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默克爾「教訓」安倍

  德國總理默克爾七年來首次訪問,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正式會談。日本、德國是世界第三、四大經濟體,兩位領導人在會談中大概會觸及不少經濟以至烏克蘭局勢的議題。不過,對政治、歷史有興趣的好事之徒如我更關心的是兩位總理會不會在會談或閒聊中談到二戰歷史責任及如何在二戰結束七十周年的日子向世界作一個交待,借此揭開新的一頁。

  日本、德國都是發動二次大戰的侵略者,也是二戰的戰敗國,戰爭歷史及責任問題一直是她們的重擔;而二戰後的政治經濟體制對她們也有特定的制約,規限了她們的發展策略、在國際事務的角色以至同盟關係。兩國各方面的表現包括對歷史問題的態度更不住成為國際焦點。

  基本而言,德國在對歷史認錯悔罪上比較徹底。國內的主要政黨、政治人物對侵略、對屠殺猶太人的罪行從來沒有也不敢隱瞞、否定,甚至避重就輕也不會。德國政要就曾一再到集中營遺址表示悔過,西德總理Willy Brandt七十年代訪問華沙時更在華沙起義紀念碑前雙膝脆下,低頭掩面,以示對當年德國蓋世太保屠殺華沙起義民眾的懺悔。

  同樣重要的是,德國政府不但反對任何修改、美化納粹暴行的言論,還有法例訂明任何否定納粹屠殺暴行的言論都是違法,希特拉的自傳Mein Kampf(我的奮鬥)更長期被列為禁書,不得在德國境內印刷及發行。再加上德國跟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作出大量補償及援助,贏得「苦主」的接受,令德國在歷史問題的包袱較輕,不需在七十周年時再作甚麼特別的交代,戰勝國及受害國如俄羅斯、以色列、波蘭也不會特意找她麻煩。

  日本的情況不一樣,不少日本首相、政界人物都曾發表過道歉、認錯、懺悔的言論,在不同的問題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也有表態承認責任及錯誤。但是,這些道歉、認錯往往來得有點折扣,譬如承認南京發生屠殺事件卻又經常在具體死傷人數等枝節問題上爭拗,部份政界人物及有影響力人則一再指在南京被殺的人不少是脫下軍服的士兵,並非一般平民,並因此而認為這不是甚麼屠殺而是戰爭中的傷亡,藉此把大屠殺模糊化。

  此外,部份政治精英則強調日本並沒有像德國那樣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要消滅某個國家及民眾,故此不能把日本的罪行跟德國相提並論。

  這些觀點、這樣的態度不能說完全錯,但放在日本二戰時期對亞洲各國所造成的巨大人命財產傷害,所產生的無數人間悲劇相比,有關觀點顯得太瑣碎及枝節,反映了某種閃縮及迴避責任的態度。難怪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爭議一直解決不了,並且一再成為跟鄰國關係轉壞的導火線。

  到現在二戰結束七十周年的關節點,不同國家因不同原因準備在這個日子大搞一番。俄羅斯及中國還準備來個大閱兵,一方面展示軍威,另一方面利用歷史來強化管治及爭取現實政治目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七十周年演說若稍有差池,例如大幅修改過去首相的道歉認錯言論,改為含糊其詞,演說便將會成為新一輪爭拗的開端,甚至可能令日本成為眾矢之的,在政治上變得孤立。

  安倍為了起草有關演說已委任專家小組就內容、字眼作建議。也許,這兩天他可以借默克爾到訪的機會向她請教一下德國的經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