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一眾電影人包括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影后梅麗史翠普想以「戰雲密報」(The Post)向特朗普make a statement,又或希望喚醒美國人關注新聞言論自由如何受侵害的話,只怕他們會失望而回。對特朗普而言,他早已視荷里活為敵人,自覺自己才是最偉大的「藝人」(成為美國總統這最大reality show 主角),梅姨以至史匹堡的抗議根本不算甚麼。至於美國人大概跟一年多年特朗普當選時差不多,認同特朗普的仍會支持他,憎惡他或認為他離經叛道的仍堅持反對他,「戰雲密怖」沒法消弭兩者的鴻溝。
作為新聞工作者,「戰雲密佈」的故事充滿nostalgic 的味道。那是「水門醜聞」前傳,也是新聞傳媒權力大幅上升的起步點。自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以後,新聞傳媒跟政界、政治人物的角力幾乎每戰必勝,任何候選人、政治人物開罪傳媒或被傳媒指出醜行(不管是貪污、緋聞、瞞稅、聘請非法勞工……)都肯定捱打,無法還擊,被放逐或辭職下台幾乎是必然的命運。尼克遜固然下台,克林頓幾乎要退選;無數原本被視為熱門的候選人如前紐約州長Mario Cuomo為避傳媒鋒芒而乾脆不上場。
直到2016年總統大選,特朗普選擇跟新聞傳媒對着幹,並以勝選狠狠摑了預計他必敗的新聞精英一記耳光,改變了「戰雲密佈」以來的權力形勢。從這個角度看,電影顯得在懷緬過去而不是向前望。
不過,電影仍點出了一個很重要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訊息,那就是美國最高法院也許才是美國權力最大、最不受約制的機構,在內政方面最高法院比白宮、國會權力更大更廣泛,隨時成為社會變遷又或倒退的推手。
「戰雲密佈」中決定傳媒有權披露國家機密的不是國會或甚麼人,而是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要不是他們以六比三多數支持傳媒的做法,否決政府的禁制令,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再「勇」也只能望五角大樓文件輕嘆,任由幾千頁的機密文件重新埋在檔案室不見天日,「華郵」老闆Mrs Graham則可能要坐牢及破產。
事實上「戰雲密佈」的裁決只是芸芸眾多影響權力分際及社會價值的案例之一。七十年代Roe and Wade裁決賦予女性有墮胎的權利就把婦權推向高峯,形同移風易俗,比國會通過甚麼法例影響更大。近年最高法院有關同性婚姻不違法的裁決同樣有類似的效果。
而在選舉問題上,最高法院同樣有一鎚定音的能力。二千年大選小布殊就因為最高法院拒絕重點而贏得大選,讓原來得票稍微佔多數的副總統戈爾連重點希望翻盤的機會也沒有。
正因如此,近十多年兩黨在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上的角力越來越熾熱,常有一再把提名打回頭甚至拒絕討論的情況,可說名符其實的「戰雲密佈」。
2016年 保守派大法官Antonin Scalia 病逝,奧巴馬仍有近一年任期,他特意選擇了一個溫和派的人選Garland 希望能順利過關。可共和黨為了力保最高法院保守派(主要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多數優勢,由他們控制的參議院乾脆拒絕討論有關提名,情願讓位置懸空一年。
到大選末期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民調大落後,共和黨人一度打算在選後盡快確認奧巴馬提名的人選,以免希拉莉當選後提名自由派法官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最終,大選由特朗普勝出,共和黨人暗自慶幸當日堅持反對奧巴馬,而特朗普也果然提名了政見保守得多的法官填補Scalia 的空缺。
這樣的政爭不是更有「戰雲密佈」的氛圍嗎?
P.S.電影有段anecdote 甚是有趣。當華盛頓郵報刊登秘密文件後,有位叫倫奎斯特 (Rehnquist) 的白宮助理法律顧問致電報館要求撤回報導,被報社斷然拒絕。這位倫奎斯特可不是無名之輩,列根總統1986年提名他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直至2005年才退任;而小布殊、戈爾之戰的世紀裁決正是由他主導。至於「五角大樓文件」案或「水門案」對他有何影響只能是everybody’s gues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