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星期四

無悔引退 莫忘初衷


  新一屆立法會退下火線的資深泛民議員特別多,有的順利交棒如民主黨的劉慧卿、何俊仁、單仲楷和公民黨的梁家傑。有的力戰而敗未能重返議會繼續為市民打拚如工黨的李卓人、何秀蘭、民協的馮檢基。這幾天他們大概都在忙於整理、收拾自己的辦公室讓新一屆議員使用。撿拾多年積累下來的物事,每一份文件、每一張照片都不免有這樣那樣的感觸。但不管是選擇交棒還是落敗的泛民議員都不必沮喪,可以挺起胸膛走出議會開始新生活或在其他崗位繼續打拚,因為他們多年來盡力為民主自由人權打拚,歇盡所能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無負選民的重託。沒有他們的努力,香港的政局肯定更不堪聞問。

  除了每年的六四燭光悼念活動始終堅持外,過去二十五年每一次重大政治衝擊,每一次香港面對北京、土共及建制派的橫蠻干預及威脅,他們都站在前線跟市民一起抗爭,跟市民一起反對。九九年人大釋法打擊終審法院威信,他們不猶豫的站出來。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及七一大遊行,他們深入社區及不同階層發動市民表態反對。為了爭取落實基本法承諾的雙普選他們辦了大小活動及遊行,不管人數多寡也在堅持着。

  內地民運人士李旺陽「被自殺」,民主派議員們沒有退縮,立時譴責暴政,聲援家屬。「銅鑼灣書店」員工包括林榮基先生被內地無理拘留,被「強力部門」擄走,還被逼變成內地在港的告密者(informant),監視港人的情況,民主派議員面對「強力部門」的威脅沒有退縮,第一時間為林榮基先生奔走及尋求保護,讓他不致再被北京強力部門擄回內地。這些努力,這些抗爭沒有全部成功,有的如爭取雙普選更功敗垂成,沒有寸進;但他們的努力至少讓北京看到我們的堅持,香港的堅持,並為香港民間社會保存活動的空間與自由。九七回歸以前,不少評論悲觀的預測香港很快就唯北京馬首是瞻,反對的人要不是被捕就是被滅聲。二十年後的今天,反對、不贊成北京的聲音不是弱了而是更強而有力。這跟民主派議員們在議會的鬥爭及努力有直接關係。

  在個別政策議題如勞工權益、人權保障上,民主派特別是工黨李卓人議員的努力更不能輕視。二十年來他不斷爭取打工仔的權益,逼使政府一次又一次讓步,落實了最低工資,加強了其他勞工保障。沒有他大力推動,議會便只剩下「工聯會」這建制及政府附庸代表打工人利益,他們怎麼可能真心誠意改善上班族的處境呢?又如劉慧卿議員,沒有她每年鍥而不捨到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發言,解釋香港的人權狀況如何受威脅,國際社會便會照單全收北京及特區政府粉飾太平的說詞,以為香港萬事大吉。

  的確,時代變了,時代的議題也有點不一樣,而北京這個對手更是比以前強大得多,在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影響力跟九七回歸時不可同日而語。不少市民、選民對政治僵局感到不耐煩,希望有新力量、新突破,應對北京的高壓,他們轉而支持新的非建制政團、力量。這不但可以理解,更是開放社會不可免的情況。重要的是,爭取的目標其實基本沒有變,依然是要頂住北京的強控制,防止北京把她的一套強加在香港身上;依然是要保障市民的自由、權利與尊嚴,讓港人當家作主。

  爭取真正的民主政制正是讓港人當家作主的關鍵,捍衞人權自由正是保障市民權利尊嚴的根本。當然,建制派對權力的壟斷不單基於扭曲的政制,也包括各種保障特殊利益、特權的政策等體制,一些新當選議員如朱凱迪先生就把矛頭指向這些環節。只是,這方面的變革涉及大量既得利益,要爭取進展不會比政制民主化容易。而一個較少扭曲、較民主的政制對打破其他特權肯定有好處。

  爭取當家作主從來不容易,泛民主派前輩議員的努力並未成功,歷史、市民把擔子交到新一輩議員身上。他們現在背上了市民的重託,可不要忘記民主、人權、自由這些初衷,不要忘記市民想的是當家作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