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

日、德如何面對強鄰


  德國總理默克爾委實是棉裏藏針的高手,說話不多、不太起眼,但話中不僅有話還有點骨,得好好細嚼。就以前幾天訪問日本談到二戰歷史責任,默克爾果然不忘提醒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坦然面對歷史及責任,不要迴避以走出歷史恩怨。對明顯右傾的安倍來說這番話大概有點礙耳,可這只是默克爾說話的上半部,她還說了另一番話:鄰國的諒解是德國能走出歷史陰霾的關鍵。也就是說,日本認錯悔罪跟鄰國如中、韓諒解是錢幣的兩面。默克爾顯然不單提醒安倍,她還挑戰中、韓政府能否像波蘭、法國、比利時那樣願意放下歷史恩怨重新上路。不知中、韓領袖能否聽得進。

  當然,二戰歷史情仇只是日、德領袖峯會的其中一個議程,兩個人其實花了更多時間談到當前國際政局形勢包括對俄羅斯關係、烏克蘭問題及改革聯合國安理會結構。對德、日兩個二戰元凶及戰敗國而言,她們希望逐步走出二戰格局,在國際事務上發揮更大影響力,包括爭取在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

  日、德兩國有多一點外交企圖心不但不奇怪,甚至是自然不過的事。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是第四大,她們在全球經濟利益相當廣泛,也有相當技術、資金、資源可協助解決國際爭議及糾紛。兩國希望透過聯合國及其他國際性機構發揮影響力及作貢獻完全可以理解。事實上自從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以後,日本大量增加對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機構的捐款及援助,並逐步成為聯合國最大捐款國之一,有時比頭號強國美國更多。若能成功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便可以更全面發揮她的財力及影響力,不再局限於捐款方面。

  客觀上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設計是二戰的產物,是戰勝國俱樂部,反映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國際形勢及力量對比,到現在顯然已有點落後形勢,例如英、法兩國今時今日不論經濟實力及在世界的影響力都遠遜當年,再過幾年她們的軍事實力隨着軍事投資縮減而進一步削弱,不再能成為有效左右國際局勢的強國,繼續讓她們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實在有點不合時宜。要取代英法的話,日、德是最合符邏輯的選擇。即使不剔除原來的常任國,改為增加新成員,日、德跟印度等也是大熱門,她們積極朝這個目標進發並互相支持實在正常不過。

  日德在爭取「入常」問題上立場雖一致,可在對待老牌盟友兼保護國美國的態度上卻不一樣。日本政府的國家安全策略核心是加強跟美國的軍事、經濟聯繫,着力拉攏美國留在亞洲,並透過強化本身的實力作為美國的支援,分擔美國的壓力。

  德國卻不一樣,默克爾政府跟美國的關係不算親厚,在很多國際問題包括中東爭議上跟美國也有點不同調。而在烏克蘭及對俄羅斯政策上,德國更明顯跟美國的強硬姿態保持距離。就以經濟制裁為例,德國一直抗拒,直到俄國支持的民兵一再破壞停火協議才同意做法,但措施仍相當有節制。近期德國更聯同法國採取外交主動,跟俄國再定立新停火協定就充滿七十年代 Ostpolitik 那種在美俄間搞平衡的意味。

  德國跟日本同樣面對強鄰挑戰,德國面對的是俄國及普京,日本則要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從形勢上她們都需要美國襄助。可默克爾、安倍在對美國態度上卻明顯不同,他們對美關係會否繼續向左走,向右走是個有趣的問題,有機會可以再探討。但不管怎樣,全球第三、四大經濟體顯然已當厭了政治侏儒,往下來她們肯定要在國際舞台施展一下身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