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連續兩天高調擊反擊穆迪調低香港的債務展望評級來看,不管曾先生及特區政府對穆迪的決定都非常在意,希望盡可能淡化它的壞影響。只是,高調反擊不等於有說服力,也不等於能推翻穆迪提出的「黃牌」警告。事實上穆迪今次把香港的債務展望評級從穩定轉為負面並不突然,而是有相當根據,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及投資者的憂慮。曾司長及特區政府與其花時間打口水戰,倒不如好好重整香港的經濟格局,減少對中國的倚賴,強化本身經濟的獨立自主,避免「中國風險」危害香港的經濟穩定。
穆迪事隔十八年後再次調低香港的評級展望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經濟及金融都有。政治上穆迪認為中港對一國兩制有不同解讀,加上特首選舉臨近,社會壓力升溫,再加上北京着意增加在香港事務的影響力,隨時令香港失去部份獨立特性,影響政策效率及信譽。經濟及金融方面,中國經濟增長減弱,金融市場波動不定,過去一段時間已直接影響香港經濟及金融市場表現,損害香港市場的穩定性。未來中國經濟及金融繼續調整,香港難免面對更大風險。此外,樓市調整及樓價下跌也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穆迪提出的原因特區政府當然不願聽也不願接受,因為它把中國看成香港不穩定的源頭,在政治上非常不正確。只是,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言論或看法卻刺中了問題的核心,清楚點出了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患。首先從宏觀經濟情況來看,經過回歸十八年來一面倒倚賴內地,一面倒追求跟中國經濟融合策略下,香港經濟變得相當倚賴中國經濟的表現,特別是零三年沙士以後倚賴的情況有增無減。不管投資、消費的新動力、新資金都來自內地。這一方面令香港國際化的色彩減退,令香港在世界經濟的面目更模糊;另一方面則令香港越來越受中國企業、消費者及經濟形勢影響。借用以往「美國打噴躉,世界經濟感冒」的比喻,香港正面對「中國流鼻水,香港有流感」的困境。
現在,中國經濟正逐漸失速,從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環境轉變為中、低速增長,而且調整過程漫長,甚至有可能像日本那樣進入低增長、通縮的困境。此外,在經濟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經濟還得清理過去三十年高速增長的後遺症包括過剩產品、產能,包括超前興建的基建設施,包括大量形同鬼城的空置樓房。這個去庫存、去產能的過程勢將進一步拖慢經濟增長,吞食企業、地方政府擴大投資的能力,令中國經濟不斷出現周轉不靈、資金鏈緊張的困局。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度倚賴中國的香港前景怎可能不從穩定變成負面。
另一大風險在經濟及金融管理上。過去一年多以來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一再出現重大缺失。先是妄圖催谷股市製造財富效應以提振經濟,令內地A股在去年初進入非理性亢奮,短短幾個月內大升超過兩倍,捲入大量資金。到泡沫爆破中國政府財金部門又亂石投林,胡亂出招希望救市。結果內地股市越救越死,不但股價大跌及蒸發大量財富,並嚴重打擊市場及市民對財金官員及制度的信心。
眼見催谷股市振興經濟不成功,北京方面改為放寬樓市炒賣限制以推高樓價,希望拉動疲弱的經濟及投資。在放水放寬政策下,內地樓市快速升溫,一線城市樓價大幅飆升,深圳樓價更有超越香港之勢。財金官員又即時擔心樓市出現泡沫,準備推出措施降溫。最後樓市會否像股市般崩盤收場仍是未知之數,但內地官員以「造市」刺激經濟的做法不但手法粗劣,帶來的更是資產市場大起大落,是金融體系變得更不穩定,財富大量蒸發,香港的金融市場及企業跟內地關連如此密切,內地市場的波動、崩盤肯定迅速擴散到香港,引發巨大的動盪。去年底港股港匯同受狙擊反映的正是這方面的影響。短期內,內地這種粗爆干預市場的做法不會改變,香港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呢?
經濟、金融以外,北京政府肆意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令市民跟特區政府及北京的關係越鬧越僵,互信越來越少。到今年九月立法會選舉及明年初特首選舉,中港矛盾只會有增無減。面對這些源自中國的不穩定因素,香港的前景想不變成負面也不可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