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中國已成全球學術自由大患


大名鼎鼎的學術刊物「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被逼把北京政府視為敏感的學術文章下架的風波暫告一段落,「中國季刊」、劍橋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幾經考慮及在國際學術界壓力下終於改變初衷,決定不向北京的壓力「跪低」,重新把三百多篇涉及「八九六四」、「西藏問題」等的文章上架,總算保持了對學術、言論自由的堅持。至於北京當權者有甚麼後着,例如會否對不識抬舉的China Quarterly有何處分目前還不知道。能確定的是北京當權者絕不會就此罷休,必然會找機會懲誡不聽話的機構及負責的編輯人員,還會採取其他措施防止內地的老師、學生有機會接觸敏感文章。


  北京當權者近幾年變本加厲的控制傳媒,控制言論及思想,甚麼Facebook、Google等互聯網巨企早早被「修理」,不是被完全排除在內地市場就是只能提供潔淨版,事事要受內地官方審查。可是,北京把矛頭指向嚴肅學術期刊如「中國季刋」仍是大動作,因為它意味學術、思想自由進一步被收緊,意味中國跟國際學術發展脫軌而不是接軌,意味中國政府為了維穩情願把新思想思潮拒諸門外。

「中國季刊」絕不是大眾讀物,期刊中的文章未必每篇都用語艱澀理論複雜,也不是每篇都是幾十頁的大部頭學術文章,但肯定不是輕、短、薄的現代網絡文體,題材、內容相當專門,除了學術圈中人特別是搞中國研究或對中國有特殊興趣的學者外,會定期追看「中國季刊」的人不多,一般讀者只會敬而遠之,甚至連這個期刊也沒有聽過。可以說,這樣的期刊根本不會對中國民眾的想法或日常生活有大影響,更不會挑動甚麼社會運動或潮流。從維穩角度看,「中國季刊」該算是風險極低的刊物,根本不必費神加以管制。

  可現在中國管控意識型態的部門連這樣一份沒有甚麼人傳閱又難以轉發的嚴肅學刋也不放過,也要先「淨身」才能進入中國,她對思想控制之嚴格及全面實在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控制的魔掌伸到外國學術期刊有一個極大壞處,那就是切斷內地學術界、學者、學生接觸新觀點、不同觀點的機會,令內地學術圈的視野越來越窄。社會科學研究跟自然科學研究一樣,都需要理論、思想上的不斷切磋撞擊,都需要經常參考其他人的研究、理論成果。這樣不但可以令自己在研究上少走彎路,還可以加快淘汰過時或錯誤的理論,為社會研究及解決社會問題提出新方向,新點子。但北京現在連學術期刊也要先在政治上作過濾,這等同把內地學者、學術界面向世界窗口關上,連「透氣口」也關上,內地大學教授、學生即時變得耳不聽目不明,不但隨時錯過新理論與研究成果,也難以跟國際學術圈交流,只能眼睜睜的被人家拋離。

 

  另一方面,北京大幅加強控制學術圈對全球學術、思想自由為禍極大。應該看到,「中國季刊」是國際非常有份量的學刊,連它也幾乎被迫接受北京的遊戲規則要自行閹割,放下對學術、思想自由的堅持。其他次一級的期刊,其他號召力、知名度稍不及的學術機構或研究機構只怕更難敵得過人民幣的壓力,很容易向中國政府跪低,放棄一些對中國政府敏感的研究課題及學術文章,這不是變相把整體學術研究的空間收窄嗎?

  而且,中國經濟力量持續上升,中國政府有更大本錢把「北京模式」加諸國際學術機構及學者身上,逼他們接受審查。久而久之,獨立、無畏無懼的學術研究將越來越難找到贊助或發表的園地,

更可怕的是,中國的做法對其他強權政府肯定有示範作用,令她們模仿有關的做法,在審查傳媒、互聯網之餘連學術期刊與研究也不放過,也要求學術機構及出版社先把出版物「清洗」再批准入境。沒過多久,俄羅斯、土耳其、伊朗、菲律賓、沙地阿拉伯……等國家都可能自設學術禁區,逼學者、學生遵守。這樣下來,由哥白尼、伽里略等開始奮鬥了幾百年才爭取到的學術、思想自由將日漸萎縮,甚至岌岌可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