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星期日

十字路口徘徊的英國


  曾經,英國大選是全球矚目的事,不管是亞洲、歐洲還是中東地區都熱切想知道那一個政黨將入主唐寧街十號首相府,誰將會掌握英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力量。這不難理解,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的綜合國力包括軟實力仍然有相當份量,即使說不上舉足輕重,但至少對世界局勢有影響力,包括作為超級強國美國不可或缺的伙伴,包括憑藉她的豐富外交政治經驗及人脈關係斡旋國際爭議。

在軟實力方面,英語固然繼續風行世界,英國足球、影視節目、文化產品在全球仍有叫座力。而英國的思潮更經常領潮流之先,成為各國模仿、跟隨的對像。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扭轉了二戰後對政府干預的信心信念,令全世界向右轉。著名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的“Third Way”(第三道路)同樣領風氣之先,令左翼陣營regroup,成為其他國家政界、智識界爭相討論的新思維。

  2015年的英國卻不是那樣一回事。金融海嘯後英國政府厲行收縮開支,英軍的實力大打折扣。幾百年來傲視七海的英國艦隊連一艘航空母艦也養不起,要它們提早解甲回船塢退役,驅逐艦也只餘下不到二十艘,要保護英國附近水域已有點吃力,再要執行甚麼國際任務或介入其他區域的紛爭更幾乎不可能。換言之,英國已失去再做美國戰爭伙伴的能力。更糟的是,假若阿根庭再次進軍福克蘭群島,英國只能坐視島嶼落在阿軍手上,頂多到聯合國投訴一下,再不能像82年時那樣派出龐大艦隊以實力奪回福島。

 英國的政治、經濟勢力同樣不斷萎縮,當中最關鍵的是她在歐盟中的影響力大為下降,歐洲大部份內部、外部事務似乎都已跟英國無關,英國也影響不了。就以歐盟、歐元區該如何擴展,該不該進一步擴展為例,英國已無權置啄,只能像觀察員那樣任由德法軸心決定。即使在歐盟的人事任命中,英國也充滿無能為力的味道,去年底從歐盟委員會主席換人,英國首相卡梅倫用盡全力阻止大熱門容克接任,還信誓旦旦將否決有關任命。結果,容克順利取得絕大多數歐盟成員支持,卡梅倫及英國則灰頭土臉被逼接受人家決定的結果。

  至於被視為近十年來歐洲最大挑戰的烏克蘭危機,歐盟的領頭羊是德、法,英國同樣只有看的份兒。

  另一方面英國政界特別是兩大主要政黨變得越來越內向,沒有新點子令她的軟實力大打折扣。事實上工黨、保守黨近幾年政策及理念越來越接近,大方向上根本看不到甚麼分別,也沒有提出甚麼新出路新看法。保守黨厲行緊縮政策,但實質上不敢對全民醫保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動大手術減開支。工黨揚言不惜一切保住全民醫保,實質上卻主張嚴格控制開支。只能說,兩黨的政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且都集中在具體政策甚至微枝末節上,對於英國在世界、歐洲的角色,對於如何走出半死不活經濟沒有甚麼具創造力的點子。相比之下,剛上台的希臘左翼政黨Syriza 思路更清晰,更有guts推動自己的信念。

  大選䴤埃落定,但英國徘徊不前,不住向內望的勢頭只怕都改不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