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 Asia Society 聽了一場從北韓問題到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演講,甚有啟發性,可以分享一下。講者是位退休日本外交官,現在做些國民外交或民間外交工作如促進國際交流及討論之類。
對於北韓核問題,這位外交官強調以外交途徑解決的重要性,卻也覺得這條路不易走得通。他指出,北韓領袖金正恩是個不穩定,不守常規又難捉摸的人,上台不過四年已多次核試,試射導彈有幾十次,本周三還試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比上代領袖金正日及金日成有計劃、有部署的行事手法完全不一樣。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同樣是個難以捉摸的政治人物。這位前外交官大底因為美國是老盟友,對特朗普算客氣,只說他不按牌理出牌又沒有lofty vision。前外交官認為這樣兩個領袖碰在一起,不易產生積極的化學作用。
不過,領袖個人因素只是美國北韓談不攏的部份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分歧不易克服。外交官引用了自己跟兩國談判的經驗顯示她們如何南轅北轍。他在八、九十年代曾多番跟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指出美國談判團除了經驗豐富的外交人員外,還有人多勢眾的律師團隊輔助。每一項條文,每一個字眼都得針酌,當中結合了強大的條理與邏輯力量,不容易應付,更不容易駁倒,只能逐字逐句跟他們在邏輯、條理上正面交鋒,過程艱苦之極,達成協議極不容易。
跟北韓人談判又是另一番光景,外交官說北韓官員根本不跟你談甚麼具體的議程,也不跟你研究細節,老是在歷史、政治問題上糾纏,要日本官員就當年侵略韓鮮的惡行作交代。有一回他跟北韓外交官員開了六個小時的馬拉松會議,可整場談判其實沒有對談,而是北韓官員單方面訓話,指責日本的侵略暴行,還要求日方官員把當年強逼到日本勞動的幾百萬朝鮮人的個人紀錄包括名字、出生地、走向交出來才談別的事。結果,雙方花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甚麼進展,可算是另一種痛苦。
也就是說,談判時美國着重條文細節及可操作性,北韓卻愛冒虛,擺姿勢講意識型態。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混在一起,要開展有義談判已不容易,更不要說可以達成甚麼實質結果!
只是,他強調不容易談得攏也要談,也要用盡外交及經濟壓力逼使北韓放棄發展核武,因為軍事攻擊不僅不是個好選擇,甚至不是選擇,因為代價實在太沉重,朝鮮半島可能燒成白地,日本將受到重大傷害,中國、美國也未必能倖免。
外交官的說法不能說錯,在核戰核陰影下,以談判找出路確實是唯一選擇。問題是日本在外交equation中可說無足輕重,沒有甚麼影響力,真正有作用的是美國、北韓及中國。可正如外交官所言,當今北韓、美國領袖都是不穩定的政治人物,外間根本難以估計他們下一着如何,在和戰間會作甚麼決定。而且,像這樣重大的決定通常最終落在領袖個人身上,身邊的幕僚、官員不管多麼有經驗、多麼有公信力也不能越俎代疱,更不能否決總統的命令。
隨著北韓前天成功試射導彈,她有可能比預期更早建立核威攝力量。特朗普會否按奈不住提前動手是everybody's guess。從這方面看,未來十二個月東北亞情勢實在不樂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