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受害者悲歌


  新疆烏魯木齊炸彈襲擊跟台北捷運站斬人血案有甚麼相同的地方?
  兩者都是殺傷無辜平民以宣揚自己,引人注目的殘酷事件。而不管行兇者的目標如何,受傷害的都是為生計被逼在鬧市、火車、地鐵每天跟成千上萬人擠在一起的普通巿民。更無奈的是,即使發生了這樣可怕的襲擊,大家還是不能不繼續在地鐵、在商場或市集擠,大家還得提心不知那一天自己會碰上噩運。 
  政府官員會說,已増派警力,加強了巡邏,大家可以放心。可是,真的可以放心嗎?當殺傷大量無辜平民成了有用、有效的政治工具,當傷害一大批普通人變成揚名立萬或可以被人記得的事時,襲擊的威脅就不可能消失,出現另一次炸彈襲擊或另一個冷血刀手、槍手的機會就一點也不低。
  忽然想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愛說的兒時故事。十歲的時候正好是印巴分治,印度教徒、回教徒互相仇殺的年代。有一天忽然有一個受了刀傷的人闖進他家求助。Sen的父親讓他躺下,替他止血,還問他作為一個回教徒怎麼走到印度教聚居的市集呢?受傷的人說自己是散工,因動亂多時已很久沒工作,家人正在捱餓,不得不到市集碰運氣找僱主。誰知剛到市集就被幾個人襲擊,受了刀傷。沒多久,這個人就因失血過多而死,回不了家。 
 受襲的都是這些只想跟家人好好過日子的人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