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克里米亞公投帶來的是流血


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是流血
   這個星期天,名義上仍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將會舉行全民投票,決定半島是留在烏克蘭還是改投俄羅斯聯邦。雖然現時仍未投下一張票,任誰都可以斷言,投票結果必然是一面倒贊成加入俄羅斯聯邦,斬斷跟烏克蘭的關係。這樣的結果將進一步加強強人普京的籌碼,令美國、歐盟更進退維谷。 
  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對克里米亞半島公投進退兩難除了因為俄軍早着先鞭,趁烏克蘭力弱把「生米煮成熟飯」外,民族自決這個原則本來就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是一次大戰後威爾遜總統十四點和平建議的核心,西方大國從原則上不易反對克里米亞的公投。
  著名歷史學者Margaret Macmillan 年前寫的大部頭著作"Paris 1919" -- 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詳細描述了一次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的盛況,當中有章節特別談到威爾遜及他的十四點方案如何在歐洲弱少國家及民族中廣泛流傳,成為他們的最大盼望,並令威爾遜被視為大救星,四處都受到英雄式歡迎。威爾遜雖未竟全功,但民族自決原則已深深烙印在歐洲人以至其他後進國的腦海中,成為誰也不能抗拒的至高原則。往後近一百年,有人拿這個原則來拆解古老帝國,重劃彊界;更有人以此挑動民族矛盾以達成個人野心,由此而引發的流血衝突、戰爭一百年來都停不了,今次克里米亞半島公決、烏克蘭可能出現的亂局在某種意義下仍然是一次大戰後民族國家重組,民族重劃版圖的延續。 
  1919年巴黎和會後德國被切割以壯大波蘭、捷克等新興國家,奧匈帝國被肢解成不同民族國家,俄羅斯、土耳其帝國的版圖也被重劃,不少俄羅斯人變成別國的公民。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要重振雄風,便拿被逼散居中、東歐各國的日耳曼人做文章,先「併合」奧地利,吞併捷克,再進侵波蘭,引發二次大戰。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大家以為歐洲從此安享太平。誰知一戰後重劃版圖的幽靈重訪,繼承了土耳其帝國歐洲大部份領土的南斯拉夫守不住一個多民族聯邦,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科奈沃都高舉民族自決的旗幟團結族人,排斥非我族類,結果令南斯拉夫變成恐怖戰場。其中波斯尼亞更出現種族滅絕屠殺,塞族波斯尼亞人借塞爾維亞支持大肆殺害波斯尼亞回教徒,Serbenica發現的千人亂葬崗就令舉世震驚。直到今天,這片土地仍未真正享受和平。 
  前蘇聯瓦解,由此而分裂出來的新國家同樣免不了重劃版圖的陣痛。車臣分離主義,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跟今次烏克蘭內亂同樣是一戰後重劃版圖的延長版,會如何分裂重組下去,會不會再用更多鮮血劃下去實在令人擔心。試想想一旦克里米亞半島投向俄羅斯,烏克蘭東部俄人聚居的城市大有可能步克里米亞後塵,希望爭取更大自治權甚或是併入俄羅斯,但同樣居於這些城市的烏克蘭人、韃靼人卻肯定不願接受,隨時在烏克蘭支持下自行組織起來反抗,就像九十年代血腥的南斯拉夫內戰一樣。問題是俄羅斯是核大國,烏克蘭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各自叫陣的話,情勢極可能比南斯拉夫惡劣得多,殺傷力大得多。 
  星期天的克里米亞公投,帶來的可能是連年腥風血雨。

2 則留言:

  1. 極Like! 看盧先生講歷史與時局,從來都令小弟感到趣味盎然。

    又是時候到書局了,希望能盡快將那本Paris1919弄到手!

    回覆刪除