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星期六

「滙豐」獨憔悴


  曾經,滙豐銀行是個金漆招牌,是香港人的愛股。有一段時間,「聖誕鐘」買滙豐是常識也是時尚;有一陣子,買一手滙豐給太太、孩子是富心思的禮物,代表為他們的未來着想。

  俱往矣,近幾年買滙豐成了不思進取的象徵,只有「好息(股息)之徒」才會動一動念頭,稍為有點心思或頭腦的投資者已不屑一顧。

  這樣的轉變正常得很,儘管滙豐在金融海嘯後創下的$32元破底價到現在已成歷史,沒有再出現過。但跟其他藍籌股相比,「大笨象」的股價實在相當不濟,最高不過90多元,最近則跌破70元,總之五、六年間都在70-90多元浮浮沉沉,跟騰訊之類的股王爆升幾十倍固然不能相提並論,也跑輸另一隻同樣長期不振的大藍籌──中移動,人家現在至少是「紅底股」呢!

  股價不振,業績及高層操守更不濟。金融海嘯後銀行業無疑比以前難做、規管比以前多,各國政府各式調查,罰款也停不了,這些都困擾着整個銀行業尤其是國際銀行集團。滙豐因此受影響不能太苛責。真正的問題是海嘯後到今時今日滙豐除了cut cost,賣資產,收縮業務外似乎沒有甚麼增長的板斧,有的時候還望天打卦寄望炒房交出亮麗成績催谷整體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冇橋」,只能「坐以待斃」。一家沒有方向及增長策略的公司怎可能成為投資市場焦點呢?

  到近期銀行傳出一件又一件負面新聞,協助客戶瞞稅,知情不報不處理,身為大班的歐智華連差餉也欠付,真是要多樣衰有多樣衰!實在教我輩忠心投資者傷心不已。

  若果我不是「好息之徒」,手上的滙豐只怕至少要減持一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