的上升徊環;其三是接受通縮這長期病並與之「共存」。前兩者都說易行難,因為日本自九十年代已搞基建刺激經濟,規劃大量新項目不容易,再加上不能輸入外勞,一時三刻根本開展不了工程。

  逼企業加薪則只有短期效果,企業也可以用不同的入帳方法規避,例如加薪後裁減其他津貼,令加薪效果大減。最現實的做法是接受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難免形成通縮,政府想辦法紓緩壞影響就算,不再奢望扭通縮為通脹。可這意味承認政府及央行失敗,承認「安倍經濟學」徒勞無功。安倍還拿甚麼吸引選民支持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