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驚天大陰謀:伊朗篇


  很多分析說,現代美國跟伊朗關係的原點是1953年8月。在那個炎熱的夏天,東西方冷戰正處於高峰,韓戰剛結束,中國大陸在中共管治下一面倒向蘇聯東歐陣營,西歐仍在瓦礫重建中,大英帝國從全球各地快速撤退,美國的政治精英相信他們是頂住全球共產主義浪潮的「最後武士」。正是在這樣的形勢、這樣的考慮下,新成立的中央情報局(CIA)跟英國情報機構合作推翻了把伊朗石油企業國有化的民選總理Mohammad Mossadegh,讓原本是虛君的伊朗國王巴列維手執大權,建立君主獨裁政制,扼殺新生的伊朗民主政體,催生了反西方、反美的團體及教士。霍梅尼後來能成為最高精神領袖及在七九年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斯蘭政權也得力於這股反美、反西方思潮。往下來發生的衝入美國駐伊朗使館及脅持幾十個美國外交人員當人質事件,令美伊關係跌入冰點,令雙方長期互不信任同樣是這場政變的後遺症。

  紐約時報記者Stephen Kinzer花了多年時間蒐集資料及訪問當年有份參與、策劃政變的人,寫成了"All the Shah's Men: An American Coup and the Roots of Middle East Terror"一書,詳細講述了這場影響五十年美伊關係以至中東局勢的政變內情,當中有些細節教人禁不住莞爾,有的則教人禁不住概嘆政治的荒謬,但印像最深刻的還是一個新生民生政體如何脆弱,如何在強國有力的顛覆下土崩瓦解。

  根據Kinzer的研究,這場八月政變其實是兩次政變。第一次攻敗垂成,參與的高級軍官被拘捕,效忠總理Mossadegh 的軍隊、團體迅速趕到控制大局,身為政變核心的巴列維知道政變失敗後立時坐私人飛機出走到伊拉克,再轉到羅馬避禍。抵達羅馬時,巴列維面色蒼白,雙手顫抖,還跟隨從說擔心此生不能再踏足故土。


  可是,粉碎政變的Mossadegh 沒有乘勝追擊清剿效忠國王的軍人,也沒有像一般新興國家領導人那樣實行戒嚴及控制輿論,反而讓反對他的團體及報章繼續活動。策劃政變的CIA特工及他的團伙便借助這樣的空間在幾天後捲土重來。

  這一次他們學乖了,不僅賄賂高層軍官,還以大量的現金收買傳媒中人發表大量批評Mossadegh的言論,指他是親共份子,隨時把伊朗帶向主張「無神論」的蘇聯陣營。他們又收買大量地痞流氓頭目,要他們跟黨羽天天在街上示威搗亂,搶劫商店破壞街道設施,以營造國家陷於紛亂、分裂的現象。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則派出駐伊朗大使向Mossadegh 抱怨美國在伊公民受到滋擾衝擊。在這樣裏應外合下,堅持按規矩法律辦事的Mossadegh 決定要求支持者不要上街對抗「反對者」,還指示軍警不要輕率行動。就是這樣,收了錢的「群眾」順利大鬧德克蘭市中心,佔據主要電台,並衝向Mossadegh 的官邸。支持國王的軍官接着配合發難,在電台發佈國王廢黜總理Mosaddegh的諭令(按憲法國王沒有這個權力),又宣佈有人發動政變,實行戒嚴,防止支持Mosaddegh的人聚集。在大勢無法挽回下,Mossadegh 被拘捕,其後終身被軟禁,巴列維政府並禁止任何人談及他及他的功過,令他成了nobody,伊朗則走上另一條不可逆轉之路,跟憲政民主漸行漸遠。

  除了政變詳情外,Kinzer在書中還提到很多有趣的細節。政變成功,新總理到電台宣佈消息,電台技術人員在他開咪前便播些音樂當暖身,誰知他選的偏偏是美國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弄得人人尷尬不已。他是不是故意或作無聲抗議Kinzer沒有說,只是這樣的episode實在諷刺非常。

  想了解伊朗跟美國的恩怨情仇,"All the Shah's Men" 是個很好的起點。

(原刋2015年6月13日信報EJ Global plus 版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