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順民」的勝利


  澳門朋友what's app 傳來一段段抗議片段,才感到澳門民眾真的醒了。
 曾經相信,澳門是庸碌統治者及威權政府的天堂。從六十年代開始,澳門親中勢力打殘澳葡政府後已開始締建「河蟹」社會,萬事以和為貴,關起門來由「大佬」傾掂數就算,草民只能安份守己生活,不要妄想有甚麼權力,更不要想當家作主。到回歸問題浮現,一切仍是由大佬分餅仔,甚麼民主、甚麼向市民負責統統沒有,有的是長期保留間選及委任議席。儘管這樣,澳門市民還是沒有發甚麼聲,任由阿爺及幾個大家族擺佈,爭取民主的運動只有小貓幾隻。 
回歸後親中勢力真正坐庄,阿爺放大量賭客到澳門,單是賭稅已花不完,酒店起完一幢又一幢,派錢年年加碼,令只派過一次錢的香港政府顯得寒愴不已。幾十年的順民式訓練加上派不完的錢,還有親中社團當維穩先鋒,澳門根本不可能出甚麼亂子或像香港那樣搞「佔中」吧! 
  可原來不管怎樣訓練,怎樣派錢賄賂,人還是不會甘心做順民的,還是不會任由統治者把自己當成寃大頭,任意踐踏侮辱欺騙的。酷熱天氣警告下,七、八千人包圍立法會,令澳門政府不得不撤回「離補」或「離譜」方案。一個月前,誰會想得到有這樣的場面,誰會想得到澳門市民為了原則大批大批上街來。 
  香港吵鬧、上街早已習以為常,北京還可理解、向來被視為順民的澳門人也做出包圍議會的動作,挑戰政治權威。一心想着派錢就能買到穩定與人心的「阿爺」此刻肯定更擔心。連「順民」也反了,維穩還有甚麼法寶呢? 

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初看奇書


  好久沒有這樣期待一本書,收到的時候委實有點高興,趕緊拆開Amazon的包裝盒,把書拿上手翻一翻。 
  是甚麼書這樣厲害呢?就是那本成為英美熱門話題書,一度賣斷市的"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法國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暫時只看了七、八十頁,還不足以評價內容是否有說服力,但單是書本身已份量十足,六百多頁的書加上硬皮精裝,拿在手上很快就有點酸,是需要放在書枱慢慢看的書。 
  看的時候委實不像輕便的書那樣可以放在腿上隨意翻,可一開始看就不想放下,有點追看的衝動。Thomas Piketty 跟英美經濟學家不同,講述經濟理論及形勢總是帶點歷史視野,不時來個縱深比較,一時是十八世紀的佃農如何交稅,一時是國際資本如何在二十一世紀收取超級回報,中間還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看着看着幾十頁就過去了。 
  最難得的是,這本書探討的是大部份西方經濟學者不敢碰、不想碰的大問題──收入、財富不均、貧富懸殊。二戰以後,經濟學者都聚焦在經濟增長,總相信增長總會把新增財富往下滴(trickle – down),讓所有人得益。實情卻是,財富、收入增長都落在少撮人手上,出了事還要一眾上班族、納稅人替他們埋單找數。 
  很期待能在書中找到改變這種扭曲現像的可能性。 

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受害者悲歌


  新疆烏魯木齊炸彈襲擊跟台北捷運站斬人血案有甚麼相同的地方?
  兩者都是殺傷無辜平民以宣揚自己,引人注目的殘酷事件。而不管行兇者的目標如何,受傷害的都是為生計被逼在鬧市、火車、地鐵每天跟成千上萬人擠在一起的普通巿民。更無奈的是,即使發生了這樣可怕的襲擊,大家還是不能不繼續在地鐵、在商場或市集擠,大家還得提心不知那一天自己會碰上噩運。 
  政府官員會說,已増派警力,加強了巡邏,大家可以放心。可是,真的可以放心嗎?當殺傷大量無辜平民成了有用、有效的政治工具,當傷害一大批普通人變成揚名立萬或可以被人記得的事時,襲擊的威脅就不可能消失,出現另一次炸彈襲擊或另一個冷血刀手、槍手的機會就一點也不低。
  忽然想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愛說的兒時故事。十歲的時候正好是印巴分治,印度教徒、回教徒互相仇殺的年代。有一天忽然有一個受了刀傷的人闖進他家求助。Sen的父親讓他躺下,替他止血,還問他作為一個回教徒怎麼走到印度教聚居的市集呢?受傷的人說自己是散工,因動亂多時已很久沒工作,家人正在捱餓,不得不到市集碰運氣找僱主。誰知剛到市集就被幾個人襲擊,受了刀傷。沒多久,這個人就因失血過多而死,回不了家。 
 受襲的都是這些只想跟家人好好過日子的人啊! 

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

戰爭陰影下看「永遠的0」

  就在東亞地區衝突升溫,和戰前途未卜的時候, 看「永遠的0」這本書實在合時宜。看過書後你將會深切感受到戰爭的荒謬與無聊,還會驚覺所謂為國犧牲常常是個騙局,是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長官或司令的面子而已。
  百田尚樹這本有關零式戰機飛行員故事的書不是正規的歷史著作,它是一本小說 (還被拍成了電影)。可作者在蒐集資料、史料時相當認真,做了不少訪談,參考了大量軍人回憶錄、家書、通信。令讀者能透過書中的人物了解初級軍官、前線軍人的悲歌,帶出更多對日本軍方高層以至政府的質疑,並打破很多有關日本二戰時的神話,包括「神風特攻隊」的無畏和壯烈。
  在很多書籍及影視作品中,「神風特攻隊」都有點神化的味道,例如隊員出發赴死前痛飲一杯的儀式就充滿悲壯的味道,留下的遺書也沒有半點懦弱的樣子,一派慷慨赴義的情狀。可百田尚樹蒐集了大量材料、史料後寫出來的特攻隊郤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對他來說,「神風特攻隊」從一開始就是軍方高層無計可施下的騙局,最高司令部隊像誘騙般吸收大學生投身飛行員行列。但從訓練開始就不包括實戰、空戰訓練,集中訓練他們起飛、俯衝、急降等技巧。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年青飛行員就只能參與「十死零生」的自殺任務,成功是死亡,失敗也是死亡,根本是在蓄意謀殺年輕人。
  當年輕人到達基地,司令很快就會派志願書給他們,讓他們在:「熱切期望」、「志願參與」、「不志願參與」三項中選擇。司令還會跟年青人說,軍方會尊重各人的自由意願。實情是,大部份人在同儕壓力、上級壓力下根本不可能選第三項,以免成為笑柄,受人鄙視以至辱及家人。間中有人真的敢頂着群眾壓力選擇「不志願參加」,他很快就會被司令召見,曉以「大義」,然後被逼改變初衷,改為「志願參加」特攻隊,開着帶了幾百磅炸彈的遲鈍飛機送死。
  百田尚樹的書也生動的揭示了日本父權體制的僵化,不合理及不人道。前線軍人、初級軍官戰功再多,擊落敵機再多也只能成為小隊隊長,到中尉、上尉已行人止步,倒是正規軍校出身的軍官一畢業已是他們的上司,不用戰功也可平步青雲。而最後坐在司令部當參謀出戰略的正正是這些沒有甚麼實戰經驗,沒有見識過戰場殘酷,不懂珍惜士兵生命的人。也只有這等沒有實戰經驗的人才會想到種種「送死」戰略,例如以老舊戰機撞向火力猛烈的美軍戰艦的所謂「神風特攻隊」戰略,包括讓沒有任何防空保護的主力艦大和號從九州駛向沖繩島增援,結果出海百多公里就被圍攻猛炸而沉沒,三千多官員就這樣葬身大海。看到這樣的故事後,誰還會覺得戰爭有甚麼榮耀、有甚麼英雄。有的只是被殺、送死、枉死與一個個愚蠢的決定。
   不管在越南、中國、日本或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迷信軍事力量,認為戰爭可一勞永逸解決爭議,又或認為戰爭可以帶來光榮與功業。實情是戰爭帶來的只有苦難、扭曲及殘酷,只會助長長官意志及獨斷,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痕,不管歲月過了多久也洗不脫。在戰爭陰影在亞太區重現的今天,「永遠的0」實在是及時的提醒。

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書香•酒烈-- 「紙之路」

 看「字裏人間」這齣電影的時候,印像最深的不是男主角月下跟女主角邂逅的一幕,而是他為「大渡海」這本字典選擇紙張的時候。他輕刮了紙樣,翻了又翻,然後跟紙廠代理人說不行,要另選手感更好翻起來更順滑的紙方便讀者。那份對紙質、紙樣的執着,讓我這個算摸過不少紙樣的書蟲大開眼界。
  然後,我碰到更迷戀書的書蟲──Erik Orsenna,碰到「紙之路」這本書。大概因為說的是紙的故事,出版商替書的封面找來充滿手感及份量的紙,拿在手上再放下時,樹木的纖維感仍留在手上,久久不散。
  好了,回到書的內容。「紙之路」說的表面上是紙的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超級書蟲」的遊記。對任何書蟲來說,紙就是書的「下層建築」,我等書蟲都得鑽進紙堆才能好好活下來。Erik這個超級書蟲則索性來趟尋紙之旅,好好鑽進
跟紙相關的喜怒哀樂中,還有大家想也想不到的高科技故事,還有世代口耳相傳的「紙的秘密」。
  Erik從波斯宰相隨身攜帶十一萬七千冊書去旅行說起,踏遍從北極圈到印尼再到巴西的紙業中心。
  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三河鎮(Trois Rivieres),他重溫了當年引渡木材工人如何在急淌的河流上引渡砍下的木材順河而下到工廠,聽過他們悲壯的引渡木材工之歌:「……沒有原木就沒有作家,沒有書就沒有真理……河上浪濤海傍,厚木轉動着,令人沉醉的香味,站着好好幹活……」
  幸運的Erik還走到「和紙」的聖殿:日本京都附近的越前市,讓「人間國寶」岩野市兵衛先生開他的眼界,知道了「水是紙的第一個真正原料」這個秘密。還有以下這番教誨:「紙不喜歡夏天,因為溫度高時,黏液的效果很難掌握……最懂的行家都會問我村子裏氣溫夠不夠冷,只有夠冷的時候,他們才會跟我訂購紙。」
 在不斷追尋紙的發展,紙的轉型時,Erik碰上異想天開的研究者跟他說,人類要上太空其實不必使用不穩定而昂貴的火箭,乾脆用樹木及紙中的納米纖維素建造十萬公里的纜索,再放上連接太空站的登天電梯就好了。
  書蟲之旅還有很多關於紙的小故事,有跨國公司轉型,俄羅斯芬蘭的恩怨情仇,中國的絲綢之路…。即使不是書蟲,也可泡一杯茶或來一杯Single Malt Whisky,悠閒的翻着「紙之路」,享受i pad、kindle沒有的觸感,跟着Erik的腳步去旅行。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飛向死神


  對「永遠的零」這齣電影充滿期待。剛上畫便第一時間進戲院看頭場,全院只有三個觀眾,讓我可以靜靜的欣賞。 很快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就過去了,可是黑漆漆的戲院走出來時心情久久不能平服,各種思緒不斷在撞擊,問題一大堆。  
  先不管故事有甚麼訊息或意義,電影本身實在非常非常好看,有久違了的傳統空戰場面,有復修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比幾年前在銀幕重現的大和艦像真多了),有愛恨交纏的戰友,有對無理長官的控訴,有對戰爭這回事的反思,有恬淡雋永的old fashion愛情,還有英氣十足的男主角及笑容甜如蜜的女主角。不管想看的是明星、意義、細膩人情還是戰爭場面都能得到滿足,到音效好的戲院看更是妙絕。
  而對我來說,「永遠的零」最動人的是它充滿了血肉,充滿了人味,充滿了普通人的無奈與宿命。戰爭中人命真如草介,無辜被捲進的老百姓大部份沒想當英雄,可在嚴苛的軍紀及同儕壓力下很沒有退路,也容易迷失成義無反顧的戰爭機器。能保持清醒的人不但絕無僅有,並且痛苦不堪,不是被人當儍瓜就是被視為懦夫。
  一般戰爭電影極少採用這樣的視點,讓人看後更覺得戰爭這回事荒謬之極,古往今來美化它的人大底都是些沒有經歷過戰爭扭曲、殘酷的無知之徒。 

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中越難免再戰?

  在越南政府微調政策,採取較強硬的姿態壓制示威活動後,昨天的全國反華示威算是沒出大亂子,也沒有再出現打砸搶燒中資、台資、港資工廠的情況。跟泰國不同,越南是個專權政府,對社會的管制非常嚴厲,越共在處理對中國關係及南海主權爭議上也沒有不同意見,一收一放之間比較有效力。越共政府為免嚇怕外資特別是台資、港資廠商,大概暫時不會再容讓打砸搶的事件發生。 
  不過,反華示威暫時收歛及溫和化不意味問題已解決,更不表示中越南海主權爭議抒緩。只要中國的鑽油活動持續,越南政府以至民眾肯定不會罷休,肯定會用不同方法「反擊」,出現小規模軍事衝突的機會不少。 
  前兩天紐約時報有一篇分析中越南海爭議的文章,特別指出現代越南歷史是一頁對抗大國的歷史,是打敗大國以至超級大國的歷史。二次大戰以後,勉強重登大國之林的法國不甘平凡,仍想維持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殖民地包括越南,不惜動用大量資源及軍隊鎮壓追求獨立的越南共產黨。可是鎭壓行動維持不了多久,一九五三年就在奠邊府被武元甲率領的越共遊擊隊重創,無力再起,不得不黯然撤退。 
  到六十年代中後期越南碰上一個更可怕的對手:超級大國美國。從牌面上看越南根本沒有勝望,雙方在經濟實力、軍力、火力上都非常懸殊,就像大人跟小孩對打那樣。特別在起初幾年美國國內對制止共產主義散播到不同地區仍非常支持,厭戰情緒也不大,美國政府可以放開手腳在越南戰場大幹一番。結果在六十年代末最高峯時共有超過五十萬美軍在越南戰場作戰。可越共、越南軍民的靭力非同小可,不管是B52狂轟濫炸還是五十萬大軍都不能打垮越共,甚至佔不了上風。到七十年代初美國人厭戰情緒大增,不願再在越南這片土地留下來,決定讓盟友南越政府自生自滅,沒多久越共就揮軍南下,統一全國。美國外交人員到最後一刻還得倉惶坐直昇機從西貢(胡志明市)撤退。 
  對越共及越南人來說,他們立國就是先敗法國再敗美國,就是跟自己強得多的國家對決才能成事。現在新的大國中國欺上門來,在越南認定是自己專屬經濟區的水域鑽油,視越南主權如無物,她們肯定不會被中國嚇怕,肯定把她視為另一個法國及美國,隨時準備全力對抗中國甚至跟她打一仗。 
  而在中共來看,他們向來跟越共關係欠佳,近幾年勉力修補也不過變得正常而已,談不上有任何特殊情誼,不少中國外交官更私下狠批越南狼子野心,老想在中南半島稱霸,威脅中國南疆,是中國在南海的最大禍患。此外,越南在軍事上無依無靠,不像日本有美國撐腰,一旦雙方擦槍走火發生軍事衝突時,中國不必憂慮要面對更強、更難纏的對手。
  誰都知道,是否開戰考慮不少,其中一個關鍵是事態會否失控,對手是否有「大佬」撐腰。越南跟美國沒有軍事聯盟,東盟又不大可能介入,中國軍方不必憂慮教訓越南會引發連鎖反應,形成一場區域戰爭。在這樣的估算下,中共動手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越南不怕開戰,中共又沒有太多顧慮,雙方船艦在南海發生小規模衝突以至遭遇戰委實大有可能。 

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寫在人心躁動時

  一般作者都碰過稿件被退回的傷心事。可原來名作家也有類似的遭遇。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的村上春樹二千年時替一本美國雜誌寫的文章就沒被採用,以至被塞進暗無天日的抽屜內超過十年,暗無天日,直到他的「雜文集」幾年前出版才收進來終於得見讀者及天日。 
  看了這篇有關九五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反思文章後只覺得那份美國雜誌真是走寶,平白放過了一篇理智與感情兼備的好文章。即使現在事隔十四年,文章中的有些想法仍然教人心頭一震。
  村上春樹說到毒氣事件時把它形容為「一個無邪時代」的終結。二戰後那種不斷追求經濟成長,以為經濟成長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令大家覺得安定繁榮是至高價值的想法在今次襲擊後一去不復返。每個東京居民都得逼問自己,每天營營役役花兩小時擠地鐵上班到頭來換到的是還不完的供款,把你搾乾搾淨的工作,還居然要遇上
毫無目的、意義的致命襲擊。 
  最教人心寒的是發動襲擊的奧姆真理教教徒絕非無知幼稚之輩,而是學業成績上佳可成為社會棟樑的人。可是,他們慢慢看不到社會本身有甚麼目的,慢慢感到追求豐富物質後社會實際上迷失了。於是,他們不再感到需要被社會體制接受,進而認為必需對社會的規範及體制說No,最終犯下了在地鐵放沙林毒氣的可怖罪行。 
  很多發達城市包括香港跟九十年代中迷失的日本差不多,肯定有不少人對以經濟成長為本的體制失望,人心躁動下會發生甚麼事誰也預計不到。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越南反華非偶然

  越南發生大規模反華示威,波及台商、港商,讓人有份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的,越南的大規模示威及打砸搶燒其實跟年前在中國各大城市發生的反日示威非常相似。
  首先有外交上的困難,政府沒法有效處理,政府於是放手發動群眾,把各種不滿包括內政、外交上的不滿一股腦兒向特定國家渲洩出來,過程中少不免有些失控、有些傷及無辜。當年中國反日示威就發生襲擊開日本車中國婦女,搗毀中國人開的日式餐廳的荒謬情況,做成Collateral damage之餘又令政府丟臉。今次越南反中國示威也一樣,本該針對中資企業,誰知連台資、港資工廠也受害。
  在南海主權爭議中越南政府未能有效阻止中國欺上門來,在爭議水域架設鑽油台開始鑽探,為免示人以弱,為了轉移國人視線,自然要把民眾的怒氣向中國渲洩一下。群眾一旦被挑動起來,很容易甚麼事都做得出來,殺錯良民,燒錯台商、港商工廠委實一點不奇怪。而且對越南民眾來說,中、港、台三地沒有多少分別,根本沒有人會在意是否搞錯。至於反華示威會否持續或再發生,主要視乎越南政府的態度及策略,若果越南認為目標已達,包括民怨已渲洩及令中國知道越南政府的強硬態度有民眾支持,那這一波反華示威很快會過去,政府隨即出面收拾殘局,安撫台商、港商。
  要是中國繼續不管越南的不滿,快速推進鑽探工作及在爭議水域造成事實,那反華示威大有機會捲土重來,以作為越南政府進一步「硬起來」的籌碼。誰都知道,專制政權都是操弄民眾民意以爭取特定治目的慣匪,他們總是開口閉口人民群眾,實質上把人民當成任意利用的政治工具,中共如是,她的共產陣營小兄弟越南也如是。
  此外,從地緣政治及歷史上看,越南朝野以至民眾對中國有抗拒甚至反感不是今天的事,而是長期沉澱下來的情緒,反華示威可以迅速點燃起來一點不奇怪。
  在東盟十國中,越南經濟力量不算強,可軍事實力卻數一數二,誰也不敢小覷她。強如美國也要在越南的叢林中束手無策,狼狽敗退。可美國畢竟遠在太平洋彼岸,對越南威脅不大。快速崛起的中國則是另一回事。她就在越南「卧塌」之旁,時刻威脅着越南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加快擴建海軍,引入航母及大量新式導彈驅逐艦,並在南海爭議水域積極活動,希望把南中國海變成中國的內海,令越南時刻感到中國的軍政壓力,她們自然感到有必要抗拒及還擊。
  而從歷史上看,中國揮軍進侵越南侵佔土地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早在東漢時代伏波將軍馬援已進軍「交趾」(今日越南北部),還把部份地方變成漢朝的郡縣。近至一九七九年,當時的中共強人鄧小平為了解救柬埔寨小兄弟波爾布特,為了壓制越南避免她成為中南半島霸主,突然發動自稱為「自衛還擊戰」的中越戰爭,派兵二十萬開進越南北部,直達諒山。這場戰爭中共傷亡慘重,在越南也站不住腳,很快就全軍撤走。
  但這些歷史事例越南政府及民眾看在眼裏,放在心上,他們時刻感到中國是越南最大的安全威脅,隨時可找上門以軍力「教訓」越南。既然有這樣的心結,越南出現反華浪潮實在一點不奇怪。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再見•異形

  Whatsapp   忽然傳來藝術大師 H.R. Giger 過世的消息,有點愕然又有點唏噓。去年底才到Giger在瑞士Gruyeres的博物館朝聖,近距离看了他創作的各種異形 (aliens) 公仔、海報、畫作,感受到作品的陰冷與大膽。誰知不到半年 Giger 就因為跌倒的創傷而死,從此「異形」般的創意成為絕響,委實可惜。 
  傳來噩耗的朋友是Giger的死忠粉絲,心愛他的創作,還以alien作自己的代號,以示受Giger的影響
甚深。上一回跟他說到Giger博物館逛了一下,他那雙眼睛登時發亮,問了好些問題,仔細看了我拍的照片,還禁不住說我入了寶山空手回。
  朋友說,博物館固然值得看,好很多令人邊看邊有點抖顫的作品,可在博物館旁邊的Giger Bar更不能錯過。Bar內的陳設、氣氛出自大師手筆,那些坐椅、枱、燈飾也都是Giger的作品。一邊背靠異形造形的高櫈,一邊呷一口威士忌或Martini,一邊回想異形電影的經典場面,如薛歌妮韋花(Sigouney Weaver)在第一集片末以為異形已死安心休息時,忽然發現滿咀黏液的怪獸就伏在救生船內,來個困獸鬥。喝著想著肯定悠然神往,不知人間何世。 
聽朋友一番話後才知道自己真的走寶。只是,那天下着鵝毛大雪,行程延了又延,不得已唯有在外邊看了幾眼就得走了。
  未必再有機會到Gruyeres,去Giger Bar喝酒這樣的美事,只好由Alien 來完成好了。 

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一坨屎與浦志強

  行家碰頭喝酒,少不免談談行內事及熱門新聞,幾杯過後前輩不住搖頭,感慨現今的新聞課題越來越不好抓,一些過去被當成頭號大事的沒有多少人看,即使放在顯著位置 hit rate也不高,得 like 甚少。倒是以往覺得鎖碎或難登新聞殿堂的事則全城瘋傳,人人說上幾句。
  前輩說,最經典的對比莫過於旺角街頭一坨屎跟維權律師浦志強被捕事件。浦志強不是無名之輩,他是艾未未、譚作人的辯護律師,是八九學運最早絕食的學生,是內地最著名、最有膽色的維權律師。
  月初他在「天安門母親」張先玲家中跟其他人一起悼念六四,分享分擔二十五年來的辛酸,留下了一張充滿浩然正氣的合照。第二天,浦志強就被公安以涉嫌「尋釁滋事」罪被捕,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被起訴及坐牢,甚至可能被吊銷律師執照。
  今年是「六四」廿五周年,浦志強及「天安門母親」盡都是象徵性人物,北京無理打壓及拘捕他們理應受到重視。按正常情況香港社會及民間應當出現強烈的聲討呼聲。可一個多星期下來,談的人少之又少,報上、網上沒有甚麼回應,相關新聞的hit rate更是低得可憐,彷彿誰也沒興趣,誰也不認為有多重要。跟旺角街頭一坨屎弄得滿城風雨,針鋒相對,內地香港網民炮聲隆隆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前輩的觀察不錯,這個年頭甚麼是小巫甚麼是大巫實在難說得很。大家咬牙切齒搶著罵一坨屎,浦志強是否坐牢才沒人管。

中國跌進「南海陷阱」

  爛船果然仍有三斤釘!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烏克蘭問題上口硬手軟惹來不少質疑及批評,甚至被盟友懷疑出事時Uncle Sam(美國)會否袖手旁觀。但他遠道從美國走訪亞洲四國為盟友打打氣,表明重返亞洲勢在必行的決心還是有些效用,至少鼓勵了部份區內國家對中國企硬,甚或跟中國過不去。
  最近幾天,南中國海就一再發生涉及中國的海事糾紛。先是菲律賓海警以武力在南沙群島半月礁附近扣押中國漁船,並曾開槍示警,其中一艘漁船成功逃脫,另一艘則已被羈押。北京已要求放人放船,但目前仍未知道菲方將如何處理。
  更嚴重的則是越南海岸巡邏船干擾中海油的鑽探活動,引發中國海警船進行反制行動,雙方武裝船隻一度在海上對峙及互相碰撞,還好最後關頭大家沒有再進一步使用武力,才令情況沒有失控。只是,越南政府已把問題上升到極高的外交層面,由副總理直接致電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提出交涉及抗議,越南政府還表示再碰上類似衝突越南便會出動海軍船隻應對。中國政府態度也非常強硬,不管楊潔篪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都稱西沙群島是中國國有領土,中國企業在本國進行經濟活動並無不妥,不容別國說三道四。
  中越、中菲在南海水域的衝突會升級還是可以逐步紓緩目前還不清楚,但菲、越是東盟中對南海主權爭議中最積極主動的國家,她們在奧巴馬剛結束亞洲之行就出手搞局顯然不是偶然巧合的事,而是有意為之,想試試新形勢下的水溫,想了解華盛頓、北京的新動向。對菲、越兩國而言,奧巴馬剛結束亞洲之行,剛公開表明美國維持區內勢力平衡的決心,這樣的時刻搞搞局至少可看看美國重返亞洲決心有多大,對南海主權爭議是多一事不如小一事還是積極介入;兩國還可籍機借美國的聲威為自己撐腰,向中國展示強硬態度。
  美國的反應也饒有興味。國務院發言人在被問到中越海上對峙時明確站在越南政府的一方,批評中國在有爭議水域進行海上鑽探工程是挑釁做法,又指美國將繼續注意事態發展。過去,美國政府在南海主權爭議上基本上只堅持航道開放及通過多邊商議處理爭端,今次罕有的在中越爭議中選邊站,決定支持越南的立場。這樣的表態不但增強了越南的信心以至討價還價能力,更反映了美國將進一步介入南海主權糾紛中。一個搞事,一個聲援,美越、美菲的合拍委實教人開眼界。
  現時中國擺出強硬的立場,既反駁越南的指控,又高調要求菲方釋放被扣漁民。只是單純「靠惡」未必有理想的結果。一方面,中越、中菲武裝船隻在海上對峙很容易發生擦槍走火事故,引發更大危機;即使中國利用優勢武力趕走以至擊沉菲、越船隻,麻煩只有弄的更多更大。
  另一方面,中方的強硬態度以至武力威嚇只會把菲、越以至馬來西亞、印尼等進一步推向美國的懷抱,令她們更積極跟美國建立緊密的政治以至軍事關係,令美國的軍事政治影響力進一步介入南中國海。此外,北京的高姿態可能促使東盟站到越、菲的一方,反對中國在南海鑽油及擴張勢力。剛過去的東盟峯會聲明雖沒有點名批評中國,但已罕有表示重視南海主權爭議。假如局勢進一步緊張,東盟不可能再袖手旁觀,到時候中國的形勢將會非常被動,孤立無援。
  奧巴馬後腳一離開亞洲,中國的麻煩就接踵而來。看目前的情勢,類似的麻煩還會越來越多。

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

書香•酒烈:「命運之人 」:被壓碎的雞蛋



  日美同盟、美國核保護傘是甚麼回事?在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豐子筆下,日美同盟充滿了委屈、扭曲、出賣、枱底交易、出賣冲繩……。 
  得先說一下山崎豐子。她在香港的名氣或許比不上村上春樹,可她的作品如「白色巨塔」、「不沉的太陽」、「華麗一族」,還有今次介紹的「命運之人」不僅哄動日本文壇,不單暢銷(一再被改編成日劇、電影),還引發社會爭議與反思。她沒有寫下「雞蛋與高牆」這樣言簡意骸又有力soundbite,但她關懷的卻正是「高牆下的雞蛋」,她在「命運之人」揭示的正是高牆如何壓碎雞蛋。 
「命運之人」從日美密談冲繩回歸日本管治說起(二次大戰後美軍繼續佔領及管治冲繩,七二年才把治權交還日本),透過熱血名政治記者的拚搏、掙扎、沉默、一無所有、自殘深入揭示日美之間的主從關係,日本政府對美國政府及駐軍的無可奈何,巨大的軍事機器如何令冲繩島變成半殖民地,令島民變成日本的二等國民。可以說,在日美之間,美國就是那堵高牆,日本就是那隻雞蛋,日本政府領袖、外交官連碰一下高牆也不敢,更不要說為本國利益硬撼。駐冲繩美軍強暴十二歲女童,政府連吭一聲也不敢,全國性報章也不作顯著報導,事情差一點就不了了之。 
  而對一般日本民眾,包括經常出入國會、首相府,跟高官仿似好友的名記者而言,國家機器這堵高牆更是牢不可破,對抗不得,不然死無葬身之地。一心揭發高官為個人名聲出賣國家利益的記者,轉眼間成了階下囚,原本認識的人避之則吉,原本的人脈關係斷盡,個人家庭私隱全部曝光,工作、事業走上絕路。剩下的是 一四四這個囚徒號碼和隨之而來的屈辱、折磨。拘留的時候,名記者如厠後冲水也得仰人鼻息,必須高喊:「一四四,請幫我冲水。」
  「命運之人」還有很多值得大家特別是記者深思的東西,包括保護消息來源跟保護國家機密的矛盾,採訪新聞時可以去到幾盡(私下拿走文件、跟消息來發生超友誼關係);也包括如何平衡新聞報導及保護年幼風化案受害人。
  看完山崎豐子這三大冊巨著,湧起一大堆問號與感嘆號,久久不能釋懷。

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世代之戰


  這個年頭喜歡講「世代戰爭」,不管在台灣、香港以至西方,很多政治活動越來越以年齡或出生世代劃界,原來的意識型態例如甚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又或是左、中、右好像忽然變得不再重要,都變成年青人跟成年人特別是當權成年人之間的角力鬥爭。 
  國民教育一役,以高中生為主的學民思潮成為主力,把狼英到吳克儉一眾大人掃得陣腳大亂,一眾老牌政客、政黨則只能在後頭食塵。到今時今日,「學民」更把戰線擴展到其他議題,政改一戰正逐步變成年青學生V.S.當權政府、遲暮政客的角力。 
  台灣太陽花學運更是平地一聲雷,跑出來兩個能言善道執行力高明的學生領袖:林飛帆、陳為廷,把在位的總統馬英九、文化巨人龍應台弄得灰頭土臉,由此並引發社運如反核四繼續發酵。 
  無可否認,年青一代在Youtube、互聯網、社交網站培育下很多都懂得上鏡說話,不會有camera shy,說話也不會長篇大論,明快有力得多。老牌政治人物利益纏身,身段僵硬,更缺少YouTube 世代的一往無前,自然吃虧不少。 
  不過,「世代之戰」其實遠不止是生活經驗、科技經驗、表達形式之爭,更基本、更核心的只怕還是經濟利益之爭,階級之爭。此時此刻發達地區已進入成長高原,向上流動機會大減。假若繼續按「成人」的遊戲規則、現有政經秩序辦事,大部份年青人將上位無門,變作任成人擺佈的棋子。要走出不同的路,年青人必須來一場 「世代之戰」希望改變以至推翻現有秩序。 
  「世代戰爭」歸根到底還是階級之爭,是haves 跟have-nots 之戰。

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賣斷巿的奇書

  書評寫過不少,總是在仔細看過書後覺得有價值、有話題性才動筆。今次破例寫一本還沒看過的書。破例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這本六百多頁的嚴肅學術書的英譯本三月份上市後迅速高踞暢銷榜首位(包括小說及非小說類),被搶購一空,到Amazon購買也只能「排隊」等通知,新書印好才會送到。其二是有份量的學者、雜誌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及「經濟學人」不約而同寫專文推介、分析,其中「經濟學人」還在最新一期以社論(Leader)反駁書中的政策建議。而克魯明則在"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稱許這本書徹底改變了經濟學對貧富不均問題的看法。
  好了,說了這許多話,好歹得披露這本奇書究竟是甚麼。它的名字是"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是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現為巴黎經濟學院教授。單看作者與書名,實在難以想像它有甚麼熱賣的元素。首先,Thomas Piketty沒有拿過諾貝爾獎,又是法國學者,在英美學者主導的經濟學圈子很少有人提及。此外,書名倒充滿十九世紀大部頭巨著如馬克思的 "Das Capital"(資本論)的味道。這個年頭大家連資本論入門、漫畫資本論也不大願看,來一篇四、五百字的blog就好了。六百多頁的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居然可以賣斷市實在是個奇蹟。
  書的觀點有甚麼獨到之處待拿到書看完後再談。想說的是,一本講述貧富懸殊現像,討論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趨勢的沉悶學術論著居然引起巨大迴響,成為社會熱話,甚至連以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捍衛者自居的「經濟學人」也不得不嚴肅回應及反駁,這清楚反映貧富差距問題已成了發達國家重大危機,不管是美國、歐盟的貧富懸殊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最富有1%國民佔的GDP份額不斷攀升,情況跟十九世紀末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奢華與赤貧並存情況無異,難怪從精英到一般讀者都想了解情況有多糟及如何可解決。
  就以美國及歐盟為例,華爾街大亨及金融機構CEO、高層的薪酬正逐步回升到金融海嘯前的水平,有些CEO更已開始投訴薪酬太低難以挽留人才。另一方面一般上班族卻處於水深火熱中,失業情況嚴重,薪酬水平仍未回復至08 年前。其中年青人面對的沖擊更大。過往大學畢業生享有較多工作機會、較高待遇的神話破滅,唸大學換來的不是高薪厚職,而是一身債務。事實上歐美多國年青人失業率高達兩成或更高,他們很多成了新的赤貧階層,跟「金融精英」、「大鱷」差距越來越遠。這樣下來,貧富懸殊問題自然變得觸目。
  更令人不安的是,社會最頂層的1%或5%家庭透過財富繼承令他們的下一代贏在起跑線,輕易留在社會最上層,享有大量資源與機會。相反,低下層捉襟見肘,向上流動機會大減,甚至稍微改善生活質素也有困難。要知道發達社會人口迅速老化,經濟增長不斷放緩,甚至像日本那樣步向收縮。伴隨著經濟收縮而來的是上班族工作職位減少,收入下降,根本累積不了財富;相反,擁有巨額資產的人上人或1%家庭的投資回報卻保持穩定,甚或有增長,令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份額進一步上升,上班族的孩子則越來越落後、越來越跌進底層。一邊是跨代貧窮,一邊是富過三代,社會有關注、有爭議實在正常不過。而且,今次提出質疑的不是工會領袖或社運份子,而是嚴肅認真的經濟學者。大眾自然更有興趣知道他有何對策糾正錯誤。
希望不用多等多久就能看到Thomas Piketty這本奇書。

2014年5月3日星期六

沖繩:不沉的母艦 基地的詛咒


當日本本土櫻花盛開的時節,沖繩已在迎接初夏的陽光,在古都奈良出生的Kaori小姐如常開著小客貨車來到位於名護巿邊野古的反美軍基地帳篷村,探望靜坐了三千六百多天的戰友篠原孝子等人,了解一下美軍把位於沖繩市中心的普天間基地搬遷到沖繩北部名護市邊野古的計劃有沒有新消息,看看東京政要有沒有採取甚麼進一步行動。愛在附近海灘沖浪的Kaori小姐說,自己是個畫家,不算是反基地搬遷運動積極分子,只想好好保護這片大海及寧靜的生活環境,想用畫筆、藝術創作呼籲大家關心優美寧靜的海岸,還有像「儒艮」這些沖繩名護市海岸獨有的海上生物。她不明白,為什麼沖繩要有這許多美軍基地,為什麼不乾脆把普天間基地搬到其他縣市或撤回關島。
有關沖繩美軍基地爭議有不少,也不是近期才發生的事,但卻以普天間(Futenma) 基地搬遷問題最惹火。這個海軍陸戰隊基地位於人口密集的宜野灣市中心,多年來產生大量安全及噪音問題,2004年8月美海軍陸戰隊CH-53D運輸直升機在沖繩國際大學墜毀就是觸目例子。日美兩國政府在2006年決定把普天間基地搬到名護市,卻受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2009年上台的民主黨首相鳩山尤紀夫在選舉前曾承諾把普天間基地遷出沖繩,但因未能兌現而引咎下台。此後,反對基地搬到名護市,要求把普天間基地撤出沖繩的行動不斷,但不管東京或華盛頓都不為所動。今年1月,名護市居民選出一力反對把基地遷到名護的稻領進為市長,以示不滿政府的做法,可日本政府仍在推進有關工程建設手續。
Kaori小姐也覺得,這一仗不好打。她認為在東京的安倍政府態度比上任民主黨政府堅決得多,對捉緊跟美國的盟邦關係著緊得多,把原來在沖繩普天間的龐大美軍基地搬到名護市的日程將會加快,附近寧靜美麗的環境將從此一去不返,換來的是不停起落的直升機噪音,還有大量進進出出軍車。
Kaori小姐的觀察沒有錯,2012年12月底上任的安倍晉三政府的確有決心強化日美同盟關係,更不會讓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影響雙方在軍事上的合作。他除了一再公開表明基地搬遷要盡快進行外,基地搬遷的前期勘探工作也越來越頻繁。至於強化日美同盟安倍晉三更是著力,四月底日本以就極高規格接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包括由日皇親自主持歡迎儀式,安倍並在元首會談中爭取奧巴馬就共同防護釣魚台表態。此外,日本自衞隊近一年來比以前更積極參與跟美軍的演習。由此種種可見,安倍一意加強日美軍事合作,不管是反對搬遷普天間基地,或是要求美國進一步減少在沖繩的駐軍或基地數目都不容易成功。換言之,沖繩作為美軍在太平洋「不沉母艦」角色將會持續,甚至越來越重要。只是,這個角色跟當地的歷史教訓,跟當地人民的期望是越走越遠了。
 
直到19世紀被日本吞併以前,沖繩並不叫沖繩,而是琉球王國。她不是什麼不沉母艦,沒有什麼軍事角色作用,頂多是太平洋海島貿易的其中一個中心,享受著和平與安定。當日本1879年廢除琉球藩國的地位改設沖繩縣後,海島仍不過是大日本帝國的一個邊陲小島,沒有多少軍事、經濟價值,遠離遼東半島、朝鮮等衝突熱點。即使日本政府也沒有積極把琉球人變成大和民族文化圈一員,他們只能勉勉躋身天皇子民的行列,地位只比朝鮮人、台灣人稍好一點。
琉球或沖繩真正在日本歷史扮演一點角色是在二次大戰晚期,日本在太平洋諸島戰爭節節敗退的時候。當時美軍步步進逼,戰爭的陰影逐步從塞班島、菲律賓、琉璜島等向日本列島逼近,沖繩島成了防衛日本本土的門戶及最前線,東京政府盡力把她打造成日軍的海上碉堡。也是在這個時候,沖繩開始跟軍事基地結下解不了的咒語,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似乎都解決不了。
二戰成為防衛日本本土的海上堡壘後,沖繩受到美軍海空猛攻,轟炸機、戰艦、大炮發射的炸彈、炮彈超過270萬發 (平均每名沖繩居民受炮4.72 發),把沖繩的山丘削平,河牀改道,整個地貌變得不一樣。當美軍在1945年4月大規模登陸後,堡壘化身焦土,日軍司令部不僅下令駐防日軍死戰,更以流言及威嚇令沖繩居民充當軍隊的掩護及後援,學生也被編進軍隊編制隨軍行動,由兩家女校合組而成的「姫百合」師生就成了看護、汲水、後勤兵隨敗軍撤退到沖繩南部的摩文仁地區,最後在美軍「鋼鐵風暴」威力下,「姫百合」240 師生中有136人在戰爭之中死亡,沖繩原本約50多萬居民則有約14萬人(有估計高達18萬)死亡,即大約四人中有一人在三個多月的戰爭中灰飛煙滅。代價之高、代價之沉重實在史上罕見。這一幕幕慘痛的歷史片段,現保存在沖繩和平紀念館、姬百合平和祈念資料館裏。
二次大戰結束日軍戰敗並沒有改變沖繩作為軍事基地的命運。緊接二戰而來的是中國內戰、東西方冷戰及韓戰。美國在亞洲區的軍事部署更重要,在沖繩的美軍盡力把海島變成她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基地。即使1952年美國結束對日本的佔領,沖繩仍由美國特別是美軍實行直接管治,整個沖繩變相成為超級基地。在打造基地過程中,美軍大量沒收農民的土地,有的時候只作象徵式賠償,有的時候則乾脆以推土機及混有珊瑚沙的海水填平農地,驅走居民,直接興建機場跑道、直升機坪及營舍等,沖繩居民及農民則只能擠在基地兩側聚居,忍受美軍基地帶來的意外、威脅、滋擾、傷害與驚恐。(詳見Essays on Okinawa Problems, Masahide Ota, Yui Shuppan Co., 2000)
1961年12月,一架美國軍機失事跌落基地附近民居,造成二人死亡,四人重傷慘劇。
到1960年代後期越戰高峯期間,沖繩成了美國軍機空襲北越的據點,高峯期每三分鐘就有一架號稱空中巨無霸B52轟炸機從嘉手納起飛,所產生的廢氣與噪音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而伴隨大量基地及美軍而來的還有各種軍事機械及設備引發的意外,還有直昇機墜落民居、學校造成傷亡的悲劇,還有一而再出現的美軍毆打居民事件,還有過百宗強姦暴行……。1995年9月就發生12歲女生被三名美軍擄走及施暴的慘劇,事發後美軍方面還一度拒絕把幾個疑犯送交日本執法部門,引發激烈反美示威。
另一方面,美國1972年交還沖繩島予日本,沖繩居民不再是變相殖民地人民。只是,美軍基地幾乎絲毫不減,全島超過兩成面積仍屬於美軍基地,七成半以上駐日美軍就駐在沖繩(可沖繩僅佔日本總面積不足1%)。美軍種種特權包括執勤時不受日本警隊約束仍然存在,噪音、滋擾仍如附骨之蛆。
 
踏進21世紀,越戰早已過去,冷戰也隨著前蘇聯瓦解而結束,美國在歐洲大幅削減軍事基地的數目及規模,原本在菲律賓蘇碧灣的基地也放棄了,可沖繩作為亞洲最重要基地的地位始終沒變,島上的幾個大型基地仍運作不息。
更糟的是,隨着地緣政治情勢改變,中國的崛起,中日島嶼主權爭議升溫,沖繩作為軍事基地,作為不沉母艦的角色反而再次吃重起來。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重返亞洲」的重大戰略轉移,強調美國是太平洋國家以外更表明美國將在亞太區保持重要角色,不會任由其他國家(主要是快速崛起的中國)改變現有的政治經濟秩序。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經濟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or TPP)令美國深化跟區內盟友的經濟關係固然是重要一環,關注區內爭議熱點特別是海島主權爭議如釣魚島(尖閣諸島)及南中國海島嶼主權誰屬爭議也是策略的一部份。   
  美國總統奧巴馬4月下旬來了一次「重返亞洲之旅」,重頭戲是訪問日本,跟首相安倍晉三談如何加強日美同盟。峯會後奧巴馬表明尖閣諸島(釣魚島)屬於日美安保條約適用範圍,美國有義務協助日本防衞,兩人又重申反對任何國家以武力改變現狀。不管從語言到姿態,美國都把中國崛起視為重大挑戰,必須小心應付。

 不過,美國要保持在區內的影響力,軍事威懾力將不可或缺;要有軍事威懾力,區內的軍事基地變得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作為美軍在亞洲區最大的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更是必需維持以至強化,沖繩居民希望美軍逐步撤走,基地fade out的想法只怕難有轉機。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固然令沖繩基地重要性、必要性上升,日本安倍政府在外交上、軍事上的積極有為同樣把沖繩推向軍事對峙的前線。把尖閣諸島或釣魚台國有化無疑是上任民主黨政府的決定,但當時的做法與其說是刻意展示日本實力不如說是沒有思慮周全的疏失。
但自安倍任首相以後,中日島嶼主權爭議非但沒有紓緩跡像,他的政府還有意無意借爭議強調中國的威脅,強調提升軍力的重要性。此外,安倍在其他方面同樣選擇跟北京硬碰,親身參拜靖國神社,增加軍費組建更龐大的海上自衛隊,在二戰歷史問題上走回頭路推卸責任,放寬武器出口限制,準備修改和平憲法正式建立軍隊及軍事體制……等。換言之,安倍政府傾向以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應對中國的快速崛起,即使兩國因此關係鬧成僵局也在所不惜。
在安倍的「積極和平」策略下,捍衛島嶼主權包括釣魚島主權變成重大國策,而沖繩就成了保護釣魚島的「尖兵」,擔負重要的軍事任務。因此,島上的軍事基地變得更不能或缺,駐沖繩美軍也成了日本不能少的支援,起著威懾中國的作用。4月初日本政府為了増強釣魚台防衛力決定在沖繩縣「與那國島」建雷達站監控附近水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正在快速上升,不同學者及研究機構都預期,中國GDP 總量在2020年或以後不久將超過美國,中國海軍隨著引入航空母艦及新的核動力潛艇而戰鬥力大增。也就是說,應對中國對現狀的挑戰是長期問題,只要日美政府重視有關挑戰或威脅,即使安倍或奧巴馬任滿下台也不大可能改變沖繩的軍事作用。


沖繩居民要求縮少沖繩軍事基地規模,要求美軍撤離顯然安倍政府施行的新策略有矛盾,顯然不符合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在如斯國際大氣候下,即使反基地運動人士靜坐已超過三千多個日子,即使Kaori 跟戰友表明將堅持下去,他們成功的希望委實微乎其微。沖繩作為不沉航空母艦的宿命,作為戰爭前沿基地的詛咒看來還是破解不了。
1945年沖繩決戰最後階段,日軍駐沖繩司令官大田實少將自盡前向東京總部發出最後電報,詳述沖繩人民如何無悔無私躹躬盡粹報效國家。電報最後兩句是這樣的:「沖繩縣民以這樣的精神來協助作戰,請政府務必特別撫慰善待沖繩縣民的後代子孫。」戰爭的教訓,大田實血的申訴,歷任日本政府特別是安倍政府似乎忘記了。
 
(文章原刊彭博商業周刋 30/4/2014。周刊同意作者在網上轉發)
 

2014年5月1日星期四

不做福島第二

  看到台灣反核四示威民眾被水砲射得東歪西倒實在有點不忿,他們爭的可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台灣全民的福祉,而是幾代幾十代台灣人民的安樂窩。 
  絕對沒有誇張。大概一年前有機會到日本福島縣走了一圈,就是那個發生跟切爾諾貝爾核災一樣可怕災難的福島。沒有機會直接到受輻射影響的地區,只能在稍遠一點的市鎮走訪一下,跟農民、市民談一下。
  先不說談話的內容,單單在市區走一圈已感到一份蕭條,一份無可奈何,還有一種灰濛濛的氛圍。剛從明亮輕快的仙台坐新幹線到達時心登時有種沉下去的感覺,車站外的行人垂下頭匆匆趕路,彷彿要盡快回家避過甚麼不測那樣。 
跟一些農民、市民談起核災,大家雖然盡量打起精神說要守護自己世代相傳的農田,不會棄守,會繼續生產他們引以為傲的白米、蔬菜、士多啤梨、水果……。但多說幾句後總不免提到其他縣市居民對福島農產品仍有點戒心,仍需要努力促銷才有可能回復舊觀。
  可福島核災已過三年,善後工作仍沒完沒了,洩漏輻射物的消息仍時有所聞。想各地消費者回復信心食用福島產農作物委實不易。 
  好了,回到台灣。跟日本相比,台灣人口更稠密,空間更少,發生任何核災的話台灣人民更沒有退路,如何處理善後更是大問題。不巧台灣跟日本一樣處於活躍地震帶,只要碰上百年一遇的八級地震+海嘯,再鞏固的核電廠都可能出事,對寶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想到這裏,已覺毛骨悚然,更訝異台灣政府為何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