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大英帝國的敵人是美國


  看過幾本有關大英帝國衰亡的歷史書,包括歷史學者Lawrence Jam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最有啟發性及引人反思的卻是日本歷史學者中西輝政寫的大英帝國衰亡史

  中西輝政的書算簡潔,中文譯本不到三百頁,集中精神看的話兩、三天大概就看完。書雖寫得精簡卻提出了不少新的角度,特別是英德、英美兩套關係對日不落帝國衰落的影響。

  不少人認為,英國從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走下坡,無法維持Pax Britannica (大英治世)是因為德國興起挑戰英國的霸權,令英國被逼陷入歐洲列強角力,最後在一次大戰四年中耗盡人力(五分一牛津劍橋學生戰死)、財力(欠下巨債)和維持巨大帝國的意志,從此踏上衰退的不歸路。

  中西輝政卻提出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英國是個面向七海的全球帝國,為甚麼要對德國在歐洲的冒起那麼在意,還不惜放棄原來光榮孤立平衡各方的傳統,傾盡全力圍堵德國,包括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又跟歷史死敵如法國、俄羅斯結盟。

 中西輝政的疑問實在有道理,德國自1870年統一以後的確快速成長,取代法國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 但從地緣政治看,德國位處歐洲中部,她崛起威脅最大的是法國及俄羅斯。反過來說,德國在歐陸其實處於東西夾擊的危機,即使英國不出手,德國本身要獨霸歐洲也不容易。

  而在全球範圍,德國到十九世紀最後十年才開始進軍海外殖民地,跟大英帝國跨越全球的領土、屬土相距甚遠,對英國的海外帝國包括商業帝國可說毫無威脅,英國根本不必要傾全力圍堵德國。

  再從經濟上看,十九世紀後期德國、美國同時發力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及現代化,國力直追英國。假使英國真的要抑制挑戰者保持霸業,她沒理由只針對德國而放過美國。其實,單以工業發展速度計,美國對英國企業及經濟的威脅更大。可英國始終對美國的冒起隻眼開隻眼閉,最終坐視美國到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經濟霸主,並以此為基礎挑戰英國的政治霸權。

  中西輝政認為,假如十九世紀末英國決策者的戰略佈局不是一面倒反德及圍堵德國,而是保持一直奉行的孤立及balancer 政策,在德法爭雄中保持距離,並同時防範美國乘英國之危崛起,那英國將可避免陷身於慘烈的Great War(一次大戰)中,保留實力、財力應付美國的挑戰。即使最終無法阻止美國成為新興強國,但至少不會任由美國予取予攜,主導一戰以後的歐洲以至全球局勢。

  另一方面,中西輝政指出,英國政界對美國似乎有份情意結,總認為大家有歷史、民族、語言淵源,可以倚賴美國的支持穩住帝國。實情是美國朝野比任何人更有決心、更希望把大英帝國清盤liquidate)。一次大戰後美國就以債權國身份逼英國大量出售海外資產以還債,從而大幅削弱英鎊、英國在金融市場的地位。

  到二次大戰美國削弱英帝國的想法顯得更赤裸裸。1945年8月17日,日本正式投降兩日後,美國立即中止land lease的特別貸款、優惠計劃,要英國盡快還債又逼英鎊升值,令本來是戰勝國的英國像乞丐那樣到華盛頓懇求美國貸款以免國家破產。而在設定戰後金融秩序特別是Bretton Woods System方面,美國官員視英國的建議如無物,讓名聞中外的經濟學者John Maynard Keynes 空手而回。

  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政府反對英法出兵,不惜在金融市場沽英鎊製造外滙危機,令英國不得不含淚收兵,從此撤出遠東,變成依附美國的小弟弟

  從這些事例看,大英帝國的真正敵人」顯然不是德國而是美國,而所謂英美特殊關係只是英國失去帝國後的自我安慰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