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

從「逆權司機」反思雨傘運動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在韓國大賣的電影逆權司機選了在雨傘運動三周年前後的時刻在香港公映。據說不少觀眾邊看邊禁不住啜泣,禁不住掏出紙巾抹淚。

逆權司機說的是1980年南韓光州起義反抗軍政府暴政的故事,當中有些氛圍、有些場景的確跟雨傘運動有相似之處,例如催淚彈在街頭橫飛,例如學生、市民激於義憤紛紛走到封鎖前線聚集,例如抗爭者如何守望相助有飯同吃有難同當,還有運動在鎮壓下無功而還的悲涼,還有熱血青年、市民付出沉重代價……等。難怪觀眾看時會觸感傷情,鎖不住眼淚。

  當然,光州起義跟2014年的雨傘運動也有些不同之處,包括軍警鎮壓的力度與強度,全斗煥軍政府出動的是正規軍、特種部隊、裝甲車和M16自動步槍,軍警還有對反抗者格殺勿論的權限。此外,全斗煥政府把整個光州市封鎖起來,人員、訊息都不得進出,新聞傳媒不准報導。要不是那位來自首爾的司機冒險把德國記者送到光州(逆權司機的故事),拍下大量鎮壓的片段然後成功運出國外,光州鎮壓的真相隨時跟烈士一樣長埋地下,受難者及家屬想說也說不清。

  此外,光州起義及鎮壓成為南韓民主運動的火炬,點亮了良知,延續了抗爭,成為南韓在八十年代末走向全面民主的重要催化劑。到今天,南韓人民可以正面面對國家經歷過的黑暗與苦難。可在香港,雨傘運動三年下來民主之路越見難行,北京及建制派把權力抓得更緊,雨傘運動的中堅份子更一一面對秋後的算帳,有的已陷牢獄,有的正面對審訊,有的則被捕前途未卜;而大部份曾參與的市民則有不知何去何從之感慨與無力感。

   儘管80年光州起義跟雨傘運動不盡相同,但那段悲壯歷史包括逆權司機叙述的故事仍然值得我們在反思雨傘運動得失與前路時細味參考。

  第一點要想的是,光州起義不是獨立的事件,是韓國人民百年來爭取自主、民主抗爭的一環,上承二十世紀初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二戰後反對李承晚專權政府的抗爭;下接南韓民主化後反倒退、反遺忘歷史的重要鬥爭。事實上過去十年保守派當權,政府刻意冷待5.18這日子,還對光州市採取孤立、打壓的態度,包括壓制當地的基建、經濟發展。可以說,光州的抗爭還未終結。

  雨傘運動同樣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章,跟零三年「七一」五十萬人大遊行及八九六四支援民主運動一脈相承,同樣喚醒了一代又一代港人的民主、參與、抗爭意識。因此,雨傘運動結束並不是民主運動的終結喚醒了的民主意識也不會就此消逝。只要有合適的土壤與時機,隨時可以出現另一場空前的民主運動。五年前有誰想過香港最繁忙的市區黃金地帶會成為民主抗爭中心,數以萬計市民天天在討論香港的前途,民主的前路?

  第二點要想的是低潮中的堅持。八零年光州起義被鎮壓後出現的是真真正正的白色恐怖,軍警隨意抓捕,便衣密探滲入人群中執法,被捕的學生、市民不問情由被長期拘禁毒打,死在拘留所的不少,僥倖生還的也有不少因長期被虐打而永久傷殘。新聞被嚴格封鎖,經濟因政府刻意打壓而奄奄一息。可在這惡劣的處境中,光州人民沒有互相指責抱怨,而是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努力蒐集各種鎮壓的證據,努力為起義的人和事做紀錄。積蓄力量作長期抗爭。

  傘運後香港面對的打壓及困難不少,但社會仍有一定的空間活動及抗爭,我們實在沒有理由、需要把精力耗在互相指責、互相扯後腿上,該做的是研究如何積蓄力量,消弭分歧,為應對政權及建制派的壓力及長期抗爭做準備。

  應該看到,北京近一年已調整佈局,移走了令建制派分裂的梁振英,換上能統合建制派的林鄭月娥,令他們的實力更強。再加上政府利用檢控權把司法機關變成建制派的助力,未來的抗爭只有更複雜、更難打,需要非建制派廣泛團結和細緻的策略回應,需要不同世代的人擕手堅持。

  要緊記,推動民主不是一代人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時代沒有選中某些人,時代呼喚所有人積極參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