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國際政經秩序果然正在分崩離折,除了地區軍事同盟、政治同盟開始有裂痕,有點各自為政的味道外,由美國一手打造,主導的國際金融經濟多年的架構及秩序也開始受到衝擊,金磚五國集團興起加上她們設立的常設性金融機構如開發銀行正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造成挑戰,即使一時未能改朝換代,但要求改革,要求分享權力的呼聲肯定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力。
七十年前的夏天,以美英為首的盟國財金官員齊集美國 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就戰後的金融經濟序作規劃,宗旨是提防大蕭條重演及避免各國爭相把貨幣貶值擴大出口。說是盟國協商實情由美國主導,當年只剩下「三斤釘」的大英帝國雖派出最能言善道的凱恩斯作代表團團長,提出了完備的方案包括世界貨幣貨幣"Bancor" 也不管用,因為錢都在美國政府手上,所有參戰國都倚賴美元支付戰爭以至其他基本開銷,最後只能依美國的意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監察各國對外收支及貨幣滙率情況,又成立了世界銀行幫助落後國家發展基建。
這些新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從制度及人事上都由美國及西方主導。例如IMF總裁由歐洲人出任,世銀總裁則來自美國。而在IMF 作決策時,美國由於擁有15%的投票權而變相享有否決權(重大決策如更改投票權分配必需得到65%以上支持)。
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不但在架構、人事上具有主導地位,她們在理論及意識型態上同樣有控制權。IMF旗下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主要在美國大學受訓,奉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不大支持政府干預經濟。一旦發生甚麼危機,他們的建議基本上從這套理論出發,要求有關政府緊縮再緊縮,以回復收支平衡,重建投資者信心。這套「獨步單方」近十多年被稱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反映的正正是美國的影響力。
但連番金融危機特別是○八年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重創西方大國,令她們從role model變成病夫,從強勢變成要爭取新興國家支持的弱者。一眾「新發財」開始對「有份出錢冇份話事」的格局不滿,認為國際金融機構不應再由西方政府把持,必需開放權力讓新興強國特別是金磚五國有更大話語權。年前IMF按慣例委任前法國財長拉加德任總裁就面對強烈反對之聲,只能勉強過關。到下一屆總裁再提人的時候,歐洲人未必保得這個位置。
更大的威脅來自新興經濟體另起爐灶。最近金磚五國峯會決定成立開發銀行,出資千億協助發展中國家搞基建。雖然實際如何操作,按甚麼條件、原則批出貸款仍未清楚,但這個機構將會成為世界銀行的競爭者,削弱西方陣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並可能沖擊存在已久的「華盛頓共識」。事實上不管中國、俄羅斯、巴西對這套想法都不以為然,她們對政府放權、透明度或開放市場更是充滿戒心,由她們主導的機構決定貸款的話,遊戲規則肯定不一樣,甚至可能出現一套「金磚共識」或「上海共識」。
隨着中國、印度的崛起,美國進一步衰落,二戰後的經濟秩序在未來幾年肯定有大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