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蘋果開始步Nokia 後塵


  不要以為今星期最重要的國際新聞是美國總統初選明朗化。星期二的初選當然讓共和黨的特朗普及民主黨的希拉莉朝正式成為黨候選人邁進一大步。但跟月中紐約州初選相比,今次「超級星期二」沒有那樣決定性。上一回若果特朗普或希拉莉敗陣,連勝多場的Ted Cruz桑德斯便真有機會扭轉大局,甚至迎頭趕上。但他們兩人分別在紐約州站站穩陣腳,頂住來勢洶洶的對手,把對手最後一絲希望都粉碎了。可以說,紐約州初選已定了乾坤勝負,今次五州初選不過錦上添花。

  近幾天真正重要的新聞是蘋果的長勝紀錄告終,季度業績十三年來首次倒退。根據蘋果公佈的資料,公司營業收入下跌22%,比市場預期差得多,當中大中華市場銷售比去年同期大跌26%。不少科技股分析員更指蘋果好景已過,往下來將繼續走下坡,就像個人電腦(PC)業龍頭如Dell 、HP面對的情況一樣。

  蘋果CEO Tim Cook當然不同意,他認為上一季度業績差只是暫時的休整(a pause),不代表蘋果本身盛極而衰。他強調蘋果前景依然秀麗,並將繼續研發新產品及其他服務以保持增長。

作為蘋果的舵手及Steve Jobs接班人,Tim Cook力撐公司一點也不奇怪,但不管從行業發展周期及宏觀經濟形勢看,蘋果作為一家企業的確已走到從盛轉衰的分界線,往下來的問題不是會不會衰落,而是衰落得有多快,會否NokiaMotorolaBlackberry後麈。


  蘋果真正脫穎而出打敗其他手機製造商,搶智能手機市場,並且成為Smartphone標準及潮流設定者是大概從 iphone 3開始。當時它操作之暢順、方便,手觸式屏幕帶來的嶄新經驗都令消費者驚,令其他手機登時變成古董一樣,連帶它們的品牌不管是NokiaMotorola都變成過時的恐龍。自此以後,蘋果就成了型、潮及新科技的象徵,「果粉」無數,Steve Jobs也因此躍升為全球數億人的「教主」。

  但隨着相關技術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容易模仿,生產商越來越多,蘋果的獨特經驗變得模糊,產品變得跟其他公司分別不大。近兩年一些「果粉」開始轉投其他Smart phone就因為這個原因。換言之,「果粉俱樂部」不但難以再擴張,反而有可能快速收縮。


  蘋果當然可以開拓其他服務爭取更多銷售收入。只是,蘋果向來是「獨家村」,主要銷售對像是「果粉」。任何新服務基本上都面向「果粉」為主,Android機用戶未必願意或有興趣加入。這種不斷向同一批顧客銷售更多服務的做法很快就會出現市場飽和、增長放慢的情況,因為這批顧客的消費力不是無限的。現在再加上「果粉」數目不增反減,意味潛在顧客進一步萎縮,蘋果向越來越少的顧客銷售更多服務怎可能有好成績呢?

  此外,過去幾年支撐蘋果業績季向上的主要動力是內地市場,是內地消費者的「爆買」潮流。別的不說,單看銅鑼灣Apple Shop外炒買iphone水貨的盛況就不難明白為何iphone銷量增長如此驚人。可是,從去年秋天開始,Apple Shop門外以至先達廣場都淡靜得多,這一方面由於內地經濟放緩及習近平嚴厲打貪;另一方面也因為新鮮感不再,其他品牌如「小米」、「華為」不斷蠶食蘋果的市場。展望未來,內地經濟有壞無好,內地消費者「爆買」不再,除非蘋果再有甚麼劃時代的新産品出現,否則上一季的跌勢肯定不是「休整」,而是步向衰落的序幕!

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香江「第一虎媽」


  若果梁振英不是特首,那在機場大發雷霆、「發爛渣」為女兒出頭的梁唐青儀不過是又一個「怪獸家長」或「虎媽」,大家會搖頭嘆息,又或互相警惕一番不要跟她做同樣的事,過幾天事情就會過去。畢竟,這個年頭香港「怪獸家長」多的是,父母都在鬥為了子女可以去到幾盡,做到幾盡。為子女(包括已大學甚或完大學的子女)出頭爭位搶機會只是濕濕碎,為他們買樓供樓找實習機會同樣眉頭也不皺一下就出手。梁太在機場的表現不過跟一般「怪獸家長」的級數差不多,沒有扯頭髮、掌摑前缐工作人員,沒有「典地」大哭大鬧,不算「極品」的了。

  只是,梁太不是一般的「虎媽」,不是一般的「怪獸家長」,她是堂堂第一夫人,丈夫手執重要的公權力,從制訂政策到人事任命到如何動用公都有莫大影響力,任誰開罪他夫婦倆都可能倒楣吃虧。梁太若發作他人就不是一般「虎媽」可比,那些想「揸正來做」的前線人員除了當場駡以外還有可能被公司高層抱怨批評,指他們惹麻煩,輕則被「照肺」,重則連飯碗也不保。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正因為梁太不是一般「虎媽」,她在發威的時候更該審慎,更有必要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免令人覺得在恃勢凌人及濫用權力。只可惜在整場風波(從發生當天到出報告為止),梁太始終沒有半點自覺,以做香港第一虎媽為榮,還連累大群人為她說謊開脫

  她一家人被輿論窮追猛打,咬住不放只能說是活該!

逍遙「跛腳鴨」


  都說奧巴馬已成跛腳鴨總統,風頭被一眾總統候選人搶走,在國內想做甚麼事也寸步難行,例如想按憲法規定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也被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冷待heaing不肯安排。

  可是,不能再連任,沒有再高的政治位置要爭取也有它的好處。無所求的人最能清心直說,不怕得罪政敵,更不怕得罪選民。奧巴馬就在享受這份無求帶來的瀟灑。就以最近訪問英國為例,他整個人放鬆不少,一派半渡假半公幹的意味。先是打正旗號慶祝前「事頭婆」英女皇生日,跟她共進午餐,然後又跟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家宴,還可以逗弄人見人愛的喬治王子。那一張王子穿着白色睡袍跟奧巴馬握手的照片就贏盡全球網民的歡心。

  除了跟女王午宴,看王子騎木馬外,他又抽空跟卡梅倫打了高爾夫球,贏了一場「牙戰」,一派享受人生的態度。最好玩的是他還可以「破格」評論人家的內政,公開呼籲英國人支持留,以免失去影響力。英美雖說是親密同盟,但留歐與否是英國內政,英國內部留歐脫歐兩派正爭持不下。在這樣的時刻奧巴馬插上一咀其實不大符合外交禮數。只是,他是美國國家元首,又即將落任,才不怕開罪英國政界及傳媒。

  據說下月奧巴馬還會趁著到日本出席G7峯會的時候走訪廣島原爆遺址,也許還會成為首個向死難者獻花的在任美國總統。從外交上,這個舉動意義重大,可以成為日美同盟新一頁的標記,但在美國國內卻可能惹來批評,認為他形同為二戰投擲原子彈道歉。  這樣政治代價不菲的舉動只有跛腳鴨總統才可以做吧!

  在民主國家從政常得規行矩步,現在奧巴馬幾乎想做乜就做乜,怎不過癮!

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明報走寶


  明報突然解除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兄的事到如今快一個星期,可爭議非但沒有過去,反而繼續發酵,為兄抱不平,為明報婉惜的人越來越多。

  認識兄多年,跟他共事時間不少,當然知道他的能力、學養。這些其他行家已說了不少就不再多談。其實一直猶豫是否該就姜兄這件事寫些甚麼。兄是個老派(old fashion)記者,喜歡的是做新聞而不是當新聞主角,不願意讓自己成為甚麼焦點人物被行家談論追訪,太多評論只怕令他不自在也吃不消。只是事情不僅是兄的事,也涉及明報以及整個新聞行業,還是該說幾句。

  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Whatsapp兄的只有五個字:「明報走寶了」。的確,像兄這樣資深、專業、擺事實講道理的新聞工作者已買少見少,不明不白的把他逼走只會削弱明報的實力及公信力,實在不智之極。明報在香港傳媒圈以至社會有獨特的位置,也有超越銷量的影響力。過去幾年這個位置、影響力已一再受侵蝕,兄「莫須有」的被辭職很有可能成為壓跨明報公信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時此刻香港政治局面艱難複雜,人鬼難分,暗湧處處,更需要多一些重視各位事實報導及評論的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少一些立場先行甚至有政治任務的報紙、報人。明報老闆及管理層卻偏要把認真做新聞的人趕走,削弱講事實講道理的聲音。這怎不是把香港推向淪的一步!

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

誰在炒熱「港獨」議題!


實在不明白從人民日報到本地左派領頭人到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先生為何對提倡「港獨」的政治團體如此鍥而不捨,不住評論令它們的知名度及曝光率大升還不夠,更打算煞有介事的借某些不知為何的罪名或條例追究及起訴。這樣的小題大做除了令有關團體更洋洋得意,令港獨議題炒得更熱外有甚麼好處呢?

  首先,香港獨立也許在北京領導層及建制派而言是個不能觸碰的政治禁區,是大逆不道的想法。但這個所謂政治禁區不是真正的禁區,只是北京及北京同路人一廂情願的禁區。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政治理想、理念是沒有禁區的,各種各樣的政治理想都是可能的,都會有人追求。以往沒有人提出不等於往後的人不可以這樣做;過去不成功或沒有多少人支持的,今天有人努力追求一點也不稀奇。威斯爾(Wales)從中世紀開始就跟英格蘭二合為一,幾乎忘了自己是有個擁有本身獨特語言、文化、傳統的民族。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叫Plaid CymruParty of Wales)的小政團開始爭取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並在1966年首次贏得議席。自此它一直成為推動威爾斯自治及走向獨立的重要力量。從這樣的例子可知道,政治理想或目標沒有甚麼禁區,也沒有時限。香港此時此刻有政團提出以往罕見的目標如港獨根本一點毫不奇怪,沒理由如臨大敵。

  更重要的是,所謂政治禁區不是法律禁區。個人或團體提出「港獨」或其他敏感的政治主張基本上屬於思想、言論自由的範疇,是基本法、人權法保障的公民權利。只要他們以合法、合理、非暴力的手段爭取支持,包括成立團體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參加,包括在刊物、媒體、網上發表宣傳本身主張的材料,包括參與選舉向選民介紹他們的訴求都沒有逾越法律的限,沒有理由受到滋擾,更沒有理由被法律追究。

  其實,只要人民日報的寫手們,土共代表以至袁國強先生理解這些簡單的道理,他們就能明白自己殺氣騰騰的說話聽起來有多荒謬,有多心虛脫怯。何況北京當權者及建制派人士一直強調香港沒有政治、經濟以及法理基礎搞獨立,有「著名」經濟學者更批死香港獨立的話整體財富及收入將大跌九成,市民連「食」也有困難。有這許多看得到、看不到的難關及不利因素,他們對提倡「港獨」的政團有甚麼好害怕呢?難道他們認為在沒有任何基礎下這股政治勢力也可以快速壯大,變成主導香港的力量?


  退一步看,這個以「港獨」為主要政綱的政黨領頭人物不見經傳,公開承認是成員的人只有幾個,究竟它實際有多少成員仍是個謎。而到目前為止,他們除了開開記者會,上上論壇,發表一下聲明及回應北京官媒及特區政府批評外,沒有任何實質的工作,沒有甚麼具體的部署。而除了一再以「港獨」為口號外,他們並沒有提出任何可行的方法、路線圖推動獨立這回事。說得不客氣點,這個所謂政黨仍處於「隨口噏當秘笈」的階段,究竟只是拿「港獨」旗幟爭取注意還是真心誠意及準備付出代價爭取有關目標是個大疑問。

  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是口誅筆伐又是要拉要鎖實在不必要,實在是幫倒忙,反而令這政團冒起得更快,更受注意。

  應該看到,當前在香港湧現的各種「自決」、「獨立」訴求是政治問題,不是治安或法律問題。只要有關團體或人士不採取非法、暴力手段推進這些目標,北京固然不要太緊張,特區政府更不要動輒拿出法律或檢控來唬嚇人,像保安局局長黎棟國那樣連用甚麼法例也說不出只會貽笑大方。也由於「自決」、「港獨」訴求是政治問題,解決也得從政治上入手,從調整政治策略及方針入手。關鍵而仍在於北京放棄意圖控制一切的高壓政策,在於北京回到真正的「一國兩制」精神,只在國防、外交上着力;讓香港內部事務由香港自行解決,讓香港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制,讓市民負起管好自己事情的責任。不回到這個原點,不讓市民重拾對高度自治的信心及信任,自決、港獨之類的訴求將會越來越高漲。

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英國脫歐 俄國得利


  英國是否脫歐,最肉緊的不是前事頭婆英女皇,不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不是決定要公投的英國首相卡梅倫,而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及美國外交community。這位在外交上向來較低調的總統前兩天訪問英國,一方面女皇賀壽,另一方面則就英國是否該脫歐問題指手劃腳。抵步當天他特地在親保守黨的Daily Telegraph發表文章,以英國「朋友」的身份相勸英國民眾在脫歐問題上三思。

  以文章而論,奧巴馬這篇評論稿寫得情文並茂,從上世紀最偉大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向英皇喬治六世(女皇的父親)祝酒說起,提到英美兩國在二次大戰如何憂戚與共,數以萬計美國大兵埋骨歐洲的壯烈;更說到二戰後英美如何打造新的國際秩序:成立IMF、世界銀行、北約、歐盟,讓歐洲及世界沐浴在美英主導的民主、自由、市場開放中,歐洲從此脫離了戰爭不斷的噩夢。奧巴馬還輕輕拍了英國馬屁,說英國是有獨特地位的世界強國,留在歐盟將可在歐盟及世界發揮更大影響力。

  以一個外國元首而言,奧巴馬這樣評論外國的內部事務及投票選擇算是非常破格,幾乎可算是赤裸裸的干預。難怪支持脫歐的英國政黨及政界人物立時反唇相譏。英國獨立黨領袖Nigel Farage狠批奧巴馬「偽善」,又指他是史上最反英的美國總統(他大概忘記了華盛頓曾跟英國打過仗!)。

  奧巴馬高調介入為英國留在歐盟拉票當然不是為了撐首相卡梅倫,兩人不親厚已是國際政壇公開的秘密。他肉緊是因為英國脫歐損害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利益,削弱二次大戰後的政治秩序,對Pax Americana有不良影響。當然,奧巴馬不方便說得這樣露骨,但只要看看一些美國前外交官員的評論就看得清清楚楚。

  奧巴馬出訪英國前一天,克林頓時代的副國務卿、布魯金斯學會會長Strobe Talbott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臚列了英國脫歐引發的震盪,特別是地緣政治上的骨牌效應。根據Talbott的分析,歐盟本身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西方盟國的重要政經堡壘,可以發揮重要的戰略作用包括威懾俄羅斯。俄國新沙皇普京進軍烏克蘭強奪克里米亞半島,歐盟聯同美國對俄羅斯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令普京備受壓力就是最好例子。

  一旦英國投票脫歐,歐盟力量肯定削弱,並可能牽動其他成員國特別是過去幾年吃了不少苦頭的歐豬國家如希臘跟隨,甚至一些核心國家如荷蘭、法國也會湧起反融合、反歐盟的浪潮。Talbott還指出,不少證據顯示普京及俄國政府直接間接資助一些反歐盟的政治力量包括法國極右國民陣線及荷蘭新冒起的民粹政黨。這些政團乘移民、難民危機冒起,大肆批評歐洲一體化進程,削弱對歐盟的支持。英國這個重要歐盟成員決定退出勢將帶動這股脫歐風潮蔓延,直接威脅歐盟的存續,或至少令她的能量大減,難以再有效制衡北極熊俄羅斯重新西進的壓力。英國脫歐變相幫了普京一把。

  再進一步看,假若歐盟真的因英國退出而削弱甚至瓦解,將意味二戰以建立的西方陣營開始動搖,有可能步九十年代東歐集團瓦解的後塵,令整個歐洲回到一次大戰前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境況。九十年代東歐集團瓦解,俄羅斯變得勢孤力弱,西方特別是美國學者柏掌歡呼,認為是冷戰勝利,是歷史終結(The End of History),往下來由自由民主政體一統天下。假若西方陣營的歐盟也崩潰,俄國肯定視為最佳復仇,美國不但面目無光,拑制俄國的力量也大減。

  有這樣的近憂遠慮,奧巴馬及美國外交決策圈怎能坐視英國脫歐呢?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女皇心事:脫歐、蘇獨、王室存續?


  前「事頭婆」──英女皇昨天九十大壽,由於英國政府要待六月官式生日才會辦特別慶祝活動,所以昨天女皇生日過得相當低調,沒有來甚麼大閱兵,王室倒發放了一些女皇四代同堂的照片。商家及民間則比較雀躍,製作了很多相關的商品及紀念品,據說銷情相當理想。而女皇的民望更是處於高位,比過去四十年任何時候都受歡迎,枱面上的政治人物無人可及。根據英國傳媒最新民調,有七成英國民眾希望女皇在位越久越好,不要輕言遜位讓查理斯王子或威廉王子接棒。而從女皇的健康狀況及對公務的投入程度,包括接見到訪國家元首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美國總統奧巴馬來看,她自己似乎也無意退居二線。

  可以說,此時此刻的伊莉沙伯二世已成為英國最珍貴、最有價值的政治資產,若果她願意介入甚麼政治爭議,或協助推動某些改革,將可以令形勢出現根本性轉變。就以今次脫歐公投為例,不管支持或反對陣營都想打女皇的主意,更有支持脫歐派團體放風指女皇本人對歐盟有不滿,心中也希望公投能讓英國脫離歐盟,只不過不方便出面說而已。

  消息當然很快就被王室否認。王室發言人強調,女皇及王室成員恪守不介入政治爭議的原則,脫歐與否由人民決定。這個官方答案四平八穩,誰也不得罪,免了王室成為兩派磨心。不過,以女皇的閱歷及個人取向而言,她大概不致於積極支持英國脫歐,但肯定不太放在心上,比對蘇格蘭獨立公投的着緊不可同日而語 (半夜未睡靜待結果)。

  本來,英國王室 跟歐洲多個王室關係匪淺,跟德國霍亨索倫王朝(House of Hohenzollern ) 更是淵源深厚,雙方王室成員通婚的例子不少。一次大戰兩國雖變成敵我,但仍斬不斷雙方的傳統緊密關係。二次大戰前不愛江山愛美人而遜位的「愛德華八即後來的溫莎公爵就被視為親德派,跟德國官員包括納粹高層時有接觸。英國政府高層包括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期間一度擔心溫莎公爵會投向敵人陣營,為納粹德國說話,削弱英國及盟國的凝聚力。

  到二次大戰後,歐洲受冷戰秩序支配,戰前的大國外交讓路予美蘇爭霸,德國的角色更是面目全非,從一言一行震動歐洲的政經強國變成美國溫順的歐洲盟友,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外交路線,並把注意力及政治本錢都放在打造歐洲共同體及歐盟身上。另一方面,英國則耗盡氣力管理一個快速衰落的帝國,希望以有限的國力及資源盡可能保持在全球的影響力。五十年代初繼任的女皇就成為這個grand strategy部份,頻密訪問英國屬土及自治領,鼓勵它們即使獨立也跟英國保持一定的政治聯繫,例如成為大英帝國影子--大英聯邦成員,讓英國保留獨有的政治舞台。

  顯而易見,伊莉沙伯女皇跟英聯邦國家的聯繫,對英聯邦國家的關懷及興趣遠超過歐洲各國。她跟歐洲國家及其他王室的關係則疏離得多。從這樣的蛛絲馬跡來看,女皇對英國是否脫鈎的事不會放在心上,即使公投決定脫歐她也不會很在意。

  英國脫歐當然有不少餘波,特別是蘇格蘭大有可能以此為契機短期內重提獨立公投的事,令聯合王國再次出現瓦解危機。但對年屆九十的前事頭婆來說,這樣的變動大概還有不少時間才來臨,着急也沒有用。

  英國郵政部門因應九十大壽發行幾款新郵票,其中一款是女皇跟三位繼承人包括威廉王子等的合照。也許女皇真正放在心上的就是令繼承人順利接班,讓溫莎王朝存活下去。

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匯豐低殘之謎


   據說前兩天在香港舉行的滙控非正式股東會上有點火花,不少小股東禁不住向「大笨象」管理層包括行政總裁歐智華大興問罪之師,質問他為何滙控股價如此低殘,一年間從70元以上跌至40多元(這兩天回升到50元左右),傷盡股東的心。也有小股東質疑派息政策未必能維持,擔心股價可能進一步下跌。

有趣的是,歐智華居然把滙豐股價不振跟中國拉上關係,認為國際投資者把滙控看成類似中國經濟的「分身」。既然中國經濟近一年不斷被唱衰唱淡,作為中國影子的滙控自然不能倖免,同樣被沽過不亦樂乎。

不知道這是歐先生自度的「絕橋」還是師爺替他寫的稿。只知道這樣的解釋充滿「老作」味道。HSBC雖然名字有香港、上海的縮寫,集團內也有些中國業務,但它畢竟是以倫敦為總部的跨國銀行,前不久又剛剛決定不遷冊回香港或搬到上海,跟中國的距離大概還有十萬八千里,要說國際投資者把滙控看成中國經濟替身,彼此共榮共枯未免扯得太遠了吧。

  要是滙控因股價低殘而可被視為中國經濟代表,那花旗、瑞銀、德意志銀行同樣有這身份,因為它們同樣被沽個不亦樂乎。

  其實,歐智華老實跟小股東說銀行本業處境艱難就好了。超低息收窄息差,監管越來越嚴,資本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動輒調查罰款…。這些任何一項都足以拖低業績及盈利,更何況當前各大不利因素同時出現,國際銀行四面受敵,股價自然難有起色。

  滙控小股東(包括區區在下)都是明白人,歐智華講老實話大家都了解,就不要老作一個不成理的理由好了。

2016年4月21日星期四

震災


  日本九州熊本縣三天內發生兩次嚴重地震後,有內地媒體發表了一篇報導,除了描述災情、死傷及救援狀況外,特別提到如此嚴重的兩次地震,村落、道路損壞如此慘重,死傷數字卻能保持在較低水平,並以此稱許日本官民在抗震抗災方面投入了不少準備,以至樓房、基建即使受震及結構受損也不會像骨牌那樣迅速倒下,居民的生存的機會自然較高。

  日本大概是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日本列島群幾乎任何地區都有發生強震的可能及經驗,每個世代的日本人都至少會經歷一次強震。也許正因為機率高、經驗多,他們在建築樓房、鐵路、公路橋樑時都會設定較高防震要求,希望把死傷人數盡可能減低。另一個關鍵是日本人比較死心眼,做事認真細緻,設定了防震標準就認真的做,認真的執行,從建築商、工人到業主都盡力按規定施工,不會偷工減料,不會為了趕工而compromise,更不會有甚麼豆腐渣。

  只苦了屹立千年的古老建築物、神社、寺廟如阿蘇神社。它們建的時候大概已考慮地震影響,但技術上有局限,再加上歲月磨蝕,三天內來兩次強震終於不支倒下。災後也許不難找到善信捐款復修重建,但要重塑原貌及那份古意郤不容易。

  開始替京都、奈良的古寺古剎如東大寺、鞍馬寺、神護寺擔心。要是來一場七級大地震或淺層地震,它們能不能熬過來繼續屹立是個疑問。可能的話還是抓緊機會看看,明年、後年它們是不是還在真是天曉得。

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

退場


  當紅女歌手謝安琪小姐忽然在演唱會宣佈將暫時告別樂壇,開展另一個十年。對她的樂迷來說這當然是個壞消息,但在當紅的時候能毅然抽身停一停、想一想,考慮開展另一種生活是個令人佩服的決定。

  周而復始的日常生活最磨蝕人,讓人失去求變求能的能力。每天在慣常地方做預定的事讓人有種奇特的安全感,彷彿一切在掌握中,不必擔心,也不必時刻提高警覺應對新的情況,就像auto pilot 或「自動波」般輕鬆。久而久之,個人便會嵌入某個角色,某種思維,不想變,甚至失去變的能力。

  像謝安琪小姐這樣成功的藝人要暫別演藝生涯只有更難。舞台的掌聲,製作公司無微不致的照顧,出入的排場,甚至傳媒爭相報導帶來的虛榮就像麻藥那樣教人感覺良好,不容易放手。越是成功的藝人越不容易打破這個障,抽身重新出發。謝安琪小姐若真的能暫別演藝事業努力尋找新的人生努力目標包括做一個全職母親及照顧家人,這份勇氣實在不容易。只能說,謝小姐的孩子及家人非常有福氣。

  名利是誘人的「迷湯」,喝了一口就想多喝一口,然後繼續喝下去,不想停也不肯停,逐漸忘記人生還有其他味道,忽略了更重要、更美好、更讓人回味的東西如親情、孩子的成長、個人的真正夢想等。為名利而妥協太久只會迷失,不知為何而活,為誰而活。

  謝小姐唱的歌向來比較有個性,果然人如其歌,實在難得!

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

美國大選將成四人混戰


  越看今次美國選戰越覺得有趣,大有可能出現比2000年更混亂、更難以預計的結果。不善忘的人都會記得,千禧年那次大選因為選情太激烈,勝負由佛羅里達州的選舉結果決定,偏偏共和黨的小布殊跟代表民主黨的副總統戈爾(Al Gore)在佛州得票只有五百票之差 (得票率相距不到萬分之一)。然後在票站及驗票過程又發現各種各樣的漏弊,還有選民投訴被票站人員「勸退」,不讓他投票。

  領先一條馬鬚的小布殊當然不接受任何可能推翻結果的建議如大規模重點,戈爾眼見勝負不過一線之間也不肯貿然認輸。兩方一直糾纏,最終要由最高法院判定不重點,變相確認小布殊勝出佛州及大選的結果。戈爾也在最高法院公佈裁決後即大選後五個星期才正式宣佈落敗及恭賀小布殊。這場選戰到今天仍教人津津樂道,覺得選舉之弄人真是難以預估。

  不過,跟2016年大選相比,二千年的爭議可能有點小巫見大巫。除了候選人之間比較文明,沒有多少人身攻擊外,選戰的混亂情況更相差極遠。二千年的大選基本上是民主、共和兩黨按傳統方式決戰,唯一令人意外的是選情居然如此接近。今次大選卻是破盡一切成及傳統,爭持之激烈,人身攻擊之厲害固然前所未見,政黨內部撕裂鬥爭之慘烈更是聞所未聞,教人難以確定這究竟是兩黨之爭還是一場黨內鬥爭,並隨時可能出現重要候選人脫黨參選及四人混戰的亂局。

  先看共和黨的情勢。繼續領先的特朗普近幾場初選勝少敗多,已失去初期那份無堅不摧的氣勢,被主要對手Ted Cruz越追越近。最重要的是他跟共和黨高層的關係始終無法修補,黨內多位重量級人物包括上兩屆總統選人麥凱恩(John McCain)及羅姆尼都公開表示不支持特朗普,呼籲黨員及民眾支持其他候選人。黨內部份人則成立了Stop Trump的遊說組織,四處奔走阻止他成為共和黨候選人。他們正計劃借黨大會的程序及規例把可能獲得最多人支持的特朗普排擠,改找Ted Cruz甚至沒參選的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出戰。由於特朗普連輸幾陣,他的確難以在黨大會第一輪投票中取得過半票數,令Stop Trump的計劃有可能實現。

  不過,特朗普及他的支持者絕非善類,假如共和黨高層真的透過操弄黨大會程序擠走特朗普,他們肯定不會罷休,即使不致真的出現暴力場面,也肯定令共和黨大會變得混亂及失控,特朗普並極可能因此退出共和黨,獨立候選人參選,至少拉走兩、三成共和黨選票。

  民主黨方面情況本來較好,過去幾個月一直有點「君子之爭」的味道。但近一個月隨着戰情拉近雙方越來越不客氣,特別是桑德斯及他支持者更不留情,狠批希拉是華爾街大鱷的代言人,沒資格(not qualified)當總統。不少桑德斯支持者更申明若果希拉莉成為民主黨候選人,他們將不會投票支持,甚或倒戈支持特朗普。換言之,即使希拉莉最終在初選勝出,她得到的也是一個瀕臨分裂的民主黨,能否在多個搖擺州如威斯康辛、俄亥俄、賓尼亞州等勝出是個疑問。

  最糟的情況是桑德斯支持者聲援下另起爐灶,獨立當選。反正桑德斯前不久才入黨,跟民主黨淵源不深,而且已屆74高齡,政治生涯可說 nothing to lose,放手一搏是大有可能的事。

  換言之,十一月的大選隨時出現希拉莉、特朗普、桑德斯、Ted Cruz四人混戰的格局。原本兩黨涇渭分明的選舉版圖將要改寫,誰勝誰負將是 everybody's guess (難以估計)。

「教主」被逼害?


  被稱為本土「教主」的陳雲先生最近不獲嶺南大學續聘,大概到暑假就要告別原本的教席。嶺大方面沒有作甚麼交代或解釋,陳先生則在社交媒體表示自己是因為政治問題被整,又形容他是學界言論自由的第一滴血。

  陳雲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信眾」及支持他的人不少,反對、鄙視他的人也很多。不過,今次他被「不續約」卻沒有引起多少迴響,也沒有其他學術圈的人關注或聲援,只有一些網民及支持者為他抱不平。

  對於陳先生的很多觀點及說法個人絕不贊同,特別是他對悼念六四活動的無理批評及蔑視,佔中期間搞的那些怪力亂神議論更讓人受不了。

  只是,受不了他的觀點或言論歸受不了,陳先生的中文修養,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研究確有相當造詣,也有自己的觀點。在成為「本土教主」以前他寫了不少有關中國文化、鄉土文明的書,自己看過不少,獲益匪淺。有這份學養的人在大學不算多,他當個助理教授實在綽綽有餘,也能令學生受益。

  嶺南大學既是用公帑的機構,盡量聘任有學養教授是基本責任,今次究竟根據甚麼理由、原則不跟陳先生續約該解釋清楚。若是因為他的「城邦論」或本土思想而動手,那就毫無疑問是政治逼害,是對異見者的壓逼,肯定要不得。

  剛成為平機會主席的陳章明是嶺大講座教授,他做秘撈不申報明顯出現嚴重誠信問題,可嶺大對他卻輕輕放過,沒有追究。兩相比較之下,更覺嶺大厚此薄彼,對陳先生不公道。嶺大校方怎能不好好向師生及公眾解釋!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中國在南海深陷重圍


  日本選廣島作為G7外交部長會議「主場」實在花了不少心思。首先,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受原子彈襲擊的城市,市內留有當日原爆的遺址瓦爍,還有相當有規模的平和紀念公園。單是從新聞片段中看到各國外長在平和紀念公園一字排開獻花就能提醒大家日本是核武受害者,並已變成一個致力爭取和平的國家。這肯定有助提升形像,減低她近一年多來修改和平憲法及推動積極外交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讓美國國務卿克里到廣島獻花可進一步增加國民對加強美日同盟的支持及信心,減少安倍推展外交上的阻力。

  更重要的是,這個佈局對自民黨在即將來臨的日本參議院選舉甚有利。克里是歷來到廣島獻花的最高級美國官員,這個舉動雖不能算是道歉,但至少展示一種哀思與悼念,看在日本人眼裏十分受落,大有可能視為安倍政府的外交成效。而若果克里此舉沒有在美國引起強大反彈,奧巴馬下月出席G7峯會時大有可能順道到廣島一行,獻上花圈。安倍政府將因此而民望大升,令自民黨在今年夏天的參議院選舉形勢更有利。顯而易見,今次廣島G7外長會議是安倍政府精心策劃的外交Show

  當然,政治姿態及為議會選舉造勢只是今次G7會議的「配菜」,「主菜」還是南海爭議及中國。早在會前,作為東道主的日本已不斷向日本及外國傳媒放風,表示會後聲明將提出南海局勢及航海自由問題,並將對島嶼軍事化表示關切。果然,會後七國外長共同發表「海洋安保聲明」,強調要在南海地區維護國際法和航行自由。七國雖然沒有點名批評中國,但航海自由及國際法正是美、日在南海爭議中的立場,這份聲明劍指中國是彰彰明甚的事。

  雖然說G7的影響力比以往下降,但這個大國俱樂部網羅了全球除中、印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再加上歐盟也被吸納其中,G7在全球政經秩序中仍是影響力最大、最團結的一個組合,比甚麼G20、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強得多;她就國際議題特別作聲明或關注,肯定產生重大的政治壓力。

  事實上中國對今次G7罕有就南海爭議發聲明也嚴陣以待。會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已向日本表明不希望把南海問題納入議程,並明示暗示有關做法有可能影響中日關係。到G7聲明發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立時發炮,指G7國家跟南海爭議沒有甚麼關係,沒有資格這問題說三道四。中國官媒包括新華社更批評有國家騎劫峯會,令G7變成她的外交工具向其他國家施壓。外交部還傳召了七國外交官員表示嚴正交待。

  中國的強硬反應不是沒有原因的,G7爛船仍有三斤釘,七國聲明對國際輿論的影響不可小覷。更重要的是,南海其他國家正紛紛拉攏區外大國對這問題插上一手,其中又以越南、菲律賓最積極。印度、澳洲、日本最近就召開三國會議協調彼此在南海問題的立場。若再加上七國集團介入,南海爭議勢將國際化,這對中國想把問題局限在區內,想跟區內國家透過雙邊談判處理的做法非常不利。區內小國也會借國際化反過來反擊,令中國外交形勢變得越來越被動。

  不過形勢比人強,中國在外交上的軟、硬實力都不如人,再加上美國、日本步步進逼,合縱連橫,中國就像圍棋那樣表面佔了南海大遍海域,實質上卻四處受包圍,沒有甚麼「活眼」可以透氣,隨時身陷險境。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抽離政治


  一個偶然機會看了「香港話劇團」演出的「一頁飛鴻」,有點意外得着。

  已不記得有多少年沒看話劇。倒不是有甚麼抗拒,只是報人上的是夜班,不容易遷就時間,有好的劇目也往往錯過,久而久之便跟這門藝術生分了。

  這一回機緣巧合碰上本來沒有甚麼期望,加上稿債纏身,趕到大會堂劇院已剩半條人命。可是,演員的表現實在精采,很快就讓我投入劇情,欣賞葉飛鴻、常映輝一段夾纏不清,言有盡意無窮的「伴侶」關係。

  說是「伴侶」而不是情侶,因為葉飛鴻這位粵劇編劇最愛的是創作劇本,是筆下的故事,身邊的人不管太太、兒子、人都及不上。作為人的常映輝大概對「鴻叔」有意思,但比較接近柏拉圖式,沒有甚麼唐突舉動。這種似有意又無意,像霧又像花的關係不易演譯,但兩位演員做得恰到好處,讓觀眾看到一份份好意和一段美麗的關係。

  常映輝忍痛燒掉編劇遺作時的傷痛演得有血有肉,教看的人有點鼻酸。唯一擔心的是每晚來一場撕心裂肺的演出不容易,不知會不會因令演員「受傷」!

  兩小時的劇轉眼就看完,沒有甚麼冷場。完場的時候覺得很放鬆,就像讓思想感覺有個短break一樣。的確,近幾年政治滲透各個層面,之前看演唱會、表演從何韻詩到「明哥」都盛載了不少政治訊息,教人放鬆不了。

  話劇團的演出抽離現實政治,回歸到藝術及更根本的人性、感情。真希望泛政治的情況可以逐漸過去,下次再聽明哥演唱會時可以放懷聽歌,欣賞他美妙的歌聲,不必再被政治糾纏。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醜聞背後


  跟朋友談到近期發生的幾件爭議性事件時大家都有共同的結論,那就是特首選戰不知不覺間開打了。

裏說的爭議性事件包括「我爸是梁特首」及高級政務官程淑儀夫婦的樓換樓風波梁特首一家的特權風波就不用多說了他志切連任路人皆見,要不是這樣近幾個月他根本不會擺出與人為善的姿態,說話少了點殺氣騰騰,也不會放棄硬推惡法如網絡廿三條畢竟,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對爭取民望、選票有害無益。

  若果梁振英出選,他肯定是大熱門,要扳倒他不容易。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找出他個人的缺失特別是濫用權力、公權私用之類。對有最終決定權的北京領導層來說,他們在內地也在大搞反貪腐,反特權,人民日報前兩天就發表文章狠批讓官員「特事特辦」的做法,要求要有規有矩。梁振英被發現以權勢欺人的話,肯定在「阿爺」心中扣分。

  馮程淑儀夫婦的樓換樓風波似乎跟特首選舉無涉。馮太雖官至公務員最頂層,但級數遠比不上曾俊華、林鄭月娥,不大可能挑戰梁振英。可仔細看今次風波的放料過程及方式跟2012殺敗大熱門唐英年時逐步放料,逐步收網的做法非常相似,放料人掌握隱密資料之多也絕非等閒之輩。

 更重要的是,馮氏夫婦代表的是舊建制精英及AO勢力,正是2012年唐唐代表的一派。從這些蛛絲馬跡看,今次再高調打擊AO幫並非只想整馮氏夫婦,背後還有其他政治計算。此時此刻,除了為特首戰鋪路外還有甚麼其他更重要的計算呢?

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

看財爺blog


  幾位Facebook朋友不約而同share財爺曾俊華星期天的網誌實在有點驚訝。官樣文章通常不好看,尤其特區高官濫用blog成風,以寫blog代替開記者會或面對公眾,可寫的大都是推廣、解釋甚麼政策之類,教人興趣盡失。

  今次財爺的blog 卻甚頭,既有歷史感觸,又有個人奇特邂逅,更就當前爭議性課題(香港人身份)提出不落俗隨的觀點,after taste 甚豐滿,教人回味。還好財爺當官薪酬豐厚,不會跟我輩「文字工作者」搶飯吃,不然飯碗危矣。

  財爺在檳城遇到父輩故知,百感交集,深感命運弄人造人的奇妙。要不是財爺的父母從內地來到香港,他大概沒有甚麼機會到外國唸書、學習西洋劍擊,在西方文化及普價值沐浴下成長。要不是父母陰差陽錯留在香港推遲赴美,財爺大有可能在美國出生成長,成為典型移民第二代,廣東話不大會說,跟香港也不會再有甚麼淵源,更不要說成為政府要人。

  財爺轉折的成長其實不算 unique,不少人都有類似故事。寫下「巨流河」的齊邦媛女士要不是父親齊世英隨國民政府遷台而留在中國東北,只怕她及家人早在一次又一次鬥爭中給變得體無完膚,即使勉強保住生命也肯定身心俱疲,不可能為歷史留下珍貴的紀錄。

  即使像我這樣普通不過的香港人,要是當年父親不是執意從「鄉下」(陽江)來香港碰運氣找機會,成長、生活經歷肯定不一樣,大學肯定沒機會,最有可能是成為漁工或佃農,大半生在村子幹活。

  每次想到這都覺得,那些常以出生、身份區分誰是「真香港人」的說法實在既淺薄又不懷好意。

曾財爺的提醒值得深思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是性情中人,跟現屆特區政府大部分高層官員相比多點人味,少些官腔及語言偽術。星期天他發表的網誌「奇遇」就很有看頭,有個人碰到的奇特遭遇,也說了一下家庭及個人在歷史轉折時刻的經歷,還借題發揮談到何謂「香港人」的問題。對本土爭論、對香港人身份問題有興趣的人大可看看曾先生的觀點。

  根據曾先生的網,前不久他放了幾天短假期到了馬來西亞檳城唞唞氣。某一天在酒店居然碰上已故父親的舊友,聽他說到父輩當年從台山故鄉移民他鄉的故事。曾先生從這個奇遇談到他自己跟香港的緣,說父母當年一心移民美國,只是手續遲遲未完成才在這個城市住下來,讓他在香港出生及受教育,即使後來有一段時間到美國居住也沒有斷了跟香港的緣份,後來回流香港投身公職,到現在成為財政司司長。不過,他網最重要訊息是以下這段話:

「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像我這種因着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長,然後往返於世界各處的例子多不勝數,甚至可說是一種常態……所謂『香港人』這個身分亦因着這背景而成為一個流動而立體的概念,無論你是『潮州佬』、『上海婆』抑或『台山阿伯』,會否講純正廣東話、吃廣東菜、唱廣東歌,都不會成為一個人作為『香港人』的障礙。今天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嘗試將『香港人』這個身分作出教條式的意義,強要辨別於『是/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多元本質…實在毫無意義。

引述這段原話比較長,但卻有必要,因為這番話對當前的香港特別是年青世代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讓他們在了解,討論、爭議何謂本土、何謂香港人是有一點歷史的向度(dimension),知道多一點香港這個城市的由來演變,知道這個城市向來以多元共融為傲,容得下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人,也是這些人通向更好機會和生活的窗口。

  事實上我們這個城市不但有來自內地不同省市的人,也有來自亞洲以至歐美國家的人。他們有的自英治時代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有的則是回歸以後才成為香港居民。他們有的在香港生活一段時間後可能被其他國家的生活及機會吸引,從香港移走,成為外國公民。也有人移民外國一段時間後又回到香港生活,重拾香港人的身份。既然香港人有着這樣新的種族、文化以至語言背景,人為的拿某個標準或某些條件來量度、判斷誰是香港人、誰配稱香港人不但徒勞無功及荒謬,更只會製造及引發矛盾,撕裂社會。  

  試想想若果只有在香港出生才算數,那藝人何國榮先生、劉嘉玲小姐等便不能算是港人;若果能說流利廣東話才算真港人,那為香港帶來大量美食口味的泰國、日本、中國四川名廚便要被排擠在外。若果以愛香港為界線同樣麻煩及不確定,因為何謂愛香港及由誰界定怎樣的行為才算愛香港不能由一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也不可能透過甚麼考試或證書評定,甚至可說是人言人。換言之,不管拿標準、規則強行在市民中劃界只會引起無盡的口舌之爭,不會有甚麼結論或結果。

 其實,最重要的從不是區分誰是香港人或真香港人,而是確保香港是個尊重個人自由、權利及尊嚴的地方,是個容讓個人有公平及自由發展機會的城市,是確保任何守法的人在香港有發揮所長及尋夢的空間,就像紐約、倫敦那樣。在紐約、倫敦之類的都會,市民都以身為New Yorker、倫敦人為榮,可大家都不在意區分誰是真紐約人、誰是偽紐約人或半桶水紐約人,因為大家關心的是讓紐約繼續成為一個偉大及充滿機會的城市,讓不同背景、階層的人不管是剛從其他城市遷來的人還是三代在Brooklyn(布魯克林)居住的老居民可以安身立命,大展所長。

  有朝一日當紐約人開始質疑從芝加哥、水牛城來的人不是紐約人,又或滿口意大利腔英語的人不是紐約人的時候,這城市將不再是紐約,這城市便可能變成一個面目模糊沒有甚麼人要來闖天地找機會的地方。請緊記,真正的大都會必然、必需吸引不同地方背景的人來居住當居民。當香港變成一個只向內望及不斷排斥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時,她將從一個大都會變成一條圍村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卡梅倫死不了 脫歐派停不了


  巴拿馬一間律師行的文件外洩居然弄得多國政府高層周身蟻,政治精英背後見不得光的關係、財富實在教人瞠目結舌,難怪越來越民眾質疑這些人從政是在歛財搵着數而不是服務大眾。而經過從「維基解密」到「巴拿馬文件」的多次爆料行動後,人民對政治精英、政界領袖信心已跌至新低,反建制的聲音將會更響亮。

  暫時來說,大國領袖的直接受影響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及英國首相卡梅倫。普京被揭發身邊好友透過巴拿馬的空殼公司「洗錢」,卡梅倫則因為刻意隱瞞從父親的巴拿馬註冊基金得利而被工黨及部份民眾要求下台。不過,普京是強勢領袖,根本不理會甚麼輿論壓力,俄國社會對不正當金錢轉移或洗錢活動也向來不當一回事(當年葉利欽就把大量國家產業如石油私有化給親信好友),普京的政治地位顯然不會受文件外洩影響。

  卡梅倫的情況比較糟糕,一方面西方政界對利益申報非常着重。政客因利益衝突或沒有利益申報而出事以至下台的不少。更重要的是卡梅倫在事件發生後一而再、再而三的以謊言或不盡不實的答案迴避問題,直到避無可避才承認自己確實從巴拿馬註冊基金獲益,刻意隱瞞的情況甚為明顯。根據英國傳媒重組案情,在文件曝光傳媒發現卡梅倫名字後,他第一次回應是說自己「沒有股份、沒有離岸信託基金或基金」(no shares, no offshore trusts, no offshore funds)。接著他的發言人澄清說首相及家人沒有從離岸基金獲益(do not benefit from offshore funds)。再過一天,首相府再發表聲明,指首相及家人未來不會從離岸基金得到收益(no offshore funds or trusts the family would benefit from in future)。

  直到紙包不住火,卡梅倫才特意安排電視專訪承認自己在當選首相前一直擁有離岸基金股份,上任前四個月才以三萬多鎊售出。這種不認不認還需認的態度自然令人質疑他刻意隱瞞擁有離岸基金的事實,甚至懷疑他有其他利益。有工黨議員已因為他隱瞞及誤導公眾要求他引咎下台,過去兩天倫敦還有民眾示威要求卡梅倫下台,令他備受壓力。

  不過,除非巴拿馬文件中再揭出卡梅倫有其他見不得光的資產或交易,他的首相之位暫時不會動搖。官員或政府首長下台除了看醜聞、過失的嚴重性外,他個人及政黨的政治力量及支持同樣重要。卡梅倫蓄意隱瞞從離岸基金獲益雖然「樣衰」,但涉及的數額不大,也沒有洩密或利益輸送的情況,以過失來說不算太嚴重。最關鍵的是保守黨目前在議會擁有過半議席,主要反對黨工黨則議席有限,領袖Jeremy Corbyn能量、魅力欠奉,動員不了反對力量圍剿卡梅倫,也不可能以不信任動議倒閣。既然對手無力攻擊,卡梅倫下台的機會自然大減。

  同樣重要的是,保守黨內部反對卡梅倫的力量不強,有心成為下任首相的財相歐思邦及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現階段不會挑戰卡梅倫的相位,以免造成混亂影響保守黨的執政地位。在內外對手無力或苶意逼宮下,卡梅倫大概可以化險為夷,繼續留任。

 真正的collateral damage或受害者是在公投中支持留在歐盟的陣營。留歐派本來已沒有太強聲勢,拉票主力只有卡梅倫自己。現在他身負醜聞,未來一段時間肯定忙於解畫,脫歐派也會加強攻擊以分散卡梅倫的注意力,令他無法全力為留歐派拉票。最具民望的拉票機器「武功」大減下,留歐派找誰來扛大旗說服六千多萬英國人留在歐盟呢?

特權新常態


  拜託特區政府的官員、行會成員不要再一個又一個梁振英一家的醜行補鑊解畫了,他們越解越撐只會令人更煩厭,覺得這家人的行徑跟我們的城市完全不搭配。

  在機場把行李留在閘外或其他地方絕不是甚麼大事,大概每天都在發生,不管香港人、外國人、年青人、小孩、老人都有這樣「失魂」的機會。發生了這樣的事,按程序跟航空公司求助就好了,反正他們天天都在處理遺失的行李的事,有一套清楚的程序及方法,只要梁特首及家人願意跟人家的程序做,讓梁小姐在相關人員陪同下拿回自己的行李重新檢查再入閘登機就好了,根本不會有甚麼風波及爭議。

  可他們偏要跟人家理論,偏要關注查問,要人家遷就,要人家把規則扭一扭就一就。整件事登時不一樣,原來「失魂」事件變成「我爸是梁特首」的醜聞,變成一場震動全港的政治風波,這是何苦來!

  然後為了補鑊,一眾官員包括保安局長、民航處處長都要配合,把「特權」事件合理化,說成是「常態」,沒有甚麼特別。在他們口中,「特權」變了新常態,有權勢的人有另一套安檢制度及遊戲規則,其他人特別「我阿爸不是梁特首」的人則變成二等人,一切規則從嚴,沒有任何彈性。往下來航空公司、機場保安想執行規則也變理不直氣不壯,隨時被乘客challenge,遺禍深遠。

  梁振英,香港不是跟你沒有仇吧,為甚麼你和家人甚麼規章法度都要弄得面目全非,連機場安檢也不放過!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伊斯坦堡的憂傷與呼愁


  一直想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看看,追憶一下這個一度是全世界最繁華首都的輝煌。可看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為「伊斯坦堡」寫的「傳記」後卻有些猶疑,有些不忍,擔心被城市的「憂鬱」或「呼愁」淹沒。

  伊斯坦堡是座名副其實的歷史名城,是貨真價實的東西方文明匯聚點,既盛載了希臘、羅馬文明的餘緒,也是中世紀回教文明的中心。曾經,最先進的知識,最博聞的學者,最有野心的旅行家都聚集在伊斯坦堡。那個時候,倫敦不過是不起眼的封建市鎮,羅馬已成廢墟,巴黎也說不上有甚麼了不起,稍稍接近的大概只有維也納。到帕慕克出生的時候,支撐伊斯坦堡的帝國- 鄂圖曼帝國(The Ottoman Empire) 已灰飛煙滅,剩下了現代的土耳其,伊斯坦堡「腳下」登時變成流沙,帝國時代輝煌的建築不管是街道、教堂、噴泉、橋樑都變得份外空洞及格格不入,彷彿時空錯置了,特別寒愴與破落,比一個破敗的世家大宅還要讓人心痛。

  在帕慕克筆下,伊斯坦堡有這樣的景緻:「拜占庭帝國崩潰以來的城牆廢墟;傍晚空無一人的市場;已然崩垮的道堂[泰克](tekke)……報上無人閱讀的一角刊載的讀者投書,說在附近矗立三百七十五年的清真寺圓頂漸漸塴陷,問何以未見國家插手干涉;階梯破敗的天橋;在相同地點賣了四十年明信片的男子;幾百年來曾是壯觀的街頭噴泉今已乾涸,噴頭遭竊……。」身處這樣破敗中的城市,再想到千年帝國(從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到鄂圖曼帝國)的輝煌,反差之大怎不教人憂鬱與「呼愁」。

  而且,這樣的破敗與是不可逆轉的,而輝煌則一去不返,只剩下斷垣殘影。試想想,東羅馬帝國時出入此城的都是各國大公巨賈,還有來自地中海、意大利半島上的僱傭兵及冒險家。到鄂圖曼帝國的時候,這裏更是北非、中東、地中海的政治、貿易中心,任何人都想在此地分一杯羹。城中的噴泉、橋樑就是為了這許多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旅客、官商而打造的。既有實際需要,也為了顯示帝國的鼎盛。

  但一次大戰後。帝國崩塌,萎縮成現代土耳其。這個新國家繼承了帝國都城與勝蹟,卻沒有能力、意願繼承帝國的文明。借用帕慕克的說法:「我們沒資格也沒把握繼承(帝國)最後的一絲偉大文化,偉大文明,(文明)在我們急於讓伊斯坦堡畫虎類犬地模仿西方城市時突然毀滅,使我們感到內疚、失落、妒忌!」

  是的,土耳其因為Mustafa Kemal Ataturk 成功把帝國的「殘肢」變成獨立的土耳其,令包括伊斯坦堡的這片土地至少不像中東其他地方那樣任由列強宰割。但他掌政後的去帝國化、世俗化及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方針令土耳其在文化上出現明顯的斷層。標誌帝國輝煌的物事沒有得到保護,政府不留情的將城市按西方的發展方式重建重,城中古蹟、舊廈旁邊冒出大量廉價公寓,甚至不惜拆掉、毀掉原本的舊大樓(官宅),令伊斯坦堡面目變得錯配粗陋,失去原本的氣派。

 只是,歷史還是不能割斷的。建築物可以拆掉或任由它們荒廢,舊有的民族思念卻清洗不了,總是像幽靈般在這片土地包括伊斯坦堡遊行,隨時帶來動盪以至血腥。帕慕克的傳記中,1953年土耳其政府刻意不大事慶祝回教徒破城500周年時,以示不想挑起西方盟國特別是希臘的不滿。才不過三年,一場偶然的騷亂卻令城內的希臘人居住區成為襲擊目標,大部份商店成為廢墟,不少希臘、阿美尼亞婦女被侵犯……,跟戰爭佔領時的亂況差不多。事後,大批希臘裔居民離開伊斯堡,遷回希臘或其他地方,人數比1453年回教徒破城時還要多。

  到今天,土耳其內部的少數族裔問題仍沒有解決跡像。只是重點已從希臘裔居民(已走得八八九九)轉向庫爾德族人。如何解決,如何結局誰也沒把握。只知道伊斯坦堡仍然一天一天在落衰頹中。


延伸閱讀:《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罕 帕慕克,馬可孛羅文化,2006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美國退出北約非天方夜譚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Donald Trump也許真的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也許真的一時一樣不知邊句真邊句假,但他把握民眾情緒的能力委實厲害。以外交問題為例,他沒有甚麼相關經驗,也沒有甚麼有份量的外交政策智囊,可他提出的外交政策重點包括減少對北約的投入甚至退出這個軍事聯盟,撤走駐日、韓美軍,不再提供核保護傘,讓南韓及日本擁有核武…等都切中不少美國人厭戰,向內望、覺得被盟友「揾着數」的情緒,切合深藏在美國社會內部的isolationist(自己顧自己)思潮。單憑這感覺再加上有膽說出這樣跟主流意見、政界精英傳統截然不同的觀點,難怪他能刮起一陣政治旋風。

  特朗普最終能否當選當然有疑問,但他要美國從國際舞台抽身的想法卻不會就此消失。相反,類似的想法大有可能被新當選總統採納,唯一的不同是退場將是循序漸進而非像特朗普般來個急風暴雨式的撤退。其實,奧巴馬過去八年的外交政策已有一點點重回isolationist政策的影子。還記得2011年利比亞危機,強人卡達菲仍在負隅頑抗,反抗軍處於苦戰,歐洲多國希望美國帶頭介入,了結卡達菲政權。但奧巴馬始終不肯出手,只肯提供支援,最後得由英、法力出手發動空襲才了斷卡達菲政權,但由於美國不介入,沒有人收拾殘局,結果利比亞一直混戰到今天,並成為歐洲難民危機的重要源頭。

  叙利亞是另一個例子。在叙利亞反對派齊齊向巴沙爾政權開戰令他的政府岌岌可危之際。國際社會、西方盟國同樣指望美國像在伊拉克那樣出兵協助反對派打擊巴沙爾,好加速這個屠夫政權倒台。但奧巴馬政府始終不為所動,不肯出手。直到去年因伊斯蘭國乘虛而入擴大在叙利亞的勢力,威脅伊拉克之餘又一再對西方國家發動恐襲,奧巴馬才決定向伊斯蘭國在叙利亞的據點發動空襲,但他已一再強調不會派出地面部隊到當地。

這些決定反映的不僅是奧巴馬重內政輕外交的個人想法,也顯示美國對充當世界警察的熱情、意願大減。

  更重要的是,對不少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國家安全威脅早已不是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甚至不是新崛起的中國,而是神出鬼沒借各國出入境及移民漏動到處發動襲擊的恐怖組織如ISIS,他們對美國平民做成傷害的機會遠大於俄羅斯、中國甚或北韓。要對付ISIS或阿蓋達,北約顯得臃腫及反應緩慢,經費又昂貴。駐日、韓美軍更是冷戰的遺物,對美國國家安全沒有多少實質好處,倒要花上大筆經費,留駐大量軍人。既然花費巨大又沒有甚麼國家安全上的好處,美國有越來越多人包括政治領袖希望削減這方面的開支及commitment一點也不奇怪。Donald Trump 就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當然,美國一旦從國際舞台大舉撤退,或只留下象徵式的軍事部署,把國防、國安焦點放回本地的話,全球不同地區的勢力均衡將會被打破。俄羅斯及中國在地區影響力大增,日本、南韓以至德國可能被逼擴軍,甚至打破不擁有核武的承諾,積極發展核武以求自保,令全球局勢回到一次大戰前那種群雄並起爭逐霸權的局面。但即使如此,美國的超強地位沒有改變,國家安全不受外國威脅,她的常規、核軍力仍遠勝東西方所有國家。

  有這樣的後盾再加上越來越多美國人不耐煩、不甘心當世界警察,只想自己顧自己。特朗普心目中的外交藍圖包括退出北約絕不是甚麼空想,反而會逐步成為事實。

2016年4月7日星期四

贏在起跑線的詛咒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成了很多人父母的座右銘,傳媒在說,一些教育機構主事人在說,賣小孩「教材」或訓練課程的人說得更厲害,彷彿是甚麼金科玉律。於是出現很多光怪陸離的現像,孩子在周末或放假的日子比平日上課還要忙碌,從早到晚都在參加一些所謂課外活動,實質上則是各種形式的補習社:珠心算、英語會話、鋼琴或小提琴課、外語、游泳或某一項球類…等。總之為了讓孩子文武全才,甚麼都懂,甚麼都不落後於人,甚至比人家佔先,讓孩子起步就帶出十個馬位!

  可你想佔先人家也怕蝕底。看到其他父母在催谷孩子時,自己不能不奉陪,甚至加倍奉。你學十八般「武藝」,我的孩子必得學十九項、二十項,那便可以真正贏在起跑線。就在你追我趕下,孩子從小學就忙個不可開交,一個周末趕四、五場學習班是閒事,趕七場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可是,周末周日都在趕着上學習班,再加上平日做家課,孩子有甚麼時間到公園、會所、遊樂場玩呢?有甚麼機會跟其他小朋友無拘無束的跑跳,弄得一身一身汗呢?也沒有!唯一的娛樂也許是在車上、吃飯的時候玩玩ipad或手機遊戲。這樣從一個班房走到另一個課室的童年有甚麼好玩,有甚麼好回憶呢?

  人生即使不是馬拉松也至少是十公里或半馬,在起跑線贏了十米、五十米是不管用的,到一公里、兩公里後便會乏力,甚至腳軟頭暈。強要孩子學十八般武藝到大了他們只會盡快忘掉,重新開始。

  還是趕緊丟掉「贏在起跑線」的想法,讓孩子好好地玩,好好享受童年的無憂無慮吧!

2016年4月6日星期三

最本土音樂會


  前幾天聽了一個最本土的音樂會,主角是明哥--黃耀明和他唱的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劇集歌曲。

  說明哥的演唱會最本土不是要拿他跟其他歌手作比較,而是說他那份愛惜、愛護本土文化的情懷。明哥音樂風格多種多樣,養份豐富,早期據說受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影響甚深,不少歌曲都有Satie的味道。儘管如此,明哥對本土創作,對不同年代粵語歌曲也非常重視,一再以音樂專輯或演唱會專題向前輩音樂人、向經典粵語流行曲致敬。

  多年前出版的一張「明日之歌」大碟就翻唱了多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從上海灘到風雲到獅子山下都有,不但讓五、六、七十後重溫舊夢,也讓新世代透過他的重新編排演繹認識這些粵語歌曲的經典。

  今次因着亞視「熄機」,他趕緊大唱特唱這家電視台黃金時代的歌曲如巨星、鱷魚淚、殘夢、大地恩情……等,為歌曲灌注新的編排及元素,也為它們注入新生命。要不是明哥這樣來一次總檢閱,即使像我這般當年的電視迷也未必全部記得他唱每首歌,更遑論有能力欣賞高水平的曲與詞。老實說,聽着明哥演繹黎小田先生的曲,廬國沾先生的歌詞着實有點慚愧。歌詞的意境及中文水平實在卓越,想學中文的人都該找來認真聽聽看看。

  其實所謂本土情懷,最重要的就是愛護、珍惜、保存我們的文化遺產,就是為我們的文化成品驕傲。明哥自豪地歌唱前輩的經典歌曲,承載着對我城的萬分疼愛。這怎不是最本土的音樂會!

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最佳電影


「十年」成為最佳電影只能說是理所當然。可惜自己是個圈外人,沒有資格投票,有的話我的一票也會投給這電影。

  甚麼叫「最佳電影」也許十個人有十一種不同見解有人會貪心點選多於一齣)。有人重視題材及整體故事,有人以社會、歷史意義為先,有人會被主角的演出牽動,也有人把不同的因素揉合比較再作理性的決定。  

  從製作水平以至演員演出來說,「十年」不能算最突出,某些部份或演員的演出甚至可能太粗糙,也許比不上「五個小孩的校長」。但從當下的歷史時空,「十年」有種捨我其誰的氛圍。它把當前社會的燥動、鬱悶、惶恐、不安、無助不加修飾的呈現,還展示了對前景的獨特想像。這可是以往幾十年來本地電影沒有的大敢嘗試。單單是這份勇氣及創意已教人另眼相看。

 更重要的是,電影跨越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鴻溝,直接介入生活,直接切入當下社會的議題。可以說,這電影不再是讓人在旁觀看、讓人抽離於生活或現實的媒體,而是日常生活及抗爭的部份。觀眾不再僅是觀眾,製作人或演員也不單是演員,大家進入電影的設定中參與討論,參與想像,參與宣傳、放映。問過去幾十年來有那一電影有這樣的感染力,有這樣的威力。

  再加上北京及它同路人事前的大驚小怪,甚至因這電影被提名而拒絕轉播香港電影金像獎,儼然在向電影圈以至整個香港示威及施壓。小小一齣港產電影,一齣不能在內地放映的港產片居然令北大人有如此大的反應,單是為這口氣也該投這電影一票。

  不一樣的時刻只能選不一樣的「最佳電影」。此時此刻除了「十年」實在沒有其他選擇。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

周一嶽走後平機會將被「閹割」?


二零一三年四月當周一接任平機會主席時,各界包括爭取平等權利的團體及人士期望不大。畢竟他在擔任食物及衞生局長或其他重要公職期間從沒有顯示他對平權問題有特別興趣或關注,頂多只是個稱職、穩紮穩打的公職人員及administrator,不是個有能力、有決心移風易俗推動重要社會改革的人物。

  可原來大家都看錯了。周一醫生也許在上任時沒有推動平權的經驗或往績,但他上任後很快就 grow into the job,很快就進入角色,成為支援、推動平等權利及反歧視的重要力量,令受歧視的個人、群體得到有力的聲援。可以說,到明天落任時他已成為歷來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平機會主席。

  平機會當然不能算毫無實權,機構擁有幾條歧視條例如性別歧視條例及殘疾歧視條例賦予的權力,可以制訂守則要求公司、個人遵守,必要時也可以對歧視行為或性騷擾等提出檢控。但是,平機會最重要或最大的作用其實不在於擁有這些「硬權力」,而是努力透過各種方式包括教育、宣傳以至就涉及歧視的社會事件表態以加強反歧視的風氣,令社會更重視人人平等的原則,令個人不管背景、宗教、種族、年齡、婚姻狀況、性傾向如何都受到尊重,都不會受歧視。而平機會主席則是發揮這種作用的先鋒。

  周一嶽醫生出任平機會主席的三年中做好了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因為怕引起爭議或令政府尷尬而迴避問題。年前反內地遊客、水貨客最厲害、群情洶湧的時候,網上、報上、街上充滿各種侮辱內地旅客如稱他們為「蟲」的標語及留言,還有人發起甚麼「驅蝗行動」滋擾威嚇旅客。周醫生沒有因擔心被某些網民或反內地遊客組織批評而聲,而是公開站出來反對有關說法,認為指內地旅客是「蟲」形同歧視。他的說話沒有能完全制止類似的歧視性言論及態度,但至少表明社會不會坐視公然歧視、侮辱他人的行為,說明香港社會的decency 沒有消失。

  而在同志平權或性傾向歧視問題上,周一站得比以往的主席更前,比以往的主席更敢於表達支持。他多次身體力行參與相關的平權活動,跟同性傾向的人如同性戀者站在一起,走在一起。對長期躲在暗角,只能在陰影下生活,甚至被逼扭曲委屈自己變成「正常人」的同志而言,周一及平機會的支持讓他們感到不再是孤軍作戰,也不是在衝擊社會體制或秩序,而是在推動香港成為真正平權、的平等社會,是在推動社會進步。可以說,周醫生的支持令平權運動添了不少動力。

  更重要的是,近幾年同志平權運動在世界各地取得重大進展。多個國家及地區通過法例及判例接受同性婚姻,讓這些婚姻跟傳統婚姻享有同樣的法律地位及權利,令性傾向不再是一個要迴避或受歧視的情況。香港在承認同性婚姻問題上比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落後得多,周一及平機會積極支持同志平權運動至少表明香港跟世界潮流不致太脫節,至少開始認真討論相關課題。

  有分析說,周一未能續任平機會主席是因為他在同志平權問題上高調,支持立場太鮮明,開罪了宗教界及保守勢力。在平機會主席任命原因及過程基本不透明的情況下,外界難以評斷說法的可信性。只是,推動平等權利,反對各種形式歧視是平機會主席的基本責任,周一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存在過火或太高調的問題。若他真的因此而得咎及不能續任,只能反映特區政府在平權問題上畏首畏尾,毫無承擔及決心。

  應該看到,過去幾年在梁振英治下,香港社會在各方面都大倒退,核心價值、確當程序不是受漠視就是受侵蝕,形成禮崩樂壞的情況。只有平權問題,只有反歧視方面算是站穩立場沒有倒退,周一在這方面的功勞不少。可惜,在一個不懂decency為何物的濫權粗暴政府,decent的人是站不住腳的,周一不能續任平機會主席雖然可惜但不讓人意外!最令人擔心的是,周一嶽走後,平機會將變成被閹割那樣不再為平權努力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