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走路」的哲學


  看了昨天何韻詩小姐的「詩與胡說」專欄很有同感也很感動。就如她說,此時此刻的香港已不僅是紛擾毛躁,而是非不分真相不管,只有意氣、操弄與隨時丟石頭的狠勁。真誠與善良彷彿超級過時。為了守住自己不迷失,何小姐除了回到音樂這原點外,還愛上了登山與camping,還獨自走上獅子山(獅子頭),感受、尋找自我。

  藉登山、走路守住自己,重新發現「我」實在充滿哲學的味道。有法國近代哲學家說了這番話:走路不是為了思考,不是為了達成甚麼目標或任務,而是釋放自己,令自己不必當某個人,可以專心致志的變回往前行進的雙足動物,尋回真正的動物性存在。走着走着,自己是誰不再重要,甚麼新聞資訊更是無關痛癢,網上熱話潮流同樣轉眼即過,只剩下自己面對自己,面對世界,長途健行更有這效果。

  事實上很多哲人如尼采、康德、盧梭、甘地都愛走路,他們每天走路幾小時,在走路的時候打開自己的五官,打開自己的心靈,擺脫他人的想法與評價,直接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尼采說:「若要估量一本書,個人,或一部音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問:他(它)會走路嗎?對他而言,走路時構思寫作不受覊絆,不受其他書籍奴役,不被他人思維牽制,只需思考、判斷、決定。

  有興趣多了解「走路」哲學和「走路」故事的可以看看這本叫走路,也是一種哲學Marcher, une philosophie ) 的書,作者是法國哲學教授葛霍(Frederic Gros) 。

  際此是非不分人鬼難辨的世代,多「走路」,多做點長途健行,放下自己,放下手機和Apps,也許更能撥開迷霧看清前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