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

日本打造「稜形包圍圈」


  最近有兩宗關於日本國防政策的新聞引起不少關注,其一是日本新一年度國防預算首次突破5萬億日圓,是戰後新高。其二是有報導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致力打造一個「稜型包圍圈」應對中國在南海、東海及太平洋的活動。稜型包圍圈將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四個主要國家。不少人特別是內地學者、傳媒都認為這反映日本正進行軍事擴張,要跟中國較一日之長短。

  日本在安倍政府治下逐步增強本身的軍事及外交實力的確是事實,安倍政府也的確希望拉攏更多國家合作應付中國崛起所產生的壓力。但是,不管軍費升至5萬億還是所謂稜型包圍策略要不是言過其實就是紙上計劃,成功機會不大之餘也對區域勢力平衡沒有多少影響。

  先說所謂史上最高的5萬億國防預算。驟耳聽來,5萬億是個巨大數目,但仔細算一下5萬億日圓不過3000多億港元左右,換成美元的話才不過800億左右,比美國接近50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相距甚遠,比中國大陸過千億美元的軍費也不及。而且中國物價、工資水平遠低於日本,以實質購買力而言800億美元實在很有限,根本影響不了大局。其實跟去年的軍費預算相比,新一年度不過增加700億日圓左右,大約7億美元不到。這個數目更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頂多添置多幾架直升機或多幾艘巡邏釣魚台的艦艇就已用光,根本談不上增強多少軍力。

  至於所謂「稜型包圍圈」更充滿故作驚人的意味。從地緣政治情勢及地理位置來看,印度、澳洲、日本三國處於東海、南中國海的邊緣,算是中國衝出近岸走向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關卡」;美國則是亞太區霸主,不希望主導地位受挑戰。這四個國家對中國增加近岸、遠洋活動當然都有疑慮,也擔心她成為新的海洋強國,影響地區以至全球海洋勢力平衡。但是,四個國家受威脅的程度不一樣。最直接、最嚴重的是日本,她是一個島國,海洋及航運是她的生命線,一旦中國建立強大的遠洋作戰能力,有力控制重要航道包括東海及南海,日本的補給線、貿易線登時受威脅,甚至國家安全也成問題。澳洲、印度及美國不一樣,她們當然重視海洋及航道,但三國本身有龐大的腹地,海洋以外還有陸路通道,還有市場本土作為迴旋空間,中國的直接威脅特別是國家安全威脅不算嚴重,她們大可以透過更多不同方法跟中國互動交手,不必急於組建甚麼攻守同盟。

  更重要的是,日本根本沒有足夠的軍事、外交實力促成這樣的同盟。要打造甚麼軍事同盟不管是臨時或長期的,主導的國家必需有足夠軍事實力,讓其他國家相信她可以前鋒及後盾,並且有能力單獨行動,就像美國在北約那樣。日本自衛隊實力有限,沒有全方位的作戰實力,沒有實戰經驗,要自保勉強可以,要支持甚至成為主導戰局的力量卻不可能。安倍不管怎樣努力遊說都克服不了這方面的限制。

  而從政治上來看,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弟弟,主要配合美國的國安及外交策略,沒有多少外交籌碼可用。即使真的要打造這樣一個「稜形同盟」對付中國,主導的也只能是美國,日本頂多被安排扮演側翼支援的角色,配合美國的策略。

  也許安倍及他的智囊真的想過這樣的戰略,但想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做是另一回事。以日本的軍事、政治、濟實力來看,未來一段長時間日本都沒有能力組建甚麼「稜型同盟」圍堵中國,還是只能按美國老大哥旨意辦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