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智取威士忌」(Angels Share)第一件想做的事是回家喝一杯 Lagavulin 16年,看看它是否當得起Prince of Islay(艾雷島王子)的美譽。捱到晚上終來喝了一dram,是很不錯,但還是覺得Bowmore最好,假如Lagavulin 16是Prince,那Bowmore該是Prince of the Prince。
除了試酒外,看過這齣電影後讓我想看一齣十多年前的舊戲:「光豬六壯士」。兩齣電影對處於被社會淘汰邊緣的人都充滿同情與諒解,知道在底層掙扎的人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甚麼programme,不是政客咀邊上的關心,而是有心人給他們一個翻身的機會。
「智取威士忌」的主人公是二十出頭的青年,在街頭暴力、毒品、幫派復仇的漩渦中成長,不能自拔。想改過自新,宿敵又找上門來,或在街頭來個伏擊,逼你還手。一旦還手,又是另一次傷人案,被帶上法庭,再送進牢獄。幾年後從牢獄出來,年紀大了,社會變了,更難融入社會,更難找到正常工作。就這樣在暴力、罪案中輪迴,到最後不是成為暴力犧牲者就是嗑藥過多至死。
電影中的街頭青年能避過永久沉淪,靠的是女友、社福職員和威士忌給他a little help,把他從懸崖邊扳回來。少了任何一雙手,他肯定在格拉斯哥街頭橫死。
只是,發達社會對底層掙扎的人有的往往是白眼,是鄙夷,願意給他們一個chance的少之又少。
可惜,電影放映的場次實在太少,錯過的人恐怕太多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